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民事訴訟中,一般都是根據(jù)“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來分配舉證責任,然而不當?shù)美V按照此原則分配責任的話,就很可能造成不公正的判決。因為不當?shù)美V情形復雜,應當根據(jù)其不同的類型適用不同的舉證責任,不能簡單地“一刀切”。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公平正義,應當明確不當?shù)美V訟中的證明責任分配,以促進完善我國證明責任分配制度。
關鍵詞:不當?shù)美?證明責任;無法律上的原因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082-02
作者簡介:韓巧(1995-),女,漢族,重慶人,碩士,四川輕化工大學,研究方向:基層司法實務。
一、不當?shù)美攀?/p>
不當?shù)美?,是指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負返還的義務。不當?shù)美怯闪_馬法所創(chuàng)設,其經(jīng)歷了幾千年,到今天仍在適用,足以說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不當?shù)美贫仍诿穹ㄖ杏衅渲匾匚?,其目的在于保護私有財產(chǎn)不受侵犯,調整他人無法律原因所受益財產(chǎn)的歸屬。
(一)不當?shù)美姆梢?/p>
我國關于不當?shù)美凇睹穹ㄍ▌t》第九十二條有所規(guī)定:“沒有合法根據(jù),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損失的人?!辈划?shù)美臉嫵捎兴膫€要件:
1.當事人一方受有利益。當事人的受益包括了積極受益和消極受益,積極受益既包括了物質上的財產(chǎn)增加,也包括權利的增加或義務的減少;消極受益則是指財產(chǎn)權益本該減少卻沒有減少。
2.致他人受到損害。損失與受益相對,指物質上的損失,權利的減少或義務的增加;也包括本該增加的權益卻沒有增加。
3.受有利益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不當?shù)美囊蚬P系是指基于同一原因事實所造成的直接因果關系,旨在確定直接當事人,不涉及間接獲利的第三人。因此,一方受益與另一方受損必須具有因果關系,否則無法成立不當?shù)美P系。
4.當事人受有利益無法律上原因。是指受益當事人所受利益沒有合法的根據(jù),或者其受益的依據(jù)已經(jīng)喪失。當事人失去其所持有權益的正當性,所以需要不當?shù)美贫冗M行調整。
(二)不當?shù)美念愋?/p>
不當?shù)美允欠窕诮o付行為發(fā)生為標準,將其劃分為給付不當?shù)美头墙o付不當?shù)美麅煞N類型:
1.給付不當?shù)美?,是指受領給付因欠缺一定給付目的而發(fā)生的不當?shù)美!敖o付”主要強調的是基于給付行為對利益的轉移,財產(chǎn)變動以給付行為為基礎。給付型不當?shù)美趯嵺`活動中常有發(fā)生,按照給付行為無目的,可以將其分為三類:一、自始無給付目的,例如甲忘記對乙債務已經(jīng)清償而再次支付,甲第二次清償行為是自始無目的的給付;二、給付目的嗣后不存在,例如甲贈與乙一幅畫,而后贈與合同無效,乙形成不當?shù)美?,給付目的消滅;三、給付目的不達,例如甲為購買乙的商品而付貨款,后買賣合同無法履行,甲給付目的未實現(xiàn),乙形成不當?shù)美?/p>
2.非給付不當?shù)美?,是指不當?shù)美狄蚪o付以外的事由而發(fā)生。我國臺灣學者王澤鑒將其分為三類:一、侵害權益不當?shù)美缂桌靡业恼掌M行廣告宣傳,獲得盈利,甲的行為侵犯了乙的肖像權,是侵害權益型的不當?shù)美?二、支出費用不當?shù)美缂椎难蚧烊胍业难蛉褐?,乙當作自己的羊喂養(yǎng),甲形成不當?shù)美?三、求償不當?shù)美?,例如甲乙共同繼承遺產(chǎn)后,甲一人支付全部遺產(chǎn)稅,乙形成不當?shù)美?,甲對乙有返還不當?shù)美埱髾唷?/p>
二、證明責任概述
(一)證明責任含義
證明責任通常有兩重含義:一、當事人對自己主張的事實提供證據(jù)進行證明的責任,即“主觀證明責任”,我國民訴法學界稱其“提供證據(jù)的責任”;二、承擔敗訴風險的責任,即“客觀證明責任”,我國民訴法學界稱其“證明責任”。在訴訟中,常常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案件事實的證明標準達不到高度可能性,導致案件事實不清,真?zhèn)尾幻鳎敲闯袚C明責任的一方就會承擔敗訴的風險。由此可見,證明責任的分配在訴訟中的重要性,它為法官做出判決提供了正當性依據(jù),也可能直接導致案件的結果。
(二)民訴中證明責任分配概述
民訴中證明責任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將案件事實不清、真?zhèn)尾幻鞯臄≡V風險,在雙方當事人之間進行合理分配,使其各自負擔一些敗訴風險。德國學者羅森貝克認為:“原告只須對所謂的權利產(chǎn)生的事實加以證明,而被告則只須對所謂的權利妨礙的事實和權利消滅的事實加以證明?!边@是已經(jīng)基本達成一致的,而目前現(xiàn)實訴訟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證明責任分配的根據(jù)問題,即對具體情況下證明責任的分配如何解釋和適用原則問題。
三、給付型不當?shù)美C明責任分配
