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勝
內(nèi)容摘要:自從2013年公布《故回鶻葛啜王子墓志》以來,學(xué)界對該墓志極其關(guān)注,并進行了研究,在很多方面已達成共識,但對墓主葛啜王子身世問題存在較大分歧。筆者將該墓志與其他史料對比研究后認(rèn)為,葛啜王子是骨力裴羅之孫、車毗尸特勤之子,是磨延啜可汗的侄子、牟羽可汗的堂弟。
關(guān)鍵詞:回鶻;葛啜王子;墓志;身世
中圖分類號:K877.45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2-0106-07
A Study on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Uighur Prince
Qar?觙 or
—Rereading the Epitaph of the Late Uighur Prince Qar?觙 or
BAO Wensheng
(Department of Mongolian Histor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1)
Abstract: Since the Epitaph of the Late Uighur Prince Qar?觙 or was published in 2013, it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Mongolian history.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a variety of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text and reached consensus on many aspects of the history of this document, but opinions on the identity of Qar?觙
or, the tomb owner, still vary widely. Through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epitaph with other relevant historical records, the autho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prince Qar?觙 or can be identified through his family relationships as the grandson of Qan Totoq(K?觟l bilg?覿 qaγan), a?觙 (T?覿?耷rid?覿 bolmi?觢 il itmi?觢 bilg?覿 qaγan), a nephew of Qan B?觟gǔ, and a cousin of T?覿?耷rid?覿 qut bolmi?觢 il tutmi?觢 alp külüg bilg?覿 qaγan.
