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敦煌寫本《法花行儀》與唐代法華思想

      2019-05-18 09:26松森秀幸
      敦煌研究 2019年2期
      關鍵詞:唐代

      內容摘要:《法花行儀》是唐代《法華經》研究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著作。《法花行儀》討論了“成為惡人的行為”與“成為善人的行為”,尤其重視讓人未來成為善人的“現(xiàn)在因”??梢哉f,它是以修行為核心理念的《法華經》解說書。慧沼在《法華玄贊義決》中將其視為重要著作。除了《法華玄贊義決》以外,看不到言及《法花行儀》的其他文獻。這似乎說明《法華行儀》的流行是短暫的,并沒有持續(xù)很長的時間。

      關鍵詞:《法花行儀》;《法華經》;唐代;法華思想

      中圖分類號:G256.1;B9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2-0032-08

      Dunhuang Manuscript Fahua Xingyi and

      the Fahua Teachings from the Tang Dynasty

      MATSUMORI Hideyuki

      (Institute of Oriental Philosophy, Tokyo, Japan)

      Abstract: Fahua Xingyi(Rituals of Fahua)is an important book in the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research on the Lotus Sutra. It discusses the“behaviors leading people to be good or evil”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current cause”that makes a person good in the future. The text is in many ways a commentary on the Lotus Sutra, in which the core idea is ethical practice in the present, the importance of this book to Buddhist scholarship being confirmed by its inclusion by Hui Zhao in his Fahua Xuanzan Yijue(Commentaries on the Doctrines of the Lotus Sutra). No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s make mention of the Fahua Xingyi, however, which seems to suggest that its popularity was fleeting.

      Keywords: Fahua Xingyi; Lotus Sutra; Tang dynasty; Fahua teaching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 前 言

      在唐代僧人所撰述的《法華經》注釋書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法相宗慈恩基(632—682)的《法華玄贊》。在隋唐時代其他的《法華經》注釋書中,《法華經》被理解為闡揚“開三顯一”(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之說)道理的經典,而《法華玄贊》則基于印度唯識思想,從三乘真實、一乘方便的立場出發(fā)解釋《法華經》[1-2]。關于慈恩基的此書,有慧沼(650—714)的《法華玄贊義決》、智周的《法華玄贊攝釋》、棲復的《法華經玄贊要集》、崇俊的《法華經玄贊決択記》等多部復注書?;钴S于唐中葉的天臺宗荊溪湛然(711—782)在其所撰的《法華五百問論》中,對《法華玄贊》做了批判性研究,在《法華文句記》中也有多處對《法華玄贊》之說進行批判。此外,被視為湛然門下的道暹所撰的《法華天臺文句輔正記》、智度的《天臺法華疏義贊》、智云的《妙經文句私志記》等關于《法華文句》的注釋書中也多有對《法華玄贊》的參考。由此可見,毫無疑問,《法華玄贊》是唐代佛教徒在研究《法華經》時最重視的一部著作。

      本文所要討論的《法花行儀》(羽11),就是受到《法華玄贊》的影響而在唐代成立的《法華經》注釋書之一。《法花行儀》是收錄于《敦煌秘籍:杏雨書屋藏·影片冊一》[3]的敦煌寫本,全書1卷,11紙。根據(jù)末尾的題記,此寫本是開元二十二年(734)永安寺僧光遠所書寫。

      最先關注到《法花行儀》并進行研究的是落合俊典(2002年)[4]。落合在2002年,亦即《敦煌秘籍》刊行之前,根據(jù)羽田紀念館所藏《羽田寫真集》,考察了本書的成立及其概要,并發(fā)表了本書的翻刻與科文(未定稿)。2002年之后,關于本書,落合俊典未有進一步的研究。筆者曾在2017年就此寫本發(fā)表論文,得出如下結論:

      ?譹?訛《法花行儀》在沒有提示書名的情況下屢屢言及《法華玄贊》之說。但《法花行儀》并沒有全面接受《法華玄贊》之說,在細節(jié)上提出了與《法華玄贊》不同的解釋。

