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新蕾 趙一瑾
《英語學習》:楊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英語學習》雜志的采訪。
楊立民:感謝你們的信任。不過我脫離教學多年,恐怕要讓你們失望了。
《英語學習》:您太客氣了。首先,我們想向您請教為什么當前大家都特別重視英語教學中的閱讀?您認為怎樣才能通過“讀”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楊立民:人類的知識、技能、思想和文明的記錄、傳承、交流與發(fā)展都離不開文字??梢哉f,人類文明的精華都在書里。所以,讀書是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像我這個年紀的人都對“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以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之類的話印象深刻?,F(xiàn)在再說這些話可能有點過時了,但是無論怎么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仍然不為過。讀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知識、能力、眼光、心胸、境界和品德修養(yǎng),對個人是如此,對一個民族甚至整個人類也一樣。所以,現(xiàn)在重視閱讀是一件大好事。一個國家要富強、要科技領(lǐng)先、要人民幸福、要對世界文明有貢獻,也許讓全國人民都能多讀書、讀好書就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國策。
下面談談如何通過“讀”來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首先,我想探討的是當前全社會特別強調(diào)閱讀的原因。語言的輸入本來就要靠眼睛和耳朵,母語學習一般由聽說開始,學習者上學后才會讀書識字,慢慢帶動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與母語學習不同,外語學習往往受到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的限制,所以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法通常是從讀寫訓練開始,聽說能力反而是由讀寫帶動的。這樣就容易造成語言能力發(fā)展的不平衡,甚至很多外語學習者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聾啞癥”。所幸我國引進了交際法,扭轉(zhuǎn)了這一偏向。但是事物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又往往容易矯枉過正,聽說能力提高了,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卻又被忽視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外語迅速成為普通人迫切需要的交際工具,外語學習的環(huán)境和條件大大改變,學外語的人不再只是專家學者,學外語的場所也不局限于學?!,F(xiàn)在到處是外國人,外語書、外國電影、外國廣播、外國廣告隨處可見,人人都在學外語,到處都可以學外語。這樣一來,外語的神秘性被破除了,但同時外語學習所必需的長期、艱苦的過程也被逐漸淡忘了。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都希望快速掌握外語。于是,社會上普遍出現(xiàn)了浮躁、取巧的心理,“洋涇浜”大行其道,這就更加削弱了閱讀在當前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獲得知識、培養(yǎng)思辨能力、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途徑雖然可能有多種多樣,但我認為最持久、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徑恐怕還是閱讀。
《英語學習》: 您的意思是指現(xiàn)在大家讀得不夠嗎?
楊立民:是的。實際上,現(xiàn)在一生都不愛讀書的大有人在。據(jù)說按照人均年閱讀量排序,我國的全球排名很靠后,不知是不是真的?如果不幸屬實,那這是很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當然,問題不僅是閱讀的數(shù)量不夠多。世界上的文章和書籍浩若煙海,我們應該讀什么?這本身就是大學問。垃圾文字鋪天蓋地,而且不易辨別。除了讀什么,還有怎么讀的問題。精讀、泛讀、朗讀、默讀、快讀、跳讀還是略讀?這些讀法各有不同的用處。不過光讀書、死讀書絕不是好辦法。猶太人甚至把死讀書的人比作背上馱著幾大麻袋書的驢。我們還要記住,讀書讀得多、知識很豐富,也不能保證人不會成為錢理群教授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閱讀實在是一篇大文章,幾句話說不清楚。
