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靜
《找到你》是一部由呂樂執(zhí)導、馮小剛監(jiān)制的劇情電影。本片由姚晨、馬伊琍領攜主演,袁文康、吳昊宸聯(lián)合主演,并于2018年10月5日在中國內(nèi)地上映。影片講述了命運多舛的兩位母親因一個孩子而展開追尋與救贖的故事。導演呂樂如此定義《找到你》:“想做一部女性的電影,有很多片子,更多的是男性(為主的電影),想把這兩個女性的這種命運和她們自身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笨梢哉f,《找到你》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從女性視角出發(fā)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電影。女性題材的電影在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數(shù)量較少,而像《找到你》一樣以雙女主陣容展開的女性題材電影則更是少之又少。導演呂樂曾在法國拍了很多年紀錄片,演員姚晨這樣評價呂樂:“喜歡非常真實的、有質(zhì)感的東西?!碑斎?,呂樂也希望《找到你》“是應該按照現(xiàn)實生活的……用一些記錄風格的方法來做”。這種真實的“紀錄式”的拍攝方法,也為《找到你》贏得了不少口碑與票房。截至2018年10月24日,《找到你》的累計票房已突破2.3億,觀眾數(shù)量達到700萬,由于其制作成本較低,能取得這樣的票房成績著實可圈可點。
《找到你》的成功多半得益于其女性題材及女性觀眾的支持。根據(jù)藝恩網(wǎng)的數(shù)據(jù),在《找到你》目前的700萬觀眾中,20~3噦的觀眾占比達到74%,女性觀眾占比超過60%。并且在全國點映階段,“純女性場”的口碑比男女混合場次高出一大截?!墩业侥恪返奶厥舛ㄎ淮俪善涑晒δJ降莫毺匦裕撼擞捌|(zhì)量過硬、宣發(fā)高效、排片科學等顯而易見的因素之外,還有一些值得引起重視的、隱藏在影視傳播之中的身份認同、傳播心理等原因。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演員與觀眾、主角與觀眾、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連接、認同顯得十分重要,而由此帶來的強大凝聚力和宣泄力則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影片的影響力,進一步為影片的成功埋下了伏筆。這種認同、凝聚和宣泄的過程可以用下圖1來表達:認同、凝聚和宣泄的環(huán)節(jié)既相互獨立,也相互聯(lián)系?!罢J同-凝聚-宣泄”是一個完整的閉環(huán),但在“宣泄”完成之后,則又會進入另一“認同”環(huán)節(jié),按照“宣泄-認同-凝聚-宣泄”的順序繼續(xù)不斷循環(huán)。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閉環(huán)內(nèi)部的運作過程,下文會將其分為三個階段詳細論述。
一、初期宣傳:雙重認同的形成
“認同”一詞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為identity,它的含義十分豐富,有“使等同于”“同一性”“認同”“身份”“身份認同”等含義,本文特指的涵義為“身份認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身份認同是個體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和對所歸屬群體的認知以及所伴隨的情感體驗和對行為模式進行整合的心理歷程。身份認同的結(jié)構(gòu)包含三個方面:認知、相伴隨的情感和相應的行為表現(xiàn)。在影片《找到你》中,“認同”的過程最初主要發(fā)生在兩個層次,一是演員與演員之間的身份認同,二是潛在觀眾與演員之問的身份認同。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演員”不是指電影中的“角色”。在《找到你》這部影片中,主要演員為姚晨和馬伊琍,而兩人在片中的角色則分別是律師李捷和保姆孫芳。在影片放映前,由于影片的潛在觀眾尚未接觸到正片,無法與影片角色產(chǎn)生確切的“認同”心理,因此此時的身份認同更多地集中在現(xiàn)實中的演員之間、演員與觀眾之間。
姚晨與馬伊琍兩位演員之間的身份認同體現(xiàn)在戲里、戲外兩個層面。眾所周知,《找到你》是為數(shù)不多的雙女主影片,兩為演員對于雙方性別、身份的認同自然不必贅言。此外,兩人還有更多的“認同”條件,比如兩人均已人到中年、都經(jīng)歷過艱難婚姻生活的洗禮、都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職業(yè)均為演員等等。相似的年齡段、家庭生活和工作經(jīng)歷都是形成兩人“戲外身份認同”的關鍵因素,而這些多方面的“認同”則是其形成“戲里身份認同”的基礎。