      ?譺?訛慧沼的《法華玄贊義決》有兩處言及《法花行儀》。

      ?譻?訛根據(jù)《法華玄贊義決》引用了此書推斷,《法花行儀》應該成立于公元659年至695年之間。[5]

      基于以上事實,筆者認為,本書的特征是“基于《法華經》的具體經文,從自利和利他兩方面闡釋《法華經》、強調修行重要性的注釋書”,并進一步推測“基于本書的寫本傳到遙遠的敦煌,《法華玄贊義決》也有對本書的引用這一事實,本書應該是七世紀后半葉的一定時期在長安佛教界有一定影響力的《法華經》信奉者的著作”[5]。

      可見,《法花行儀》是在唐代《法華經》研究史中占有一定地位的著作。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對《法花行儀》思想特征的分析,進一步明確該書在唐代法華思想中的思想史定位。

      二 《法花行儀》的內容及地位

      1. 《法花行儀》的構成

      首先,我們考察一下《法花行儀》全書的構成與內容?!斗ɑㄐ袃x》1卷、11紙。全書可以分為兩部分,即占第一紙一半篇幅的、由“惡人行者”開始的部分?譹?訛與剩下的10紙,以及占半頁紙篇幅的、由“善人行者”開始的部分。也就是說,本書由兩部分內容構成:論述“成為惡人的行為”的部分和論述“成為善人的行為”的部分。“成為惡人的行為”,是基于《譬喻品》的偈頌、分析惡人所受罪報;而“成為善人的行為”,則是論述現(xiàn)在有幸值遇《法華經》的善人之所以轉生為善人的“過去因”(宿因),以及未來成為善人的“現(xiàn)在因”(現(xiàn)因)。關于未來成為善人的“現(xiàn)在因”的內容分量最多,內容最充實,可見關于如何成為善人的“現(xiàn)在因”的論述是本書的中心課題。關于“現(xiàn)在因”,作者分為“自利行”和“利他行”,設立多個項目進行詳細解說。以上就是本書的構成與主要內容。本書段落清楚,整體內容容易把握。結構單純、體系完整可以說是本書的特征之一。以下就按照本書的結構對其內容順次考察。

      2. “成為惡人的行為”

      關于“成為惡人的行為”,作者基于下記《法華經·譬喻品》的偈頌,對《法華經》所說誹謗《法華經》的惡人所受罪報做了如下分析:

      (A)?譹?訛若得為人,(1)諸根暗鈍,(2)矬,(3)陋,(4)攣,(5)躄、(6)盲、(7)聾·(8)背傴、(9)有所言說、人不信受。(10)口氣常臭,(11)鬼魅所著,(12)貧窮,(13)下賤,(14)為人所使,(15)多病,(16)痟,(17)痩,(18)無所依怙。

      ?譺?訛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尋復忘失。

      ?譻?訛若修醫(yī)道,順方治病,更増他疾,或復致死。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復増劇。

      ?譼?訛若他反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羅其殃。

      (B)如斯罪人,[1]永不見佛。眾圣之王,說法教化,如斯罪人,[2][3]常生難處,[4]狂聾心亂,永不聞法。于無數(shù)劫,如恒河沙,[5]生輒聾啞,諸根不具。?譹?訛[6]

      《法花行儀》將上述偈頌的內容分為(A)“有惡”與(B)“無善”兩段進行分析。關于第一“有惡”部分,《法花行儀》認為它由?譹?訛“惡形容”、?譺?訛“無依讬”、?譻?訛“薄福祐”、?譼?訛“橫羅其殃”等四段構成,關于?譹?訛“惡形容”,作者將其分為18種狀態(tài),如上記的引用文中的(1)—(18)所示。