我認為有一種閱讀方法對于外語專業(yè)的學生特別重要,我本人按習慣把這種閱讀方法叫作“精讀”,因為它是進行語言技能綜合訓練的一種高級閱讀技巧。精讀需要有經(jīng)驗的教師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的文章自然也要精選,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包含盡量多的語言現(xiàn)象,不僅要有優(yōu)美的文字、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還要有重要的內(nèi)容和深刻的見解。學習者需要逐字逐句地仔細推敲、反復揣摩文本,這樣才能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
精讀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掌握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jīng)過嚴格刻苦的訓練。雖然我們平常講“看”書,但其實人的眼睛并不可靠,很多東西我們看了不一定看見,看見不一定看清,看清不一定看懂,看懂不一定看全、看深、看透。世界上有不少文章和書,一個人要想真正、完全地讀懂、讀通,是非常不容易的。光是文字方面的困難就很多,詞匯量不夠只是其中的一個,文字、句型的使用方式以及千變?nèi)f化的語言現(xiàn)象同樣都是挑戰(zhàn)。不同學科又有不同的話語系統(tǒng),有很多特有的概念,如果沒有相關(guān)知識,根本入不了門。例如,最近中央領(lǐng)導叮囑我們要警惕“黑天鵝”和“灰犀牛”,外行人可能就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時,要看懂文章還必須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相關(guān)的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等背景知識。例如,要想看懂《資治通鑒》,除具備必要的古文修養(yǎng)外,最起碼要先弄清中國歷史上地域名、度量衡以及官制的演變,還要了解歷史上的民族構(gòu)成,朝代的更替,土地制度的革新,儒、釋、道、法、墨等諸子百家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等。除此之外,為了和作者心有靈犀,讀者還需要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和悟性。全部具備了這樣的素質(zhì)和條件后,讀者需要從文字到內(nèi)容,從結(jié)構(gòu)到邏輯進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細讀、反復讀、用腦讀、用心讀,讀出深意和自己的獨到見解,既見樹又見林,再由此及彼,加上種種縱橫聯(lián)想、引申和比較才能理解通透。在理解之后,讀者還要學會欣賞。欣賞之后,還要把所讀到的內(nèi)容消化成自己的東西。以上這些都是真正的功夫,精讀課就要引導學生去培養(yǎng)這種功夫。
《英語學習》:現(xiàn)在有很多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不深,教師也苦于不知如何進行深度加工,您建議我們采取什么辦法來解決這類問題?能設計一些“寫”的活動來達到這個目的嗎?
楊立民:學會精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很多學生以為看完了文章,大致理解了內(nèi)容,就完成了任務。比較用功的學生也許會多看幾遍文章,甚至試圖朗讀和背誦,但實際上這還談不上是對材料進行深度加工。我教了一輩子書,也不敢說就完全知道怎么做才算真正地做到了深度加工。但我知道,既然把精讀課文當成語言技能綜合訓練的平臺,教師就要比學生更加努力,要反復推敲課文。語言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首先有語音、語法和詞匯三個要素,所以深度加工時就要爭取在這幾方面都有收獲。以詞匯為例,如果教師選擇得當、啟發(fā)及時,能幫助學生歸納到位,就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生動例子讓學生逐步了解英語詞匯的特點及其形態(tài)變化,掌握各種派生詞,學會辨析該詞的同義詞、反義詞,學會一詞多義和同音異義等概念,知道動詞、介詞、形容詞乃至名詞的各種習慣用法,知道什么叫象聲詞、外來詞、簡略詞,知道詞匯有古今、地域以及正式與非正式之分等,知道詞義有褒貶和意義強弱的差別,知道各種修辭手段,等等。但是,語言要素不等于語言技能,所以深度加工更要包括通過閱讀課文來提高學生聽、說、寫和翻譯的能力。真正的語言技能還必須包括語言的內(nèi)容和說話人的思維能力。有人說話滔滔不絕、天花亂墜,但實際上可能是空話、謊話連篇;有人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所以,深度加工就必須深入到文字表達的思想和內(nèi)容中。
關(guān)于深度加工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第一,閱讀材料的篇幅有限,課上的時間也非常有限,所以深度加工不是越“深”越好,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fā);第二,深度加工也不能面面俱到、漫無邊際。我們應該堅持進行深度加工,但具體到每篇文章,還要根據(jù)文章的特點來確定重點。此外,深度加工也不應該只是教師的責任,最好是教師啟發(fā)、引導和幫助學生自覺地去進行。
