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禮的象類原則與象征思維

      2019-05-15 06:16:42曹建墩
      社會科學 2019年5期
      關鍵詞:象征

      摘要:中國古禮是一完整的表意體系或象征體系,禮樂文化通過象征建構了古代社會的倫理道德原則與價值規(guī)范。比象天地陰陽五行的象類原則是建構禮儀制度的重要方式,它為古禮的正當性賦予了神圣的終極依據。古人對于禮樂象征意義的詮釋,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將禮樂與人的誠敬、仁愛之情及倫理道德相聯系,禮樂符號成為仁愛之情與“德”、“政”的象征,由此形成“以象比德”、“禮以象政”的詮釋模式。禮樂符號的深層象征意義構成了中國古禮的精神傳統(tǒng)。古禮的象征思維方式對古代中國的政教方式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禮;象類;神圣性;德;象征

      中圖分類號:K892.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5833(2019)05-0163-09

      作者簡介:曹建墩,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開封475001)

      導言

      中國古禮是借助禮物與儀式表征意義的符號體系。傳統(tǒng)禮學認為,禮有本有文,文乃是為表示意義而制作的符號體系,一般稱為“禮數”、“禮文”等,均屬于“象”的范疇;本乃是禮的本質規(guī)定,指禮樂符號的象征意義,一般稱為“禮義”。清代王夫之說:“乃盈天下而皆象矣?!对姟分扰d,《書》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禮之儀,樂之律,莫非象也。”①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指出,在儀式中,情緒和動機與形而上的概念纏繞在一起,它們形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意識②。禮是以象喻義的完整表意系統(tǒng)③。禮儀是人們表達情感、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重要符號,也是社會的表象或象征模式,因此禮儀是認識一個民族精神意識最好的文本。

      一、禮儀的神圣來源:古禮的象類原則

      禮是依據一定原則建構出的文化系統(tǒng),其中象類原則是一項重要原則?!跋箢悺币辉~,首見于《左傳》。《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云:“雷震電曜,天之威也。圣人作刑戮以象類之。”雷震電閃是天發(fā)威之象,令人震恐,圣人于是效法比擬這些天象制作刑罰誅戮,以威懾犯人。古人將這種比擬方式稱為“象類”,它包含有:一是對天地萬物之象的模擬,二是用以類比類的類比推理方式來行事?!跋箢悺被蚍Q為“比象”。《國語·周語中》:“服物昭庸,采飾顯明,文章比象?!表f昭注:“比象,比文以象山龍華蟲之屬也?!薄蹲髠鳌せ腹辍罚骸拔迳认?,昭其物也?!倍蓬A注:“車服器械之有五色,皆以比象天地四方,以示器物不虛設?!彼^“不虛設”,指禮象有形而上的天道依據。

      象類原則體現在古禮的方方面面。譬如周代郊祀中很多是以象類原則來建構禮儀制度。《周禮·春官·大司樂》載,祭天禮儀于冬至日在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祭天,效法天之圓;冬至日,取象于陽氣生?!抖Y記·郊特牲》:“兆于南郊,就陽位也。”南郊為陽位,天為陽,于是遵循象類原則就陽位祭祀天陽。此外,祭天用的玉幣、牲牢、尊俎、樂舞、車旗之屬,亦各以象類。《禮記·郊特牲》說:“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乘素車,貴其質也。旂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圣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碧熳由泶┑男栆律侠L有日月星辰,旌旂上畫龍為章兼設日月,是比擬天象;天子首所戴袞冕有璪十二旒,所建之旂十二旒,都是比象天道的十二時辰和十二月;乘素車,“掃地之象”,象天之質樸;祭天時“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傊?,郊祀祭天遵循法則天象的象類原則。

      在祭祀中,鬼神形象、所用祭牲與玉器也遵循五行象類原則?!秶Z·晉語二》載:“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zhí)鉞立于西阿?!蔽鞣綖榘咨螅诋敃r人的心目中,西方神蓐收的顏色和其所主方位亦有神秘的象類性?!蹲髠鳌ふ压哪辍酚涊d周代藏冰之禮曰:“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北狈綄谏?,五行為水,北方神為玄冥司寒,故據象類原則,藏冰時用黑公羊和黑黍祭祀司寒神。《周禮·地官·牧人》載祭祀用牲:“凡陽祀,用骍牲毛之。陰祀,用黝牲毛之。望祀,各以其方之色牲毛之?!睙o論陽祀、陰祀、望祀,犧牲必須是純色,望祀時牲色與方色象類。《周禮·春官·大宗伯》載祭祀所用玉器:“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备鞣剿糜衿鞯挠裆c方色象類,各象五行。

