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蓉雪
【摘要】審美教育是傳遞審美知識,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動。小學生的思維基本上還是受形象思維的控制,在此期間,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最適合他們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加強語文學科中的審美教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錘煉教師自身的美感素養(yǎng),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課堂氛圍,可以使語文教學達到優(yōu)化。
【關鍵詞】語文? 審美? 美感素養(yǎng)? 美感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萬次地確信,沒有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fā)展?!焙蔂柕铝终f:“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蔽覀兪欠駪撛娨獾亟陶Z文,讓美永駐語文課堂,而不是讓語文課成為枯燥、討厭、乏味的代名詞?
語文教學要激發(fā)、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要充分利用文章的美學因素,挖掘教學內(nèi)容本身的內(nèi)在美,講究教學形式藝術化的外在美。教師該如何將美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呢?
一、尋找語文之美,領會文章的藝術美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廣泛而深刻的美學內(nèi)容,其隱含著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等多種形式。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意境、優(yōu)美生動的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純潔高尚的審美理想。作為語文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發(fā)現(xiàn)、感受文章的意象美、意境美、哲理美、人性美、思路美、文化美等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語文之美,在于結構之美。
我們可以通過開展主題教學的方式,以“紅線穿珠”的形式,將教學內(nèi)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讓課堂變成一個心理磁場,充分發(fā)揮“1+1>2”的功效。小學語文蘇教版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叫《望月》,文章描寫的是祖孫倆望月的情景,一共有三部分,分別是描寫“江下月景”“比賽古詩”“月下想象”。我們可以將這三部分理解為“月下江景”“古詩月景”“想象月景”?!霸孪陆啊笔乾F(xiàn)實中的月景,自然而和諧,寧靜美麗;“古詩月景”描寫的是歷代詩人眼中的月景,跨越了時空,意境高遠;“想象月景”是作者意象中的月景,讓人浮想連翩,心動而神往。如果圍繞“望月、賞月、想月”這一主題教學,課堂的密度、廣度、深度都不言而喻。
2.語文之美,在于自然之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描寫自然景觀的文章,給學生帶來了眾多的審美享受?!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這是雄壯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秀麗之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柔情之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平和之美;“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田園之美……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的因素,讓學生在一種回歸自然的感受中學習知識,得到美的熏陶。
3.語文之美,在于形象之美。
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中還有許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著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美的內(nèi)涵?!段业牡艿堋靶√}卜頭”》滲透著真切的兄弟情,也是對刻苦、機智的“小戰(zhàn)士”的由衷敬慕;《杏兒熟了》表達出長輩對小輩的疼愛和伙伴們之間的友愛、敬愛之情;《你們想錯了》則集中體現(xiàn)了以方志敏為典型的革命先輩一心為黨、忠誠不渝、清貧廉潔的人格節(jié)操之美。但凡擁有誠實守信、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等美好心靈、美好品質(zhì)的人,總是受到人民的尊敬、愛戴。教師要發(fā)掘課文中的思想主題,善于引導、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
二、錘煉美感素養(yǎng),展現(xiàn)教師的個性美
1.詩化的教學語言,給學生美的享受。
教學語言應該是在邏輯語言、科學語言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升華而形成的,被濃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韻律和諧的語言。教學語言的詩化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他們主動參與的欲望,給他們以優(yōu)美的示范,還能使學生如沐春風,如浴冬陽,給學生帶來語言美的享受。
例如《鳥的天堂》教學開始部分,教師用字幕導入巴金老人《旅途隨筆》的語句,隨即播放鳥的天堂實景畫面,教師給鏡頭配解說詞:“夕陽西下,天邊只留下一片燦爛的晚霞。隨著船槳輕輕地劃動,我們來到了這株古榕樹下。這是一株有著500年樹齡的大榕樹,它枝繁葉茂,充滿生機,它枯藤交錯,碩大無比,遠遠望去,猶如浮在水面的綠洲,形成了獨木成林的神奇景象。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路經(jīng)此處,把這個奇跡付諸文字,奉獻給了我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旅途隨筆》中的一篇文章。下面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美、發(fā)現(xiàn)美吧?!睂W生欣賞著課件畫面,聆聽著教師美妙的語言,不知不覺就沉浸在一種自然美的意境中。課伊始,情已生。
