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壽
高中語文思辨讀寫教學內(nèi)容應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文本,讓學生對文本的內(nèi)在意義深入思考,能夠更好的了解和理解文本。另一個是引導學生通過思辨讀寫去分析和質(zhì)疑,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發(fā)展,實現(xiàn)對知識的內(nèi)化。思辨讀寫是提升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一種高效的語文教學方法。
一、通過思辨閱讀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就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缺乏一定有質(zhì)量的思維辯證活動的現(xiàn)狀,進行思辨閱讀對高中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思辨閱讀是指針對論證的見解,對其中的可信程度以及有效性進行拷問與推理,對論證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進行鑒別等。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好示范與指導思辨性閱讀的路徑和方法。本文主要以《老王》為例進行思辨性閱讀。
(一)圍繞為本中的沖突展開思辨閱讀
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圍繞文本中有沖突的地方進行思維的發(fā)散。例如《老王》一文中的第一段與第六段,從‘我常做老王的三輪到‘我自己不敢乘坐三輪,擠公共汽車到醫(yī)院門口等待,引導學生對其仔細閱讀,找出文章中矛盾的地方。學生會對,平時對老王的生意多有照顧的我為什么不敢做三輪感到不解。這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這一矛盾點進行思辨閱讀,當進行第六段中‘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學生考量在那樣一個背景時期,人人自危,如果‘我坐上了老王的三輪車會被扣上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帽子,那么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立刻明白為什么不敢去坐老王的三輪車。作者利用照顧老王生意與后來的不敢坐這一矛盾點,委婉的道出當時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現(xiàn)實,那些知識分子在文革時期處處小心謹慎的生活狀態(tài)被生動的描繪出。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利用思辨閱讀,抓住文章中的沖突點,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出作者當時的情感,這種體驗和感受要比通過教師口授講解來的更加直接,而學生也能夠通過思辨閱讀,促進思維的發(fā)散,有效的提升了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圍繞文本中的不合理之處開展思辨閱讀
批判性思維技能包含了分析、評估、推理說明以及自我調(diào)控等因素。教師把這些技能因素用于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中的不合理處進行思辨,會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得到更高的發(fā)展。例如在文中第八段,寫道,老王在身體及其虛弱的情況在給作者送雞蛋和香油的情節(jié)。文革時期的物資特別匱乏緊張,老王的這一舉動僅僅是為了報答作者一家嗎?帶著各種不解的疑問,引導學生搜集文獻進行查閱,開展思辨閱讀,找出老王此舉動的意義。學生通過對回民風俗的了解,會發(fā)覺老王的這種舉動不僅僅是報答,還有另一種含義就是‘辭路。在回民風俗中辭路的對象是指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人。
(三)圍繞文本中的無疑之處開展思辨閱讀
文章中的一些無疑地方看似合理,但實際上透露出更多的信息,通過對文章的仔細閱讀,去發(fā)現(xiàn)無疑中的一點進行思辨閱讀。老王第六段中,我不敢做三輪,勞煩老王把默存送到醫(yī)院,我在給老王車錢的時候老王堅決不收,并問我‘你還有錢嗎這一段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地方,在教學時教師把當時的背景介紹出來,在那十年里,知識分子受到的各種迫害;是非顛倒的那十年,很多親人也劃清界限,親情也逐漸淡漠。錢鐘書就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中腿瘸了,但是原因是什么?讓學生去領悟。另外,老王說,我為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此舉說明了老王沒有因為錢鐘書夫婦被批到而與其劃清界限,在他的心目中,作者一家應該是相當于他的家人的。話語中‘錢先生這個稱呼,代表了老王對作者的尊重,而‘你還有錢嗎說明了老王對作者的生活情況的關注和了解,側(cè)面反映出老王重情感的品質(zhì)。這些細節(jié)都是學生進行思辨閱讀訓練基點。
二、通過思辨寫作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思辨寫作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在寫作教學中,注意對學生該方面的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更加大膽的創(chuàng)作,養(yǎng)成自由寫作的習慣。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社會熱點,引導學生去寫評論性文章。讓學生去關注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社會中的問題,進而辯證看待社會中的那些現(xiàn)象,通過寫作發(fā)展批判性思維,通過各種鍛煉提升品質(zhì)。例如有則新聞是講一八旬老人去成都看病,因沒有動車的全程車票,因此在坐到南充站的時候,被該座位主人請起,老人想擠一擠坐著被拒,之后有一中年男子給老年人讓了做,老人女兒說,年輕人應該多學學。座位主人感到很委屈:坐自己位置錯了嗎?
利用這個熱點,教師組織學生對該事件進行思辨,思辨觀點如下:
觀點一:尊老愛幼一直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雖然法律上沒有針對尊老方面特別的明文規(guī)定,比如本熱點中在動車上,有座位的年輕人是否應該把座位讓給老人,但是從古到今,無論是公共秩序、善良風俗還是律法規(guī)定,都提倡社會樹立尊老愛老的風尚。熱點中老人女兒說的話以及對不讓座年輕人的指責存在不妥當,她是利用道德綁架,使當事人以及其他人員特別反感。因為該不該對老人讓座的這個行為,不應是利用道德去綁架才能實現(xiàn)的。
觀點二:如果社會中充滿了道德綁架,每個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評論一件事,只能說明這個社會病了,是不正常的。讓座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善待老人,但是老人沒有權利去逼迫別人讓座,這種被逼迫出來的讓座還能是美德嗎?用這兩個論點展開討論,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支持的論點進行寫作,不僅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學生批判性思維也得到了有效的發(fā)展。
三、總結(jié)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思辨性閱讀的基礎是對文本仔細閱讀,思辨不是憑空得來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文本中不合理以及沖突的地方進行思辨閱讀,圍繞社會熱點進行寫作評論。使學生通過這種閱讀與寫作的方式拓展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此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馮淵.思辨讀寫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1):42-45.
[2]褚樹榮.思辨何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解讀[J].語文學習,2018(08):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