Keywords: Uighur; Prince Qar?觙 or; epitaph; family background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目前,有關(guān)《故回鶻葛啜王子墓志》(以下簡稱《葛啜墓志》)的研究論文至少有十余篇[1-17],對墓志獲得過程及其相關(guān)史事、相關(guān)地理、學(xué)術(shù)價值等各個方面做了較為詳盡的考釋,并在很多方面已達成共識。然而,學(xué)者們對葛啜王子的身世問題則存在分歧。歸納前人觀點主要有兩種,即頓莫賀可汗之弟(羅新、劉喆觀點)和磨延啜可汗之孫(森安孝夫觀點)。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重新解讀《葛啜墓志》內(nèi)容,從而對墓主人身世問題提出個人見解。不妥之處,敬請專家學(xué)者批評、指正。
為了便于理解,茲將《葛啜墓志》漢文、突厥盧尼文內(nèi)容分別引錄如下:
故回鶻葛啜王子守左領(lǐng)軍衛(wèi)將軍/?譹?訛?zāi)怪静⑿?/p>
給事郎守秘書省著作郎賜緋魚袋崔述撰/回鶻葛啜王子,則可汗之諸孫。/我國家討平逆臣祿山之亂也,王子父車毗尸/特勤實統(tǒng)戎左右,有功焉。故接待之優(yōu),寵錫之/厚,殊于他國。王子以去年五月來/朝,秩班禁衛(wèi),賓籍鴻臚。方宜享茲榮耀,光于蕃/部,奈何不淑,以貞元十一年五月廿日遘疾云/殂,享年二十。以其年六月七日葬于長安縣張/杜原。兄王子阿波啜與諸部之屬,銜哀奉喪。送/終之飾,則有/詔所司備儀焉,禮無其闕。嗚呼,修短命也,死者/生之終。乃刻石志墓云:/蕃之王子兮,氣雄雄;生言始兮,/死言終,魂神異兮,丘墓同。
突厥盧尼文內(nèi)容的拉丁文轉(zhuǎn)寫與漢譯(阿拉伯?dāng)?shù)字代表盧尼文的行數(shù)):
1. bu kimi?耷 2. tisir b?覿zg?覿k
1. 要說這是誰的 2. b?覿zg?覿k
3. yaγlaqar qan 4. at?觙 ab?觙?觢
3. 藥羅葛汗的 4. 孫子,車毗尸
5. tigin oγl?觙 6. qan tutuq
5. 特勤的兒子 6.汗都督的
7. at?觙?觢?觙 8. b?觟gü bil
7.侄子 8.牟羽毗
9. g?覿 t?覿?耷ri 10. qan ini?觢i
9. 伽 登里 10. 汗的弟弟
11. qar?觙 or 12. tigin ?觢ini
11. 葛 啜 12. 特勤的墓
13. yoγ?觙 tabγa 14. qan yoγlad?觙
13. 葬。由唐朝 14. 汗(皇帝)安葬了。
15. laγz?觙n y?觙l 16. alt?觙n ayqa
15.豬年 16. 六 月
17. yiti ya?耷?觙qa
17. 七 日。
突厥盧尼文內(nèi)容的注解如下?譺?訛:
bu kimi?耷:Cengiz、張鐵山釋讀為“這是誰的”;森安孝夫釋讀為bu peming,解釋為“此碑銘”;白玉冬釋讀為boγ?觙m?觙ng,解釋為“你的輩分”。釋讀為peming(碑銘),筆者覺得不合理,因為“碑銘”不是埋在地下,而是立于地表上。在此,突厥盧尼文中不可能把一個“墓志”直接稱之為peming(碑銘)。釋讀boγ?觙m?觙ng(你的輩分),筆者覺得也有商榷之處,就是把詞綴-?觙ng解釋為第二人稱詞綴是有問題的。寫墓志文字,刻寫者應(yīng)該以第三人稱敘述,不可能以第二人稱書寫。所以,筆者覺得釋讀為bu kimi?耷為合理,即kim+i?耷(屬格)。
b?覿zg?覿k:芮跋辭、吳國圣與張鐵山解釋“瘧疾”;Cengiz釋讀為“威赫”;白玉冬解釋為“生畏”;森安孝夫推測為“故?”或“值得哀悼的”。筆者覺得,這可能是人名。
at?觙:芮跋辭、吳國圣釋讀為at?觙或許是at?觙?觢?觙的誤寫,或許是省略了第三人稱的詞綴,詞義“孫子”或“侄子”;Mehmet ?魻lmez釋讀為alt?觙(六);Cengiz釋讀為“名字”;張鐵山解釋為“名門”;白玉冬解釋為“名”;森安孝夫解釋為“孫子”“子孫”;林俊雄解釋為“孫子”。按照整句意思去理解的話,解釋為“名”是說不通的,因為葛啜王子沒有當(dāng)過可汗;即使他屬于汗族,但也不能這樣描述。該墓志突厥盧尼文內(nèi)容本身是敘述墓主的輩分,所以把at?觙理解為輩分是正確的。從墓志突厥盧尼文下文所述“兒子”“侄子”“弟弟”等詞匯來看,是從上輩敘述到下輩,所以理解為“孫子”是比較合理的。本文贊同芮跋辭、吳國圣觀點,并解釋為“孫子”。