      古禮中,空間位序也遵循象類原則。在《儀禮》鄉(xiāng)飲酒禮中,設有主、賓與介,也具有象征意義?!抖Y記·鄉(xiāng)飲酒義》闡發(fā)道:“飲酒之義,立賓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設介僎以象日月,立三賓以象三光。古之制禮也,經之以天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四面之坐,象四時也”。主賓之位在堂上尊位戶牖之間,主人位在阼階上,體現出對賓的尊敬。而《禮記》不僅將賓主等人的位置與天地、日月、三光對應,而且將其座位與四時相互對應,屬于典型的以人事比擬天道的象類思維。

      以象類原則建構禮儀制度,數字是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宋人蔡沈指出:“欲知禮不可以不知數,數者,禮之序也,分于至微,等于至著,圣人之道,知序則幾矣?!辈躺颍骸逗榉痘蕵O內篇》卷一,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5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699頁。在古禮體系中,各級貴族的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禮器等使用都有規(guī)定的禮數,《左傳·莊公十八年》云:“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倍Y數成為等級鏈條中各級貴族“名位”的象征符號,它實質上是運用數字序列使政治等級結構序列化,所謂“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大戴禮記·朝事》)。另一方面,禮樂體系中的數字具有溝通天地人的神秘功能與象征意義。如數字“三”“六”“十二”,《國語·周語下》說樂律“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即使用這類數字乃遵循天道之舉。古禮中有“禮成于三”的原則,譬如禮儀行為有三讓、三揖、三辭(《大戴禮記·朝事》);喪禮有三年之喪;卜蓍有不過三次的規(guī)定(《禮記·曲禮上》);禮有“天地君親師”三本(《荀子·禮論》),等等。三的意義,《史記·律書》謂:“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薄抖Y記·三年問》云:“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則于人。”使用三應來源于對天、地、人三才的比象。另,《周禮》非常崇尚數字六。例如:天子之禮相配以六為數,有六方、六色、六玉等(《周禮·春官·大宗伯》);祭祀有六牲,膳食有六牲、六畜、六獸、六禽(《周禮·天官·冢宰》);飲食方面,王饋食用六谷,飲用六清(《周禮·天官·冢宰》);巫術方面,占卜有六龜(天龜、地龜、東龜、西龜、南龜、北龜)。六,取象于天地四方,這些實是比象天地四方、陰陽五行構建的系統(tǒng)彭林:《周禮的主體思想與年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4—63頁。。至于數字十二,古禮中使用它象征十二月,如《禮記·深衣》載周代深衣“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蹲髠鳌ぐЧ吣辍氛f:“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碧鞌狄允榇?,為不可逾越之數,故多為周天子使用的禮數。

      古人推天道以明人道,古禮的象類原則中,主要是以天地之象為比擬效法的對象。古人認為禮源于天地之道,如《禮記·禮運》曰:“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東周時期,陰陽五行思想滲透進禮儀制度,陰陽五行成為象類原則的重要理論基礎?!蹲髠鳌ふ压迥辍吩疲骸胺蚨Y,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瓰榫忌舷?,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以經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亞,以象天明。為政事、庸力行務,以從四時。為刑罰、威獄,使民畏忌,以類其震曜殺戮。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禮是建立在天地之道基礎上,是天經地義的。君臣與夫婦、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亞等人倫準則都是取法天地之道:君臣上下尊卑,效法地之有高下;夫婦內外有別,效法陰陽剛柔;父子兄弟婚姻等倫理,取象于天明;人事之運作,順從四時之道;國家制定刑罰監(jiān)獄威懾百姓,乃是效法雷電天象;政治上溫和慈祥的措施,乃是效法上天生長萬物之德。這種推天道以行人事的詮釋,表明禮樂行政是對天地之道的比擬效仿,遵循著象類原則。這與《禮記·喪服四制》所言“凡禮之大體,體天也,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意義相同,均言禮乃是效法天地之道。

