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晨蘭 覃波 趙衛(wèi)衛(wèi)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四川 德陽 618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傳統(tǒng)家庭養(yǎng)老模式日漸弱化,機構養(yǎng)老已成為養(yǎng)老模式重要組成部分。養(yǎng)老機構老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生活環(huán)境改變,心理健康問題更應該受到社會關注。目前國內關于養(yǎng)老機構老人生存質量、滿意度調研較多〔1,2〕,對在住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德陽市養(yǎng)老機構老人的心理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
1.1研究對象 2017年9~12月隨機抽取德陽市13家養(yǎng)老機構中500位老人,納入標準:①年齡65~80歲;②無明顯認知、言語及聽理解障礙,可以進行正常交流; 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積極配合。排除標準:有明顯認知、言語及聽理解障礙者,有精神疾病障礙者。其中男302例、女198例,年齡66~78歲,平均(71.6±5.2)歲。本研究共發(fā)放調查問卷和量表500份,有效回收478份(95.5%)。其中公辦養(yǎng)老機構老人268人,民辦210人。公辦、民辦養(yǎng)老機構老人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及經濟狀況等一般人口學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法 ①一般資料調查包括性別、年齡、文化、患病情況等。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評估患者ADL。barthel指數包括大便、小便、穿衣、步行、轉移、上下樓梯、修飾、吃飯、如廁、洗澡10項??偡?00分,其中,<40分為差,嚴重依賴 ;40~60分 中,中度依賴;>60分良好,基本自理。③老人心理健康評估: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 篩查,該量表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每個項目根據嚴重程度分為1~5級,分別計1~5分。該量表采用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測驗的9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第10因子“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及飲食情況。陽性項目數指評為2~5分的項目數量,表示被試在多少項目中感到“有癥狀”。因子分=該因子的各項總分/該因子的項目數;因子分越高,表示該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因子分>2分,需考慮篩選陽性,表示個體在該方面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④老人幸福度采用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評估。 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廣泛運用于老人主觀幸福度(SWB)評價。量表共24個條目,包括正性情感(PA)、負性情感(NA)、正性體驗(PE)和負性體驗(NE)4 個維度,可歸納為正性因子(PA & PE)和負性因子(NA & NE)??偡?PA-NA+PE-NE+常數24分,得分0~48分。得分越高說明SWB越高。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t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
2.1養(yǎng)老機構老人心理健康情況 調查中的老人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4個因子篩選陽性者(因子分>2分)分別占總人數49.4%、32.8%,43.6%,40.8%。公辦、民辦養(yǎng)老機構老人癥狀SCL-90中各因子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養(yǎng)老機構老人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不同性別老人軀體化因子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合并慢性病、ADL影響老人軀體化、抑郁、焦慮因子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養(yǎng)老機構老人主觀幸福度 養(yǎng)老機構老人SWB與ADL呈顯著正相關(r=0.897,P=0.000),與SCL-90中陽性項目數呈顯著負相關(r=-0.418,P=0.003)。
表1 公辦、民辦養(yǎng)老機構老人心理狀況調查對比分)
表2 不同條件老人心理狀況調查對比分)
續(xù)表2 不同條件老人心理狀況調查對比分)
機構養(yǎng)老作為養(yǎng)老模式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及服務越來越受到關注。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除物質需求外,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影響其生活質量重要因素。據全國首次老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我國老年人群抑郁情緒高達39.86%〔3〕。 本調查養(yǎng)老機構老人抑郁、焦慮表現者明顯高于上述水平。原因為養(yǎng)老機構老人以喪偶、失能、日常生活不自理者居多。傳統(tǒng)親情觀念影響使老人對機構養(yǎng)老有心理排斥。生活環(huán)境突然改變,老人難以適應新生活。人際交往貧乏,心理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排解,抑郁焦慮情緒更為明顯。因此養(yǎng)老機構不僅應滿足老人生活上照料,更應該提供更多的心理疏導、精神慰藉等,子女的溝通交流可有效改善老年人心理狀況〔4〕。豐富的文娛活動可有效改善老年人精神生活。同時加強養(yǎng)老機構人性化建設,如居住環(huán)境“家庭化”、“個性化”等,改變目前養(yǎng)老機構“病床式”居住環(huán)境。
已有研究表明老年女性的主觀幸福感低于老年男性,抑郁水平和癥狀高于老年男性〔5〕。 梅錦榮〔6〕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性別差異時發(fā)現女性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抑郁癥狀,并且對生活有更大的不滿。 本調查結果顯示養(yǎng)老機構老人女性相對于男性有更明顯的軀體化表現,表現為全身多處不適,過于關注及擔心自己的身體疾病。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目前解釋上述現象的學說有“危險因素暴露學說”,即老年女性面臨較多的危險因素,如受教育水平低下、收入較低、婚姻問題等。因此,對于養(yǎng)老機構老年女性應該給予更多的社會支持,包括來自家庭、親屬、朋友、同事及社會各方面的心理和物質上的支持和援助,因為社會支持可正向預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老年人總體心理健康與其得到的社會支持各維度間有顯著性的相關〔7,8〕。
本調查結果提示養(yǎng)老機構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受疾病、ADL能力影響,且國內已有相似報告〔9,10〕。本研究結果提示養(yǎng)老機構老人ADL、心理健康水平是影響老人SWB重要因素。SWB是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評價,是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與快樂感。老年人SWB與多種因素有關〔11,12〕,包括性別、婚姻狀況、經濟狀況、文化程度、身體健康狀況等內在因素及社會支持、居住環(huán)境等外在因素。養(yǎng)老機構老人多數處于帶病生存狀態(tài),慢性病影響老人肢體功能,生活不自理影響其社會參與度,長期以往老人容易產生“無價值感”等消極心理反應,同時降低老人SWB。因此適當的醫(yī)療服務、康復護理對養(yǎng)老機構合并慢性病、日常生活受限老人非常重要。養(yǎng)老機構可以通過設立慢性病康復門診,或采用醫(yī)養(yǎng)結合模式,為入住老人提供基本的醫(yī)療服務、康復訓練指導,進一步提高養(yǎng)老機構老人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