剛才你們問到是否能通過設計一些“寫”的練習來達到這個目的,我想這是肯定的。外語聽、說、讀、寫、譯的五種技能都不容易培養(yǎng),但是我認為寫的難度最大。同時,這五種技能也都十分重要,但我認為寫才是語言技能的最高境界。所以,世界上寫文章的高手實在非常難得。這或許是我的偏見。但說到寫對于深度加工閱讀材料的作用,大家可能都深有體會。首先,寫可以提高學生預習新課的質(zhì)量。因為一旦教師要求學生動筆完成任務,學生在閱讀時就會觀察得更仔細,對文章的語言和內(nèi)容更敏感,對細節(jié)的掌握更精確。所以,教師不妨要求學生在閱讀每篇新課文時都能以書面形式提出問題,寫出文章主題,抄錄各段精句,解釋詞句難點。然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書面形式簡單地復述課文大意,評價課文的語言、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歸納和總結(jié)課文中有趣的語言現(xiàn)象。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學習心得,或者調(diào)查研究文章的相關(guān)背景知識,與同學交流,或在全班面前完成高質(zhì)量的講演,將寫和說的活動聯(lián)系起來。我記得先師許國璋先生每次講演之前都要認真準備書面講稿,而且會錄下音來反復聽,所以講演時鏗鏘有力、文采奪人,沒有多余的字句。到一課結(jié)束時,教師最好能寫出自己的意見,與學生交流。此外,我也希望學生能養(yǎng)成寫英語日記的習慣,日記可不計長短,但習慣要堅持。
《英語學習》:目前各校普遍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有些教師和學生反映,這樣一來往往會顧此失彼,使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一定的影響。您認為怎樣才能更好地處理這三方面的關(guān)系?學生如何才能扎實地掌握一門語言?
楊立民:第一,正如我剛才所說,學生既需要有聽、說、讀、寫、譯的技能,還要不斷豐富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這三者緊密相連、互相促進、缺一不可,從一開始就需要兼顧,而且要一抓到底。在學生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不能忽視文化知識的積累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地,在高級階段也不能忽視語言技能的進一步鞏固和提高。
第二,學生語言訓練的連貫性很重要,但也要注意階段性。不同學校的情況不同,學習的重點也應該視情況而定。但從原則上說,一般情況下,教師應該堅持將語言技能的訓練放在首位。我們一定要客觀估測學生的水平,不能盲目樂觀、貪多圖快、急于求成,不能輕易減少甚至取消對語言技能的訓練。語言技能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學生缺乏文化知識、思辨能力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語言技能這個“攔路虎”的存在。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才能順利地吸收各種知識,打開思辨的大門,一切才能順其自然、循序漸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末顛倒不是聰明的選擇,基本功的嚴重缺陷日后肯定會成為學生的沉重包袱,補不勝補、顧此失彼,讓師生后悔莫及。過去曾有些理工科大學希望學生從英語學習的入門階段起就緊密聯(lián)系本專業(yè)的知識,試圖一步到位,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這是一個很大的教訓。相反,我有一個中學同學是北大地球物理系的資深教授,也是相關(guān)學術(shù)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他多年來能用英語講課,能做英美專家的翻譯,能毫無困難地用英語和外國同行進行學術(shù)交流,甚至能培訓本專業(yè)的英語翻譯人才。據(jù)他說,對他的英語學習幫助最大的書并非專業(yè)著作,而是他不知翻了多少遍的英文小說《月亮寶石》。
第三,有一種看法是學生在閱讀各類專業(yè)知識文章和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同時,可以兼顧對語言技能的訓練,這當然不假。閱讀任何文章,客觀上都會對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有好處。同樣地,適合語言技能訓練的文章也可以兼顧對文化知識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的關(guān)鍵仍然是以何為主、以何為輔。實際上,閱讀專業(yè)知識文章已經(jīng)屬于語言技能訓練的高級階段,此時的學習重點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對文化知識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了,文章里的詞匯和句型更偏向?qū)W術(shù)性,因此不是特別有利于訓練讀者的語言基本功。