      關于第二“無善”段落,《法花行儀》舉出佛前佛后難、生長壽天難、生邊難、世智辨聰難、生盲生聾難、地獄難、畜生難、餓鬼難等八難,并指出此八難與《譬喻品》偈頌的內容具有對應關系。根據(jù)《法花行儀》的說法,佛前佛后難、生長壽天難、生邊難、世智辨聰難、生盲生聾難等五難,與上述引用文中的[1]—[5]相對應;地獄難與畜生難作為《法華經》誹謗者所受罪報,與《法華經》此偈頌前所說的地獄相與畜生相相對應;關于餓鬼難,作者指出它與上述偈頌后面的偈頌中的[8]相對應:

      常處地獄,如游園觀。[8]在余惡道,如己舍宅。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C)1)若得為人,聾盲暗啞,貧窮諸衰,以自莊嚴。2)水腫干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3)身常臭處,4)垢穢不凈,5)深著我見,6)増益瞋恚,淫欲熾盛,不擇禽獸。謗斯經故,獲罪如是。?譺?訛[6]

      此外,《法花行儀》基于上述偈頌(C)段的內容指出,《法華經》誹謗者即使轉生為人,也將承受六種惡果,即:1)“惡莊嚴”、2)“惡服飾”、3)“惡氣息”、4)“多垢穢”、5)“著我見”、6)“增三毒”等。

      以上是“成為惡人的行為”的內容?!斗ɑㄐ袃x》指出,如果不信奉《法華經》、誹謗《法華經》,將生惡業(yè),受罪報。對此,作者基于具體的《譬喻品》的偈頌而進行說明。通過對不信《法華經》、誹謗《法華經》者悲慘果報的描述(基于經典),試圖讓讀者戒除不信,喚起信仰心。這種方法,對于那些對《法華經》沒有信仰或者信仰尚淺者來說,或許有某種程度的效果,但對已經確立信仰、實踐修行佛道的修行者來說,則沒有什么意義。

      或許因為這個原因,“成為惡人的行為”的內容,在分量上只占第一紙的一半,整部書內容的十六分之一。從《法花行儀》全部內容看,只相當于全書的引言部分。也有一種可能,這部分內容是針對一般在家信徒所說的法。

      3. “成為善人的行為”

      接下來考察“成為善人的行為”的內容。作者在這一部分,分別從“宿因”與“現(xiàn)因”兩個視角,對成為善人的行為作了分析。成為善人的“宿因”包括如下十項:

      ?譹?訛“親近善友”

      ?譺?訛“供養(yǎng)諸佛”

      ?譻?訛“修諸善根”

      ④“志求勝法”

      ?譽?訛“心常柔和”

      ?譾?訛“遭苦能忍”

      ?譿?訛“慈悲淳厚”

      ?讀?訛“深心平等”

      ?讁?訛“愛樂大乘”

      ?輥?輮?訛“求佛智惠”

      其引用作為依據(jù)的經文是《法華經》卷第一(《方便品》)、第四(《法師品》)、第七(《普賢菩薩勸發(fā)品》)。此“宿因”也與“成為惡人的行為”的部分一樣分量很少,只有半頁紙。而且,在“宿因”部分的結尾處有注“上明聞經由宿積行,不明今聞更修勝業(yè)”,由此看來,“宿因”在本書作者看來似乎并沒有那么重要。其理由或許是,“宿因”只是過去世的事情,現(xiàn)在已經不可更改。從邏輯上說,《法花行儀》的讀者既然在現(xiàn)世能夠聽聞《法華經》,就說明他們在過去世已經植下好的“宿因”。

      4. 現(xiàn)在的因之一:自利的行

      接下來考察成為善人的“現(xiàn)因”。前面所說的“宿因”是善人之所以成為善人的過去因,是已經確定的東西。而“現(xiàn)因”則是以在現(xiàn)世聽聞《法華經》的人為對象,說明實際如何修行的相關內容。關于“現(xiàn)因”,《法花行儀》的開頭部分有“一得聞經已,修自利行。二得聞經已,修利他行”。在《法花行儀》作者看來,成為善人的現(xiàn)在因有兩類行為:第一是聽聞《法華經》修自利行,第二則是聽聞《法華經》而修利他行。

