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鄭冬妹
【摘要】陶淵明《飲酒·五》這首詩,被歷代讀者所喜愛。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
讀。筆者以為,這首詩是在營造一種快樂的氛圍,主要是抒發(fā)了作者回歸田園、回歸真我的快樂!
【關鍵詞】回歸;田園;自然;真我;快樂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陶淵明《飲酒》組詩二十首,而其中第五首最為著名,被歷代的詩人學者所喜愛,也屢屢被選入各種詩歌選集,而中小學語文教材也多次選入了這首詩。既然這么多人喜歡它,那么它必定蘊含著巨大的魅力。但是,歷來不同的讀者對這首詩皆有不同的解讀。現(xiàn)在,筆者也分析解讀一下這首詩。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薄皬]”即“草屋八九間”的草屋,“人境”即人們生活的地方,這里指陶淵明生活的村莊。我們知道陶淵明是一位隱士,他和劉遺民、周續(xù)之被人稱為“廬山三隱”,但他不像劉遺民、周續(xù)之在深山密林隱居,而是在“人境”,可見他與一般隱士的不同。
陜西師范大學的魏耕原教授說:“這最簡易‘廬還要去‘結(jié),這似乎告訴我們:至為簡易的草房,還要花大力氣去‘結(jié)……期間手中拮據(jù),生活困窘,辦事艱難,以及‘君子固窮觀念之堅毅,貧賤不屈之執(zhí)著,似乎都融注在這‘結(jié)廬中?!蔽航淌谒朴羞^度解讀之嫌。這個“結(jié)”字,只是搭建草房子的一個必要動作而已。在南方,建草房子,先把屋頂上的屋架子搭好,再把稻草一把一把地用篾綁在屋架子上,每綁一把草,最后一個動作,就是打結(jié)。這個“結(jié)”字只是形象地再現(xiàn)了搭建草房的過程。如果像魏教授這樣深文羅織,那陶淵明是在訴苦。但如果我們讀完整首詩歌,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是詩人抒發(fā)回歸田園、找回自我的快樂的情感,魏教授的解讀顯然與這首詩的整體氛圍不協(xié)調(diào),所以這個“結(jié)”字并無寓有什么深意。
“而”是轉(zhuǎn)折,“車馬”在這里是借代用法。在陶淵明的時代,只有達官貴人才擁有車馬,這里的“車馬”是指代達官貴人。他在《讀山海經(jīng)·一》里說,“窮巷寡深轍,頗回故人車”,也是這個意思。我們知道,陶淵明曾經(jīng)當過幾次官,他肯定也有官場上的一些朋友。這句詩的意思是說 生活在人間塵世,卻沒有達官貴人來打擾。我們讀者不禁要問:“你是怎么做到的呢?”陶淵明好像已經(jīng)知道了我們要這么問,在下一句詩中,他就替我們問了,并做了回答?!皢柧文軤枺啃倪h地自偏。”“心遠”即是指“心”遠離了官場、遠離了政治旋渦,那么你所居住的地方自然就很偏僻了——因為沒有了達官貴人的喧鬧打擾。我們不禁要問:“那你‘心遠地自偏的生活狀態(tài)究竟是怎樣的呢?”陶淵明好像都知道了我們的心思,他在下一句詩中又給我們做出了回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緩緩抬起頭來,不期然南山現(xiàn)入了詩人的眼簾。在“悠然見南山”這句詩里,又有“見”和“望”的異文。蘇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仕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田曉菲則認為,原來的版本可能就是“望”,“見”則可能是蘇軾改的。她說:“但問題是現(xiàn)存最早的《文選》抄本和唐初類書《藝文類聚》皆作‘望,不作‘見。而且,種種跡象似乎表明,在蘇軾提出‘望乃原文之前,沒有哪一種陶集版本是作‘見南山的?!庇捎谀甏眠h,文獻資料缺乏,我們已無法考證陶淵明本來是作“望”還是“見”,但僅就意境以及整首詩的和諧上來說,“見”確實比“望”好。如果作“望”,那么詩人是站在一個欣賞者的角度,有意去看南山的。這樣不僅他與南山在心理上是有一段距離,而且有意去做,就是“偽”,就是“不真”,那么就不是自然;如果是“見”,則是無心之舉,偶一抬頭,山自然映現(xiàn)于眼前。人與山已經(jīng)融為一體,已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山了,這也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里就是把這句詩作為“無我之境”的典范。而魏晉南北朝民歌《敕勒川》“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可謂與這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山氣日夕嘉,飛鳥相與還?!秉S昏時山嵐更加可愛,飛鳥也結(jié)伴回巢。這個“嘉”字,體現(xiàn)了陶詩的空靈之感。