付守芝
【摘要】? 人在受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小學階段為人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小學教育中,語文的學習尤為重要,學習語文知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素養(yǎng),并且語文學習能夠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目前在國家素質教育的推動下,小學教學的改革也加快了進度。但是在整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依然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教學改革 問題 對策
一、充分認識小學語文的重要性
首先,小學語文學習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如果一個小學生不具備聽說讀寫這些基本的學習條件,那么在學習其他科目的時候就會比較吃力。所以語文的學習是一種能力的積累,是學校、老師、家長以及學生個人應該重視的一個學習科目。其次,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人一生中學習的基礎階段,而且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較強,因而小學語文學習能夠不斷提升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這樣在學習其他學科時更加容易接受和吸收。其次,小學語文知識涉及的知識面廣泛,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發(fā)揚和繼承。最后,小學語文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給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多參考。
二、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現狀分析
自我國實行教育改革以來,從全國改革的實踐出發(fā),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應試教育為例,教師的教學方式大多都是傳統(tǒng)的灌輸方式,即老師講,學生聽的形式,而改革后,老師會采取游戲式的教學方式,把課堂知識融入到娛樂中,通過與學生進行游戲和互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使語文課堂更加活躍,也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教學改革后,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也走進了語文課堂,使課堂效果更好。另外老師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在教學時會根據課堂內容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語文的表達能力和組織、思維能力都會得到提升。如有些老師會要求學生將課文中比較優(yōu)美的語句抄錄下來,在抄寫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領略到語句的美感;還有些老師把學生分組,讓他們對教學內容進行討論,這樣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吸收消化,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增強了語文教學的效果。
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在新課改中,小學語文教學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改革過程中的問題所在。
1.缺乏深度的改革認識
國家對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進行改革,實質上是對教學方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就是要求要對小學教學觀念有正確的認識,特別是處于教學一線的教師,要有新的教學理念。目前很多小學都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方面提起了重視,并在此方面投入很多人力和物力。如在校園內選擇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去有關的部門和機構去學習;在學校內開展教學改革培訓班;邀請教學改革專家來學校開展講座,并鼓勵語文教師積極參加。這些做法能夠讓語文老師跟上改革的步伐,建立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并且將教學改革體現在語文課堂上。但是應試教育在我國有幾十年的發(fā)展歷史,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其徹底摒棄,所以不少教師在教學中雖然注重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但會很自然的回歸到傳統(tǒng)模式中去。如有些老師對探究式教學和問題式教學認識不清楚,老師不是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反復的朗誦和交流,而是提出很多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只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而忽略整篇文章的學習,反而學習效果不佳。這就表明很多教師對教學改革的認識還比較欠缺。
2.教學思想存在問題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往往是比較被動的,老師講學生聽,而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則要求學生要轉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公,多參與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思想的改革上做的并不是很好。如有些教師在教學上比較極端,一心注重課堂氛圍的活躍,而忽略了學生基本語文技能地培養(yǎng);還有一些教師錯誤的理解了與學生的互動,更多的是和優(yōu)秀生進行互動、交流,而忽略了在學習上存在困難的那部分學生,這與互動模式教學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樣只會造成班級中學習的兩極分化現象更加嚴重,不能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學習目的。
3.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實行教學改革,教師的課堂準備工作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入新課改的理念,并通過互動探究等教學方式,讓學生能更主動的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求知欲。但是有些教師沒有真正的領悟新課改對教學的要求,對新課改的各種教學模式運用不當,沒有真正的了解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只是別人的教學方式挪到了自己的課堂上,缺乏實質性的改變,這樣就不能達到語文教學的效果了。
4.教學觀念落后
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同時也要求教師要有更高的教學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有更高層次的認識,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但是也有些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新課改下自己的教學使命,還是一味的秉承以往的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無非就是教給學生怎樣識文斷字,認為語文與其他科目的學習沒有什么區(qū)別。這種落后的教學觀念,嚴重地阻礙了小學教學的改革,使小學語文學習的目標更難達到。
四、解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問題的對策
1.提高教師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意識
提高教師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目標的關鍵所在,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注重創(chuàng)新。針對部分教師對教學改革欠缺認識,堅持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現狀,學校應該更多的組織教師進行專業(yè)的教學改革培訓,讓他們對教學改革有充分的認識,能夠明確自己的使命和任務,積極鼓勵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另外還應該對教師進行教學改革落實的定期考評,對于在教學改革中表現優(yōu)異,成績突出的教師予以表彰,從而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更好的投入到教學改革工作中。
2.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yè)素質
教師是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既是教學改革的實踐者,同時也是主導者,所以教師職業(yè)素質的高低對教學改革的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學校應該重視教師職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多組織一些有利于教改實現的活動,不斷為教師注入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提高教師的教學技巧。另外學校也要在教學上投入更多的財力支持,為每個教室配備多媒體等教學輔助設備,將網絡上的語文知識引入到課堂中,豐富語文課堂的內容。
3.突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
應試教育的發(fā)展,讓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有了一系列寶貴的經驗,并且也讓小學生更加熱愛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應該被繼承和發(fā)揚的,我們要取其精華,并結合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將其發(fā)揚光大,體現我們黨的正確領導方針,將更多的“正能量”傳遞給小學生。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除了要改變教學模式,還要注重語文教學的實質性,培養(yǎng)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注重課外知識的引進而忽略了課本知識,還有一些教師更多的采用互動、娛樂性的教學模式,忽視對課本的解讀,這些都是新課改中不正確的做法。只有不斷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確保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曹春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的研究[J].讀與寫,2018,(01):138.
[2]焦正強.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探索[J].文學教育,2014,(01):48.
[3]陳桂梅.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思索[J].文學教育,2012,(04):121.
[4]吳豐豐.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3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