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偉
內容提要 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能夠始終堅定崇高理想,并在歷史實踐和社會變革中勇于承擔和實現其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作為典型的使命型政黨,基于其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的屬性和本質,及其所確立的人民大眾立場的價值規(guī)定性,展現出主導社會變革、建構社會制度、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偉大實踐能力和卓越實踐效能,蘊含著由其屬性本質、價值立場所決定和推動的從“是”到“能”的內在發(fā)展邏輯。這種內在邏輯,表征著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使命,時刻葆有理論創(chuàng)新的思想品質,不斷凝聚社會變革的實踐精神,堅定型塑特色道路的制度自覺,最終達致實然與應然的內在統(tǒng)一。
關鍵詞 使命型政黨 價值立場 實踐能力 內在邏輯
〔中圖分類號〕B0-0;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9)05-0008-06
人類社會諸多事物或組織,大到一個國家、民族或政黨,小到一個個細小社會單元,基于其本質的內在規(guī)定性和規(guī)律性及其自身確立的某種價值立場,總會存在某種內在的、必然的發(fā)展邏輯。而這種發(fā)展邏輯我們可以稱之為由“是”到“能”的內在邏輯。所謂的“是”指事物的本質、特質及其蘊含的規(guī)律,即事物具有什么樣的本質屬性或內在特質,這是事物的一種邏輯起點或前提;而所謂的“能”指事物基于其“是”的本質特質,而決定其發(fā)展的運行狀況、實踐能力、建構方式、效能效應等表征,預示著其“能怎么樣或會怎么樣”及“能干什么、干成什么”的過程性或結果性狀態(tài)、特征等,也是其邏輯歸宿或必然,最終達致“是”的實然與“能”的應然內在統(tǒng)一。
具體而言,比如,作為使命型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可以說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內在蘊含著一種從“是”到“能”發(fā)展邏輯。而這里的“是”,一方面指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屬性和本質;另一方面,指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所確立的人民大眾立場的價值規(guī)定性及其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特質,這是其不斷發(fā)展、生長、創(chuàng)新的邏輯前提和起點。這里的“能”,指在這種“是”的規(guī)定下,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歷程展現出的主導社會變革、建構社會制度、推動社會發(fā)展、型塑特色道路,以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實踐能力和卓越實踐效能,表征著中國共產黨從“是”到“能”的邏輯必然,并最終達致實然與應然的內在統(tǒng)一。
中國共產黨是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所謂“使命型政黨”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知與把握為前提,以人民至上為價值宗旨,以實現自身民族、國家的解放或發(fā)展為自覺使命,以推進世界大同、實現共產主義、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最終使命,具有強烈的歷史主體意識與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情懷的一種政黨類型。①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葆有高度的
歷史使命感,將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確定為自身的歷史使命,并且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崇高理想。作為使命型政黨,在價值、理論、實踐及制度意義上,中國共產黨始終勇于承擔和實現歷史使命,推動自身由“是”到“能”的轉換和提升。而在這種轉換提升過程中,其內在地蘊含著堅持人民立場的價值性邏輯、勇于思想創(chuàng)新的理論性邏輯、主導社會變革的實踐性邏輯以及堅守自身道路的制度性邏輯等內在邏輯理路。
一、使命型政黨堅持人民立場的價值性“是”的邏輯
作為使命型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大眾立場。這不僅是其內在規(guī)定性使然,而且表現的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立場觀點、目標責任、歷史使命等要素之間的必然性、聯(lián)系性及其內在邏輯關系。現代政黨政治的一個首要命題就是政黨獲取政權后,其執(zhí)政目的和理念是為了最大多數人的利益,還是少數人、少數集團的利益?它反映的是一個政黨的價值追求和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大眾為根本立場,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綱領為核心理念的目標系統(tǒng)具有最終價值意義,而這恰恰是中國共產黨獲得價值合法性來源的核心要素和邏輯起點。其內在地包含三大價值維度,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堅持人民立場的價值性“是”的邏輯。
首先,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雹芰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10月第1版。事實上,對于這一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170年前已有深入洞察,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莊嚴宣告:“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頁。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恪守信仰,堅定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偉大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集中廣大人民的智慧,建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國家制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而完全不同于西方政黨那種虛假的人民性。而反觀西方資本主義財團型政黨,盡管其興起的內在動機,是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掠奪,實現自由貿易和所謂民主自由,但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保護特定群體、少數財團的根本利益。即使今天西方政黨制度已發(fā)生一定的改良,但作為資產階級政黨,其根本性質仍然是為特定利益群體謀福利,不可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提和起點。這里的“能”,指在這種“是”的規(guī)定下,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歷程展現出的主導社會變革、建構社會制度、推動社會發(fā)展、型塑特色道路,以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實踐能力和卓越實踐效能,表征著中國共產黨從“是”到“能”的邏輯必然,并最終達致實然與應然的內在統(tǒng)一。
中國共產黨是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所謂“使命型政黨”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知與把握為前提,以人民至上為價值宗旨,以實現自身民族、國家的解放或發(fā)展為自覺使命,以推進世界大同、實現共產主義、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最終使命,具有強烈的歷史主體意識與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情懷的一種政黨類型。①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葆有高度的