詩人沒有去描繪山嵐怎樣怎樣,至于如何“嘉”和“嘉”到何種程度,詩人更沒有點破,全憑讀者自己去想象?!按酥杏姓嬉?,欲辨已忘言。”何謂“真意”?“真”與“偽”是中國古代的一對哲學命題。陶淵明在《感士不遇賦》的序言里說過“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故欲識“真”,先識“偽”。“偽”就是有意、故意而為,違背了事物的自然本性?!罢妗眲t與它相反,是自然天成,是事物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樣子。可以說“真”,即是“自然”?!肚f子·漁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此中有真意”,“此中”是哪里呢?這里也有一個異文,即“此中”有的版本是“此還”。袁行霈先生在《陶淵明集箋注》里就選“還”,并在??崩镒靼刚Z曰:“作‘中亦佳,所包弘廣。作‘還遂順上句,得自然之妙?!辈恢涝壬摹暗米匀恢睢笔呛沃福蟾攀侵浮斑@就是詩人在看到南山歸鳥的一瞬間忽然悟出的道理”。筆者以為,作“中”更佳。袁先生認為作“還”遂順了“飛鳥相與還”,如果只是遂順了“飛鳥相與還”,而無“日夕”,若是早上或中午,鳥兒就結(jié)伴飛回巢,那么這就反常了,就不自然了,就不“真”了。只有到了黃昏鳥飛回巢,這才是鳥的本性,這才是自然,可見,不可把“日夕”這句與“飛鳥相與還”割斷開來。由此可知,“此中有真意”不但遂順了“飛鳥相與還”,還遂順了“山氣日夕嘉”。其實,不僅南山歸鳥里包含著“自然”的道理,即“真意”,在“山氣日夕佳”中一樣也包含著這個道理?!叭障Α钡臅r候,氣溫下降,山間的水氣增多,水氣繚繞著青山,在夕陽的照耀下,更加好看。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也就包含了“真意”。再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包含著“真意”。詩人不是故意去望南山(就如上面分析,故意去做就是“偽”),而是不期然遇見南山,這是自然而然,這也是“真”。還有,在詩人的整個隱居生活里都包含著“真意”。“性本愛丘山”的詩人,逃離了“塵網(wǎng)”——逃離了官場,逃離政治旋渦,回歸了他日夜想念的田園,解除了“心為形役”的疲憊,過著順其自然的生活,做回真實的自己,這也是一種“真意”。所以說,作“中”更好,它不僅遂順了上句,而且可以說是照顧到了全詩。
為什么會“欲辯已忘言”?在魏晉時,言意之辯是當時的玄學里的一對命題,大概由《莊子·外物》篇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兒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而來。王弼說:“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這句話的意思是,用語言來描繪意象,得了意象,就可以忘掉語言;從意象中得到了思想,那么就可以忘掉意象。陶淵明這句詩的意思是,從日常生活中得到了“真意”,“自然”之意,就不再必要去言說它了。
陶淵明真的忘言了嗎?沒有。陶淵明還是言說了,他用語言描繪了一組組意象,并在一組組意象里蘊含著他所得的“真意”。他所說的“欲辯已忘言”只是體現(xiàn)了他當時的心情是多么快樂??梢哉f,整首詩里都彌漫著這一股快樂的情緒。陶淵明是快樂的,一是他回歸了日夜想念的田園,二是他悟出了人生的“真意”,遠離了當時的政治旋渦,危險之地,得以保全了性命,做回了真實的自己。陶淵明做官的那段時期,東晉的政治最為動蕩和黑暗,把持朝政的是腐敗無能的會稽王司馬道子以及奸佞無道的王國寶,先是王恭聯(lián)合桓玄、殷仲堪起兵討伐王國寶,王恭因部將劉牢之倒戈兵敗被殺;后桓玄又起兵并攻占了京都,不久即篡晉,稱楚。后來劉裕又豎義旗率眾討伐桓玄,并打敗了桓玄,再過二十年,劉裕亦篡晉,建宋。在這些政變和殺伐之中,不知多少人死于非命。據(jù)一些學者考證,陶淵明曾在桓玄幕府做過參軍,也在劉裕的幕府做過參軍,但時間都很短。陶淵明能夠在這些殺戮之中得以抽身而退,過上他所喜歡的順其自然的田園生活,做回真實的自己,他的心里自然是非常高興的。
因此,我們在這首詩里,就看到了一個回歸真我的非??鞓返奶諟Y明!
參考文獻
[1]魏耕原.陶淵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蘇軾.屠友祥校注.東坡題跋[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3]田曉菲.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5]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樓宇烈.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