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東 于會國 沈 奕 董義超 莊曉輝
[摘 要] 根據高職學生的不同特點和不同基礎水平,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是今后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從個性化教學設計的學習者分析、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策略設計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探討,以促進高職個性化教學的發(fā)展。
[關 鍵 詞] 高職教育;個性化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01-0095-01
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廣泛,基礎參差不齊,興趣差別大,思維意識多樣化更明顯,不少學生在現有教學模式下對專業(yè)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低。因而根據高職學生的不同特點和不同基礎水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是今后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以個性化教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是為了解決高職教育個性化教學而進行的學習者分析、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策略設計和教學評價的總和,其目的是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實現個性化教學的目標,達到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
一、學習者分析
學生經過多年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形成了個體獨有的學習模式與習慣,使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威斯格伯認為教學首先要診斷學生的不同特質,發(fā)現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盡可能地滿足他們。按照階段可塑性由強到弱,教師可從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風格等方面,分別設定分類指標,并將學生劃分為不同類型,具體的劃分依據為學生在該項目測試題的得分。具體測試方法有很多,可根據現實情況進行選擇。
通過調查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采取相應的措施,從求知欲、職業(yè)技能、個人發(fā)展等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類別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因材施教,以個性化教學模式來完成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設計
每個專業(yè)崗位所需的核心職業(yè)技能有較大的差別,我們可以將教學內容以某相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和就業(yè)標準為目標,進行分解和重新組合,以職業(yè)素質培養(yǎng)為核心,劃分出若干個單元模塊,理論以夠用為原則,重點突出技能訓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質選擇部分和全部學習單元,教師分類施教,進行個性化教學,最終實現學生各自的學習目標。
教師在設計任務的時候將復雜的任務細化,確定哪些任務是全體學生都必須完成的,哪些是鼓勵學生去嘗試的,哪些是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的。
三、教學策略設計
在教學材料選擇上,應考慮高職學生特點和高職教學目標,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要求,通過實際生產和網絡資源來豐富教材,為個性化教學的有效實施創(chuàng)建更大空間。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需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以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項目為載體。根據企業(yè)真實崗位需求,實施“課內選修制”,將教學課程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劃分必修和選修兩大類。必修類所包括的知識和技能點為所有學生必須學習和并掌握的基本知識點和技能點,選修類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則根據不同崗位實際需求,劃分成若干個職業(yè)方向,使學生有選擇性地進行個性化學習。
在教學方法選擇上,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經過個性化處理后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行動導向”的學習方法是當前較為流行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項目教學法是當今高職教育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式。
四、成績評價設計
個性化的教學需要有相應的考核手段和方法來以之相適應,這樣才不會把原先做的工作毀于一旦,使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個性化的評價是進行個性化教學的強力保障。其通常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多元化評價
采用學生自己評價、教師評價、小組互評或學生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二)多途徑評價
綜合考慮學生完成作業(yè)和任務情況、小組討論參與情況、實踐操作情況、報告撰寫情況、期末考試成績等多個方面。
(三)實時評價
根據不同項目和任務,設置一個時間段,學生在期限之內完成即可,但要在學生完成任務后及時給出評價,以使相應的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這樣可促進他們及時修改其中的不足之處。
(四)評價結果的可逆性
學生如果認為本次考核沒有充分證明自己的實際水平,通過申請,可查閱試卷,甚至申請重新考核。
五、結語
個性化教學不同層面,但課程教學是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的。要實現個性化教學的改革,首先教師的思想理念要跟上,然后要重點做好的就是課程實施前的各方面的設計問題。個性化教學要成為高職院校的主要教學形式之一,要成為教學設計的核心思想,要強調個體學習活動與群體交流活動的互動與結合,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
參考文獻:
[1]蘇思慧,金盛華.學習習慣及其形成的影響岡素[J].學科教育,1999(9):27-31.
[2]劉毅,袁月華.論基于個性化教學的高職教學管理與組織[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2(8):15-16.
[3]許潔英.如何對待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從適應到超越[J].課程·教材·教法,2006,26(7):26-30.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