戲中李捷(姚晨扮演)和孫芳(馬伊琍扮演)雖職業(yè)不同、命運各異,但女性、母親、婚姻不幸、生活艱辛、性格堅韌等特點卻又將兩人冥冥之中“捆綁”在了一起。兩人戲里雖沖突不斷,但最終雙方對彼此作為女性、母親、妻子等的角色身份達成了“和解”,她們最終“融為一體”,變成了“這個時代的女性”代表。正如《找到你》影片開頭所說:“這個時代對女性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做一個職場女性,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是個糟糕的媽媽;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全職媽媽,又有人會覺得生兒育女是女人應盡的本分,不算是一個職業(yè),但事實卻是因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選擇的權(quán)利,因為有了孩子,我才了解了生命的意義,才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殘酷?!币徽Z道破了眾多女性的心聲,建立在“戲外身份認同”基礎上的“戲里身份認同”因為有血有肉的角色塑造而顯得更為鮮活。
影片放映之前的初期宣傳中,除了第一層次的演員之間的身份認同外,還存在著第二層次的身份認同,即潛在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身份認同。一般來說,演員、明星的身份和生活等離普通觀眾都比較遠,他們外表光鮮、談吐優(yōu)雅、私生活多半秘而不宣,是一群“神秘而完美”的存在。但為了宣傳《找到你》,華誼公司采取了明星“落地”策略:2018年7月14日,《找到你》主角之一馬伊琍參加了CCTV《朗讀者》欄目,“在節(jié)目中跟大家分享了自己與父母的故事以及自己對于母親、女性這一群體的感悟”。同時,也低調(diào)提及了其在《找到你》中飾演孫芳的角色。7月30號,姚晨在《星空演講》的《女性的力量》主題中做了題為“一個中年女演員的尬與惑”的演講。據(jù)統(tǒng)計,當晚在線直播人數(shù)超過1080萬,此后該期《星空演講》的全網(wǎng)曝光超2億次。在演講中,姚晨傳遞出自己的家庭觀和事業(yè)觀,毫不掩飾地講述了人到中年面對職場、面對生活的尷尬與困惑,并在演講結(jié)尾很自然地提到了影片《找到你》的相關信息。
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大背景下,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渠道的巨大傳播力,兩位演員的相關演講、采訪等內(nèi)容不脛而走,在討論組、微博、朋友圈中掀起了一陣不小的波瀾,同時也為《找到你》尋找到了不少潛在的觀眾。讓光鮮亮麗的明星講述自己的“一地雞毛”,著實拉近了其與潛在觀眾的距離,因《找到你》初期策劃而形成的演員與潛在觀眾兩者間的“身份認同”逐步形成。
針對影片《找到你》的初期策劃,本文梳理了演員與演員之間、潛在觀眾與演員之間的雙重身份認同方式,這兩者為影片的高質(zhì)量呈現(xiàn)和潛在觀眾的觀影行為提供了前提,也為接下來的認同強化與凝聚呈現(xiàn)作了充分的鋪墊。正如演員馬伊刑在影片宣傳片中所說:“我在拍《找到你》的時候,我覺得我是找到了孫芳,所以我希望每一位觀眾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你們也可以找到你自己。”可以預見,接下來“觀眾與電影角色之問的身份認同”呼之欲出。
二、映前與映中:認同強化與凝聚呈現(xiàn)
分散的雙重認同并無法達到觀眾的“凝聚”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影片知名度,引導具有相同身份認同的人群在凝聚力的作用下涌入影院,影片《找到你》在宣發(fā)過程中又采取了參與電影節(jié)、千人點映、短視頻宣傳等手段。筆者認為,放映前期的這些宣發(fā)環(huán)節(jié)起到了某種“強化認同”的作用,此后還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促使觀眾走進電影院。
首先,強化了“觀眾與電影角色之間的身份認同”。如果在初期的宣發(fā)環(huán)境中,因觀眾所知影片內(nèi)容有限,其與電影角色間僅能產(chǎn)生微妙的“連接與認同”,眾多參與電影節(jié)或點映活動的觀眾則成為了首批與電影角色間產(chǎn)生“強連接”的人群。華誼對“強連接”人群的選擇也頗為費心,在2018年6月17日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中,《找到你》進行了首輪展映,展映后的豆瓣評分8.0分。9月1日,《找到你》成為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jié)的開幕影片,繼續(xù)擴大宣傳面。影片點映時,《找到你》不僅與北京和上海的婦聯(lián)牽線,尋找合適的女性觀影者,還與知名的寶寶樹育兒網(wǎng)站合作,請來眾多寶媽觀影,結(jié)合網(wǎng)站中的內(nèi)容傳播共同提升傳播效果。
