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向軍
事件回放<<<<
2019年1月6日,一名安徽籍男子在武漢街頭行走時,突發(fā)腦出血跌坐在地,五名大學生拍照取證后救人。此舉在網絡上引發(fā)爭議。
時事鮮評
五名大學生扶起倒地男子的行為,無疑是樂于助人、見義勇為之舉,值得鼓勵點贊。這一點應當沒有爭議,爭議在于救人的同時應不應該拍照取證。
首先要說明的是,見義勇為者并沒有“自證清白”的法律義務?!罢l主張誰舉證”是民事訴訟的一般證據規(guī)則,不排除社會上確實有一些故意倒地碰瓷、訛詐等惡劣現(xiàn)象,但碰瓷、訛詐者如果想指控好心救助者對其實施了侵權侵害行為,而救助者對此又不認可,應當由指控方承擔舉證責任,證明對方的確有侵權傷害行為。比如,將其撞倒致傷不應由被指控的對方承擔舉證責任,不能給被指控者增加自證清白的責任。法律上之所以如此明確規(guī)定,其實有著深刻的法理依據:用沒有發(fā)生的事或行為證明,通常也無法證明,法律不應強人所難。
因而,既要行善,又要自保以免被訛,拍照取證并非有評論者所說的“必要條件”,只能說拍照取證是一個自保的預防措施,可以起到警醒碰瓷、訛詐者的作用;一旦真有碰瓷、訛詐事件發(fā)生,也可以避免許多口舌,不至于“百口莫辯”,也不至于陷入遭輿論譴責的被動局面。
此外,做好事拍照留存的證據,也可以作為日后申報認定見義勇為先進事跡的證據,獲得相關部門的表彰和獎勵。這對好心救助他人者而言,是一種莫大的肯定、鼓勵和撫慰,也有助于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是多贏之舉。我們要學雷鋒,卻苛求助人者都是做好事不留名的“無名英雄”。大學生拍照取證后救人是可以理解的,也值得肯定,雖然沒有必要效仿,但完全無可厚非。
事實上,這類行為反映出社會誠信缺失下的某種道德焦慮,這與近年來不時見諸媒體的“救人反被訛”現(xiàn)象有關,但也不排除很多時候輿論有過度渲染之嫌。其實,法律上好心救人者無須“自證清白”,“自愿緊急救助人不承擔損害民事責任”“受益人適當補償”等相關“好人條款”確立的法律鼓勵保護機制,都是見義勇為者的“定心丸”。
輿論要多從正面引導,宣傳法律作用,并大力宣傳樂于助人、見義勇為、助人脫困受到好評的溫馨感人事跡,弘揚社會正能量,讓樂于助人的傳統(tǒng)社會美德不斷發(fā)揚光大。(選自《北京青年報》,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