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個人腐敗感知與腐敗經歷對政治信任的影響

      2019-05-14 11:10:24
      關鍵詞:中央政府經歷腐敗

      (南京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反腐是人心所向,近些年來取得的反腐成就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贊許。但是,大規(guī)模、深層次的反腐所揭露出的種種驚人現象是否會動搖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有關政治腐敗和政治信任關系的現有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對現象的描述,它們通過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等手段,證實了政治腐敗和政治信任存在負相關關系。然而,上述研究只能證明政治腐敗對政治信任有影響,卻不能解釋政治腐敗如何影響民眾對政府的政治信任。要試圖了解這一點,應梳理政治信任的來源和腐敗影響政治信任的原因,特別是尚未受到廣泛關注的微觀層面因素。因此本文的重點在于關注個體的各種認知腐敗的途徑,包括自己親身經歷、親朋好友的經歷、官方宣傳和小道消息等,是否會對個人的政治信任程度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方法上,本文一方面通過描述統(tǒng)計展示整體的民眾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狀況,另一方面通過二元邏輯回歸來研究民眾的腐敗經歷對于政治信任的影響。

      一、政治信任的來源及腐敗對政治信任影響的學理性分析

      政治信任受到關注的原因在于它既是政府執(zhí)政合法性的一個重要反映,又是政府能夠有效推行政策的基礎。政治信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政治信任指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廣義的政治信任則指人們對包含政府在內的整個政治體系及其運行的信心。李連江認為政治信任有兩個重要的具體表現:其一是對當權政府的信任,可被稱為政府信任;另一個則是對政府體制和政治制度的信任,可被稱為政體信任〔1〕。在實證性的研究中,政治信任通常僅僅指狹義上的政治信任,即政府信任。因為政府信任比政體信任更具體、更便于測量,而政體信任則比較抽象,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他們往往對政體信任沒有明確的概念。李連江表示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都是抽象的政治術語,沒有或者缺乏民眾可以觀察、可以參與的實踐形式〔1〕。所以本文討論的政治信任主要是政府信任。

      目前解釋政治信任來源的理論大致可分為兩種路徑。第一種解釋路徑從制度主義出發(fā),認為政治信任是民眾根據政治領域內政府及體制的運行表現進行的理性評估。政治信任的形成源于公民對物質利益的理性計算以及對重大政治事件結果的評估〔2〕。政府及體制的運行表現良好,那么民眾的信任程度就會增加,反之則會降低。紐頓就將政治信任定義為民眾對政府的績效、政治制度的可信性的一種理性的評估〔3〕。

      按照制度主義的解釋路徑,參與評估政府績效和政治制度的民眾被設定為理性人。在理性人的假定前提下,信任是與信息相關的認識范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信任是建立在對這個人了解的基礎上,特別是了解兩人交往中彼此的動機。信任暗含了人際互動中利益的表達。如果要在一件事上取得對方的信任,那么就意味著一個人的行為應該是不損害對方的利益的。當交往過程中雙方中的其中一方損害了另一方的利益,那么被損害利益的一方相應地會喪失或減少對損害其利益的一方的信任;同樣,如果一方增加了另一方的利益,那么利益得到滿足的一方也會相應地增加對滿足其利益的一方的信任。這樣的信任關系不僅適用于普通個體,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被簡化看作一個有利益互動的交往關系。制度的解釋路徑能夠使人明白為何政治腐敗會損害政治信任,這是因為腐敗違反了民眾理性的利益表達,也就不利于作為代理者的政府和作為委托者的民眾之間關系的穩(wěn)定,必然會損害兩者關系中起到連接作用的政治信任。

      第二種解釋路徑文化主義認為政治信任外生于政治領域,其起源植根在文化規(guī)范和早期人類社會化的形成過程中。從文化的角度看,對制度的信任其實是人際信任的延伸〔3〕。因為文化主義認為政治信任是受到文化影響的,所以一方面不同的區(qū)域文化下民眾的政治信任程度會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一個人的年齡、社會地位、宗教信仰、個人的社會信任程度等一系列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身份價值要素也與政治信任相關。文化主義觀點認為政府的績效雖然看似影響了政治信任,但二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有研究表明地域內的政治文化因素比政府績效對政治信任的影響更為顯著〔4〕,這代表了文化主義者認為在政治信任的形成過程中文化的因素占據最為重要的地位。文化主義的這種觀點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以美國為例,美國建國伊始就形成了民眾對政府不信任的政治文化。曾作為殖民地的美國人民長期經受英國政府對其自由和權利的侵害,對于權力,他們懷有深深的恐懼感。北美人民對中央政府及其權力的高度不信任深深地影響著美國的建國歷程〔5〕。這種由歷史傳統(tǒng)塑造的不信任傾向,導致無論政府表現的結果如何,美國人民始終不會完全信任政府,并傾向于質疑政府。相反研究表明中國的政治信任程度一直都比較高,中國公眾普遍信任政府機構,特別是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遠高于各國平均水平以及大多數西方發(fā)達國家和其他亞洲國家〔6〕。政治信任的這種差別不僅體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在一個國家之內也往往會存在對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的不同。