      古禮中象類原則具有深層次的禮制功能。由于天是世俗王權的終極來源,因此效法天道在先秦以至后世,都是國家政治運作的首要大事,如《尚書大傳》云“道正而萬事順成,故天道,政之大也”,《大戴禮記·誥志》謂“政不率天,下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因此君王必須知曉天道,從天道推衍人倫之道,“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國語·周語下》)。天道雖然深邃不可測,但“天事恒象”(《左傳·昭公十七年》),常以天象昭示給人類,因此,禮儀中象類原則就具有特定的功能。首先,它為禮樂體系提供了終極性的理論依據,也即為禮樂制度的合法性賦予了天道依據,古禮也因此具有了神圣性。其二,“天垂象而圣人則之”,取法效仿天之象,乃圣王所專擅。在政治運作中對天象模擬效仿的象類原則乃是順天的方式?!稘h書·郊祀志》云:“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故圣王盡心極慮,以建其制?!苯检胫械南箢愒瓌t,可以彰顯君權的神圣至上性,并以此向天下宣示君權的獨尊。其三,因為天道與人事吉兇禍福有神秘的聯系,君王法天道行人事,可以憑借象征體系溝通上天,獲得上天的佑助,從而實現天人秩序的和諧如《國語·周語下》云:“凡人神以數合之,以聲昭之,數合聲和,然后可同也。”。

      象類原則體現出中國古代的象征思維方式。中國哲學主要是用“象征”的方式來表達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通過想象、聯想、比擬來溝通感性符號或概念和對象世界的聯想邊鳳花、紀興:《論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主要類型和基本特征》,《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易·系辭上》謂:“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象也者,像也”,即以此物來比擬形容彼物,其實質就是以有形之物表達無形之理,“立象以盡意”、“托象以名義”皆是此意。象征思維的認知過程便是“立象以盡意”。象是能指,意是所指。古禮中的象類原則,即是對認知客體現象的直觀比擬。

      二、古禮的儀式與象征

      古禮的象征體系可以分為表層符號象征與深層的象征意義兩種。前者是外顯的、可視可察的象征符號。彰顯禮義的符號有“禮物”與禮儀兩類,前者是宮室、車馬、服飾、禮器等名物度數;后者是儀式中周旋揖讓、盤旋辟退等行為動作。深層象征體系,是內隱的、不易觀察的,它是符號所隱喻的觀念形態(tài),它往往是一個政治或文化共同體共同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倫理道德準則等。

      表層符號有禮器、辭令、樂舞、體態(tài)符號、儀式等。“禮物”是古禮中彰顯禮制精神的物質象征符號。《左傳·隱公五年》:“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避?,乃是禮儀法度;物,指顯示文采之物。政治秩序與規(guī)范要依賴物來彰顯,君主的任務即是制定規(guī)范,用物來規(guī)定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使各等級的人安守其位。其中,禮器是周禮體系的重要物質形態(tài)符號,《左傳·成公二年》說:“唯器與名,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禮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符號,“器以藏禮”,不同等級貴族所用禮器,其顏色、禮數等均有嚴格的規(guī)定。

      體態(tài)符號是人行禮時的容止、儀態(tài)的規(guī)范,如登降上下、盤旋辟退、周旋揖讓、顏色容貌、聲音辭氣等。賈誼《容經》云:“故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顏色聲氣,各有宜稱,所以明尊卑,別疏戚也。”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30頁?!抖Y記·曲禮下》:“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大夫濟濟,士蹌蹌,庶人僬僬?!斌w態(tài)符號的不同表征身份尊卑貴賤的差異。體態(tài)符號也是人際交往中情感的象征符號,具有多種象征意義。

      下面重點分析禮儀的深層次象征意義。

      其一,儀式秩序象征政治社會秩序以及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儀式本身就是秩序的象征,并通過儀式來強化這種秩序。下面以周代覲禮為例說明。朝覲禮作為一種政治禮儀,其核心是確定君臣上下的尊卑關系,儀式乃君臣尊卑關系的象征。《儀禮·覲禮》記載諸侯覲見周天子時:“侯氏入門右,坐奠圭,再拜稽首。”周代天子宗廟大門中央設有一短豎木稱為闑。闑西為門左,賓客從此進門;闑東為門右,主人從此進門。由于諸侯是臣子,不能作為賓客而與天子分庭抗禮,故出入君門常從闑東,象征諸侯的臣屬身份。覲禮中,諸侯奉獻玉摯以及述職時均是“入門右”。又周禮規(guī)定,當授予物品時,若兩人尊卑身份不等,則卑者將禮物“奠而不授”,不能親自授給尊貴者。覲禮中,諸侯坐下將玉圭奠于地上,然后再拜稽首,也是奠而不授,用的是臣禮,象征其身份為臣,卑于周天子。