at?觙?觢?觙:大多學(xué)者解釋為“侄子”;森安孝夫解釋為“孫子”。
ini?觢i:大多學(xué)者解釋為“弟弟”;森安孝夫解釋為“侄子”。
一 葛啜王子父“車毗尸特勤”
葛啜王子的父親在《葛啜墓志》的漢文和突厥盧尼文中分別記載為“王子父車毗尸特勤”、“(葛啜王子是) ab?觙?觢 tigin oγl?觙(車毗尸特勤之子)”?!败嚺厍凇奔赐回收Z ab?觙?觢 tigin的音譯。關(guān)于“車毗尸特勤”身份,就目前相關(guān)研究成果來看,學(xué)者們一般認(rèn)為是漢文史料所記“車鼻施將軍”或“車鼻將軍”?!败嚤鞘④姟痹跐h文史料中出現(xiàn)兩次,分別在757年和762年以鎮(zhèn)壓“安史之亂”而來到唐朝。關(guān)于這兩次來唐朝的“車鼻施將軍”,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是同一人,有的學(xué)者則認(rèn)為是不同人。雖然學(xué)者們對于這兩次出現(xiàn)的“車鼻施將軍”有分歧,但對于《葛啜墓志》所記“車毗尸特勤”就是“車鼻施將軍”的觀點上沒有分歧,基本一致。那么,我們可以把學(xué)者們的觀點這樣理解:如果漢文史料中兩次出現(xiàn)的“車鼻施將軍”是同一人,那葛啜王子的父親于757年和762年分別兩次來唐朝;如果漢文史料中兩次出現(xiàn)的“車鼻施將軍”不是同一人,那葛啜王子的父親于757年或762年的某一年來過唐朝。
筆者不贊同《葛啜墓志》所記“車毗尸特勤”即漢文史料所記“車鼻施將軍”的觀點。《葛啜墓志》記載:“我國家討平逆臣祿山之亂也,王子父車毗尸特勤實統(tǒng)戎左右,有功焉。”學(xué)界一般把《葛啜墓志》所記“祿山之亂”理解為“安史之亂”。這樣理解不妥?!暗撋街畞y”和“安史之亂”概念應(yīng)該有區(qū)別?!鞍彩分畞y”概念是后世史家總結(jié)叛亂全過程后提出。“安史之亂”是從755年11月安祿山起兵到763年2月史朝義死為止,歷經(jīng)八年三個月。在此次叛亂的全部過程中有四位首領(lǐng),即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756年正月,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年號圣武。757年1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害,安慶緒即位大燕皇帝。史思明是安祿山部下,安祿山稱帝時他在黃河以北地區(qū)與唐軍漩渦。安慶緒即位后與史思明不合,于是史思明降唐。759年正月,史思明復(fù)叛唐,自稱大圣周王。是年2月,史思明殺死安慶緒,成為大燕皇帝。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殺害,史朝義即位皇帝。763年2月,史朝義被唐與回鶻聯(lián)軍殺死,至此平息叛亂。安祿山和史思明時期都曾占領(lǐng)過唐朝兩京長安和洛陽。根據(jù)叛亂全過程,以史思明稱帝為界(759年正月)可分兩個階段。前半部分為755年11月至759年正月,安祿山、安慶緒稱帝;后半部分為759年正月至763年2月,史思明、史朝義稱帝。后人根據(jù)叛亂全過程而命名為“安史之亂”?!鞍彩贰睉?yīng)包括四位首領(lǐng),當(dāng)然最重要的人物是安祿山和史思明。那么,《葛啜墓志》所記“祿山之亂”,不應(yīng)該包括史思明、史朝義時期的史事,甚至也有可能不包括安慶緒時期的史事,而就指安祿山時期。在漢文史料中有“思明之亂”概念,如《舊唐書》卷146《蕭昕傳》記載:“及安祿山反,昕舉贊善大夫來瑱堪任將帥,思明之亂,瑱功居多?!盵18]《舊唐書》中也有“祿山、思明之亂”的提法?!八济髦畞y”肯定不包括安祿山和安慶緒時期的史事,同樣“祿山之亂”也不包括史思明、史朝義時期的史事。