      過往的研究表明,中國政府雖然享有較高的政治信任,但卻存在對中央政府信任程度高、對地方政府信任程度低的特殊狀況,李連江將這一現象界定為“差序政府信任”〔1〕。李連江通過研究調查發(fā)現,中國的國家機關在多數農民眼中并不是作為一個整體的,而是分立的,民眾對中央政府信任程度最高,隨著政府行政級別的降低信任程度也隨之降低〔7〕。學界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都證明了在中國差序政府信任格局的存在,且明確界定了政府差序信任的概念,對這一現象的研究已有了基礎性的共識〔8〕。雖然中國的差序政府信任也有制度性的因素存在,但中國的差序格局內在的特殊性卻更多地需要從文化角度加以解釋。葉敏和彭妍的研究分析了中國的這種“央強地弱”的信任格局源于歷史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經濟生活形成了特殊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歷史上,皇帝和平民百姓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而地方官員卻會從平民百姓身上直接獲取利益。對平民百姓來說皇權是他們的保護傘,貪官污吏才是罪魁禍首。這種傳統(tǒng)政治文化深深影響了現在民眾對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態(tài)度,使得中國民眾更傾向于信任中央政府,把罪責歸咎到地方政府身上。除了歷史傳統(tǒng)塑造的文化,大眾傳媒也在塑造差序信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中國人們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形象的印象來自于不同途徑,往往對中央政府的印象來源于官方宣傳途徑,而對地方政府的印象多來源于網絡媒體或“小道消息”。官方宣傳的內容通常都是積極正面、可控的,而新媒體及“小道消息”無法及時管控,兩種不同的印象來源途徑強化了已有的政府信任差序〔9〕。總之,因為文化因素的作用,各種因素往往對中央政府信任沒有太多影響而對地方政府信任影響比較大,所以學者們在研究中慣常會將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區(qū)分開來。本文同樣將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區(qū)分開來,逐一進行分析。

      此外一個人的年齡、社會地位、宗教信仰、個人的社會信任程度等一系列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身份價值要素也與政治信任相關。文化主義強調政治信任是個人信任的延伸,那么一個人自身的性格、身份特質會影響他的政治信任。一個天性友善、傾向于愿意相信陌生人的人也會對政府的信任程度更高。從事與政府事務相關職業(yè)的人也會比和政府沒有直接利益關聯的人高。有鑒于個人環(huán)境及身份因素對于政治信任的影響,本文將社會信任、地域及職業(yè)變量納入分析當中。這些身份價值同樣會賦予不同的人對于腐敗的不同看法。一個有腐敗經歷的人會對腐敗有著厭惡的態(tài)度,他會比沒有腐敗經歷的人更有可能因腐敗而降低對政府的信任,而一個因腐敗受益的人并不會因腐敗而降低對政府的信任??傊胃瘮φ涡湃蔚挠绊懖煌耆呛唵蔚膿p害關系。文化主義的解釋賦予了政治腐敗影響政治信任更多的可能性,正是兩者之間這些微妙的關系讓研究有了更多空間。

      二、政治腐敗對政治信任影響研究的文獻回顧

      早期有關腐敗對政治信任影響的研究很少,一方面是因為過去民眾沒有形成政府只是一個利益委托人的觀念,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近代很長一段時間內腐敗都被看作是經濟發(fā)展的副產品。直到20世紀70年代實證研究開始收集跨國層面政治腐敗的數據,結果表明各項經濟發(fā)展的指標都與腐敗存在一個負相關關系,腐敗才被認識到是有害于政治信任的。與此同時,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民主的各項原則形成一種共識。政治學家們開始認識到腐敗的行為是違背民主原則的,因為腐敗涉及政客對權力的濫用。正如Dahl指出,民主的顯著特征是政府對公民團體不存在偏好,且有能力及時響應公民訴求〔10〕。腐敗的發(fā)生使得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不再以公民的訴求和期許為主導,腐敗官員會優(yōu)先為向其輸送利益的人提供服務。一部分人的受益帶來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損。當民主的觀念成為主流,民眾也就不再認同這種不公正的行為,所以這就使得民眾降低了對政治機構的信任。