      關于第一自利行,作者列舉了如下六種行為:

      ?譹?訛“須知五得難”

      ?譺?訛“起十三勝思”

      ?譻?訛“起六奇特想”

      ?譼?訛“依生四妙心”

      ?譽?訛“正修十法行”

      ?譾?訛“當知法行果”

      以下,順次討論這六種行為的內涵。

      ?譹?訛關于“須知五得難”,作者提到以下五種難以實現(xiàn)的事情:

      (1)“得受人身”

      (2)“得生中難”

      (3)“得具諸根難”

      (4)“得逢諸佛難”

      (5)“得聞正法難”

      以上五種雖然稱為“難事”,但實際上,對《法花行儀》的讀者來說,這些都是已經實現(xiàn)的事情。在《法花行儀》作者看來,那些能聽聞正法者自覺到自己境遇的殊勝是自利行中首要的實踐?;蛘哒f,由于具有這種自覺,修行實踐才容易實行,所以它被置于“自利行”的首位。

      ?譺?訛關于“起十三勝思”,《法花行儀》認為,通過《法華經》可以讓信仰者得到如下十三種殊勝的想法:

      (1)“苦海得度[思]”

      (2)“遭苦得脫思”

      (3)“如病得醫(yī)思”

      (4)“如渴得水思”

      (5)“如寒得火思”

      (6)“如裸得衣思”

      (7)“商人得主思”

      (8)“如子得母思”

      (9)“如暗得明思”

      (10)“如貧得寶思”

      (11)“如民得王思”

      (12)“如賈客得海思”

      (13)“如夜得炬思”

      《法花行儀》在對這十三項妙思進行說明時,引用《譬喻品》[6]14《壽量品》[6]43《藥王菩薩本事品》[6]54等經文作為經證。其中,除了對第一項到第三項的內容有簡單的解說之外,對于其下的十項內容,只是引用《藥王菩薩本事品》的經文而沒有任何解說。在解說之處,如關于第一“苦海得度”,有如下說明:

      一苦海得度[思]。思惟無始生死,輪轉三界暴流,難可越度。此深經者,上妙船筏,應可乘以越生死河。故第六云,如度得船。(這是筆者所作的《法花行儀》的翻刻。)[3]118

      這里的“無始生死”“輪轉三界”是指不斷輪回的苦的世界,作者以“暴流”譬喻之,以“上妙船筏”譬喻“此深經”即《法華經》?!翱嗪5枚取币馕吨珉y以越渡的川流借助船筏也可以渡越一樣,借助《法華經》也可以從苦海般的輪回世界解脫出來?!翱嗪5枚取盵思]就是讓信仰者產生如上這種殊勝的妙思。這一譬喻在贊美《法華經》的偉大功德的同時,也在強調對《法華經》信仰的重要性。這種對于《法華經》的態(tài)度,不僅表現(xiàn)在“苦海得度”的譬喻,也貫穿于其他的十二項妙思。透過“起十三勝思”所規(guī)定的行為可以看出,作者特別強調修行者要強化對《法華經》的信仰。

      此外,我們發(fā)現(xiàn),在“起十三勝思”的所有項目中都引用《藥王菩薩本事品》的經文作為經證。實際上,“起十三勝思”這種構想本身是受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內容的啟發(fā)而形成的?!捌鹗齽偎肌迸c經文之間的對應關系如下:

      [1]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2.遭苦得脫思)。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愿。

      [2]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4.如渴得水思),如寒者得火(5.如寒得火思),如裸者得衣(6.如裸得衣思),如商人得主(7.商人得主思),如子得母(8.如子得母思),如渡得船(1.苦海得度思),如病得醫(yī)(3.如病得醫(yī)思),如暗得燈(9.如暗得明思),如貧得寶(10.如貧得寶思),如民得王(11.如民得王思),如賈客得海(12.如賈客得海思),如炬除暗(13.如夜得炬思)。?譹?訛[6]54

