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明
【摘要】鴻雁傳書,源遠流長,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鴻雁傳書,青鳥傳 書,鯉魚傳書都是古代社會,空間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產物。書信是古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甚重。
【關鍵詞】古代;鴻雁傳書;書信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中語文第三冊《蘇武傳》中有一段文字:“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菡埰涫卣吲c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弊x到這里,學生疑惑了:原來鴻雁傳書是謊言?可為什后人卻深信不疑?為什么會成為千古美談,而鴻雁成為書信的美稱?
這是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教,然后知困”,信矣!課后,我查閱了一些資料,了解了一些相關知識,現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鴻雁傳書,源遠流長。在遠古時代,大雁是人們深愛乃至崇敬之鳥。《周易》漸卦六爻皆取象鴻雁:鴻漸于干,鴻漸于磐,鴻漸于陸,鴻漸于木,鴻漸于陵,等等。漸卦縱卦為歸妹,有女歸之義。說明早在西周初年雁已經是婚姻生活中的象征和信物。古人仰觀俯察,從自然中參悟人生之理。大雁,木落南翔,冰泮北歸,其群有序,動不失時,南北有信,是誠信之鳥。大雁,長幼有序,唯恐失群,娶不再偶,是貞潔之鳥。因其誠信堅貞,所以婚禮下達,納彩用雁。而大夫見面,也以雁為贄。
以鴻雁入詩,源于《詩經》?!缎⊙拧櫻恪酚校骸傍櫻阌陲w,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睍r萬民離散,不安其居,流民以鴻雁哀鳴自比,自敘悲苦,所謂哀鴻遍野,民不堪命。人們哀苦無告,只好托之于鴻雁這種靈性之鳥。這樣,很自然地鴻雁由人們日常生活的“伙伴”,進而成為詩歌的意象。
雖然,在漢代以鴻雁傳書入詩,僅僅是驚鴻一現,但經千年沉淀漸次成為詩壇大觀。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痹娙嗽诒背龉?,出使南朝陳,歷久不歸。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仍未回家,家國之懷一寄于此,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南宋詞人李清照更是鐘情于此典?!霸浦姓l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蹦贻p夫妻,分居異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錦書來時,喜出望外,怎奈月圓人未圓,甜蜜而又痛苦?!叭瓋杀K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眹萍彝?,獨身飄零,物是人非,晚景慘淡,雖則尋尋覓覓,終歸凄凄慘慘,舊時相識更喚起她無邊的傷感。
與鴻雁傳書相似,青鳥傳書也值得一提。據《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只,“三青鳥赤首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鳥。居三危之山,為西王母取食?!边@三只神鳥,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五》云:“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陶淵明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他孤傲高潔,襟懷恬淡,寄酒為跡,詩書自娛,安道苦節(jié),不染塵俗,獨超眾類。但他內心并不平靜,“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彪m似游心于名利之外,但仍仰慕先賢,濟世之志何曾熄滅?其有志難騁之苦悶,時不可為之憂憤,時見筆端。知先生者其天乎!于是只有期盼通過青鳥,向王母陳情。青鳥傳書,也是“空負凌云萬丈志,一生襟抱未曾開”的晚唐詩人李商隱的最愛?!扒帏B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薄芭钌酱巳o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山盟雖在,錦書難托,欲寄相思,唯有青鳥。
此外,還有鯉魚傳書一說,聊備于此?!讹嬹R長城窟行》詩中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边h方來客,送來雙鯉魚,呼兒烹食,竟發(fā)現腹中素書,竟讓女主人悲喜交加,感慨萬千,閨中懷人之思,萬里征戍之苦,盡在其中。
寫到這里,我不禁要問:古人的書信到底咋樣?書信對古人來說為什么如此重要?為什么會有這些浪漫的傳說?
一封簡短的書信,承載的太多太多。在古代,空間的阻隔,往往會成為人生最大的苦痛。“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逼鋵?,不僅僅是相思,漂泊無依的游子,常年征戰(zhàn)的軍人,獨守空閨的怨婦,無不為苦情無寄而徒喚奈何。于是,他們托之于風,托之于云,托之于月?!八加H步月中宵立,憶弟望云白日眠”,思親念遠,夜不能寐,唯一的解脫是步月望云?!霸笧槲髂巷L,長逝入君懷”,山長水闊,無由可達,唯一的辦法是化作風?!按藭r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天涯海角,明月可共,苦于不見其面,聞其聲,做個月仙,成了最美好的選擇。但這些都是辦不到的,最終還是“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了。還是歐公說得是: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我總感覺,古人比我們更癡情,更懂得詩意地棲居。而寄托詩情,承載思念的最實在的東西,不是云與月,而是簡簡單單的書信。在古代,信承載著人們全部的喜悅,悲情和愁思?!霸浦姓l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身處異地的戀人,翹首以盼,望眼欲穿的,是云中錦書。“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未必功名欺老在,且憑書信報平安”。在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軍人離家遠行,與親人離散,前途渺茫,命運未卜,唯有來自家鄉(xiāng)的一封信,一聲問候,一份親情,或是友情,支撐著他們的信仰,他們的精神?!斑h守宦情薄,故人書信來”,遠宦他鄉(xiāng),仕途失意,最大的滿足是收到故人的書信?!耙恍袝徘袦I,寒到君邊衣到無”,思念遠戍的丈夫,牽掛著他的衣食,用淚水書寫著文字,多么可憐可嘆?!皶胖性煟筛瓯倍飞睢?,顛沛流離,老病孤愁,仍不忘憂國憂民的詩圣,在彌留之際還等著來自中原的書信,真是震撼!而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們,最大的苦痛莫過于,“遠來書信少,何以慰離思”。
信是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那個交通落后,工具簡陋的年代,人們面臨的另一困難是,信寫好了,無法送達。于是,有了青鳥送信,魚雁傳書?!芭钌酱巳o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山重水復,千里茫茫,只有青鳥,才能探得消息?!班l(xiāng)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山長水闊,除了求助大雁,別無他法?!翱蛷倪h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癡情滿滿,令人同情。
這樣的詩句,不勝枚舉。它們總是讓我感動,感動之余,又不免嘆息。古人多么癡情,多么無助!和我們這些生活在地球村的人比起來,何止天壤!空間的距離消失了,人們似乎遺忘了書信的存在。再遠的距離,一封信一周就可送到,比古人理想中的大雁要快多了。學生不理解鴻雁傳書,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
《周易》《山海經》《漢魏六朝詩選》《昭明文選》《楚辭》《玉臺新詠》《全唐分類鑒賞集成》《宋詞鑒賞辭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