      腐敗對信任的有害影響在過往研究中得到了有效地證實。吳進進和劉炯言將國外腐敗對政治信任影響的研究歸納出三種路徑,分別為多層次分析、微觀層次分析和宏觀與微觀混合層次分析〔6〕。其中多層次分析是研究國家層面的腐敗程度對民眾政治信任的影響,運用這種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多為在腐敗程度高的國家民眾往往具有較低水平的政治信任。Catterberg和Moreno運用第三、第四波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的數據研究蘇聯和東歐國家,得出腐敗與政治信任的負相關關系廣泛存在于這些國家的結論〔11〕。而微觀層次分析則指在單個國家或少數幾個國家中研究公眾的腐敗經歷或腐敗感知對政府信任的影響,得出的結論通常是民眾的腐敗經歷和對腐敗的感知會顯著損害政府信任。Della Porta運用歐洲民主價值觀調查的數據發(fā)現,在意大利、法國和德國三個國家,公眾對腐敗的認知會顯著損害政府信任〔12〕。宏觀和微觀混合層次分析則是指同時研究國家層面的腐敗程度和民眾的腐敗感知對政治信任的影響。之所以進行這樣的研究主要是因為一個國家的腐敗程度和民眾的腐敗感知都只能反映腐敗的局部,而不能反映腐敗的全貌。腐敗發(fā)生率高的國家,如果經濟發(fā)展得好,民眾未必會有很高的腐敗感知程度〔13〕。相對而言,在一個民眾對政府普遍持懷疑態(tài)度的國家,即使腐敗發(fā)生率未必很高,但民眾可能會有很高的腐敗感知。將宏觀的國家層面的腐敗發(fā)生率和微觀層面?zhèn)€人的腐敗感知結合起來有助于較為客觀地展現一個國家的腐敗程度,從而更好地研究政治腐敗對政治信任的影響。Mishler和Rose在對十個前共產主義國家的研究中就使用了這樣的方法。他們同時使用宏觀腐敗指數與個體腐敗認知這兩個維度來測量腐敗,研究結果表明兩者均對政治信任有負面影響,且個體腐敗認知對政治信任的損害更為嚴重,整體腐敗水平對政治信任的損害效應依賴于個人對腐敗的明確感知〔14〕。

      國外的相關研究多針對除亞洲之外的其它國家或地區(qū),很少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進行腐敗對信任的影響研究。這主要是因為亞洲國家或地區(qū)的腐敗有著特殊性,它的腐敗程度雖然高,但卻是伴隨著高水平的經濟發(fā)展而產生的。Wedeman的研究表示亞洲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是世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國家兩倍的同時,它們的腐敗程度也是后者的兩倍〔13〕。因此,腐敗被看作是促進亞洲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因素,而研究腐敗對信任的影響通常是建立在認為腐敗有害信任的前提上的,所以國外的學者很少以亞洲的國家或地區(qū)作為對象研究腐敗對信任的影響。張嘉哲(Eric Chang)和朱云漢的研究則將個人的腐敗感知會顯著損害政府信任這一結論推廣到亞洲的國家或地區(qū)〔15〕。他們分析認為亞洲的國家或地區(qū)并不是特殊的,腐敗同樣對亞洲的國家或地區(qū)的政治信任會產生負面影響。該文采用多層線性回歸模型方法,得出我國的腐敗發(fā)生率與政治信任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的結論〔15〕。另外因為我國政治信任“央強地弱”的特殊的差序格局,雖然腐敗會減損政府信任,但對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沒有顯著影響而僅對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有顯著影響。

      總體來看,政治腐敗對政治信任影響的研究多集中在實證研究方面,其中國外的研究數量較多,但國內對這方面的重視還不足,而且國內的研究是從宏觀層面的腐敗發(fā)生率展開的,尚缺乏微觀層面民眾腐敗經歷和腐敗感知對政治信任影響的討論。不過既有研究已經表明腐敗會損害民眾的政治信任,不僅實際發(fā)生的腐敗會對政治信任有負面影響,民眾對腐敗的認識也會影響到政治信任。因而民眾如何形成腐敗的認識對政治信任的影響也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三、腐敗感知和腐敗經歷