      由此可見,《法花行儀》將上述《藥王菩薩本事品》的經文解釋為讓信仰者想起《法華經》功德偉大的修行法,并組織成“起十三勝思”的結構。對于上述《藥王菩薩本事品》經文的這種解釋,在中國《法華經》研究史上是一種特例。例如,在《法花行儀》的作者所參考的《法華玄贊》中,對于上述《藥王菩薩本事品》的引用文是這樣解釋的:

      贊曰:下第三作用勝,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喻說有十二:一充愿、二道成、三具慚愧、四得導師、五得歸趣、六越生死、七除煩惱、八得智慧、九獲圣財、十有承稟、十一知寶所、十二破癡暗。[7]

      可見,與《法花行儀》將上述《藥王菩薩本事品》的經文分為十三項目,并將十三項目同等看待的做法不同,《法華玄贊》對《藥王菩薩本事品》的經文做了更嚴密的解釋,認為其前半是[1]法說,后半[2]是喻說,而喻說又分為十二項目?譺?訛。由于在現(xiàn)存文獻中,除了《法花行儀》之外,我們看不到其他注釋書使用“起十三勝思”這種結構,所以這種結構很可能是《法花行儀》獨特的、從實踐立場出發(fā)的《法華經》解釋。

      ?譻?訛關于“起六奇特想”,《法花行儀》列舉了以下六種能發(fā)起殊勝妙思的行為:

      (1)“具佛性想”

      (2)“生佛家想”

      (3)“真佛子想”

      (4)“得父財位想”

      (5)“應紹父想”

      (6)“離怖畏想”

      總體上看,“起六奇特想”是指修行者的修行意識逐漸高漲的情景,即最初自認自身具有佛種的階段,其次是聽聞《法華經》等同于生于佛家,再次是想到自身是佛的真弟子(菩薩),接下來想到繼承佛的財寶和地位。最后的“離怖畏想”是指克服五種怖畏(不活畏、死畏、惡道畏、惡名畏、大眾畏),與前面的五種妙思在角度上有所區(qū)別。“離怖畏想”中所舉出的五種“怖畏”,一般被認為是與初學菩薩相關的內容,在這一階段,修行者已經被視為菩薩。

      在“起六奇特想”之前的“須知五得難”和“起十三勝思”都是讓信仰者相信佛法的偉大、《法華經》的偉大,而“起六奇特想”則是要求修行者相信自身的宗教價值,可見,對修行者自身來說,獲得這種自信難度更大。

      ?譼?訛關于“依生四妙心”,具體是指基于“一念報佛恩心”“順佛令喜心”“修佛護念心”“起護正法心”等四種心而修行。其中,“一念報佛恩心”是說,我們首先應該承認佛對我們有大恩,所以我們應該報佛恩,而報佛恩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聽、讀、持、說”而修行“此經”(《法華經》)??梢?,“依生四妙心”就是受持、讀誦《法華經》等具體的修行。

      ?譽?訛關于“正修十法行”,《法花行儀》首先對“十法行”做了具體規(guī)定:第一供養(yǎng)(供)、第二書寫、第三施他、第四聽聞、第五披讀、第六受持、第七解說(開演)、第八讀誦(諷誦)、第九思索(思惟)、第十修習。接下來,關于“十法行”,又規(guī)定了自己施行(自作)、教化他人(教他)、鼓勵他人(慶慰)、與他人分享喜悅(隨喜)等四種階段性行為。此“十法行”的概念,與玄奘譯《辯中邊論》卷第三所說的如下內容相一致:

      何等名為十種法行?頌曰:“謂書寫、供養(yǎng)、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論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yǎng)、三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諦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為他開演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行。?譻?訛[8]

