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裕 丁維俊
摘要:君火、相火是中醫(y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首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然后經(jīng)歷了漫長的理論演變和臨床實踐,到清末民初時期醫(yī)學家已對君相二火具有深刻的理解。張錫純匯總了前人的思想,又根據(jù)臨床實踐經(jīng)驗,對君火相火的理論研究進行了歸納與闡發(fā),認為君火發(fā)于心中,相火起于命門,寄于膽,游行于三焦。
關(guān)鍵詞:張錫純;君火;相火;《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1-0015-04
水與火,陰與陽是中醫(yī)理論中的根本范疇,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提出:“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水之于人實指人體精微物質(zhì),如精、津液等等?;鹬谌藢嵵溉说年枤鈁1],特是自《內(nèi)經(jīng)》的運氣篇《素問·天元紀大論》中首次提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說法以后,火的概念分為君火與相火,引發(fā)了醫(yī)學界長久的討論,加之各個醫(yī)家各執(zhí)己見,爭議頗多,令執(zhí)醫(yī)者無所適從。張錫純是清末民初的醫(yī)學大家,對于君相二火的理論,在繼承前人思想學術(shù)成果的同時,揚棄其中的糟粕,不拘泥于舊的觀點,又根據(jù)臨床實踐經(jīng)驗,對君火相火的理論研究進行了歸納與闡發(fā)。
1 君火、相火理論的淵源
1.1 首見于《內(nèi)經(jīng)》 君火、相火首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運氣篇《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蓖醣鶎Υ俗⑨屨f:“……天氣不臨君火故也……但立名于君位,不立歲氣……故曰君火以明,守位奉命,故曰相火以位?!闭J為君火不主歲氣,相火代之行令,從君主與輔相之間的關(guān)系論述了君火與相火,以“明”與“位”作為特征的作用與特點。
在另一篇運氣學說的篇章《素問·六微旨大論》中,君相二火指六氣之中的少陰君火和少陽相火。學者云剛[2]認為,此二火以“明亮”與“炎熱”屬性作為君火與相火的分類依據(jù)。作者對比六氣所主的一年之氣中,二之氣少陰君火當令的月份和三之氣少陽相火當令的月份,兩個時間段中的天氣氣候和植物生長情況,以說明“明亮”與“炎熱”的屬性差別,將此作為依據(jù),論述“君火主明”和“相火主熱”的論點。
1.2 金元四大家 在春秋戰(zhàn)國以后,漢代、隋唐等時期,對君火相火的討論較少。諸如張仲景、孫思邈等著名醫(yī)家也少有提及,其留下的著述多偏重于臨床,對醫(yī)學理論不作更多闡發(fā)。僅在宋朝,陳無擇在其著作《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有提到“君火,乃二氣之本源,萬物之所資始?!保熬鹬?,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與萬物俱生,而無所間斷”等言論。取用了佛家和儒家的學說,從體用的角度論述了君火。又有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提及“肝有相火……腎為真水”。綜合而言,在金元時期以前,對君相二火的理論少有歸納和討論。
真正對君火、相火理論進行闡發(fā)討論的是金元時期的醫(yī)家。從時間點和留下的著述分析,君相二火理論在金元時期的討論開始于劉河間,承襲于李東垣,歸納于朱丹溪。據(jù)學者程暢和考據(jù),相火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可能是劉河間[3],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提及:“腎有兩枚,《經(jīng)》曰七節(jié)之旁中有小心?!币脳钌仙啤短亍纷⒔狻叭酥构怯卸还?jié),從下第三節(jié)(七)之旁,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小心也?!毖a充說明命門與“小心”皆指右腎。又援引《難經(jīng)》、《玄珠》的論述加以證明手厥陰心包經(jīng)和手少陽三焦經(jīng)皆屬于相火,行君令而名曰命門。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綜合歸納上述所言,提出:“左腎屬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腎屬火,游行三焦,興衰之道由于此,故七節(jié)之旁有小心,是言命門相火也。”認為人的右腎是命門,是“小心”,是相火之源,而相火沿著三焦而游走。