      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是腐敗感知和腐敗經歷對政治信任的影響,前文已經探討了腐敗影響政治信任的背后邏輯并且回顧了已有的國內外關于腐敗對政治信任影響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中有兩點尚待完善:一是研究國內政治腐敗對于政治信任的影響的文獻較少,二是僅有的文獻也只是著眼于宏觀層面。所以本文選擇從微觀層面的腐敗感知和腐敗經歷入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在運用數據進行分析之前,有必要解釋為何個體的腐敗感知和腐敗經歷這兩個維度能反映政治腐敗對政治信任的影響。

      民眾對于腐敗問題的認識有直接接觸的成分,也有間接接觸的成分。一方面,在腐敗對社會滲透程度較高的國家,民眾的日常生活就會直接接觸到腐敗行為。腐敗可能滲透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獲取公共服務,如教育、醫(yī)療等,以及謀求社會資源,如上戶口、上車牌照等。這些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腐敗行為形成了人們的腐敗經歷。另一方面,人們普遍認為腐敗主要是少數政治精英的權力游戲,普通民眾并不能直接接觸到。因而民眾對于腐敗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由外界與腐敗有關的信息塑造的。相應形成的腐敗感知取決于個人對外界與腐敗相關的信息接觸、獲取和接受的過程〔16〕。除了接受官方媒體的宣傳,這樣的過程還可以包括從周圍人處聽取小道消息。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這種小道消息傳播腐敗信息的途徑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觸。小道消息由于傳播速度快、難于管控且難以證實的特點,很多時候會傳播有關腐敗的不實消息。有研究表明被政府控制的官方媒體會降低民眾對腐敗的主觀感知,非官方的小道消息反而會提升民眾的腐敗感知度〔17〕。高腐敗感知度與低政治信任度是相聯系的。那么在民眾有大量機會接觸腐敗信息的情況下,他們對于腐敗現象的感知和態(tài)度到底是來自外界信息還是親身經歷?這一問題同樣會對人們的政治信任產生影響。因為如果一個人的腐敗經歷對其腐敗感知的影響是絕對的,那么無論其是否接觸有關腐敗的宣傳,他的政治信任都會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沒有腐敗經歷,那么其對于腐敗的感知在多大程度上會受到外界宣傳的影響也就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對政府的信任。既往研究通過實證研究有了不少發(fā)現。袁柏順表明關于腐敗的小道消息對公眾的腐敗感知和腐敗容忍度都有顯著影響〔18〕。李輝和孟天廣則指出腐敗經歷在中國是影響腐敗認知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不僅是因為中國有著嵌入性腐敗的社會壞境,還由于中國人的腐敗日常實踐有其獨特的形式——“關系主義”〔16〕。因此,如果要研究民眾因為腐敗而產生的對政府信任的改變,對民眾感受影響最大的個人經歷首先應作為自變量考慮進去。其次,身邊的親朋好友關于腐敗的經歷也有可能成為影響政治信任的重要因素。臺灣社會心理學家楊國樞通過長期的實證研究,概括出中國人的四種社會取向的特征,即家族取向、關系取向、權威取向和他人取向〔19〕。這樣的社會取向導致中國人在乎自己身邊家人、朋友的看法,也比較信任他們的親朋好友。以家族而言,即使一個人自己沒有親身的腐敗經歷,但他的父母兄弟姐妹所經歷的腐敗行為也會和他間接產生關聯,因為他們是作為一個家族、一個集體而存在的,他們會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觀念。身邊親朋好友的腐敗經歷雖然不會如親身的腐敗經歷一樣帶來那么直接的腐敗感知,但親朋好友的腐敗經歷也應該被作為一個重要的自變量考慮進政治腐敗對政治信任影響的研究中。

      在腐敗經歷之外,獲取外在腐敗信息是一種間接的腐敗感知形式。以腐敗信息的來源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官方宣傳和非官方途徑流傳的腐敗信息。前者表現為官方媒體發(fā)布的反腐信息,多為積極正面的內容,旨在提升民眾的政治信任;后者多以小道消息的形式流傳、發(fā)布、未加管控和證實的腐敗信息,會提升民眾的腐敗感知度,從而導致政治信任的降低。那么在研究中國民眾受腐敗信息影響而對政府信任可能發(fā)生改變時,這兩種腐敗信息獲取的渠道應該被納入考量的范圍。