在此對漢文史料中出現(xiàn)的“車鼻施將軍”兩條史料進行分析。《舊唐書》卷195《回紇傳》記載:
(757年)九月戊寅,加承宷開府儀同三司,拜宗正卿,納回紇公主為妃?;丶v遣其太子葉護領(lǐng)其將帝德等兵馬四千余眾,助國討逆,肅宗宴賜甚厚。又命元帥廣平王見葉護,約為兄弟,接之頗有恩義。葉護大喜,謂王為兄。戊子,回紇大首領(lǐng)達干等一十三人先至扶風(fēng),與朔方將士見仆射郭子儀,留之,宴設(shè)三日。葉護太子曰:“國家有難,遠來相助,何暇食為?”子儀固留之,宴畢便發(fā)。其軍每日給羊二百口、牛二十頭、米四十石。及元帥廣平王率郭子儀等至香積寺東二十里,西臨灃水。賊埋精騎于大營東,將襲我軍之背。朔方左廂兵馬使仆固懷恩指回紇馳救之,匹馬不歸,因收西京。十月,廣平王、副元帥郭子儀領(lǐng)回紇兵馬,與賊戰(zhàn)于陜西。初次于曲沃,葉護使其將軍車鼻施吐?lián)芘崃_?譹?訛等旁南山而東,遇賊伏兵于谷中,盡殪之。[18]5198-5199
這條史料是757年9月唐借回紇兵收復(fù)兩京的情況?;丶v磨延啜可汗應(yīng)唐朝請求派遣長子葉護太子率軍四千鎮(zhèn)壓叛亂。此次葉護太子與唐軍合力收復(fù)了西京長安。此時安祿山已被殺,叛軍首領(lǐng)為安祿山子安慶緒。如果“祿山之亂”就指安祿山時期內(nèi)容,那這條史料不包括在“祿山之亂”之內(nèi),也就是“將軍車鼻施”不是《葛啜墓志》的“車毗尸特勤”。
另,《舊唐書》卷195《回紇傳》記載:
(762年)元帥雍王領(lǐng)子昂等從而見之,可汗責(zé)雍王不于帳前舞蹈,禮倨。子昂辭以元帥是嫡孫,兩宮在殯,不合有舞蹈?;丶v宰相及車鼻將軍庭詰曰:“唐天子與登里可汗約為兄弟,今可汗即雍王叔,叔侄有禮數(shù),何得不舞蹈?”子昂苦辭以身有喪禮,不合。又報云:“元帥即唐太子也,太子即儲君子,豈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前舞蹈?”相拒久之,車鼻遂引子昂、李進、少華、魏琚各搒捶一百,少華、琚因搒捶,一宿而死。以王少年未諳事,放歸本營。而懷恩與回紇右殺為先鋒,及諸節(jié)度同攻賊,破之,史朝義率殘寇而走。元帥雍王退歸靈寶?;丶v可汗繼進于河陽,列營而止數(shù)月。[18]5203-5204
這條史料是762年登里可汗派遣軍隊攻打叛軍史朝義的情況。史朝義時期的事情根本不包括在“祿山之亂”的范圍之內(nèi)。另外,這時的回鶻汗國內(nèi)部以及回唐關(guān)系上都發(fā)生了變化。當(dāng)時回紇可汗是磨延啜可汗之子登里可汗(即牟羽可汗)。登里可汗先是想與史朝義聯(lián)盟,趁唐玄宗、唐肅宗去世之際大軍入侵唐朝。當(dāng)?shù)抢锟珊沟玫皆栏钙凸虘讯鞯膭裾f之后,才改變主意與唐朝聯(lián)合反攻史朝義。實際上,登里可汗始終有入侵唐朝的想法,因此,他跟唐朝發(fā)生了很多矛盾。登里可汗也因入侵唐朝的問題而被部下所殺。唐朝人對始終有南下入侵想法的可汗或其部下的事跡進行歌頌是不太可能的。然而,《葛啜墓志》里歌頌“車毗尸特勤”事跡,其子葛啜王子由此得到重賞。所以,《葛啜墓志》所記“車毗尸特勤”根本不是762年來唐朝的登里可汗的部下“車鼻將軍”。在此筆者贊同王小甫觀點,就是762年出現(xiàn)于史料的“車鼻將軍”不是《葛啜墓志》所記“車毗尸特勤”[8]455-460。
