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堂印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更是每一個小學語文老師應當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192-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遍喿x應該是探究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充滿了發(fā)現、質疑、思考和探究。因此,我認為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點是要改變閱讀學習的方式。老師應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深入思考,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在新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應該關系平等,教學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閱讀教學的過程應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
一、應清楚地認識到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從“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誦背十分強調,但在我們的眼中這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只有讀熟了課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在過去和當前的教學中,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使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因而閱讀教學應做到讓學生感知后有所領悟,只有這樣我們的閱讀教學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當然,在讀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一定要用標準的普通話讀,并在此基礎上達到流利。
二、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fā)、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五、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第一,在熟讀背誦課文中積累語言。在落實課本的背誦量上,每單元挑選3~4個妙語佳句、精彩片斷讓學生熟讀成誦,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工夫,在詩文佳作上下工夫。并且把朗讀和背誦作為評價語文教學成效的標準。
第二,指導學生延伸閱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推薦《中國少年報》《兒童文學》等報刊讓學生訂閱,并組織學生交換閱讀。向學生推薦中外名著、優(yōu)秀詩文等,適當增加課外閱讀量,強化自主閱讀。
第三,指導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做到布置與檢查相結合。每周布置一定閱讀量讓學生去完成,利用課前幾分鐘請學生介紹課外閱讀情況,老師或小組長定期檢查讀書筆記,然后集中講評,做到講練結合。
第四,在習作中積累、運用語言。通過熟讀課文,引導學生聯想練習,仿寫句式、仿寫篇章結構、仿寫過渡句等掌握運用語言,通過安排擴寫練習、續(xù)編故事等,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六、及時評價,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
小學生總希望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表現、得到認可,為了及時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做出評價,相互鑒賞活動成果,或者老師對學生的活動成果從個性發(fā)展、心理品質等方面做出評價。在這過一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富有創(chuàng)新的作品給予熱情的肯定、評價,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要加以保護。學生需要體驗成就感,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在贊揚聲中學生不僅能得到極大的喜悅與滿足,還能無形地鼓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下一次的創(chuàng)新活動中,如此良性循環(huán),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總之,語文中的閱讀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只要我們教師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一個班出現幾個讀書出色的學生不難,難的是讓全班同學能夠有滋有味地讀書,愛讀書,這就不容易了。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重視平時的課堂教學的中指導,同時要求學生養(yǎng)成有感情朗讀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張玉卿.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2年02期.
[2]陳寶泉.小學語文應注重思維能力培養(yǎng)[N].中國教育報,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