其次,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159頁。 馬克思用唯物論的觀點,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真正明晰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人民群眾是一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會生產的主體,也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十九大報告旗幟鮮明地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雹荞R克思主義政黨是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中發(fā)展起來的。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救亡圖存的社會運動,催生了中國共產黨。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通過艱苦卓絕的人民戰(zhàn)爭親手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人民群眾成為國家的主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莊嚴宣布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新型政黨制度,也真實反映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完全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政黨制度,其牢牢把握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第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fā),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雹莓斎酥饾u擺脫對“物”的依賴而自由全面地發(fā)展,才能真正達到對異己力量的控制,最終實現人自身的主體性。但人的本質也是社會關系的產物,這種人的主體性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和條件下就是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具體表現為人民群眾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和發(fā)展歷史進程來看,就牢牢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在最大范圍和最大限度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激發(fā)人民群眾的活力,展現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中國共產黨的崇高理想就是實現共產主義,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使人“真正完全占有自己的本質”。作為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沒有自身特殊利益,它的階級利益同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利益是相一致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yōu)椤叭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這樣的一種美好生活是人在不斷自由全面發(fā)展過程中,在擺脫了對“物”依賴后的必然追求。另一方面,產生這樣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身就是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生動展現。由此,在以人民為中心,在堅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在全面的社會實踐中,通過各種制度構建,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奠定著堅實基礎。
二、使命型政黨勇于思想創(chuàng)新的理論性“是”的邏輯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使命型政黨,在理論意義上,展現出的是一種勇于思想創(chuàng)新的理論性“是”的邏輯。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堅持無產階級在長期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總結和凝練出來的思想理論成果,這是決定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內在特質。另一方面,其能夠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在具體的歷史實踐過程中,與時俱進地進行思想和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自身政黨建設理論的新飛躍,這無疑是作為使命型政黨勇于思想創(chuàng)新的邏輯必然。
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領導工人運動的過程中,圍繞無產階級為什么要建立獨立的政黨及怎樣建設黨,進行了明確的理論闡述和思想創(chuàng)新?!盁o產階級的一切力量在一個革命政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工人階級必須建立自己的國家,而且為了把全人類永遠從剝削下解放出來,這個政黨本身必將是被壓迫群眾的領袖”。[德]H.E.西格里斯特:《為人類工作——馬克思生活記述》,羅章龍根據柏林論壇出版社1954年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56頁。馬克思明確闡述了無產階級獨立建黨的歷史與實踐必然,同時旗幟鮮明地將“消滅剝削、解放全人類”這一偉大歷史使命內嵌于無產階級政黨的奮斗目標中,正是承擔著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無產階級政黨才從根本上區(qū)別并優(yōu)越于其他政黨類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也對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進行了經典而權威性的理論表述:“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利益不同的利益”,“他們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則,用以塑造無產階級運動,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最先進的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頁。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光輝思想、偉大理論不僅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起點,更是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思想理論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思想源泉和邏輯動力。
馬克思主義從來都不是僵死的教條,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是在具體的、歷史的實踐過程中,在繼承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的邏輯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恩格斯曾經鄭重指出:“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fā)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么最終規(guī)律強加給人類?!薄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28~629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與時俱進、開放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與生俱來的理論品格。而作為使命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qū),基于具體的歷史實踐,隨著具體歷史和生產力發(fā)展的進步,主動自覺地推動著思想理論的新飛躍,是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理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理論邏輯的內在要求。這即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勇于思想創(chuàng)新的理論性“是”的邏輯展現。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無產階級與被壓迫人民爭取獨立、獲得自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170多年來的共產主義運動,及近100多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已經證明,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無產階級發(fā)動和領導的革命斗爭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使命型政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在近百年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秉持著長遠的、偉大的歷史使命和宏偉的目標藍圖,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成果,成為指導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偉大勝利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而且這些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思想理論,都經過了歷史實踐的檢驗,證明了是始終秉承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思想靈魂,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成果。由此,也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實現自身所承擔的使命,就是因為在歷史實踐中能夠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精華,繼承和順應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現實需要,在具體的歷史實踐中實事求是地、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從而實現新的理論突破和創(chuàng)新。