      另如,周代飲食以及祭祀等禮儀中,犧牲被宰割的骨體有尊卑之別,不同的牲體各自被賦予尊卑貴賤的意義,成為貴賤尊卑等級秩序的象征。在禮儀中,地位尊者食用貴骨,卑者食用賤骨,骨體使用成為參與禮儀者身份尊卑貴賤的象征符號曹建墩:《周代牲體禮考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儀式是濃縮的象征形式,不僅是社會政治秩序的象征,而且還集中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如婚禮中有夫婦同牢共饌、合巹而酳的儀節(jié),《禮記·昏義》解釋道:“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彪m然夫婦之間并無血緣關系,但由于妻將為“社稷主”、“祖先后”,所以夫婦要相敬相親,以情義相固來達到琴瑟和諧的目的。共牢而食、合巹而酳,即象征夫婦一體,相親相愛。另如婚禮中“婿親御授綏”之儀,婚禮中,夫婿授新婦車綏并親自駕車環(huán)繞三圈,《禮記·郊特牲》解釋說:“敬而親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贝藘x節(jié)象征夫婦之間相敬如賓,相親相愛。

      其二,禮以象政,禮儀是政治之象。古人認為,禮樂皆可以觀政,乃是為政之象。下面以祭祀為例說明。馂禮是祭祀之后食用神靈剩食的禮儀?!抖Y記·祭統(tǒng)》論曰:

      是故尸謖,君與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馀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賤馂貴之馀也。士起,各執(zhí)其具以出,陳于堂下,百官進,徹之,下馂上之馀也。凡馂之道,每變以眾,所以別貴賤之等,而興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見其脩于廟中也。廟中者,竟內之象也。

      文化人類學研究表明,原始社會中,祭祀之后的祭肉往往被禮儀參與者所分享,以接受神力Catherine Bell, Ritual Perspectives and Dimensions.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P.108.。中國上古時期祭祀后的祭肉也被認為神靈已賦予其特殊的神力,能為人帶來福祉,故歸胙禮又稱為致福。馂禮本來是具有宗教意義的一種儀式,但經過人文化之后,它除了象征尊卑貴賤差等,還有施惠于參加典禮者的象征意義,成為“施惠之象”。馂禮是君主仁政的象征,因為人君恩澤充沛才能施惠于百姓,故《禮記·祭統(tǒng)》云馂禮“可以觀政”。

      祭祀之后君王賜予祭肉也是仁政的象征。《禮記·祭統(tǒng)》云:“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貴者取貴骨,賤者取賤骨;貴者不重,賤者不虛,示均也?;菥鶆t政行,政行則事成,事成則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為政者如此?!庇械碌木鯇⒓廊忸C給下層百姓,乃“惠下之道”,也是仁政的體現。君主若能施惠于廟內,則能普施于一國內,因此“廟內之象”為“竟(境)內之象”。在這里,頒祭肉禮儀成為君主施行仁政的象征。