再從“車毗尸特勤”和“車鼻施將軍”的名稱考慮,他們不可能是同一人。學(xué)者們認(rèn)為“車毗尸特勤”即“車鼻施將軍”的原因,就是“車毗尸”和“車鼻施”名稱相同,即 ab?觙?觢之音譯。突厥語 ab?觙?觢一詞的適用非常普遍,用于人名和官名者居多。例如,葉尼塞碑中記載人名 ab?觙?觢 ton tarqan(車鼻施·頓·達干)[19],漢文史料中記載的人名“車鼻可汗”[18]5165、“(石國王)車鼻施”[20]、“(突騎施都督)車鼻施啜蘇錄”[20]6067等;突厥盧尼文碑銘記載的官名有 ab?觙?觢?觙?譹?訛、 ab?觙?觢 s?覿?耷ün?譺?訛等??梢姡?ab?觙?觢一詞是個美稱(詞義不詳),用于人名和官名等。在這里,僅僅根據(jù) ab?觙?觢一詞判斷“車毗尸特勤”和“車鼻施將軍”是同一人,顯然說服力不夠。
“車毗尸特勤”與“車鼻施將軍”,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特勤”與“將軍”之號,而且這正能說明他們的身份。突厥語“特勤(tigin)”是用于可汗的兄弟、兒子、孫子等,是可汗家族男士專用的稱呼。后來該稱呼也用于可汗家族之外的人士,但必須對可汗忠誠和尊貴的人才得此號??梢?,“特勤”是代表身份的尊號,而不是特定的官職。在此“車毗尸”是他的號,“特勤”是身份。這樣的稱號在突厥回紇非常普遍,最典型者就是大家熟知的“闕特勤”之稱。
回紇汗國的“將軍(s?覿?耷ün)”是個官號。據(jù)《鐵兒痕碑》北面第3、4行記載,磨延啜可汗把自己的兒子分別任命為葉護和設(shè),在葉護之下有az s?觙pa tay s?覿?耷ün,在設(shè)之下有 ab?觙?觢 s?覿?耷ün。tay s?覿?耷ün即“大將軍”, ab?觙?觢 s?覿?耷ün即“車鼻施將軍”[12]。tay s?覿?耷ün與 ab?觙?觢 s?覿?耷ün對稱,可見 ab?觙?觢 s?覿?耷ün是個官職沒有任何疑問。據(jù)此可知, ab?觙?觢 s?覿?耷ün是在可汗之子設(shè)之下的官員。漢文史料所記757年來唐朝的“將軍車鼻施”是葉護太子之部下。762年來唐朝的“車鼻將軍”與汗庭宰相一同出現(xiàn),應(yīng)該是汗庭中的武官。由此可見,回鶻“車鼻施將軍”是屬于汗庭或葉護、設(shè)等官之下屬官員。按照蒙古高原游牧國家的分封制,可汗分封自己的兒子、兄弟等給相應(yīng)的領(lǐng)地、部落、官員、百姓等,使其自治。那么,《葛啜墓志》所記“車毗尸特勤”也應(yīng)該是有自己的領(lǐng)地、部落、官員和百姓的封建主,而不是充任于汗庭或某位官員之下的“將軍”一職。《葛啜墓志》記載“王子父車毗尸特勤實統(tǒng)戎左右,有功焉”,“實統(tǒng)戎左右”證明我們的推論是有道理的?!陡疣怪尽酚钟涊d“故接待之優(yōu)寵錫之厚殊扵他國王子”,說明“車毗尸特勤”對唐朝的貢獻特別卓越,因此其子葛啜王子才得到豐厚的賞賜。反觀史料所記“車鼻施將軍”,757年是在磨延啜可汗之子葉護太子的率領(lǐng)下至唐,762年是在牟羽可汗的率領(lǐng)下至唐。那么,這兩次助唐平亂的首功在于“葉護太子”和“牟羽可汗”,唐朝日后論功行賞時也首先提到這兩位首領(lǐng),而其部下“車鼻施將軍”能不能得到賞賜則另當(dāng)別論了。所以,筆者認(rèn)為,從身份上判斷,《葛啜墓志》所記“車毗尸特勤”不可能是漢文史料中的“車鼻施將軍”。
