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歷 王博
滿族是一個融匯創(chuàng)新的民族,傳承久遠的民間文化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根脈和植被,滿族說部就是民族民間文化里一朵絢麗的奇葩。
在東北民族記憶文化與滿族說部多元化傳承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上,20多年苦心研究滿族說部的荊文禮,在會上對滿族說部多元傳承、活態(tài)傳承提出了建議,并表示要將民俗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來到荊文禮的家中,客廳里最顯眼的就是他的書柜,里面擺放的書大多數(shù)都是他編寫的書籍,這些書飽含著他多年的心血。他拿起《烏勒本概論》說,這本書是由他撰寫的,此書共30多萬字,這本書是論述版的,這本著作在全國獲得了好評。
烏勒本在各氏族中秘傳,一般都是家族傳承,父傳子,子傳孫,口耳相傳。講述者有的是穆昆達(族長),有的是薩滿,或本氏族有名望的文化人。說部都是講族史、祖史,因而其內(nèi)容不許胡編亂造,而是對祖先的虔誠贊頌。講述說部都是在家族祭祀、婚禮或慶豐收的場合下進行,族人按輩份團團圍坐,洗耳恭聽,將其視為嚴肅的族教。
滿族說部流傳于滿族各大家族內(nèi)部,主要分為四種:一是窩車庫烏勒本,是講述氏族傳承下來的薩滿教神話和薩滿祖師們;二是包衣烏勒本,也就是家傳家史;三是巴圖魯烏勒本,就是英雄傳;四是給孫烏春烏勒本,就是說故事。在他編著的書中這幾種形式都涵蓋其中。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富育光、王宏剛等人去采風。他們到東北三省滿族聚居的村屯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滿族講族史的傳承人和長篇口頭文學滿族說部,并開始記錄。后來由于種種原因這項工作擱淺了。1999年荊文禮聽到他們介紹滿族說部的故事便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向吉林省文化廳原廳長、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吉林卷主編吳景春同志介紹此事。他認為說部就是滿族民間的口述史,很有價值,危在旦夕,趕緊搶救。
2001年10月,吉林省財政廳批給吉林省文化廳12萬元作為搶救滿族說部的啟動資金。2001年年末,吉林省出版局又贊助吉林省文化廳10萬元。有了資金便開始籌備具體工作。滿族說部傳承人富育光著手講述家傳《薩大人傳》和《飛嘯三巧傳奇》。
古語說:“老的不講古,小的失了譜”。講古,就是利用大家最為喜聞樂見的說書形式,去追念祖先,教育后人,籍此增強民族或宗族的凝聚力。
由于滿族說部傳承人都年逾古稀,體弱多病,吉林省委原副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谷長春提出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方針。2002年8月,滿族說部編委會剛成立不久,聽說黑龍江省寧安市滿族說部傳承人傅英仁已82歲高齡時,就趕緊去拍攝傅英仁講述說部的現(xiàn)場。傅英仁講述他三爺傳給他的《薩布素將軍傳》的一小段故事,他講得慢聲細語,繪聲繪色,充滿了泥土的芳香。這是第一次給著名滿族說部傳承人拍攝講述說部的錄像,也是最后一次。因他不久后患了腦血栓,漸漸失去記憶,口齒不清,再也不能講述說部了。吳景春深有感觸地說:“搶救傳承人真得爭分奪秒,遲一步就搶救不了啦!”
還有一本書是傅英仁講的《紅羅女三打契丹》,后來也編寫了出來。當時因為沒有地方發(fā)表,后來滿族新城戲劇團團長聽說《紅羅女三打契丹》這個故事,聽后很感動。隨后編寫了《紅羅女》,當年這個戲參加了全國的評獎,得到文化部和國家民委的獎勵,從那時候開始,滿族說部就變成了用戲劇來展現(xiàn)給大家的藝術(shù)形式。
荊文禮曾七次踏查黑龍江地區(qū),2003年在黑河四季屯還有一位有名的講述人叫何世環(huán)?,F(xiàn)代滿語已經(jīng)絕跡了,但她能夠用流利的滿語去交流。去采訪時,荊文禮將何世環(huán)講述的滿族說部都錄了下來。何世環(huán)之所以能說這么多的滿語是因為她的家族本就是滿族,她的父親是老師,她的愛人是當?shù)氐拇彘L,既是滿族,也是薩滿。近幾年在黑龍江、吉林邊境地區(qū)做滿語調(diào)查,荊文禮共搜集了3000多個滿語單詞,其中何世環(huán)講的單詞占70%。能用流利的滿語講滿族說部,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尼山薩滿傳》就是她講述的,后來制成了光碟。2005年,在北京滿族說部階段性成果鑒定會上,放映了何世環(huán)講滿語的視頻,當時震驚了現(xiàn)場的所有人。2005年滿族說部申報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6年5月20日,滿族說部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時間不饒人,剛開始研究滿族說部的時候荊文禮60多歲,如今已經(jīng)83歲高齡,從2001年9月開始籌備搶救滿族說部,到現(xiàn)在已出版三批搶救成果,共54部約2200多萬字。
同時滿族東海薩滿史詩《烏布西奔媽媽》和創(chuàng)世神話《天宮大戰(zhàn)》已被國外翻譯出版。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聯(lián)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單位成立了滿族說部學會,已連續(xù)召開了三次全國性學術(shù)研討會。近幾年來滿族說部的研究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立了五六個項目。
“滿族說部對當今建設(sh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的思想有了很大提升,對教育子孫后代,繼往開來,前仆后繼。咱們中華56個民族,是非常了不起的民族。對于這項工作,雖然我們付出了二十余年的勞動,但我們思想上卻有了很大的收獲,這筆精神財富是我們受用終身的?!鼻G文禮說。
二十余年來,荊文禮搶救和保護滿族說部工程從未放松,在叢書第一、第二批書稿出版后,繼續(xù)擴大線索、深入挖掘,并實施說部第三批書目的搶救工作。現(xiàn)在,滿族說部第三批書稿已全部完稿,搶救滿族說部工程完滿收官。
滿族說部叢書第三批書稿計25部,900余萬字,其中有窩車庫烏勒本《女真神話》等三部;包衣烏勒本《涇川完顏氏傳奇》等五部;巴圖魯烏勒本《兩世罕王傳》等十五部;給孫烏春烏勒本《莉坤珠逃婚記》等兩部。這第三批書稿,同樣如前所述: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
滿族說部全面的反映了歷史上滿族民眾的社會生活,同時表述了滿族人民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他們獨特的審美情趣。這些民間說部都是民間藝人、薩滿等作為本民族或本氏族歷史,講述給后人的,說部的章節(jié)都具有極為特殊的史料價值。
出生于遼寧省朝陽市,曾任吉林省藝術(shù)研究所所長。1956年考入東北人民大學(現(xiàn)吉林大學),學習中文。1962年就職于《長春日報》文藝部。1969年被調(diào)到長春市革命委員會工作。1972年被調(diào)到長春市文化局工作。1981年被調(diào)到吉林省文化廳的社會文化處工作,1983年被任命為吉林省文化廳辦公室副主任,1985年被任命為吉林省文化廳辦公室主任,1986年10月被調(diào)到吉林省藝術(shù)研究所工作,1996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