倘若教師教學時能夠做到敘述娓娓動聽,絲絲入扣;描寫繪聲繪色,聲情并茂;說明事實明了,簡潔清晰;議論深刻有力,邏輯性強;抒情如出肺腑,親切感人……那么,這樣的教學語言自然就成為教師饋贈學生的一種藝術美的享受,使學生在美學氛圍中志得神怡,情懷激蕩,回味無窮。
2.發(fā)揮情感的魅力,啟迪學生的心靈。
“情感”是對學生的摯愛,對生命的摯愛,對自然的摯愛,如果教師全身心投入到課堂,那么課堂將處處涌動著情感。語文課上,教師的情感投入是至關重要的,需要我們?nèi)硇牡赝度?,準確地抓住教材和學生的情感點,使學生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鼓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想象、頓悟,從而產(chǎn)生和諧共振的“增力效應”,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曾經(jīng)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廬山的云霧》一課時,是這么做的:在揭示課題的時候,教師就用親切的語言說:“同學們,你們知道北宋大詩人蘇軾在游覽了廬山以后,寫過一首什么詩嗎?”同學們回答以后,她又說:“廬山的云霧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廬山的云霧》(板書課題)?!苯處煄拙溆H切的話語,就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在學習了廬山云霧的特點以后,教師又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用自己的畫筆來畫出廬山云霧的特點?”同學們聽了個個爭先恐后,用自己的畫筆畫出了廬山云霧的不同特點,這位教師又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畫的畫。有的學生說:“我畫的是山頂?shù)脑旗F。山頂?shù)脑旗F像一頂白色的帽子,所以我畫成了帽子的形狀?!庇械膶W生說:“我畫的是彌漫山谷的云霧。這時的云霧好像是一塊巨大的幕布,把山峰給擋住了?!苯處熈⒓从霉膭畹恼Z言說:“你說得真好,畫得就更好了。(同學們鼓掌)讓我們一起通過朗讀來感受一下千姿百態(tài)的云霧?!痹谶@里,這位教師借助了學生在美術課上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和繪畫,讓他們感受到了廬山云霧的美、大自然的美。
三、創(chuàng)設美感氛圍,引發(fā)學生的審美共鳴
1.以情引美,引導學生捕捉美。
在課堂中誘發(fā)美感,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課堂氛圍,教師宜創(chuàng)設一個與文章基調(diào)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動情的肺腑之言,帶學生置身于和教學內(nèi)容相應的情景之中,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去領悟文章的美。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時,先請學生聽錄音(配上槍炮聲),思考這壯烈的一幕是指什么?再自由讀第四段,邊讀邊想在你眼前出現(xiàn)的董存瑞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文章的什么地方體會出來的?接著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抓住動作“昂首挺胸”“站”“托”“頂”“拉”,體會董存瑞動作堅決、果斷,將生死置之度外,舍身忘死,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抓住“鋼鑄一般”“巨人”“堅毅”等詞,突出董存瑞堅定不移、英勇頑強、無所畏懼的革命精神。此時,學生對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教師再讓學生懷著對英雄的無比懷念和崇敬之情,一起來瞻仰這一幕(觀看錄像),并配上“董存瑞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最后請學生說說有什么要說的。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剖析,喚起學生愛國報國的美好愿望,也使學生感受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2.深情誦讀,引導學生體驗美。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和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例如在《搭石》的教學中,當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便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xiàn)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目的。
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助人為樂美)
急著趕路的老人,發(fā)現(xiàn)搭石不穩(wěn),及時調(diào)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xié)調(diào)有致,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
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恒的主題。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語文教學是一門高雅的人類藝術勞動,我們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從而優(yōu)化教學藝術,努力提高教學效果,使語文課堂成為語言美、情感美、內(nèi)容美、形式美的有始有終的生命流程。唯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走進我們民族語言那充滿神奇與魅力的世界,在那個樸素、純真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放飛他們的夢想。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