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亞洲47個國家以及域外其他國家共2000多名代表參加。這是繼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之后,中國今年舉辦的又一場外交盛會。它還是亞洲國家第一次聚集起來展開跨文化交流,因此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特殊意義。
一些西方輿論的反應,更凸顯出當前舉辦文明對話大會的必要性。他們跳不出地緣政治的慣性思維,以為中國舉辦大會是在同西方“文明較量”。錘子的眼睛里只有釘子。正是這種思維,在現(xiàn)實層面造成了文明之間的隔閡摩擦,甚至沖突,使之成為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zhàn)。
實際上,在這個時候,無論是誰站出來,為推動文明對話與交流做一些實事,都是功在千秋的大善。而這個文明對話大會,之所以首先誕生在亞洲,并由中國首倡舉辦,也并非偶然,有其值得一提的內(nèi)在邏輯。
亞洲很大,擁有最多元的文明和宗教,也具備一定整體性。如果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在亞洲實現(xiàn)了包容互鑒、親近相通,即意味著普世性的實驗成功。亞洲國家的發(fā)展一直不平衡,但都有遭遇殖民侵略的歷史記憶,都曾是冷戰(zhàn)競爭的受害者,因此對“平等”和“獨立”尤其在意,這也為不同文明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共處提供了動力和基礎。
在亞洲,中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中國同時也是反對霸權主義和文明對抗,提倡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文明互鑒的最強大力量。中國不僅這么說,更在這么做。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就是中國為此努力的一部分。加上“一帶一路”峰會,世界政黨大會等等,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探索,其偉大意義將在時間的沖刷下日益顯露出來。
作為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發(fā)源地,西方在國際政治架構中占據(jù)著天然的優(yōu)勢位置,現(xiàn)在的一個問題是,很多西方人因此產(chǎn)生了“優(yōu)勢位置依賴”,放不下“西方中心主義”。近年來非西方國家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亞洲的崛起,客觀上削弱了西方的相對優(yōu)勢,也讓這些西方人變得更為敏感狹隘,他們對其他文明的警惕、不信任和敵意不斷加重,激活并強化了不同文明之間本就存在的大量分歧和矛盾,甚至引爆了一些血腥的沖突。
全球化正面臨著一個拐點,這幾乎是一目了然的現(xiàn)實圖景。當中國正在不同文明之間修路建橋的時候,華盛頓正費盡心力籌款在邊界壘起高墻;當中國還在更多領域擴大開放,美國卻在科技、教育甚至社會科學交流上關上大門……需要說,這都是一些危險的傾向。今天的世界難以承受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間出現(xiàn)一道巨大裂痕。西方文明能否在實踐層面更多展現(xiàn)平等和包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球化未來向何處去。
理性的人,有遠見的人,無論他來自歐美或其他地方,都會對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樂見其成。這是時代水到渠成留給亞洲的使命,中國愿和亞洲各國一起,蹚出一條新型共處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