根據(jù)以上分析,確定葛啜王子之父車毗尸特勤的身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在“祿山之亂”時期至唐;第二,是到唐朝助唐的回紇軍隊首領(lǐng)。查漢文史料,正好有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因助唐而來的回紇軍首領(lǐng)。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756年8月,回紇可汗遣使表示助唐討賊?譹?訛[21];10月,回紇可汗遣其貴臣與唐皇帝見于彭原?譺?訛[21]7005;11月,回紇可汗遣其臣葛邏支率兵入援,以兩千兵至范陽城;12月,回紇兵從呼延谷入榆林郡,大勝叛軍,平河曲(河套)?譻?訛[21]7006-7007。此次回紇與唐朝取得聯(lián)系并派兵討叛亂的時間為756年8月—12月,這正是安祿山在世即“祿山之亂”時期?;丶v此次遣“貴臣”見唐皇帝,又派“葛邏支”率軍討伐叛軍。“貴臣”應(yīng)該是可汗最信任且地位高的臣?!案疬壷А鄙矸菔妨衔摧d。“葛邏”是突厥語qar或qar?觙的音譯,如葛邏祿即qarluq;“支”應(yīng)該是 ?觙之音譯?!案疬壷А笨赡芤糇g于qar ?觙或qar?觙-
?觙。《通典·突厥》記載:“又謂老為哥利,故有哥利達官?!睂Υ隧n儒林先生考釋“哥利”為qar?觙之音譯,qar?觙即“老”[22]。在此把“貴臣”可以理解為“老臣”,那“貴臣”即“葛邏支(qar ?觙)”?從“葛邏支”的來唐朝的時間和身份考慮,他可能是“車毗尸特勤”。這樣推測不是沒有道理的。車毗尸特勤之子“葛啜王子qar?觙 or tigin”,其號qar?觙 or,其身份tigin。葛啜王子年僅二十歲就去世,那他為何得號qar?觙(老)?其號與年齡不符。對此合理的解釋應(yīng)該是葛啜王子繼承了父親“葛邏支”號。如果此推論無誤,那么,“葛邏支”就是“車毗尸特勤”
二 葛啜王子祖父“可汗”
《葛啜墓志》漢文記載“回鶻葛啜王子則可汗之諸孫”,“諸孫”應(yīng)理解為“孫子輩”或“諸孫之一”,換言之,葛啜王子的祖父是“可汗”。
《葛啜墓志》的突厥盧尼文記載:“yaγlaqar qan at?觙 ab?觙?觢 tigin oγl?觙 qan tutuq at?觙?觢?觙 b?觟gü bi-
lg?覿 t?覿?耷ri qan ini?觢i qar?觙 or tigin(藥羅葛汗的孫子,車毗尸特勤的兒子,汗都督的侄子,牟羽毗伽登里汗的弟弟葛啜特勤)”。學(xué)界對yaγlaqar qan at?觙的at?觙和qan tutuq at?觙?觢?觙的at?觙?觢?觙的解釋有分歧,如把at?觙解釋為“后代”“名”“孫子”等;把at?觙?觢?觙解釋為“侄子”“孫子”等。在這里按整句內(nèi)容去理解的話,at?觙、oγl?觙、at?觙?觢?觙、ini?觢i應(yīng)是指輩分的詞匯。這四個詞匯中oγl?觙和ini?觢i的意思清楚,即“兒子”和“弟弟”。按照整句行文內(nèi)容,輩分詞匯應(yīng)從長輩到晚輩的規(guī)律排列。所以,at?觙、oγl?觙、at?觙?觢?觙、ini?觢i應(yīng)理解為“孫子”“兒子”“侄子”“弟弟”。據(jù)克勞琛《十三世紀(jì)之前突厥語詞源詞典》解釋,at?觙具有“侄子”“孫子”之義[23]。突厥語at?觙與蒙古語a i同義。突厥語的t音在蒙古語中一般變?yōu)?音,如突厥語bitig,蒙古語bi ig(書)。蒙古語a i具有“孫子”之義。筆者認(rèn)為yaγlaqar qan at?觙應(yīng)理解為“藥羅葛汗的孫子”;而qan tutuq at?觙?觢?觙理解為“汗都督的侄子”。“藥羅葛汗的孫子”正好與墓志漢文所記“回鶻葛啜王子則可汗之諸孫”吻合。也就是說,墓志漢文所記“可汗”就是墓志盧尼文所記“藥羅葛汗”。那么,“藥羅葛汗”到底指誰呢?