      四、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因變量的選擇及其說明

      本文使用了來自“2015年度中國城鄉(xiāng)社會治理調查”(Chinese Social Government Survey,CSGS)的數據資料。該調查是全國范圍內首次就城鄉(xiāng)社會治理問題所展開的專項問卷調查,由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聯合設計。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有來自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12所大學的師生參與了相關調查活動。調查于2015年7月啟動,歷時5個月,涵蓋全國26個省市區(qū),共隨機抽取125個縣級單位,完成有效樣本4068份,有效完成率67%。調查嚴格按照社會科學規(guī)范操作,所獲數據具有較高質量。

      本文所要研究的對象是民眾的政治信任。因為狹義上的政府信任具有更易于度量的優(yōu)勢,所以政府信任作為政治信任的操作化概念是本文的因變量;又因為中國特殊的“央強地弱”信任差序格局,本文將政府信任區(qū)分為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兩個因變量。調查中涉及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具體測量題目使用了6分制信任程度評量尺度。其中“6代表受訪者認為完全可信”“5代表相當可信”“4代表有點可信”“3代表有點不可信”“2代表相當不可信”“1代表完全不可信”。這樣的設計有助于測量出受訪者明確的態(tài)度,從而了解受訪者是傾向于信任政府,還是傾向于懷疑政府。

      (二)自變量、控制變量的選擇與說明

      由于本文側重于研究微觀層面民眾的腐敗感知和腐敗經歷對政治信任的影響,即一個人對腐敗的認識來自于自己親身經歷、親朋好友的經歷、官方宣傳和小道消息這些不同途徑是否會對個人的政治信任程度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本文選取的自變量為“親身腐敗經歷”、“親朋好友的腐敗經歷”、“通過小道消息聽說腐敗信息”和“通過官方媒體聽說腐敗信息”。這些自變量在問卷中對應的題目有三條。第一條是“您自己、家人或熟人近幾年來親身經歷過干部的腐敗行為嗎?”該問題的選項為“經歷過”和“沒有經歷過”。如果受訪者選擇經歷過,那么采訪員不會詢問受訪者第三條題目,如果受訪者選擇沒有經歷過,那么采訪員會跳過第二條題目直接詢問受訪者第三條題目。第二條是“請問主要是您自己親身經歷,還是您的親友、熟人告知您他曾經親身經歷過”。該題選項為“我自己曾親身經歷過”、“家人或親戚曾親身經歷過”和“朋友或同事曾親身經歷過”。第三題是“您主要是從什么地方聽說的干部腐敗行為”。該題選項為“小道消息”、“媒體信息”、“政府文件”和“互聯網”。

      因為文化因素中個人的“社會信任”程度和“傳統(tǒng)文化”因素對個人的政治信任也會有影響,所以本文將其作為控制變量。同時因為中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區(qū)也會有著各自相異的地域文化,可能會影響到該地區(qū)人民對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看法,所以本文也將地域作為一個變量納入控制變量。此外,本文還將“性別”“年齡”“是否農村戶口”“是否是黨員”“教育程度”等變量納入控制變量。

      (三)研究假設及方法

      過往研究中已表明腐敗是對民眾政治信任的直接背叛,那么當民眾感受到腐敗行為發(fā)生時,必然會損害政治信任。民眾對腐敗的認識一方面來自直接的腐敗經歷,另一方面來自外界腐敗信息的獲取。其中直接的腐敗經歷對個人的政治信任有顯著的影響,受中國特有的社會傳統(tǒng)影響,親朋好友的腐敗經歷亦會影響個人的政治信任。而來自外界的腐敗信息中,官方的宣傳旨在增加民眾的政治信任,小道消息則會降低民眾的政治信任?,F有的政治信任文獻也指出,在不同因素的刺激下,民眾對于中央政府的信任會維持,但對地方政府的信任會有變化,所以在研究政治信任和政治腐敗的關系時,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一: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受訪者有過親身腐敗經歷會降低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對中央政府的信任不會有太大變化。

      假設二: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受訪者如果沒有親身腐敗經歷,但身邊親朋好友有腐敗經歷,那么受訪者會降低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對中央政府的信任不會有太大變化。

      假設三: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受訪者如果沒有腐敗經歷,同時他對腐敗的認識主要來自官方媒體宣傳,那么受訪者會增加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