      “十法行”的說法,也曾出現(xiàn)于《法華玄贊》卷第八:“十法行者,謂書寫、供養(yǎng)、施他、聽聞、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7]808。這種說法在慈恩基以后的法相宗系的文獻中時常出現(xiàn),只是在在《法花行儀》中十法行的第一項是“供[養(yǎng)]”、第二是“書寫”,而在其他法相宗系的文獻中,第一是“書寫”,第二才是“供養(yǎng)”。從這一點來看,《法花行儀》的作者對法相宗系的文獻很熟稔。

      ?譾?訛關于“當知法行果”,《法花行儀》主張,果報應該理解為由上述“十法行”而獲得的果報。根據(jù)《法花行儀》的說法,此果報分為現(xiàn)在果與未來果兩種,關于兩種果報的內涵,《法華經》中都有說明。特別是關于未來果,《法花行儀》引用《法華經》對果報的詳細說明,從“隨喜”“自作”“教他”等三個方面做了整理。

      總之,《法花行儀》基于《法華經》的經文,將善行的自利行側面分為六類行為,并結合其果報做了說明。

      5. 現(xiàn)在因之二:利他行

      《法花行儀》將利他行規(guī)定為“勸他修”,其具體內涵則是?譹?訛“勸心住六念”與?譺?訛“應明十勝”二種行為。

      ?譹?訛“勸心住六念”即勸說他人逐漸將“心”住于以下六種念的行為。根據(jù)《法花行儀》的說法,“六念”即(1)“攝為已子念”、(2)“悲生有苦念”、(3)“我應濟拔念”、(4)“清凈不染念”、(5)“畢竟觀空念”、(6)“慈悲速行念”等。即通過就近取譬,引導他人的意識逐漸走向眾生救濟的方向。

      ?譺?訛“應明十勝”即向他人說明為什么《法華經》優(yōu)于其他經典的十種理由。關于“應明十勝”的部分在分量上占近4紙,占整部書的三分之一,可以說是《法花行儀》最核心的部分。但這部分的內容,大多是對《法華經》的具體經文的引用?!斗ɑㄐ袃x》所舉出的“十勝”,即《法華經》優(yōu)于其他經典的十種理由,其具體內容如下:

      (1)“舉事明難勝”

      (2)“喻類難思勝”

      (3)“證聽二眾勝”

      (4)“能除八難勝”

      (5)“生值佛勝”

      (6)“得生凈土勝”

      (7)“不退菩提[勝]”

      (8)“為世福田勝”

      (9)“獲福難思勝”

      (10)“不退速成勝”

      《法花行儀》在對“十勝”的說明最后總結道,如果聽聞《法華經》的十種殊勝,除一闡提之外都可以發(fā)心。

      可見,《法花行儀》所說的利他行,是讓他人基于《法華經》而修行。此外,也有強調《法華經》比其他任何經典都要殊勝的意圖。雖然在《法花行儀》中可以看到對法相系文獻的引用,但《法花行儀》的立場顯然與《法華玄贊》等其他法相宗系《法華經》注釋書的立場有所不同?譹?訛。

      6. 《法花行儀》在《法華玄贊義決》中的位置

      《法花行儀》雖然不見于諸目錄,而且除了敦煌出土寫本以外也不見其他寫本的存在,但松森2017年的論文確認了慧沼的《法華玄贊義決》曾言及本書的存在。由此可見,本書并不是完全被無視的、消失在歷史中的著作,至少在唐代曾經受到某種程度的關注和評價。在本論文最后,對《法華玄贊義決》對《法花行儀》的評價略作考察。

      《法華玄贊義決》在“辨經起意”[7]857部分,與“十”這一數(shù)字相關聯(lián)提出十種法門,這十種法門又分為五類:(1)“顯文殊得宿命智成就十事”、(2)“顯教法有十勝妙”、(3)“顯大乘有十無上”、(4)“顯十義故說一乘”、(5)“顯此經有十殊勝”(T34.858c5-12)。其中,(5)“顯此經有十殊勝”的內容如下。