      其三,儀式是情感的表達方式。傳統(tǒng)禮學認為禮乃是緣情而作,如《禮記·坊記》、郭店簡《性自命出》都有“禮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的說法。禮樂的內在依據為人的內在本然之情,即人之所以為人的仁愛之情。上博簡《孔子詩論》簡文云:“其言幣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隱志必有以喻也,其言有所載而后納,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干也”,“離其所愛,必曰吾奚舍(予)之,賓贈氏(是)也?!瘪R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頁?!半[志”,即內心之情志。人際交往若無幣帛摯物則無以表達內心之情,故先以幣帛為摯通情致意,然后再交往。否則即是不以禮而交,容易導致人的輕慢之心。簡文“幣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是說賓客禮儀中百姓以幣帛贈賄乃發(fā)自于內心的誠敬之情,是人性自然而然的表現。玉帛作為禮物符號具有象征意義,具有表達愛敬等情感的功能??傊?,儀式符號作為一種表達性符號,可以表達禮儀參與者的情感,所謂“禮以副情”,“禮章情”是也。但是,在古禮體系中,更多的是將人的自然情感通過禮樂的裁節(jié)而實現向道德情感的轉換,使人的內在之情外發(fā)時符合倫理規(guī)范的“義”。因此禮文是對人情感的合理裁節(jié),是人情之節(jié)文,是要使過者與不及者都回到中和之境,它使外發(fā)之情符合天理,從而實現人情與天理的合一。因此,禮儀與情感表達的關系,可以概括為“禮以章情”與“禮以節(jié)情”兩種方式。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在《象征之林》中將儀式描述為一系列的象征符號,指出儀式象征具有兩極性、濃縮性和符號的統(tǒng)一性等特征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這對我們分析中國古禮的象征體系很有啟發(fā)性。中國古禮發(fā)展到周代,已形成了成熟完備的體系,這一禮儀體系已經超越了原始禮儀,被賦予了道德人文等意義,具有整體性、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和統(tǒng)一性、公共性等特征,成為周代華夏族群共享的象征與意義的集體文本。綜合以上對儀式象征的考察,古禮體系的象征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特征:

      其一,濃縮性。維克多·特納指出:“單個的象征能夠同時代表許多事物,它是有著多重含義的,而不是只有單一意義。它所指代的事物并不都遵循同樣的邏輯順序,因為它是從多種社會經驗和道德標準中提升出來的?!本S克多·特納:《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黃劍波、柳博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1頁。禮儀具有強大的敘述能力,是“符號的聚合體”,具有多重意義,既表達有復雜的情感,又象征道德倫理以及政治秩序等意識形態(tài),從而構成了意義叢體。比如祭禮,《禮記·祭統(tǒng)》闡釋云:“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奔漓胫胁煌南笳鞣栐趦x式中具有不同的象征,符號組合象征不同的價值觀以及社會秩序,形成多層次的意義叢。祭祀儀式是濃縮的象征形式,蘊涵了禮的基本精神,涵括了周人的道德、倫理準則,統(tǒng)攝了周人親親、尊尊、賢賢、男女有別的價值觀念,是父子、君臣、上下尊卑秩序的濃縮象征。

      其二,公共性。儀式符號所表現的意義和儀式符號的指涉,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社會和人所賦予的,經過社會規(guī)約性之后便固定下來,具有了“公共性”。因為禮儀符號的象征意義在政治文化共同體內具有公共性,所以春秋時期魯國叔孫豹出使晉國,晉侯設宴招待他,當“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鳴》之三,三拜”。禮儀具有公共性,這也是統(tǒng)一國家的禮儀體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其三,變異性。當代符號學研究表明,象征符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對應關系會隨著社會變遷而發(fā)生變化,也會形成多層次的重構。禮儀象征具有變異性,儀式符號重組之后會產生新的象征意義。

      其四,人文性。與西方文化人類學所探討的儀式(ritual)相比,中國古禮象征缺少神話,或者說不需要借助神話建立象征體系。即使是宗教祭祀,也經過改造注入了道德精神而具有人文特質曹建墩:《從“以德事神”至“盡心成德”——兩周祭祀觀念之嬗變》,《孔子研究》2009年第3期。。而且古禮象征符號的所指多是人文意義上的道德,參下面論述。

      三、以象比德與禮樂象德

      古禮的成熟形態(tài)是周禮。周代禮制精神核心是德,禮與德二者猶如表里關系,禮樂秩序確立也意味著德治秩序的確立。德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宗教祭祀到婚喪嫁娶、宴飲游戲,無不踐行著德的價值理念與原則。

      (一)“禮物”象德

      玉器在早期中國屬于神圣之物,是溝通天地鬼神的法器,也是奉獻給神靈的祭品。周代則“以玉比德”,玉禮器成為德之象征。如《考工記·玉人》說:“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p>