      假設四: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受訪者如果沒有腐敗經歷,同時他對腐敗的認識主要來自小道消息,那么受訪者會降低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對中央政府的信任不會有太大變化。

      本文使用描述統(tǒng)計分析勾勒出民眾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信任狀況的整個圖景,并通過二元邏輯回歸模型探究各變量是否對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這兩項因變量有影響。

      五、數據分析

      (一)中國的社會信任狀況分析

      圖1顯示了民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狀況,由圖中可見只有4%的民眾選擇了中央政府是不可信的,選擇中央政府不可信的民眾大部分認為中央政府即使不可信,也只是有點不可信。而選擇中央政府可信的民眾絕大部分都認為中央政府是相當可信的,甚至是完全可信的。受訪者可能出于問題的敏感性做出否認社會不希望的行為或承認社會所希望的行為,圖中一邊倒的選擇也顯示了在中國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下民眾對中央政府較高的信任程度。

      圖1 民眾對中央政府信任情況占比

      相對而言,圖2顯示了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信任明顯沒有對中央政府的信任那么高。由圖1和圖2可知,雖然受訪者的選擇還是以傾向于信任地方政府為主,但是受訪者對地方政府的信任沒有對中央政府的信任來得堅定。首先,在比例上,與96%的受訪者選擇信任中央政府不同,只有大約70%的受訪者認為地方政府是值得信任的。30%的受訪者傾向于認為地方政府是不可信任的??紤]到受訪者可能會存在社會期望偏差,結果所表現出來的對地方政府的不信任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其次,雖然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信任狀況依然呈現為民眾比較信任地方政府,但在選擇時受訪者多是選擇地方政府只是有點可信。選擇相當可信的人數比例還沒有多少降幅,但是選擇完全可信的人數比例則下降很多。同時和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相比,受訪者選擇完全不信任的比例明顯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對地方政府比較極端的排斥態(tài)度。

      圖2 民眾對地方政府信任情況占比

      圖1和圖2體現了民眾對中央政府和對地方政府的信任的不同,明顯可以看出相較于中央政府而言,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要下降很多。這與中國“央強地弱”的政治信任差序格局是相吻合的。

      圖3顯示的是受訪者是否有腐敗經歷的整體情況,由圖3可知只有1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歷過腐敗,而這其中還包括不是自己親身經歷只是親朋好友經歷的部分,足見選擇自己親身經歷了腐敗行為的受訪者所占比例很少。因此什么因素使得沒有經歷過腐敗行為的人形成了他們的腐敗感知便很重要,這樣可以進一步了解什么因素間接影響了民眾的政治信任。此外民眾選擇經歷過腐敗行為的比例偏低似乎有些不尋常,畢竟理論研究中是把中國看作“滲透式腐敗社會”的,大大小小的腐敗行為諸如請客送禮是充斥于民眾的生活之中的。論其原因,一方面受訪者可能出于社會期望偏差不希望讓別人知道自己有過送禮這種不光彩的行賄行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為中國的“關系社會”傳統(tǒng)讓受訪者不把請客送禮、托人辦事這種行為看作是腐敗行為,而認為腐敗是官員貪污公款這種和自己并沒有直接關系的行為,所以在回答問題時選擇沒有經歷過腐敗行為。

      圖3 民眾的腐敗經歷狀況

      (二)邏輯回歸

      為了嘗試探索腐敗認知形成的各種途徑對政治信任的影響,本文建立了二元邏輯回歸模型。如前文所述,我國存在“央強地弱”的政治信任差序格局,各種因素往往對中央政府信任沒有太多影響而對地方政府信任影響比較大。學者在研究中慣常會將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區(qū)分開來〔20〕,所以本文將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區(qū)分開來分別建立回歸模型,通過將各項變量納入模型中,分別觀察各變量對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影響,從而檢驗本文所提出的假設。模型1的因變量是中央政府信任,模型2的因變量是地方政府信任(見表1)。通過模型1和模型2的比較,一方面可以更好的體現信任的差序格局,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觀察各項自變量對包括地方政府在內的中國政府的信任的影響。僅僅關注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是不夠的,因為對地方政府的信任某種程度上也是和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相關聯的。如果民眾懷疑地方官員,他們可能也會懷疑中央政府官員用人不當。