李東垣認為相火即是陰火,在其著作《內(nèi)外傷感辨惑論》中提出:“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庇衷凇镀⑽刚摗诽岬剑骸叭拐撸讼陆乖獨馍l(fā)之據(jù)蒂”。可知,李東垣承襲了劉河間的論述,亦將三焦作為元氣游行之處,而此元氣由相火而發(fā),那就造成了一個悖論,陰火與元氣之間的概念模糊,造成元氣與元氣之賊變成了同一物。對此,明代張景岳質(zhì)疑說“此火本非邪火,而何得云元氣之賊……是元氣即相火之所化,而非賊元氣之物?!焙笥痔岢鲎约旱目捶ǎ骸百\元氣者,乃壯火而非相火也?!贝苏f又與朱丹溪的解釋想通,“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煽,則妄動矣。火起于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相火之氣,《經(jīng)》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苯哉J為相火實指元氣,但是如果亢盛則壯火食氣,反生害處,所以才稱為元氣之賊。
朱丹溪集劉、李之所長,匯集兩家之言對君相二火理論做了歸納整理。首先是區(qū)分了君相二火的概念,認為君火為后天之火屬于人火,相火為先天之火屬于天火,是生命運動的根本,提出:“君火者,人火也。相火者,天火也。以名而言,形質(zhì)相生,配于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虛無,守位稟命,故謂之相”,并強調(diào)了相火的作用:“天主生物,故恒于動,人有此生,亦恒于動,其所以恒于動,皆相火之為也?!倍乙罁?jù)李東垣的陰火論,提出具有創(chuàng)見的相火妄動的觀點,認為火起于妄,人易為物欲所惑,五志過極而化火,引起相火妄動。[4]在《局方發(fā)揮》里提到:“大勞則火起于筋,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勞則火起于腎,大怒則火起于肝?!?/p>
1.3 張景岳、趙獻可 張景岳認為命門并非是右腎,而居于兩腎中間,且不單單只是藏蘊相火,而是水火俱備。他在《類經(jīng)附翼》說道:“命門居兩腎之中……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迸c金元時期的說法并不一致。對于命門的功效,張景岳認為命門是臟腑氣化之源,身體的根本,主一身之生機,五臟六腑的氣化功能無不賴命門的相助?!按嗣T之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故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則治節(jié)以行,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富,肝膽賴之資謀慮之本,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大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此雖云腎藏之伎巧,而實皆真陰之用,不可不察也?!睂τ诰喽鸬牟顒e,張景岳提到:“君道惟神,其用在虛;相道惟力,其用在實”
趙獻可進一步闡發(fā)命門學說,并承襲張景岳命門在兩腎中間之說,在《醫(yī)貫》中對命門定義為:“命門在兩腎之中,七節(jié)之旁,左右各一小竅。左為真陰真水之所出,右為三焦,為命門之臣使,名曰相火。相火為人體有身以來之先天之火,屬正常生理之動力,亦即生命之源。他把命門之火作為人體生理活動之主宰,并“比之元宵鰲山走馬燈… …火旺則動速,火微則動緩,火息則寂然不動”。認為相火不僅關(guān)系到人的生理健康,而且人的一切活動都以相火為動力之源,是人的壽命之根本。并據(jù)此提出養(yǎng)生的原則,認為一切要以保命門相火為主,“命門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離也?;鹬杏?,緣真水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補水以配火”;“火之不足,固見水之有余也,亦不必瀉水”,就于“水中補火”。認為人的相火絲毫不能泄,如果火旺則需要補陰。