      古禮中往往以玉圭、玉璋等瑞玉作為朝聘禮的摯(類似于當今社會的見面禮),來表達行禮者內心的誠信之情。《禮記·郊特牲》云:“大夫執(zhí)圭而使,所以申信也?!庇窆缦笳餍帕x之德。以瑞玉作為朝聘、覲見時的禮器,體現了周人尚德的文化心理。《禮記·聘義》云:“圭璋特達,德也?!币簿褪钦f,玉圭、玉璋等摯是君子之德的象征。此外,朝聘禮中享獻是用束帛加璧,也具有象德的含義,《禮記·郊特牲》解釋道:“束帛加璧,往德也。”往德,即往歸于德之義。總之,古禮中,圭璧加以束帛是主要的禮幣,象征著誠信之德。

      周人崇尚文德。在西周王朝尚文之風的背景下,車馬、服飾、佩玉成為貴族階層展現威儀,別貴賤等威的象征符號?!秶Z·周語中》說:“服物昭庸,采飾顯明,文章比象,周旋序順,容貌有崇,威儀有則,五味實氣,五色精心,五聲昭德,五義紀宜,飲食可饗,和同可觀,財用可嘉,則順而德建?!狈椏梢员砻鞴儯士梢燥@示德行,紋飾可以比擬物象,儀節(jié)可以序次尊卑,禮容具有尊嚴,威儀具有法度,肴食的五味充實氣志,器物的五色凈化心靈,樂舞的五聲昭示道德,禮儀的五義綱紀人的行為,飲食可口,情誼可觀,酬禮可嘉,法度得以推行而道德得以建立。關于禮物象德,《左傳·桓公二年》有精辟的闡述:

      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

      古禮通過禮儀和禮器等禮象來表征某些特殊的意義,“禮物”之形狀、顏色、度數等,皆蘊含著深刻的意義。有形的“禮物”都是德的象征符號,反過來也可以促進人的德的建立。

      (二)儀式象德

      禮的節(jié)文儀式也是德之象,最鮮明的體現是“威儀”?!蹲髠鳌は骞荒辍丰屧疲骸坝型晌罚^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示釉谖豢晌?,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睋丝芍?,威是周代貴族外在服飾、容貌、儀態(tài)、言行舉止等所體現出的威嚴氣質,在周人看來,威是具備君子德性人格之后所呈現出的一種精神氣質,這種氣質可以令百姓產生一種敬畏之感。儀是人視聽言動等身體展現出的符合禮儀規(guī)范的儀態(tài)、舉止等,故書稱為禮容,關于禮容的禮學門類稱為容禮。“有儀而可象”,有兩層含義:一指儀具有象征意義,象征君子之德,即所謂德行可象,君子之威由其德而來,百姓的敬畏其實是對君子之德的敬畏;二,可象之儀乃是可以為百姓效法的圭臬,禮象具有綱紀百姓的政治功能,即《國語·齊語》所言的“設象以為民紀”。儀式、節(jié)、度、數等外在符號,也包括社會政治秩序的人倫準則,其共通性的象征意義乃是周人所大肆宣揚的德。

      另如饗禮,也具有象德之義?!蹲髠鳌こ晒辍吩疲骸跋硪杂柟矁€,宴以示慈惠。”饗禮形式上的象征意味很濃,它體現為:牲體采用體薦而不吃,有幾而不用,爵中充滿酒但不飲,這些儀規(guī)象征著恭敬與儉約。饗禮食物也盡量要求物品完備,也具有象德之義,《左傳·僖公三十年》記載:“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辭曰:‘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谷,鹽虎形,以獻其功。吾何以堪之?”足見饗禮儀式是一種象德意味很濃厚的禮儀符號。

      如學者指出,在周禮體系中“禮—程式、節(jié)文、儀態(tài)等——就是德的表象,反之,禮則是德的社會意象”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88頁。。

      (三)樂以象德

      在儒家樂論中,樂是與德聯系在一起的?!抖Y記·樂記》云:“德音之謂樂”,即樂必須有內在的道德精神內涵,《禮記·樂記》云“樂者,通倫理者也”,“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睒肥堑峦怙@于樂、舞、歌的藝術形式,故《禮記》有“樂以觀德”之說。