前已分析,葛啜王子之父車毗尸特勤于756年10月或12月為鎮(zhèn)壓“祿山之亂”而來唐朝。此時回紇可汗是磨延啜,即回紇汗國的建立者骨力裴羅之子。車毗尸特勤是可汗的兒子,那他的父親只有骨力裴羅和磨延啜的可能了。據(jù)墓志突厥盧尼文記載,葛啜王子是“牟羽毗伽登里汗的弟弟”,也就是葛啜王子的哥哥當(dāng)過可汗。如果車毗尸特勤是磨延啜可汗的兒子,那磨延啜可汗的孫子(即車毗尸特勤之子,葛啜王子的哥哥)也當(dāng)過可汗。但據(jù)漢文史料記載,磨延啜可汗死后其子牟羽可汗即位,而牟羽可汗被頓莫賀所殺。頓莫賀不是磨延啜一系之后人。牟羽可汗之后回紇可汗位從磨延啜一系轉(zhuǎn)到頓莫賀一系。換言之,磨延啜可汗的孫子沒有繼可汗位。那么,車毗尸特勤不可能是磨延啜之子,那只有骨力裴羅之子的可能了?!陡疣怪尽吠回时R尼文所記“藥羅葛汗”應(yīng)該是指回紇汗國的建立者骨力裴羅。但對于骨力裴羅和車毗尸特勤之間的具體關(guān)系,如親子、養(yǎng)子、遺腹子等,因史料未載而難以考證。
三 葛啜王子兄“牟羽毗伽登里汗”與
叔父“汗都督”
據(jù)《葛啜墓志》突厥盧尼文記載,葛啜王子是“qan tutuq的侄子,b?觟gü bilg?覿 t?覿?耷ri qan的弟弟”,葛啜王子的叔父和哥哥都曾任可汗。據(jù)回鶻文文書《牟羽可汗入教記》記載,牟羽可汗的稱號是t?覿?耷ri ilig b?觟gü qan,此即《葛啜墓志》所記b?觟gü bilg?覿 t?覿?耷ri qan,就指牟羽可汗無疑。b?觟gü qan,漢譯為“牟羽可汗”,t?覿?耷ri qan,漢譯為“登里可汗”。牟羽可汗是磨延啜可汗之子,葛啜王子是牟羽可汗的弟弟,那葛啜王子亦是磨延啜可汗的兒子才對。但《葛啜墓志》漢文確載葛啜王子父親是車毗尸特勤,而不是磨延啜可汗。那么在此只能把葛啜王子理解為牟羽可汗的堂弟。
據(jù)史料記載,牟羽可汗被頓莫賀可汗所殺。頓莫賀可汗身世,《資治通鑒》卷226“建中元年六月條”記載:“其相頓莫賀達干,登里之從父兄也”[21]7282?!暗抢铩奔吹抢锟珊梗灿鹂珊梗??!皬母感帧彪y理解,可以理解為“從父”之兄,也可以理解為“從兄”。按前者理解頓莫賀可汗是牟羽可汗的叔父,按后者理解頓莫賀可汗和牟羽可汗是堂兄弟。如果頓莫賀可汗和牟羽可汗是堂兄弟的話,葛啜王子有可能就是頓莫賀可汗的胞弟。頓莫賀可汗亦是車毗尸特勤之子,這沒有確鑿的史料依據(jù),有待研究。
骨力裴羅之子磨延啜可汗,磨延啜可汗之子牟羽可汗;骨力裴羅之子車毗尸特勤,車毗尸特勤之子葛啜王子。那么,磨延啜可汗和車毗尸特勤是兄弟,葛啜王子是磨延啜可汗的侄子?!陡疣怪尽吠回时R尼文記載葛啜王子是“汗都督”的侄子?!昂苟级健?,即磨延啜可汗[17]499-526。
據(jù)學(xué)者們研究,葛啜王子來唐朝的原因是懷信可汗上臺后把可汗后代送至唐朝[9]461-476?!缎绿茣肪?17上《回紇傳》記載:“盡取可汗子孫內(nèi)之朝廷?!盵20]6126《資治通鑒》卷235“貞元十一年四月條”記載:“自天親可汗以上子孫幼稚者,皆內(nèi)之闕庭”[21]7568。“天親可汗”即頓莫賀可汗。頓莫賀可汗之前只有骨力裴羅、磨延啜可汗和牟羽可汗。頓莫賀可汗是通過政變奪位,并鏟除了磨延啜可汗和牟羽可汗的子孫?!杜f唐書》卷195《回紇傳》載:“肅宗以寧國公主絳回紇,又以榮王女媵之。及寧國來歸,榮王女為可敦,回紇號為小寧國公主,歷配英武(磨延啜)、英義(牟羽)二可汗。及天親可汗立,出居于外,生英武二子,為天親可汗所殺?!盵18]5210在這次政變中磨延啜可汗、牟羽可汗子孫被鏟除或打壓?;蛟S葛啜王子不是可汗之子(是磨延啜可汗的侄子、牟羽可汗的堂弟),所以逃過了這次洗劫。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葛啜王子身世與骨力裴羅、磨延啜、牟羽可汗有關(guān)。
總結(jié)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葛啜王子的祖父骨力裴羅、父車毗尸特勤、叔父磨延啜可汗、堂兄牟羽可汗。
參考文獻:
[1]Cengiz Alyilmaz,Kari ?觭or Tigin Yaziti[J].Ulusla-
