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身體部位字是產生時間較早的一批字。人類須依賴自身的力量在自然競爭中生存下來,在勞作與保護自我的活動中,必然對身體部位有深入的認識。身體結構的穩(wěn)定,使得這些字所記錄的語詞大多一直是詞匯系統(tǒng)中基本的核心詞。因此,它們的演變鏈條相對來說比較完整,演變線索清晰。
這類字的釋讀難度不大,但在一些細節(jié)問題上尚存在不同意見,對它們的具體演變細節(jié)及動因的研究也不充分。我們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追溯其本形溯義,綜合字際關系及其在字群中呈現(xiàn)出的規(guī)律,重新審視各家觀點,力圖對它們的形義關系作出較為完滿的分析。全面梳理各階段的典型字形,對它們形體演變及理據(jù)保留情況作一細致的考察。
9.齒。、。中山王 壺。
《說文》“亦”:“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之形?!盵1]213“亦”為指事字,大象人形,兩臂下分別有一點,示其所在,所表之意為“腋”。徐鍇曰:“人之腋也,其處也?!盵16]835段玉裁曰:“人臂兩垂,臂與身之間則謂之臂亦?!盵2]493卜辭中已用為表重累的虛詞。睡虎地秦簡作、,本象人形的“大”被分寫成上下重磊的兩個“人”。馬王堆帛書類此。漢居延簡牘作,上部寫成點橫,下半寫為四點。東漢郭泰碑作,西狹頌(171)作,中間兩點引長為豎。唐歐陽詢(557-641)作,顏真卿(709-784)作,柳公權(778-865)作,右中豎帶有鉤勢。宋趙構作,寫法已與今體同。
人體部位字中,一些字的來源相關或相同,但在寫法上有一定的區(qū)別,甚至差別很大。如來源于頭部的“元”“首”,來源于牙齒的“牙”“齒”,來源于手部的“手”“左”“右”,來源于足部的“足”“止”,等等。它們有的有具體與抽象之別,“首”為象形字,比較具體,“元”為指事字,比較抽象,甲骨文中“元”有始、大的用法[17],較“首”較早走上了意義引申的道路;有的為針對不同的具體對象,“牙”為臼齒,“齒”為門齒;有的是統(tǒng)稱與對稱的關系,如“手”為統(tǒng)稱,“左”“右”為對稱;有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足”為整體,“止”為其一部分。每一個文字的產生往往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生活與勞作加深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相應地就會反映在文字上。
不少人體部位字甲骨文未見,如“心”“胃”等,有些字則甲金文均未見,如“脣”“囟”“肘”等。一則可能受文體內容影響,未有涉及;二則可能因為當時人們對這些部位特別是內部器官的認識還不十分精細或根本就缺乏認知,還沒有造出相應的字來。
先民造字是有嚴密的體系的,這給我們追溯漢字的本形溯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如通過對“身”與從反身的“殷”以及“孕”的形義的綜合分析,可以明確“身”的溯義在于隆起的腹部。為一個意義造出兩個不同的字形來的可能性比較小,使用、識讀均不方便,所以,字形上的細微差異處往往是傳達字義的關鍵,字用上也是不同的?!霸小泵黠@有專指的,而“身”則是在實際使用中,字義引申才出現(xiàn)了與“孕”相似的用法。
漢字分析須有全局觀念。要在整字背景下分析符號性筆畫,有的純?yōu)轱椆P,有的則可能含有一定的意圖,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象形字具有鮮明的直觀性,其組成部分均是對客觀物象的描摹,有時可能為了方便識讀,增加一些相關的部分,如“眉”增加了“目”,生理構造上眉目本就緊相依存,“目”只是提示更多的辨識線索罷了。會意字則具有一定的間接性,要思考構字部件意義之間的關系,有個分析、綜合的過程。簡言之,象形所見即所得,會意則須分析、綜合。
人體部位字近取諸身,基本上是象形字或以象形部件為核心構件,因人們對自身部位的熟悉,相關的古文字不難釋出。這些字在發(fā)展演變中,多受書寫便捷美觀的影響,形體變化頗大,理據(jù)丟失較多,但基本輪廓通過歷時比較仍清晰可見,不難還原理據(jù)信息,如“人”先是上身與手臂合為一曲筆,進而為與下身及腿脛顯得均衡,就成了撇捺的組合,稍加追溯,可以發(fā)現(xiàn),“人”其實并非純筆畫的組合,造字的基因仍在字形里,還有如“耳”“牙”“舌”“首”“面”“足”“止”等也是稍加追溯就可以輕松找出筆畫部件的古今對應關系。不少字很早就添加聲符,形聲化了,如“齒”的聲符“止”金文已增。有些字則假借為它字,為借字所專,遂按形聲的方法造出新字形來表本義,如“亦”借為虛詞,后來造出“腋”表其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