2 張錫純的君相二火理論
2.1 先天、后天之分 張錫純提倡學醫(yī)者多讀道家內(nèi)丹的相關(guān)書籍,而內(nèi)丹的相關(guān)思想也體現(xiàn)在其君相二火理論之中。他認為君相二火有先后天之分,至于先后天的分類,張錫純?nèi)诤狭藘?nèi)丹學的思想,提出:“先天者,未生以前也。所謂后天者,既生以后也”以出生時間為分界線,將人出生以前分為先天,出生以后分為后天。從內(nèi)丹學的角度來說,“內(nèi)丹學者從人體胞胎的生成過程角度解釋先天,以胎兒出生時間點作為‘先天‘后天的分界,出生前為先天,胞胎含藏先天元陽真氣,或先天真一祖氣。出生后接通后天之氣,先后天混而為一。”[5]對于先后天的區(qū)別,他認為人在先天之時,以肚臍來呼吸,而后天之時用肺呼吸。援引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的話“人與天地享受一同,始因父母二氣交感,混合成珠,內(nèi)藏一點元陽真氣……一呼一吸,皆到彼處,與所受胎元之氣相通。未生之前……純一不雜,是為先天之氣……神氣向上,頭轉(zhuǎn)向下降生。一離母腹,雙手自開,其氣散于九竅,呼吸從口鼻出入,是為后天也?!盵6]
2.2 先天之君相二火 張錫純對先天君相二火的闡釋,也沿用了內(nèi)丹學說的理論,認為丹田之元陽是人先天之君火,命門是先天之相火。提出“未生之前,陽施陰受,胚胎之結(jié)先成一點水珠;繼則其中漸有動氣,此乃臍下氣海,而丹田之元陽即發(fā)生在其中;迨至元陽充足,先由此生任督二脈,命門者即督脈入脊之門也,是以其中所生之火與丹田元陽一氣貫通,而為之輔佐,此道家以先天丹田之元陽為君火,以命門所生之火為相火論先天也?!彼^的丹田元陽,又可稱之為元氣,張錫純說:“人之始生也,氤氳化醇,胚胎初結(jié),中間一點動氣,似有脂膜繞護,乃先天資始之氣,即氣海中之元氣也”,與上所提及的“先天真一祖氣”“元陽真氣”“胎元之氣”是同一種概念。
可以說,此一說是張錫純的創(chuàng)論,中國古代的醫(yī)學家們多將“命門”置為先天之本的位置。如《難經(jīng)》說命門為“藏精系胞,舍精神,系元氣”、“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又如張介賓推崇命門為“先后天立命之門戶”、“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精血之海,元氣之根”、“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等等。學者儲全根據(jù)此歸納命門的兩類作用,一是新生命體發(fā)生上的作用,二是對胚胎、胎兒以及出生之后的發(fā)育直接影響。[7]張錫純結(jié)合古代醫(yī)學家的經(jīng)驗和道家內(nèi)丹學說,更細致地將君相二火理論分為先天之君相二火和后天之君相二火,并在此基礎(chǔ)上融合了奇經(jīng)八脈理論來解釋人體怎么生成,并規(guī)定了丹田元陽、相火與任督二脈之間的關(guān)系,認為丹田元陽充足是任督生成之源,而命門則是督脈入脊椎的門戶,與丹田元陽相通。
2.3 后天之君相二火 對于后天的君相二火,張錫純提出:“后天以心火為君火,自當以膽中寄生之火為相火”,需指出的是,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張錫純常將肝膽并稱,對于相火的寄居之所,也常肝膽混用。如在第五期第三卷中提到:“蓋肝之系下連氣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又有:“肝為厥陰,中見少陽,且有相火寄其中”。
人的后天用事,以心為君主之官,賴之以統(tǒng)五臟六腑,協(xié)調(diào)全身氣血。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薄鹅`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自《內(nèi)經(jīng)》提出心為君主之官以來,對于心的君主地位,歷代醫(yī)學家都取得了共識,張錫純亦承襲這一理論,認為心火是人的后天之君火。