由于不當?shù)美愋筒煌?,其證明要件也有區(qū)別,因此筆者依據(jù)其各自的具體情況分別進行分析。根據(jù)民事訴訟法中一般證明責任原則,主張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的原告應當承擔證明責任,也就是“誰主張,誰舉證”。給付型不當?shù)美腔谟薪o付行為形成的,因此其證明內容有:被告因給付受益;給付行為存在;被告獲益無法律上的原因,即給付目的之欠缺。其中,被告因給付受益和給付行為存在兩個證明要件屬于原告的證明責任,因為原告應當對其有利的主張承擔證明責任,因此一般情況下,應當按照舉證責任正置原則。在不當?shù)美V中,唯一有爭議的證明責任分配要件在于“法律上的原因”,到底是由原告證明“無法律上的原因”,還是由被告證明“有法律上的原因”,這是實踐中的難點,這也是后面討論的重點。對于以下內容,筆者將以積極事實、外部事實比消極事實、內部事實更容易證明的原則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一)自始無給付目的型的證明責任
關于自始無給付目的的不當?shù)美话惴譃閮煞N情況,一是非債清償,二是給付的原因行為不成立、無效或撤銷。這兩種情形都是由于給付目的的自始不存在。而“無法律上的原因”的證明要件,兩種情形分開討論。對于非債清償,應當由原告承擔“無法律上的原因”的舉證責任,因為原告作為財產(chǎn)變動的主體,他的給付行為的產(chǎn)生必然有其理由,因此其相較被告來說,舉證更容易一些。對于第二種情況來說,筆者認為應當由引起變動的一方當事人承擔“法律上的原因”的證明責任,因為給付的原因行為的變動對于引起變動的一方來說屬于積極事實,例如甲基于買賣合同向乙交付一幅畫,后因合同是由乙脅迫訂立,買賣合同無效,由于是乙引起的變動,那么應當由乙承擔“有法律上的原因”的舉證責任。
(二)給付目的嗣后不存在型的證明責任
給付目的嗣后不當?shù)美侵敢环疆斒氯耸芾鏁r有法律上的原因,而后原因不存在的情形。此種情形在民訴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形式多樣,例如附條件解除合同中的條件達成當事人意思表示錯誤而撤銷,婚生子女的否認等。筆者認為“法律上的原因”的證明要件應當分配給引起法律上原因不存在的一方,因為這一方當事人所引起的變動,其更容易證明事實情況。
(三)給付目的不達型的證明責任
給付目的不達型指基于為實現(xiàn)將來的某種目的而給付,但目的并未達成的情形。這種類型與前兩款有類似之處,因此“法律上的原因”的證明要件仍由造成目的未達成的一方承擔舉證責任,若是給付目的未達成是由于雙方當事人各自的原因造成的,那么可以由使目的未達成影響更大的一方承擔舉證責任,這需要法官依據(jù)誠實信用原則進行自由裁量。
四、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C明責任分配
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侵府斒氯艘环讲⒎腔诹硪环降慕o付行為而受益的類型,由于不存在給付行為,欠缺給付目的,原告并不具有給付型不當?shù)美薪o付行為產(chǎn)生的理由。當被告的獲益本身就沒有法律上的原因,偏偏原告主張不當?shù)美麜r又要證明被告獲益無法律上的原因,這對不當?shù)美埱髾嗳藖碚f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是一個消極事實。因此筆者認為,對于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瑧斢杀桓孀C明其獲益“有法律上的原因”,即舉證責任倒置。以下是對三種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募毷觥?/p>
(一)侵害權益型的證明責任
侵害權益型不當?shù)美C明責任按照筆者上述觀點,除了由被告證明其獲益有法律上的原因外,其余證明要件應當分配給原告。因為被告是權益侵害的主體,其行為使其獲益,他人受損,因此被告作為受益人,能夠對其行為做出解釋,也更容易舉證,所以應當由被告證明其獲益“有法律上的原因”。
(二)支出費用型證明責任
支出費用型不當?shù)美策m用舉證責任倒置。例如甲的羊混入乙的羊群中,乙誤認為己所有而飼養(yǎng),乙可以請求甲返還其支出的費用。由于乙對于甲羊的飼養(yǎng)本身就無法律依據(jù),當乙無法證明時,將敗訴風險歸于乙,這是不公平的,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所以應當把證明責任分配給甲,其對于證明乙飼養(yǎng)甲羊是否有合法根據(jù)舉證更符合常理,也更能保證公平的實現(xiàn)。
(三)求償型證明責任
求償型不當?shù)美淖C明責任倒置的理由與上述理由相同,以下舉例說明,甲母知甲對乙欠款未還,為甲清償甲對乙的債務,乙不當?shù)美?。甲母對甲的債務的清償是由于情感原因,本身沒有法律上的原因,因此不易證明,甲作為獲益者,他應當證明對其有利的要件,即證明其獲利有法律上的原因。由于我國傳統(tǒng)重視倫理人情,在實踐中,求償型不當?shù)美碾p方當事人通常是有利害關系的人,所以受損一方會因除法律以外的原因情面對第三人清償,而使另一方獲益,這種行為的理由本身也沒有合法根據(jù),所以不易證明。從結果來看,當由受損方承擔此證明責任時,由于無法舉證,承擔敗訴風險,其利益受損;而由獲益方承擔此證明責任時,若無法舉證,承擔敗訴風險,其只是失去所獲益而已。為實現(xiàn)公平,應當遵循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 參 考 文 獻 ]
[1]王澤鑒.不當?shù)美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黃銀斌.論不當?shù)美淖C明責任分配[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97-102.
[3]肖偉群.不當?shù)美V訟中的證明責任研究[D].湖南大學,2008.
[4]李浩.證據(jù)法學.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張心恬,王文軍,陳蔚如.不當?shù)美皼]有合法根據(jù)”要件的證明責任分配[J].政治與法律,2011(6):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