      一舉事明難勝。略舉六行,顯此為難,如《見寶塔品》說。二喻類難思勝。略舉十喻,明于此經。如《藥王菩薩品云》“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等。三證聽二眾勝。明證,則多寶塔誦欲開,化佛皆來,此為證明勝。龍宮地下,上諸支提、普賢、妙音,傍歸寶塔。又聲聞、菩薩具德者云趣,四眾、龍、天居尊者霧集,為聽眾勝。四能除八難勝?!冻蓪嵳摗氛f四輪能摧八難。于此經中,小聞生信,即能總除,如《提婆達多品》說。五生天值佛勝,如《普賢品》說。六得住凈土勝。暫聞一品,即往凈方,如《藥王品》說。七不退菩提勝。一聞生信,不退菩提,如《分別功德品》說。八為世福田勝。持經四句,堪受人天勝妙供養(yǎng)。一劫贊佛福,雖無邊一贊持經,福更過彼,如《法師品》說。九獲福難思勝。持讀此經,功德無限,如《藥王品》及《分別功德品》說。十速得成佛勝。如《提婆》及《不輕品》說。具如《行儀》所說,略舉大綱,明此十門。恐繁故止。?譹?訛[7]858

      《法華玄贊義決》的上述引文,正如最后“具如《行儀》所說”(T34.858c29-859a1)所示,雖然全面依據(jù)《法花行儀》所說,但只是對《法花行儀》的內容做了概括,似乎并沒有對《法花行儀》做出積極評價。但,關于(5)“顯此經有十殊勝”以外的(1)—(4)的內容,《法華玄贊義決》做了如下簡單的說明:

      一顯文殊得宿命智,成就十事,如現(xiàn)在前。如《論》具辨并配文?譺?訛,顯師資勝故;二顯教法有十勝妙。下文云“演說正法,初善中善”等,令生忻習;三顯大乘有十無上,令知經勝等,如文具辨,并及配文;四顯十義,故說一乘。如《攝大乘論》及《莊嚴論》,令知大乘有四秘密故。[7]858

      在這里,《法華玄贊義決》雖然也言及《法華經》《法華論》《攝大乘論》《莊嚴論》等,但都非常簡略。與這些內容相比較,《法花行儀》的“應明十勝”作為與“十”這一數(shù)字相關聯(lián)的法門,在《法華玄贊義決》中受到特別的重視。

      此外,在《法華玄贊義決》中還有一處提到《法花行儀》:

      “十,欲為未來十方眾生,如實分別損益、罪福二種業(yè)報”者,如《行儀》說。十義親疏邪正思之。?譻?訛[7]860

      《法華玄贊義決》與上述十法門相關聯(lián),引用了吉藏的十義加以說明(T34.859a3-8)。所引用的內容是吉藏在《法華游意》的來意門中對宣說《法華經》十種理由的說明(T34.633c13-636c2)。其中第十種理由,即《法華玄贊義決》所說的“十為三世眾生,如實分別罪福二門”(T34.859a7)。在此,慧沼提到了《法花行儀》。《法華玄贊義決》對于吉藏十義的說明基本上是對《法華游意》的概述,只是最后加入了獨自的解說或評論。關于第十個理由,上述引文的畫線部分引用自《法華游意》,慧沼特意指出,關于這部分內容可以參照《法花行儀》。關于《法華游意》中所說的第十種理由,其內容如下:

      十者,欲為現(xiàn)在未來十方眾生,如實分別罪福果報,故說是經。如一言毀法,及謗持經人,則獲廣大罪報。一念隨喜,則招無邊之福。所以然者,夫論罪福,從乖符理生。此經既說實理,故信之福多,毀呰之罪重。[7]636

      可見,被《法華玄贊義決》所省略的《法華游意》的內容,是關于信仰《法華經》所得果報的部分[9],這一部分內容與《法花行儀》的旨趣相一致。當然,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法花行儀》的作者受到《法華游意》的啟發(fā)而撰述了《法花行儀》,只是說明《法花行儀》的作者關注《法華經》的視點與《法華游意》相一致。