與心火所取得的統(tǒng)一共識不同的是,對于相火歷代醫(yī)家各有不同的認識,包括上述的金元四大家、明代的張介賓、趙獻可等等。如錢乙提出“肝有相火”、劉河間提出“命門相火”、李中梓提出“相火有二,乃腎與肝”、喻嘉言認為“腎有相火”。但是綜合而言,不管認為相火藏于何臟,屬于何腑,對于相火的功能認識是比較一致的,都認為相火關(guān)系著人的生命力,起著溫煦機體,推動氣化等作用。歸根結(jié)底,火之于人實指人身之陽氣,如張介賓在《類經(jīng)》中所言“曰君曰相無非陽氣之所在耳?!睆堝a純認為人的元氣根基于腎,萌芽于肝,故將后天之相火歸于肝膽,以配肝膽升發(fā)條達之性。對于后天君相二火的關(guān)系,張錫純認為如先天之君相二火一氣貫通,后天之君相二火也相助為理。他提出“膽與心雖一在膈上,一在膈下,而上下相連,其氣化即可相助為理。”
2.4 相火與三焦的關(guān)系 在《內(nèi)經(jīng)》和《難經(jīng)》中有論述三焦的功能。三焦是人體的水液代謝通道,《素問·靈蘭秘典論篇》提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亦是人體的元氣運行通道,在《難經(jīng)·六十六難》提到“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jīng)歷于五臟六腑”。除了水液和元氣的通道之外,三焦作為六腑之一,有“傳化物而不藏”的功能特點,所以有化糟粕、腐熟水谷的作用。綜合而言,三焦的作用有三,一是水道,二是氣道,三是腐熟水谷。[8]
對于三焦,張錫純吸收了古籍文獻的理論,又借鑒了晚清名醫(yī)唐容川三焦為網(wǎng)油的說法,認為三焦是人身的油膜。他引用扁鵲的話加以說明相火與三焦的關(guān)系,“腎間動氣為三焦之原。夫腎間動氣之處即相火也。為網(wǎng)油既是三焦,其根蒂與命門相連,故命門中之動氣,可為三焦之原也。”簡而言之,即命門是三焦的根蒂,相火是三焦的動力之源。
張錫純認為人的先天君火是丹田元陽,丹田元陽充足之后化生了任督二脈,而命門即是督脈入脊之門戶,所以命門是先天之相火與丹田元陽相通。同時命門也是三焦之源,相火通過游行三焦網(wǎng)油運行水液、元氣、水谷精華??梢哉f張氏較為完備的綜合歸納了經(jīng)典的命門相火與三焦的理論,發(fā)前人之未發(fā),厘清了命門相火與三焦的關(guān)系。
3 小結(jié)
張錫純在吸納歷代醫(yī)學家以及中醫(yī)經(jīng)典理論的基礎(chǔ)上,又獨創(chuàng)性地融合了道家內(nèi)丹學說,并結(jié)合了自身的臨床經(jīng)驗,歸納和闡發(fā)了中醫(yī)君相二火理論。首先提出先天之君相二火和后天之君相二火等概念,將元氣、命門相火、肝膽相火、心之君火等概念分開來,又理順了容易混淆的命門、相火、三焦等概念的關(guān)系,使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成為概念明確、邏輯合理、可用于指導臨床的理論。
參考文獻:
[1]崔姍姍,高小玲,李艷坤.“君火”“相火”的研究與思考A集[C].煙臺: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16次內(nèi)經(jīng)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16:229-232.
[2]“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管見[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06,5(36):38.
[3]程暢和.相火理論源流考辨[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20(3):12-14.
[4]斯軍民.談朱丹溪相火論[J].江西中醫(yī)藥,2010,2(2):15-17.
[5]徐兆仁.東方修道文庫·全真秘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117-118.
[6]張?zhí)熳?中醫(yī)“先天”理論的文獻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
[7]儲全根.論命門為先天之本[J].中國中醫(yī)基礎(chǔ)醫(yī)學雜志,2001,7(4):6-9.
[8]張?zhí)煨?三焦探源[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8(15):72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