      表1 政治信任的二元邏輯回歸分析

      表格內為標準化回歸系數,括號內為標準誤。*p<0.05,**p<0.01,***p<0.001

      表格內為標準化回歸系數,括號內為標準誤。出于統(tǒng)計的需要,在將這兩個因變量放進模型時對他們重新進行編碼,將其中屬于信任的選項“4有點可信”“5相當可信”“6完全可信”均重新編碼為“1”,將其中屬于不信任的選項“1完全不可信”“2相當不可信”“3有點不可信”均重新編碼為“0”。將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區(qū)分開來作為因變量是為了顧及政治信任的差序格局。另外在自變量的處理上則將問卷中原有的問題分解為“是否親身經歷腐敗”“是否親朋好友親身經歷腐敗”“是否從小道消息聽說干部腐敗行為”“是否從媒體信息聽說干部腐敗行為”等陳述命題,其中“是”的選項編碼為“1”,“否”的選項編碼為“0”。如此一來因變量和自變量都是由“0”“1”構成的二元變量,可以被納入二元邏輯回歸模型。

      觀察表中的模型1可以發(fā)現,在99%的置信區(qū)間下,控制變量“傳統(tǒng)價值”、“政治信息興趣”和“施政滿意度”對中央政府信任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在95%的置信區(qū)間下,“社會信任”和“教育程度”對中央政府信任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自變量“親身腐敗經歷”、“親朋好友的腐敗經歷”、“通過小道消息聽說腐敗信息”和“通過官方媒體聽說腐敗信息”都和中央政府信任沒有顯著的相關性?!皞鹘y(tǒng)價值”和“政治信息興趣”屬于政治信任來源的文化主義解釋的要素,“施政滿意度”則是制度主義解釋的要素。由于文化主義把政治信任看作是個人信任的延伸,而“傳統(tǒng)價值”會塑造個人價值,所以不難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會增加一個人對中央政府的信任。中國政治信息皆由官方媒體發(fā)布,如果一個人樂于接收政治信息,他的觀念和中央政府所宣傳的價值是不相斥,他也就比較容易信任中央政府。按照制度主義強調績效的解釋,民眾如果對政府的施政效果是滿意的,就會提升他們對政府的信任。這就解釋了控制變量中“施政滿意度”對中央政府信任的影響。然而我們所要研究的自變量卻和因變量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這基本符合了信任的差序格局所應有的特征。民眾接收到的腐敗信息和自身的腐敗經歷基本不會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有明顯的影響,可以驗證假設一、假設二和假設四的后半部分。但假設三中官方宣傳的腐敗信息會增加民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這一命題卻沒有得到驗證。

      觀察表中的模型2可以發(fā)現,在99%的置信區(qū)間下,“農村戶口”這個控制變量和“親身經歷”這一自變量對地方政府信任有顯著的負面影響,而“社會信任”和“施政滿意”這兩個控制變量對地方政府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在95%的置信區(qū)間下,“親朋好友的腐敗經歷”這一自變量對地方政府信任有顯著負面影響,而“教育程度”這一控制變量則對其有顯著正面影響。“社會信任”、“施政滿意”和“教育程度”這些變量用文化主義和制度主義的路徑解釋就可以理解它們對地方政府信任的積極作用。從自變量的角度來看,模型2的結果驗證了假設一和假設二的前半部分。但因為“通過小道消息聽說腐敗信息”、“通過官方媒體聽說腐敗信息”這兩個自變量和地方政府信任沒有顯著相關性,所以假設三和假設四不成立。

      假設三和假設四不成立的結果,主要都是因為與民眾本身沒有親身經歷腐敗有關。前文提到,“民眾的親身腐敗經歷”和“親朋好友的腐敗經歷”會對地方政府信任產生顯著負面影響,對中央政府信任則沒有明顯影響。但如果民眾沒有腐敗經歷,則民眾的腐敗感知對中央或地方政府都沒有明顯影響。此一結果表明,一方面可能因為民眾對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在沒有親身經歷腐敗的情況下,不會因為外在短時性的信息影響長久形成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民眾對各種渠道獲取的政治信息均抱有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自己親身的腐敗經歷才會對他們的態(tài)度產生顯著的影響。也就是說,民眾的腐敗感知是否會顯著影響政府信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眾是否有過腐敗經歷。