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理論性“是”的邏輯,還體現于在不斷思想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對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方向的牢牢把握。歷史規(guī)律揭示的是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方向和邏輯,是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矛盾運動與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及共產主義社會演進的必然性,描繪了未來社會的美好圖景。同時指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尤其是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的偉大歷史使命。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毫無疑問,從誕生之日起,就自覺地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要求,深刻地洞察和牢牢地把握世界和中國歷史發(fā)展方向,不斷揭示和闡明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承擔和推動社會歷史實踐的發(fā)展和變革。在21世紀的中國,中國共產黨將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發(fā)展推向了新的歷史時代,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高高地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踐行著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偉大歷史使命。
三、使命型政黨主導社會變革的實踐性“能”的邏輯
實踐邏輯是實踐主體與實踐對象及實踐環(huán)境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當下現實生活中呈現出來的實踐行為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是指導和加速取得改造客觀世界實際成效的實踐性內在準則和方向性內在規(guī)范,在人們的社會變革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實踐論意義。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實踐性邏輯就在于,在具體的歷史實踐環(huán)境中,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立足于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取得實踐新突破,同時能夠把握和總結實踐的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推動社會實踐,主導社會變革,并推動人類社會朝著歷史必然方向不斷前進,從而展現出使命型政黨主導社會變革的實踐性“能”的邏輯。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迸c黑格爾在精神世界里無休止的思辨不同,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哲學由內向外、由理論向實踐的轉變。以往的哲學家由于不了解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革命意義,把實踐排除在自己的哲學之外,因而也不可能提出通過革命實踐去改變世界的主張。他們或者是用抽象的理論去說明和解釋他們賴以存在的社會制度的“合理性”,或者僅僅是用所謂先驗的觀念去批判他們認為不合理的東西,而不是主張通過實踐對現實世界進行革命的改造。因此,也無法用革命的理論去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而馬克思公開申明自己的哲學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要通過革命實踐改造世界、建設世界。這是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革命的、實踐的思想來源,也是使命型政黨由“是”走向“能”的邏輯必然。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馬克思強調“須要跳出哲學的圈子并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去研究現實”,強調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夠消滅哲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頁。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過程中,也鮮明地強調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沒有實踐活動,理論本身就不能產生,也不能變?yōu)榭陀^現實”;“實踐比任何理論都重要百倍”?!读袑幦返?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6頁。理論不能脫離實踐,實踐不能沒有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以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為指引,在實現自身歷史使命的過程中,立足實踐,帶領人民在實踐中改變客觀世界。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清晰地表明,無產階級為消滅剝削、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在具體的歷史實踐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深刻地改變了歷史發(fā)展格局,影響了人類歷史發(fā)展方向,同時也清晰地表明,無產階級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取得卓越的歷史功績。
準確把握實踐性邏輯不僅需要自覺接受實踐的觀點,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實現變革客觀世界的目標,而且需要能夠把握與總結已有實踐的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把握過去實踐與現在、未來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實踐的開展。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其執(zhí)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長期的社會革命實踐和國家建設實踐中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在實踐層面,中國共產黨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總結實踐經驗,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把握具體實踐過程中的規(guī)律性,從而更好地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由此,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取得國家政權成為執(zhí)政黨后,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做到一切為了人民,真正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為現實、更可持續(xù),更好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薄读暯秸勚螄碚?,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頁。
回顧近代中國歷史和黨的發(fā)展歷史,中國共產黨為改變近代中國面貌,自覺立足社會實踐,與中國人民一道同甘共苦、披荊斬棘、頑強拼搏,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成了工業(yè)化基本體系,開創(chuàng)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改革開放道路,取得了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變革。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根本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使中國發(fā)展站到了“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fā)展新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毫無疑問,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不斷主導社會變革、推進國家民族進步的實踐性“能”的邏輯展現。也正是在這樣的由“是”到“能”的轉換提升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必將全面生動地展現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能”的必然邏輯。