第四,對專業(yè)知識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對語言技能的訓練都需要終生努力的漫長過程。所以,如果對其中的某一方面一時要求過當,就必然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F(xiàn)在有不少師生反映沒有時間開展語言訓練,導致語言技能難有長進,甚至有所倒退。我認為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教師對文化知識的要求過急、過高,從而把精讀課變成單純的知識傳授課。原因之二則是師生誤以為“重視”就只意味著要多花時間。實際上,我認為在本科階段的教學中重視文化知識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的啟蒙和引導,其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對各類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開闊他們的眼界,使他們熟悉并關(guān)心和國家利益、民族前途乃至人類命運息息相關(guān)的種種問題,培養(yǎng)他們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和思辨能力。本科階段的學習不可能讓學生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學者。即便教師自身是各領(lǐng)域的專家,也不能動輒就長篇大論地教育學生。教師需要敏感地抓住課堂臨場出現(xiàn)的、可貴的、轉(zhuǎn)瞬即逝的“l(fā)earning moment”,點到為止地對學生循循善誘,這樣學生才會終身受益。說到底,擁有豐富的知識并不是英語學習的終極目的,培養(yǎng)思辨能力也不是。如何利用知識,如何對待不同的文化,如何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念,這些才是我們培養(yǎng)人才的最終目的。
《英語學習》:您認為在外語教材的編寫中應該怎樣處理各種關(guān)系?您希望教師如何處理文本?
楊立民:我編了幾十年的英語教材,主觀上當然希望這些教材對學習者有所幫助。但我越編越覺得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實在不夠,為此心中感到非常不安。現(xiàn)在市面上針對不同對象的教材種類繁多、各有千秋,我沒有資格妄評,只談幾點對大學外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綜合教材的看法。
第一,歷史上,我們就已經(jīng)對這類教材提出過四條原則,即要求教材具有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我認為這仍然不失為今天我們編寫教材時應該恪守的原則。當然,對于什么是思想性,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對于什么是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外語教材,同樣也是見仁見智。雖然文科教材必然會反映一個時代的特點,同時教材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了編者的立場、觀念,也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出版社的政策與業(yè)務水平,但編寫具有思想性和科學性的教材仍是我們要不斷努力追求并為之奮斗的目標。就知識性而言,我在前面已經(jīng)提過,考慮到我國的國際地位和面臨的種種挑戰(zhàn),國家對人才的文化知識要求日益提高,我認為在本科階段不宜過于強調(diào)專業(yè)知識,對學生知識面的培養(yǎng)不妨更寬一些,把培養(yǎng)重點放在興趣、眼光和方法上。教材的科學性涉及語言本身的規(guī)則和外語教學的規(guī)律,包含的內(nèi)容很多,但我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教材文本的題材和體裁一定要保持多樣,文學性材料對于語言訓練有著無可代替的優(yōu)越性,不容忽視。此外,教材的趣味性也十分重要。畢竟即使是良藥,如果苦不堪言,也難以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教材一定要生動、活潑、幽默、有趣,不能“板起面孔訓人”,格調(diào)不能過分灰暗,也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把成年的讀者當成孩子,也不能把他們當成老學究。
第二,我認為教師必須批判地使用教材。教材當然是有用的,但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更為重要。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和貫徹合理的教材編寫理念與原則,還要克服和彌補教材本身不可避免的缺點和錯誤,并根據(jù)各單位的具體情況和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作出必要的調(diào)整??傊?,一定不能讓教材束縛和限制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
第三,教師應該有教書育人的執(zhí)著追求,能比較清楚地認識外語教學的規(guī)律,能著眼全局,通盤考慮和處理各種關(guān)系。教師要能夠充分利用三尺講臺,用語言、知識、性格和人品的魅力影響學生,使他們以學外語為樂,以學外語為榮,為國家與社會服務。
謝謝你們。說得不對的地方,請不吝指教。
《英語學習》:感謝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