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本周百億回購再現(xiàn)A股,知名藍籌股伊利股份宣布要用自有資金回購股份,涉及金額最高可達106.37億元。消息一出,伊利股份連續(xù)兩日上漲,漲幅超過12%。與伊利股份的百億回購受到市場點贊相比,幾乎同時發(fā)布公告完成巨量B股回購并注銷的魯泰,無論是A股還是B股表現(xiàn)都波瀾不驚。盡管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樣回購兩樣情”,但從長遠來看,用真金白銀在股價低估時回購,一定會對股價產生正面影響。只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到真回購的行列,才能催生A股慢牛、長牛的到來。
在伊利股份之前,A股已經有不少上市公司發(fā)布了回購預案,令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中國平安的千億回購預案,和美的集團耗費數(shù)十億真金白銀回購的動作。這次伊利股份的百億回購雖然金額巨大,但公司年報顯示賬上的貨幣資金超過110億元,而且現(xiàn)金流持續(xù)維持正值,完成這一方案并非不可能。但也有一些公司推出的回購預案則令人心存疑慮,比如剛借助出售資產完成扭虧保殼、ST帽子尚未摘去的*ST新能,也推出不超過3億元的回購預案,帶動股價飆升,年內最大漲幅接近100%;一季度預虧的鼎捷軟件,推出3000萬-6000萬元的回購預案之后,也無礙股價連續(xù)收獲多個漲停,年內漲幅超過1.65倍。相比之下,魯泰A花費將近6億港元完成涉及總股本將近7%的B股回購,卻在市場上未引起太大反響。
和市場上許多“一錘子”回購,甚至是股價到了火燒眉毛、大股東面臨質押危局才進行回購的情況不同,魯泰進行回購已經是常年的動作。2013年7月,公司公告回購4883.73萬股;2016年8月,公告回購3315.62萬股;再加上這次回購6448萬股,累計已經回購超過1.46億股并實施注銷,總股本在三次回購中合計減少了14.5%,大幅增厚了原股東的每股含金量。不僅如此,魯泰每年還進行了穩(wěn)定可觀的現(xiàn)金分紅,2015年以來每年的每股分紅均為0.5元人民幣,回購和分紅并舉實實在在地增進了股東權益。對于這樣一家“真回購+高分紅”的公司來說,巨額回購B股卻未見“漲聲”,不免讓人產生蹊蹺之感。
魯泰連續(xù)多年的大幅回購為何股價沒有出現(xiàn)短期飆漲?資金驅動無疑是重要因素之一。魯泰的回購雖然是用真金白銀縮小了總股本,提升了每股凈資產和凈利潤,但其回購的是B股,增加的是B股的買盤,對A股來說相對“無感”。而其他公司無論回購金額是幾千萬還是上百億,都是可預期會通過買入A股實現(xiàn)的,對嗅覺敏銳的游資來說,股價炒高了之后這些就是潛在的接盤資金。更何況在行情走好之后,不乏跟風的散戶進場。相比之下,魯泰花錢回購B股,正缺乏這種在A股股價的“點火”效應。
另一方面,魯泰回購B股直接注銷,相當于增加了每股收益,但對投資者來說,通過回購讓每股收益增加10%,感覺上有點類似某年業(yè)績的穩(wěn)定增長,遠不如績差股“烏雞變鳳凰”來得強烈,帶來的炒作效應也天差地別。另一方面,許多上市公司回購是用于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有利于激發(fā)市場對公司未來發(fā)展空間的想象力。魯泰的回購雖然實在,但因為已經給了市場充分的預期,也只能是不太討喜的“老好人”了。
其實,和魯泰類似行業(yè)的上市公司并不少,但許多公司的大股東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熱衷于跨界收購或賣殼重組,最終留下一地雞毛的并不在少數(shù)。像魯泰這種持續(xù)在主業(yè)扎根耕耘的公司,雖然看似短期股價波瀾不驚,卻通過穩(wěn)定的分紅和持續(xù)的回購,給長線投資者帶來了可觀的回報。以后復權計算,魯泰A從2000年底上市至今上漲2.8倍,遠超上證指數(shù)同期56.6%的漲幅;而估值更低的魯泰B,1997年8月上市至今,后復權漲幅更超過24.9倍,同期上證指數(shù)只上漲1.86倍,同期深證B指也只上漲5.8倍。
和魯泰一樣,本周推出百億回購的伊利股份一樣也是專注主業(yè)、長期給投資者真金白銀回報的公司,1996年上市以來累計回報已經超過290倍。這些專注主業(yè)的公司,在不影響經營的情況下大規(guī)?;刭?,無疑有利于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未來,這些白馬股持續(xù)啟動“真回購”,無疑將有助于A股迎來可持續(xù)的慢牛、長牛,樹立長期價值投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