如此,影展和點映中的不少女性觀眾不由自主地將自己與電影角色納入同一個歸屬群體,不斷尋找并確認自我在群體中的身份,此階段的“身份認同”逐步形成并持續(xù)強化。這個過程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強化”機制不斷深入?!叭A誼兄弟電影官方”搜狐號顯示:在“全女性場超前點映”活動中,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等全國86個城市的女性觀眾超前觀影,掀翻淚海。北京千名媽媽觀影場和上海婦聯(lián)女性觀影場內(nèi),更是開啟“旋風哭泣”模式。這可以解讀為“觀眾與電影角色之間身份認同”的重要表現(xiàn)方式。此后,觀看過該影片的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會化生成影片口碑傳播議程設置中的“意見領袖”,她們或通過網(wǎng)絡手段或通過口頭傳播,將身份認同過程中體驗到的強烈情感不斷融入口碑傳播之中,由此帶動周圍潛在觀眾形成一定的觀影“凝聚力”,不少潛在觀眾也因此走進了影院。
其次,強化了“觀眾與觀眾之間的身份認同”。此類身份認同行為不僅存在于點映觀眾的口碑傳播之中,同時還會通過“共同的情感體驗”手段不斷強化陌生觀眾之間的認同行為。影片上映前期,即2018年9月,《找到你》在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中接連發(fā)布了五個時長不超過4分鐘的名為《母親物語》的短視頻,作為電影上映前的“熱身”宣傳。五個短視頻主題均為“母愛”,其中一個視頻從演員姚晨、馬伊琍的視角切入,同樣采取了“落地”策略,弱化其明星身份,強化其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母親”角色,這一視角起到了強化第一階段提及的“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認同”的作用。而另外四個視頻均是從普通觀眾的視角切入:作為孩子的兒童、作為孩子的成人以及作為母親的成人視角,強化了眾多潛在觀眾之問的“認同”行為。即無論你是何種身份,均無法回避“母愛”這一主題,此時的“認同”主體進一步擴大,一些男性群體也被囊括其中。正如影片導演呂樂所說:“《找到你》其實是有我找到這個孩子,我找到自己和每個人,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這么一個寓意吧?!薄坝^眾之間的身份認同”不僅實現(xiàn)了認同人數(shù)的增加,還實現(xiàn)了認同程度的強化,大范圍潛在觀眾的聚合力、凝聚力也由此呈現(xiàn)和爆發(fā)。
由于以上兩個層次的身份認同強化與凝聚力呈現(xiàn)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觀眾在潛移默化中確定受到相應“認同”的影響而形成一定的聚合力,因此需要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積累過程和一定的反應時間。而在《找到你》上映一周之后的票房“逆跌”現(xiàn)象,則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積累”過程。2018年10月12日,《找到你》官方微博“電影找到你”發(fā)布了如下消息:“連續(xù)三天逆跌,場均人次NO.1,同檔期貓眼評分最高9.0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排片的變化,《找到你》票房不降反升,由認同強化帶來的凝聚呈現(xiàn),通過票房具體、直觀地體現(xiàn)了出來,而這一過程也將深刻影響《找到你》的最終票房表現(xiàn)。
三、映中與映后:宣泄達成與認同再現(xiàn)
宣泄理論(Catharsis Theory)又稱為“凈化理論”,該理論最早見于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的效果的討論。他提出通過觀看悲劇,觀眾會感到恐懼或冷憫,從而使人得到凈化與升華。費許巴赫(Seymour Feshbach)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這個理論,認為暴力可以宣泄兒童的攻擊傾向,并且在20世紀70年代通過實驗證明了自己的觀點。雖然這一理論針對的是兒童與暴力,且在此后不斷遭到批評,但其中的合理成分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在如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豐富多樣的傳播渠道便是不同類型的“宣泄口”,我們所“宣泄”的不一定是暴力情緒,還有壓力、迷茫與焦慮。對于影片《找到你》來說,它本身就是一種女性“宣泄”內(nèi)心壓力、情感和焦慮的一個“出口”,觀影者也許受到了前文所提及的一種或多重“身份認同”的影響或強化以及通過多途徑凝聚在一起的觀影人群在影院中體驗情感、宣泄情緒,然而他們的行動遠不止“走進影院”這么單一,觀影后的分享、評價、探討等行為更成為了其“宣泄“情緒的重要表現(xiàn)。