rarasi Türk?觭e Edebiyat Kültür E itim Dergisi,2013(2).
[2]Luo Xin.Kari ?觭or Tigin Yazitinin ?觭incesi ve Kari ?觭or Tiginin ?拶eceresi[M]//Uluslararasi Türk?觭e Edebiyat Kültür E itim Dergisi,2013-2.
[3]Mehmet ?觟lmez.Ermenice‘Torunun Türk?觭esi ver Mi-
ydi?[M].Derin tarih Haziran,2013:88-89.
[4]羅新.大唐西市漢文博物館藏魯尼文雙語回鶻王子葛啜墓志簡介[G]//呂建中,胡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研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
[5]張鐵山.《故回鶻葛啜王子墓志》之突厥盧尼文考釋[J].西域研究,2013(4).
[6]芮跋辭,吳國圣.西安新發(fā)現(xiàn)唐代葛啜王子古突厥魯尼文墓志之解讀研究[J].唐研究,2013,19:425-442.
[7]羅新.葛啜的家世[J].唐研究,2013,19:447-454.
[8]王小甫.則可汗與車毗尸特勤[J].唐研究,2013,19:455-460.
[9]吳玉貴.回鶻“天親可汗以上子孫”入唐考[J].唐研究,2013,19:461-476.
[10]朱玉麟.《葛啜墓志》作者崔述考略[J].唐研究,2013,
19:477-486.
[11]胡鴻.回鶻葛啜王子藏地張杜原考[J].唐研究,2013,
19:487-498.
[12]白玉冬.回鶻王子葛啜墓志魯尼文志文再釋讀[J].蒙古史研究,2013,11.
[13]李宗俊.唐回鶻葛啜王子墓志反映的幾個問題[J].唐史論叢,2014,17.
[14]劉喆.回鶻葛啜王子出身考[J].唐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4年5月.
[15]林俊雄.2013年西安發(fā)現(xiàn)回鶻王子墓志[C]//創(chuàng)價大學(xué)人文論集:第26輯.2014:1-11.
[16]AydIn Erhan & Ariz Eekin.“Xian yaziti üzerInde yeni okuma ve anlamlandirmalar”[J].bilig Türk Dünyasi Sosyal Bilimler Dergisi:71,2014:65-80.
[17]森安孝夫,著.白玉冬,譯.漠北回鶻汗國葛啜王子墓志新研究[J].唐研究,2015,21:499-526.
[18]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3961.
[19]И﹒В﹒КОРМУШИН.ТЮРКСКИЕ ЕНИСЕЙСКИЕ
ЭПИТАФИИ Грамматика Текстология[M].МOCKBA HAYKA,2008:122.
[20]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578.
[21]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18[M].北京:中華書局,1956:6992.
[22]韓儒林.突厥官號考釋[M]//穹廬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58.
[23]Sir Gerard Clauson.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r Pre-Thirteenth-Century Turkish[M].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19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