      在先秦樂論中,“樂以象德”是重要的觀念。如《禮記·樂記》說“樂者,所以象德也”,“樂章德”?!蹲髠鳌の墓吣辍吩疲骸熬殴χ陆钥筛枰?,謂之九歌?!笔钦f歌乃是德之表象。春秋時期,吳國季札觀樂,皆以德論樂,云“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wèi)風》乎”,“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當季札觀看舞蹈時,也是以德論舞,“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可見樂舞皆象征德,乃德之象?!抖Y記·樂記》提出:“夫樂者,象成者也”,“樂以象成”即“樂以象德”,象征功德成就。作為樂組成部分的舞蹈,是以不同的體態(tài)符號表征道德意義,如《禮記·樂記》所說:“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樂象德,故可以觀樂而知德,這是周代貴族階層的流行觀念。

      樂從屬于禮,是具有道德意味的象征符號。從樂的生成上,樂以象作;從功能論上,以象章德;樂之象與德是一體兩面,具有互動關系的一對范疇。

      綜上所論,禮是一個象征系統(tǒng),其意義是由各種象征符號所體現。古人對于禮象的詮釋,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將禮儀與人的真摯情感(如誠敬、仁愛、哀戚等)及倫理道德聯系起來,儀式符號成為仁愛之情與德、政的象征,由此形成“以象比德”、“禮以象政”的思維與詮釋模式。在古禮體系中,禮樂符號逐漸抽象化、道德倫理化,成為道德倫理的象征,禮樂符號的深層象征意義是“德”這一周代思想的核心觀念,“德”是禮樂文化體系中統(tǒng)一的具有支配性的理念,這也是中國古禮象征的特質。

      四、古禮象征思維與禮樂教化功能的實現

      當代象征人類學研究表明,象征符號不僅是意義的載體,而且會參與或促成社會活動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古禮借助具體的符號,來實現對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和整合。下面主要探討下禮儀象征與教化的關系。

      實現禮儀教化功能的一個重要方式是禮儀表演。如學者指出,古代的禮樂體系就是將“尊尊”、“親親”等抽象概念物化為可觀的外部形式,把觀念上的等級意識通過不同的物質形式隱含地表現出來,見之祭祀對象、祭品、服飾、喪葬等社會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乃至最細微之處,使人與人之間的高低貴賤、親疏遠近通過外在形式一望而知夏靜:《禮樂文化與中國文論早期形態(tài)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85頁。。禮儀符號乃是德之象、人倫之象與情感之象,具有直觀性、容易明白等特點。而且,相對于語言符號的封閉性,象征符號的象征意義更為強大。如朱熹說:“言之所傳者淺,象之所示者深?!敝祆洌骸吨芤妆玖x》卷七,蘇勇校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頁。禮儀的象征意義比語言符號的表意具有更強的表達功能,因此禮儀的教化效果遠比空洞的語言說教更加有效。《禮記·仲尼燕居》說:“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薄抖Y記·文王世子》:“是故古之人,一舉事,而眾皆知其德之備也。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而眾安得不喻焉?!奔粗赋龆Y儀作為象具有深刻而又直觀的表意功能,可以確保禮樂教化的實施效果。

      因為禮樂之象濃縮了社會的倫理道德原則與價值觀如《禮記·樂記》說:“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故曰‘樂觀其深矣”。,觀象就成為推行禮樂教化的重要方式。所謂樂教,就是通過樂舞這類可觀可感的表演形式,正確引導人的心志,“修樂以道志”,激發(fā)人內在的道德情感,從而實現對人的道德教化。先秦社會,當舉行喪禮、鄉(xiāng)飲酒禮、射禮等典禮時,常有賓客觀禮之舉。所謂觀禮,就是對儀式表演的觀看體察,這是對禮儀象征意義的內在體驗的過程。儀式符號是一種公共符號體系,它可以對人的心靈產生積極作用,參與禮典或觀禮者可以獲得情感共鳴,從而激發(fā)人內心的道德情感,轉化為合乎道德倫理的社會行為。《禮記·檀弓下》說:“以故興物”,故指禮樂,也就是說禮樂可以喚起、提升內心的道德情感?!抖Y記·檀弓下》又云:“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碑斎松硖幪囟ǖ男婺?、社稷、宗廟等禮儀場景中,目睹禮樂符號,會提升自己內心的道德情感,這就是禮樂教化的效果。