《找到你》上映之后,很多與電影有關的話題上了微博熱搜榜。其中,“#看完找到你恐婚#”的話題,在電影放映三天后便累計超過7000萬的閱讀量,引起了很多女性的自發(fā)討論。姚晨、馬伊刑現(xiàn)身說法,馬伊琍專門搜集了該話題的代表性問題,集中展示和回答。此外,在電影上映后,眾多微信公號為《找到你》進行內(nèi)容推廣甚至有不少推廣文章都達到了“10萬+”的閱讀量,公眾的評論與回復更是不計其數(shù)。如此龐大的閱讀量、參與量與分享量,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前文提及的多重“認同”的力量;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些主題多數(shù)已經(jīng)超越了電影本身,而是與觀眾的婚姻、家庭、事業(yè)、生育等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且不少都是負面情緒的“宣泄”與“爆發(fā)”,如恐婚、女人壓力大、女人難等,“宣泄達成”效果由此顯現(xiàn)。
針對還未親臨影院觀看電影的受眾來說,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微博主題探討與微信公眾號推廣與分享則成為了一個新的起點,他們嘗試與分享、討論的人群之間形成共同的認知,促成“認同再現(xiàn)”與相似的情感表達,從而再次形成聚合力并轉(zhuǎn)化為觀影行動和此后的宣泄行為……由此,認同一凝聚—宣泄的過程不斷循環(huán),直至影片排片結(jié)束。我們甚至可以預計,在隨后的網(wǎng)絡、手機、電視等多渠道的放映過程中,《找到你》還會再次將認同一凝聚—宣泄的路徑持續(xù)下去,而彈幕、網(wǎng)站短評、朋友圈等更多的“宣泄出口”也將應運而生。
結(jié)語:宣泄達成后的“冷思考”
在電影《找到你》的成功模式中,本文提煉出了“認同形成一認同強化一凝聚呈現(xiàn)一宣泄達成一認同再現(xiàn)”的循環(huán)鏈條。然而,《找到你》所帶給我們的思考遠遠不止這些,女性不僅要找到應對現(xiàn)狀的“宣泄出口”,更要找到面向未來的“理性思考”?!墩业侥恪酚捌旧砭蜑槲覀兲峁┝酥T多線索,比如影片中李捷對女兒的期待:“一個女孩的人生不應該被愛情和婚姻定義?!庇秩?,李捷最終對母愛的理解:“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其實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也只是在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后果而已?!钡鹊?。影片寄希望于這些充滿正能量的樂觀理念,為女性的未來指明方向,同時也期望社會中的女性能夠在“宣泄”壓力、焦慮之后,找到面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正確方式,形成一種新的具有時代特征的“身份認同”,并進一步發(fā)展與強化。
而針對諸如姚晨、馬伊刑的中年女演員的未來又在哪里呢?后續(xù)的思考當然也需要持續(xù)深入,著名自媒體人、作家“@水木丁”在微博中評價《找到你》及兩位女演員在片中的表現(xiàn)時感言:“這也是大姚(姚晨)的電影公司,第一次參與制作的電影,看完電影后挺為姚晨高興的,感覺這個路子就對了。中國的中生代女演員,是個特別尷尬的年齡,不好接到像樣的劇本。但其實,從現(xiàn)實生活角度來說,這個年齡階段的女性,因為她們?nèi)松S富和復雜,其實應該是故事性最多,也最好看的。而對女演員來說,這個時候也是演技也好,個人魅力也罷,最黃金的時期??上г趪鴥?nèi),給她們的機會太少了。所以,女演員與其等別人給你本子,給你角色演,真不如自己去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因此想特別支持一下大姚和馬伊琍一下,也是想支持中國的中生代女演員,希望中國的優(yōu)秀女演員,像好萊塢的那些老戲骨一樣,可以演一輩子主角,有更多的話語權(quán),希望女演員到老了只能演婆婆媽媽當配角這種局面,由你們開始得到改善”。姚晨也因此回復:“感謝水老師對電影的肯定!馬伊琍我們中生代女演員任重而道遠?!蔽覀兿嘈?,這種認同、凝聚和宣泄之后的“冷思考”會給我國的女性題材的電影創(chuàng)作、女演員的未來發(fā)展等問題帶來不少啟發(fā),這也正是電影《找到你》的另一層重要意義的表達,即每一個人都要“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