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在金庸的小說里,主角經(jīng)常流落荒山無人島。黃蓉在明霞島烤野羊,張無忌在山谷里烤魚,令狐沖在溪邊烤田雞,不一而足;張翠山和殷素素初到冰火島,只能吃野果,一旦弄到火種,就拿來烤熊肉吃。
這就是燒烤的美妙之處:除了養(yǎng)育自古以來地球上的人類,還在小說里救活了無數(shù)大俠和探險家。究其原因,燒烤實在太質(zhì)樸、太簡單了——有了火,怎么做都成。
中國有個成語:膾炙人口?!澳挕笔羌毲械娜?,“炙”是烤熟的肉。說明代人已經(jīng)知道,肉類烤了以后很好吃??墒且膊荒苡檬帜弥苯尤タ景。挚緣牧?,豈非得不償失?于是就有了扦子。東漢石刻畫里就有人拿扦子烤肉的畫面。
春秋時期,專諸行刺吳王僚,就是以魚炙為由頭,魚肚子里藏了著名的魚腸劍??蓱z吳王僚,就為了吃一口魚,葬送了性命。這要命的魚炙,應該就是烤整魚。
大炮這玩意兒得等有了火藥才有用武之地。在此之前,“炮”這個字怎么講呢?跟烤肉有關。
世人說紂王昏庸暴虐,偏偏他還很有才華?!榜嫒顺家阅?,高天下以聲”,做起缺德事來,也很有跨界才華,比如著名的炮烙,是把銅柱燒紅,拿來烤人。這招其實是從廚子那里學來的,所謂“炮”,就是把物體燒熱后拿去烤肉,屬于熱傳導,類似于現(xiàn)在的鐵板烤肉。
當然,銅柱子這種家伙,太奢侈了,普通古代人拿什么來烤肉呢?石頭!這法子放之四海而皆準。日本人有熱石頭烤地瓜,源遠流長;葡萄牙人有熱石板烤牛肉,我在馬德拉吃過——這兩個地方一個在亞歐大陸之東,一個在亞歐大陸之西,在烤東西上卻如此心有靈犀,妙哉。
歐洲文學經(jīng)典《荷馬史詩》之《伊利亞特》里,出現(xiàn)以下情景若干次:
“當眾人做完禱告、撒過祭麥,他們扳起祭畜的頭顱,割斷它們的喉管,剝?nèi)テ垼缓筇尴峦热?,用油脂包裹腿骨,雙層,把小塊的生肉置于其上。老人把肉包放在劈開的木塊上焚烤,灑上閃亮的醇酒;年輕人手握五指尖叉,站在他的身邊。焚燒了祭畜的腿件,品嘗過內(nèi)臟,他們把所剩部分切成小塊,用叉子挑起來仔細炙烤后,脫叉?zhèn)溆??!?/p>
這就是史詩里英雄們祭祀的禮儀,說白了,就是希臘式烤肉:用叉子挑起來炙烤。這里面有許多細節(jié)值得研究,比如:古希臘人已經(jīng)懂得剔腿肉來烤了;古希臘人已經(jīng)知道要將肉切成小塊來仔細炙烤;古希臘人已經(jīng)知道烤完肉后,要脫叉?zhèn)溆昧恕椭孀又苯映?,于健康有害?/p>
后來土耳其人占了希臘的地方,學了希臘人的吃法,還有了著名的旋轉(zhuǎn)烤肉。如今在法國和德國,市井百姓想吃頓好肉,就奔土耳其烤肉館——架子上掛著肉,不停旋轉(zhuǎn)翻烤,然后片下來吃。只是在法國,會配蔬菜沙拉和薯條;在德國,有些店會貼心地配上德國特產(chǎn)酸菜,解膩。然而不管在法國還是德國,旋轉(zhuǎn)烤肉和叉子,都是土耳其烤肉的必備物——荷馬時代的英雄們早已遠去,留下的也就是烤肉叉了。
日本人的蒲燒鰻魚,天下聞名。當然他們有許多講究,重視經(jīng)驗和細節(jié)。現(xiàn)代日本許多店鋪,都是用煤氣爐烤鰻魚;但傳統(tǒng)老鋪子,會強調(diào)用木炭烤,且要見明火。為什么呢?理由是,煤氣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會讓鰻魚受潮,吃起來軟塌塌的,且容易涼;用木炭烤,溫度更高且更干燥,能把鰻魚的脂肪烤出來。日本老師傅會玄而又玄地說:鰻魚脂肪滴在木炭里,能使煙熏別有滋味,于是烤鰻魚還另帶脂肪回熏之香氣,為煤氣爐所不能有。所以,木炭比煤氣好太多了。
北京烤鴨,有名的分為掛爐和燜爐,其實就是烤制技術進步快,分化了。掛爐其實就是傳統(tǒng)的明火烤,負責烤的師傅可以隨時查看,順手翻轉(zhuǎn),讓鴨子受熱均勻??就炅?,皮下脂肪全部融化,皮脆肉嫩。燜爐烤鴨則不考驗技巧,單看器物:爐膛燒熱,將鴨子擱鐵罩里,燜熟的。這就不用考慮鴨子受熱均勻的問題,不用怕把鴨子烤焦了。
中國人想吃熱鬧的,就吃火鍋;日本人和韓國人則愛燒烤。就像中國人通常不會一個人去默默吃火鍋,在日本,一個人去吃烤肉,也會顯得很奇怪。
燒烤是五感俱全的事兒:你聽見肉串在火上吱吱作響,不忍心看;看到肉由紅慢悠悠地變灰,就百爪撓心;聞到了孜然味兒,坐立不安,就差伸手去火里把吱吱求救的肉串給搶出來了。烤好了,撒上調(diào)料,端上桌來,肉串還在吱吱作響。這時候須得要冰啤酒,酒倒進杯里,泡沫咻咻涌出。味覺沒到之前,嗅覺、聽覺、視覺都在提示你這玩意有多美妙。
燒烤現(xiàn)在流行全國,而且名揚海外。維基百科上,有個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條目,叫作Chuan。英語解釋道:這玩意是指小塊的、串在扦子上烤制的肉,在北京、天津、濟南和吉林最受歡迎。稍微一想,就知道Chuan就是“串”的漢語讀音嘛!中國文化輸出海外,又一個成功案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