      古禮的象征思維也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教化模式,形成了重視“身教”、“法象”的教化傳統(tǒng)。徐干《中論·法象》:“夫法象立,所以為君子。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慎威儀?!蛉菝舱撸酥硪?。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義存,仁義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為法象?!睂O啟治:《中論解詁》,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1頁。身教重于言教,這種仿效“法象”的身體政治乃是西周、春秋以來政治思想中的一貫思維。例如《詩經·大雅·蕩》云:“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薄蹲髠鳌は骞荒辍吩疲骸胺蛏现鶠?,民之歸也?!本拥耐x乃是百姓效法的圭臬,君子法象立,則百姓歸之如流,此即《禮記·中庸》“君子之道本諸身”這一宗旨。欲教化百姓,關鍵在于執(zhí)政者具有良好的德行,身體力行,做出垂范。若執(zhí)政者舉止容態(tài)遵循禮道,則百姓有準則可效法?!缎⒔洝吩唬骸叭葜箍捎^,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睂τ谶@種重視身教的典范政治的功效,《禮記·樂記》闡發(fā)道:“故德輝動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fā)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倍Y樂教化的根本在于執(zhí)政者要具有“一德”、“恒德”,而君子的恒德與外在符合禮儀規(guī)范的身體符號是一體之兩面,法象乃君子恒德之符表,德乃君子身體符號之靈魂。君子有內在之恒德,外則行禮如儀,如此才可以使民信之、從之并樂意效法之,從而達到敦化民俗,使民德歸一的目的??傊?,禮樂符號因其象征豐富的德性意義,具有直觀性,可以對百姓進行教化,這也使政教更具有可操作性。

      結語

      綜上論述,可以得出如下幾點認識:中國古禮是一完整的表意體系或象征體系,體現出古人的象征思維方式。其中,象類原則是禮儀建構的重要原則,它法則天地之道,以天地之象為比擬對象,為禮賦予了神圣的終極依據,強化了古禮天經地義的正當性。中國古禮體系象征有表層符號與深層次的象征意義兩種。禮樂之“象”象征著政治社會秩序,由此形成“禮以象政”的象征模式。古人“以象比德”,在古禮體系中,禮樂符號逐漸抽象化、道德倫理化,成為道德倫理的象征,“德”是禮樂文化體系統(tǒng)一的支配性的觀念,這也是中國古禮象征體系的特質。禮儀符號的深層象征意義構成了禮的精神傳統(tǒng),古禮的象征思維對傳統(tǒng)中國的教化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

      (責任編輯:陳煒祺)

      Analogical Principles and Symbolic Thinking in Ancient Chinese Rites

      Cao Jiandun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ritual is a complete ideographic system or symbolic system. It construct ethical principles and norms of social values of ancient society by means of symbol. It is the key way to construct ritual system by analogy with the universe, 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and it has given the sacred ultimate basis for the legitimacy of ancient rites. In the course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rites and music, one obvious feature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itual music and people's sincerity, benevolence and ethics. The symbols of rites and music become the symbol of benevolence and “Virtue” and “politics” and become an interpretive mode. The deep symbolic meaning of ritual symbols constitutes the spiritual tradition of Chinese ancient rituals. The symbolic way of thinking of ancient rites exert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the pattern of politics and cultivation in ancient China.

      Keywords: Ritual; Analogy; Sanctity; Virtue; Symbol

      猜你喜歡
      象征
      被隱匿的象征
      藝海(2016年12期)2017-01-13 07:40:31
      安托瓦內特的悲壯宿命:《茫茫藻海》中紅色的象征意義
      《憤怒的葡萄》:主題與人物形象的探析
      滿城漢墓空間構造及其象征意義
      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15:07
      《樂觀者的女兒》中的象征意義
      青年時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0:50:19
      電視廣告中象征的運用
      古代游牧民族繪畫對中國畫的貢獻
      《黃色墻紙》的女性主義解讀
      從古典到西洋
      会同县| 资源县| 平潭县| 亳州市| 资源县| 乌海市| 芦山县| 客服| 崇阳县| 临澧县| 景泰县| 彭州市| 百色市| 马尔康县| 阿拉尔市| 惠安县| 柳林县| 灯塔市| 本溪市| 临江市| 永吉县| 长武县| 班玛县| 瓦房店市| 湟中县| 会泽县| 七台河市| 漳平市| 健康| 西峡县| 临高县| 琼中| 甘德县| 科技| 永泰县| 涿州市| 永平县| 冕宁县| 巴林左旗| 兰溪市| 安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