四、使命型政黨型塑特色道路的制度性“能”的邏輯
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通過偉大社會實踐及其巨大績效,展現著主導社會變革、建構社會制度、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實踐能力。而恰恰是在這種有效主導社會變革、切實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踐能力基礎上,將必然形成和展現型塑自身特色道路的制度性“能”的邏輯。事實上,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制度構建及其邏輯生成的過程,可以稱之為“制度邏輯”。而所謂的“制度邏輯”起碼具有兩個層面的涵義。其一,在社會層面,指能夠塑造或規(guī)制社會主體的認知和行為的一整套有形或無形的規(guī)則秩序,及其內在的文化或信仰。其二,在國家層面,指能夠規(guī)范和確定國家的根本性質、組織結構及其運行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效力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體系,并由此導致的內在因果關聯(lián)。當然,這里主要探討的是國家層面上的“制度邏輯”,其展現的是主導社會變革的政黨組織型塑這種制度體系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如何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中,建構起這樣的一整套制度體系,從而現實地、具體地實現其所代表的群體的根本利益。
作為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不僅在價值意義、理論意義以及實踐意義上展現了使命型政黨從“是”到“能”的內在邏輯,而且在制度意義上更體現了“能”的邏輯必然。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建立了卓越的歷史功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對中華民族做出了三個“偉大歷史貢獻”,即實現了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并逐步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從而現實地、具體地實現了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價值追求,也現實地、具體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使命型政黨的制度性建構能力及其內在邏輯。
首先,在政治制度上,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利于加強黨的領導,有利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有利于保障人民政治參與依法有序,也實現了國家權力機關的協(xié)調制約。同時,也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優(yōu)勢,包括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兩個方面,確保集中與民主能夠協(xié)調一致地高效運轉。另外,在政黨關系上,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度的新飛躍。而且這一新型政黨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統(tǒng)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效率辦成事。從根本上避免了西方資本主義政黨政治導致的權力分立、 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等現象,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其次,在經濟制度上,中國共產黨根據具體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方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并構建和實現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樣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fā)展方式,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偉大創(chuàng)新,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fā)展道路,其將市場與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相結合,推動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第三,在文化制度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確立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化立場,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包括教育科技、文學藝術、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文物博物等在內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和機制體制。同時,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基本制度確立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運行高效有序的國家治理制度體系,并極大地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樣一整套制度體系,一方面,始終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價值立場和使命追求;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質“是”的邏輯的必然表現。另一方面,正如有學者指出:這套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活力、有效率,其生長的基本邏輯就在于,制度理念上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統(tǒng)一起來,在變與不變的結合中保持制度活力;制度資源上把扎根中國社會土壤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統(tǒng)一起來,在民族性與開放性的結合中保持制度活力;制度主體上把堅持黨的領導與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統(tǒng)一起來,在民主與民生的結合中保持制度活力;資源配置機制上把堅持市場決定性作用和發(fā)揮政府調節(jié)作用統(tǒng)一起來,在公平與效率的結合中保持制度活力。孫來斌:《中國制度生長的基本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4期。而這恰恰是中國共產黨實踐性“能”的邏輯在制度意義上的現實展開,并由此型塑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
五、結語
事物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事物自身邏輯外顯的過程。只有清晰認知到事物發(fā)展變革的邏輯,才能深刻洞察事物的本質,看清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把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之所以能夠實現由“是”到“能”的轉換提升,就在于其深刻地把握了歷史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與方向,深刻地蘊含著價值、理論、實踐及制度意義上的內在邏輯。中國共產黨作為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近百年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使命,時刻葆有理論創(chuàng)新的思想品質,不斷凝聚社會變革的實踐精神,堅定型塑特色道路的制度自覺,展現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由“是”到“能”的邏輯必然。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為使命型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必將繼續(xù)秉持人民立場,時刻保持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推進偉大變革,堅定崇高理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大學政黨治理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王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