      三 結 語

      綜上所述,《法花行儀》討論了“成為惡人的行為”與“成為善人的行為”,尤其重視讓人未來成為善人的“現(xiàn)在因”??梢哉f,此書是以修行為核心理念的《法華經》解說書。而且,慧沼在《法華玄贊義決》中將其視為重要著作。從《法華玄贊義決》中有“具如《行儀》所說”的記述推測,慧沼在轉述《法華玄贊義決》的時期,《法花行儀》對《法華玄贊義決》的讀者來說是比較容易入手、便于閱覽的著作。同時,除了《法華玄贊義決》以外,看不到言及《法花行儀》的其他文獻。這似乎說明《法華行儀》的流行是短暫的,并沒有持續(xù)很長時間。

      此外,從傳播地域的角度看,敦煌出土寫本中有“開元廿二年五月廿四日,永安寺僧光遠寫記之”的題記。稱為“永安寺”的寺院在許多地方存在過。由于在吐蕃占領期的敦煌確實存在過永安寺?譼?訛[10],所以此寫本應該是開元二十二年(734)在敦煌書寫而成的。由此可見,本書曾在慧沼所活躍的地域至敦煌流行。但由于它甚至沒有出現(xiàn)在日本的傳來目錄上,所以《法花行儀》很可能沒有傳到日本。由此推測,《法花行儀》的流行時期短暫,以至于入唐僧等沒有機會接觸此書。關于《法花行儀》在日本、韓國等周邊地區(qū)的傳播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的詳細調查,這也是本人以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勝呂信靜.窺基在《法華玄贊》中對《法華經》的解釋[M]//坂本幸男,編.《法華經》的中國的展開.平樂寺書店,1972:343-348.

      [2]菅野博史.《法華經》在中國的展開[M]//桂紹隆,斎藤明,下田正弘,末木文美士,編.智慧/世界/ことば:シリーズ大乘佛教.春秋社,2013:311.

      [3]武田科學振興財団杏雨書屋.敦煌秘笈:杏雨書屋藏·影片冊一[M].武田科學振興財団,2009:116-122.

      [4]落合俊典.李盛鐸舊藏開元廿二年寫《法花行儀》初探[M]//高田時雄,編.草創(chuàng)期的敦煌學.知泉書館,2002:

      203-224.

      [5]松森秀幸.關于杏雨書屋所藏《法花行儀》[J].印度學佛教研究,2017,66(1):324.

      [6]高楠順次郎,等.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M].大藏出版,1988:15.

      [7]高楠順次郎,等.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4冊[M].大藏出版,1989:844.

      [8]高楠順次郎,等.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M].大藏出版,1989:474.

      [9]菅野博史.法華何意?——讀《法華遊意》[M].春秋社,1992:121.

      [10]黃永武.敦煌寶藏:第22冊[M].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577.

      猜你喜歡
      唐代
      論唐代省試詩的傳奇化
      禮制規(guī)范視域下唐代陵戶的設置
      再論唐代的使職、差遣
      論唐代詩詞中“湘妃”意象的悲劇情感表達
      遼代銅鏡中龍紋樣式初探
      唐代衛(wèi)尉寺職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初探
      《永州八記》介詞用法研究
      宁都县| 钦州市| 鄄城县| 湘西| 青龙| 荥阳市| 专栏| 咸阳市| 石嘴山市| 松原市| 政和县| 闻喜县| 赞皇县| 家居| 海原县| 丹棱县| 江津市| 三穗县| 信阳市| 汉寿县| 兴安县| 云霄县| 富川| 盐津县| 融水| 温州市| 西城区| 扬中市| 武清区| 青神县| 调兵山市| 临泉县| 固安县| 柘荣县| 贵阳市| 广宗县| 连江县| 普定县| 商河县| 安远县|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