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娜
從“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早春,到“無限殘紅著地飛,溪頭煙樹翠相圍”的暮春,暖意融融、百花盛開的春天絕對是出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不過假如你以為春季出游是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提高后才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化產(chǎn)物,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個習俗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想要追溯春游踏青這一民俗的源頭,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已經(jīng)淡出我們視線的節(jié)日 上巳節(jié)。
上巳節(jié)成型于春秋晚期,起初是在農(nóng)歷三月上旬的巳日。此時的上巳節(jié)主要有三種習俗: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過去一年中的污漬與穢氣,稱為“祓”(fú)或“禊”(xì)。二是招魂續(xù)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先人認為自己的靈魂也如同萬物一樣隨四季的的變化經(jīng)歷發(fā)芽、成長到凋零的過程,所以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戲,并可以自由擇偶、交往。
《論語 先進》篇中寫道: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其中的“浴乎沂”也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祓禊。
《詩經(jīng) 鄭風 溱洧》中則描寫了上巳節(jié)人群在水邊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愛的場景: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吁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吁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 譯文]
溱水洧水長又長,河水流淌向遠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女說咱們?nèi)タ纯??男說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對岸好地方,地方熱鬧又寬敞。男女結(jié)伴一起逛,相互戲謔喜洋洋,贈朵芍藥毋相忘。
溱水洧水長又長,河水洋洋真清亮。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織鬧嚷嚷。女說咱們?nèi)タ纯??男說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對岸好地方,地方熱鬧又寬敞。男女結(jié)伴一起逛,相互戲謔喜洋洋,贈朵芍藥表情長。
《韓詩注》云:“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xù)魄,祓除歲穢。”由此也從側(cè)面旁證了上巳節(jié)的風俗。
漢代,踏青春游漸成上巳節(jié)的主流。東漢張衡寫的《南都賦》記載南陽附近風俗說:
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于陽瀕。朱帷連網(wǎng),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駱驛繽紛。致飾程蠱,偠紹便娟……
說的便是當時的男男女女在上巳節(jié)這天盛裝打扮出門踏青的景象。
到了魏晉時期,上巳節(jié)改定到了農(nóng)歷三月三日。與此同時,水中沐浴、招魂續(xù)魄的風俗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臨水祓除轉(zhuǎn)為了臨水酒會。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睎|晉書法大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也是記錄上巳節(jié)“曲水流觴”風俗的重要作品??梢姡敃r上巳節(jié)的習俗已演變成水邊交游、宴飲。
在隋唐時期,三月三仍然是一個全國性的重要節(jié)日,而踏青也成為了一項十分普及的全民活動。每逢此節(jié),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即曲水流觴),不少文人寫有詩文描述這種盛景。唐代名相,同時也是當時文壇領袖的張九齡有詩云:“賢王有池館,明主賜春游”,描寫的就是皇帝邀他春日赴宴的故事。不僅官家流行春游,彼時的民間男女也喜愛到水邊飲宴交游。這天,長安還流行斗百草游戲等。劉駕《上巳日》寫道:
上巳曲江濱,喧于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逢。杜甫則在《麗人行》中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足見三月三這一天,長安城曲江兩岸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熱鬧場景。
不過,此時的人們已經(jīng)不再局限在三月三日的“正日子”踏青,整個春天都成為了出游的好時光。孟浩然寫:
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杜甫寫:
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
白居易寫: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唐代文壇大咖們?yōu)榇河翁で嗔粝碌脑娖芍^是不勝枚舉。
現(xiàn)代春游有帳篷等,而唐人也有唐人的玩法。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士女逢春即聯(lián)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鋪席藉草,圍坐一圈,并插桿結(jié)索,解下身上的紅裙遞相垂掛,權當作野宴的帷幄?!迸映鲇?,路遇好花便解衣作帳,就地野宴,非常生動而充滿趣味。民間女性好在春日結(jié)伴出游,貴族女性也熱衷于此。唐代畫家張萱的畫作《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了唐玄宗寵妃楊玉環(huán)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游的景象。一群人騎馬執(zhí)鞭,徐徐前行,一派怡然、從容。
宋以后,隨著理學盛行、禮教變得越來越嚴,上巳節(jié)日漸式微,加之上巳節(jié)和清明隔得比較近,又都有祭祀先人的風俗,上巳節(jié)的踏青飲宴與清明掃墓后的春游娛樂開始尚分頭而行,后來逐漸合而為一。也可以說,清明節(jié)盛行春游的習俗主要是繼承上巳節(jié)的傳統(tǒng)。
古人春游也和我們一樣會帶上些吃食,但到?jīng)]有酒家的地方出游該怎么辦呢?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就記了這樣一樁趣事?!疤K城有南園、北園三處,菜花黃時,苦無酒家小飲。攜盒而往,對花冷飲,殊無意味?;蜃h就近覓飲者,或議看花歸飲者,終不如對花熱飲為快……街頭有鮑姓者,賣餛飩為業(yè),以百錢雇其擔,約以明日午后,鮑欣然允議?!睂ɡ滹嫽蚴菤w來飲酒都不如邊賞花邊喝一杯熱騰騰的熱酒痛快,這該如何是好?有人想到了一個妙計:挑著擔子賣餛飩的小販那鍋碗、爐火無不齊全,花百吊錢雇其同去,熱菜熱酒就都有了。
“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古人們樂得在春日縱情美景,飲酒、作詩、賞花、戀愛,各類活動甚是豐富。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也不妨在假期里暫別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切莫辜負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