      六、討論與結論

      近年來,我國官方發(fā)言中格外強調貪腐對于目前中國制度的危害,特別是貪腐會使得我們黨與政府喪失民心。貪腐不僅會讓民眾對黨和政府產生疏離和不信任,甚至會危及黨的執(zhí)政基礎及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就使得反腐敗格外重要。在關注腐敗的同時,腐敗問題帶來的更深層次的民心問題也值得深思,所以有必要研究政治腐敗對政治信任的影響。一方面因為現有腐敗對政治信任影響的研究都是從實證角度展開,缺乏對兩者背后邏輯的探討,所以本文首先從政治信任的來源入手討論腐敗對信任產生影響的原因和途徑;另一方面現有的中國的腐敗對信任影響的文獻很少,僅有的也只是以宏觀的腐敗發(fā)生率作為自變量研究其對政治信任的影響,所以本文選擇從微觀層面的腐敗感知和腐敗經歷入手,側重于研究一個人對腐敗的認識來自于自己親身經歷、親朋好友的經歷、官方宣傳和小道消息這些不同途徑,會不會對個人的政治信任程度產生不同的影響。

      基于2015年度中國城鄉(xiāng)社會治理調查數據,本文的分析結果表明,只有親身腐敗經歷和親朋好友的腐敗經歷會影響個人對地方政府的信任,且這種影響是一種負面影響,而來自于官方宣傳的腐敗信息和通過小道消息傳播的腐敗信息都不會對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產生影響。這樣的結果基本吻合了我國政府信任的央地差序格局。但是個人的腐敗經歷和親朋好友的腐敗經歷不會對中央政府信任產生太大的影響,卻會對地方政府信任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對此,地方政府應該加強反腐力度,減少可能會產生民眾經歷腐敗的行為。民眾感受到公平公正的生活,才會信任地方政府。

      然而無論是通過官方宣傳的腐敗信息還是通過小道消息流傳的腐敗信息都不會對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產生影響,這樣的結果和既往研究中官方的腐敗信息會增強民眾的政治信任而非官方的腐敗信息會降低民眾的政治信任是不相符的。試析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關于官方宣傳的腐敗信息多是中央打貪下的成果,因此民眾本身對這些信息保持較為贊同的態(tài)度;而對于小道消息流傳的腐敗信息,民眾則抱持懷疑的心態(tài),所以無論是官方的還是非官方的腐敗信息,都沒有對民眾的腐敗感知度產生顯著的影響。

      然而即使腐敗感知不會對現有的政治信任有明顯的影響,但是一個有過腐敗經歷的人也很有可能在腐敗狀況改善后增加對政府的信任。這樣的情況是不利于現階段黨和國家的反腐活動的。針對這種潛在的問題,本文認為,首先,政府應該革新目前較為單一的官方反腐宣傳形式,增加民眾在反腐活動中的參與度,或許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政治信任。第二,反腐勢在必行,要保持高壓,鞏固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tài)勢。本文研究表明,一個經歷過腐敗的民眾,對于政府的信任采取比較負面的態(tài)度,而對于地方政府的信任更是顯著地降低,因此必須保持目前反腐的態(tài)勢。此外,日常的腐敗經歷屬于一種微腐敗,雖然規(guī)模比不上官員腐敗,但卻是更深入、更細微的負面影響民眾對于政府的信任,因此對于腐敗的治理,必須“老虎”“蒼蠅”一起打,做到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從民眾生活細節(jié)中防止腐敗問題的滋生。

      猜你喜歡
      中央政府經歷腐敗
      很多事你只能獨自經歷
      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 09:02:44
      我經歷的四個“首次”
      人大建設(2019年9期)2019-12-27 09:06:30
      中央政府將首次在澳門發(fā)行人民幣國債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回憶我的打鐵經歷
      北極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4:00
      元明中央政府治藏宗教政策不同特點成因分析
      西藏研究(2017年3期)2017-09-05 09:45:14
      清朝中央政府的籌藏方略與西藏宗教事務管理基本經驗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腐敗,往往由細微處開始……
      支部建設(2016年15期)2016-04-12 01:01:36
      國外警察腐敗控制與啟示
      腐敗至死怎么死
      檢察風云(2009年13期)2009-09-09 09:40:36
      晋中市| 金门县| 宜丰县| 锡林浩特市| 平舆县| 铅山县| 团风县| 韶关市| 延津县| 南宫市| 偏关县| 晋江市| 温州市| 乐至县| 尼玛县| 博湖县| 财经| 香港 | 祁东县| 习水县| 临沂市| 乐业县| 大名县| 宜丰县| 蓬安县| 汝阳县| 义乌市| 台东县| 安塞县| 延安市| 泰和县| 界首市| 贺兰县| 曲阜市| 子长县| 晋中市| 丘北县| 柘城县| 平武县| 阳城县| 湘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