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詩“安得”句探究

      2019-06-13 08:39:28賀逍遙雷慧萍
      四川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五言詩元稹白居易

      賀逍遙,雷慧萍

      (中南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湖北武漢430074)

      一、語表形式

      語表形式是一種可見的形式,也是研究的基礎(chǔ)。以疑問代詞“安得”語表形式的研究為基礎(chǔ),能夠更好地探究其語里意義以及語用價值。以下從“安得”在五、七言詩句中的位置及其句法結(jié)構(gòu)特點來探討其語表形式。

      (一)“安得”在五、七言詩句中的位置

      1. “安得”處于五言詩句的第一二字。如:

      (1)安得清瘦人,新秋夜同宿。(白居易《苦熱中寄舒員外》)

      (2)安得天上雨,奔渾河海傾。(元稹《春蟬》)

      (3)安得山中信,致書移尚禽。(包融《酬忠公林亭》)

      (4)揮鞭萬里去,安得念春閨。(李白《橫吹曲辭·紫騮馬》)

      (5)借問月中人,安得長不老。(薛耀《相和歌辭·子夜冬歌》)

      (6)士貧乏知己,安得成所好。(肖穎士《仰答韋司業(yè)垂訪五首》)

      例(1)(2)(3)“安得”處于前句的第一二字,例(4)(5)(6)“安得”處于后句的第一二字。

      2. “安得”處于五言詩句的第三四字。如:

      (1)行行安得辭,荷此蒲璧榮。(韋應(yīng)物《送令狐岫宰恩陽》)

      (2)中途安得返,一日不可更。[韓愈《此日足可惜贈張籍》(愈時在徐籍往謁之辭去作是詩以送)]

      (3)歲暮寒益壯,青春安得歸。(劉駕《苦寒行》)

      (4)贈遠(yuǎn)累攀折,柔條安得垂。(孟郊《橫吹曲辭·折楊柳》)

      (5)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

      例(1)(2)“安得”處于前句的第一二字,例(3)(4)(5)“安得”處于后句的第三四字。

      3. “安得”處于七言詩句的第一二字。如:

      (1)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xiāng)。(杜甫《雜歌謠辭·大麥行》)

      (2)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元稹《寄樂天》)

      (3)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韓愈《古意》)

      (4)瀟湘浪上有煙景,安得好風(fēng)吹汝來。(李商隱《留贈畏之》)

      (5)我今與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棄。(張籍《各東西》)

      (6)青衫玉貌何處去,安得紅旗遮頭白。(元稹《和樂天示楊瓊》)

      例(1)(2)(3)“安得”處于前句的第一二字,例(4)(5)(6)“安得”處于后句的第一二字。

      4. “安得”處于七言詩句中的第三四字。如:

      (1)少年安得長少年,海波尚變?yōu)樯L铩?李賀《啁少年》)

      (2)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杜甫《題壁畫馬歌》(一作題壁上韋偃畫歌。偃京兆人善畫馬))

      (3)不入重泉尋水底,此生安得見沈魂。(周曇《后漢門·曹娥》)

      (4)朝欷暮唶不可解,我心安得如石頑。(韓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斯立))

      (5)不入重泉尋水底,此生安得見沈魂。(周曇《后漢門·曹娥》)

      例(1)(2)“安得”處于前句的第三四字,例(3)(4)(5)“安得”處于后句的第三四字。

      5. “安得”處于七言詩句中的五六字。如:

      (1)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李白《相和歌辭·猛虎行》)

      (2)青天漫漫覆長路,遠(yuǎn)游無家安得住。(張籍《送遠(yuǎn)曲》)

      (3)王侯無種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周曇《秦門·陳涉》)

      (4)碧海滄江深且廣,目盡天倪安得住。(錢起《病鶴篇》)

      這四例“安得”均是處于后句中的第五六字,在語料中,未出現(xiàn)“安得”處于七言詩句前句中的第五六字的現(xiàn)象。

      從語料《全唐詩》來看,“安得”在五言詩句中共出現(xiàn)206次,占總數(shù)的77.15%;在七言詩句中共出現(xiàn)54次,占總數(shù)的20.22%;其他一些類型共有7例,即既不是五言詩,也不是七言詩,占總數(shù)的2.62%。[1]“安得”一詞在五、七言詩句中出現(xiàn)的頻率如下表所示。

      “安得”在詩句中所處的位置“安得”一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占比五言詩前句第一二字83次31.09%五言詩后句第一二字95次35.58%五言詩前句第三四字2次0.75%五言詩后句第三四字26次9.74%七言詩前句第一二字26次9.74%七言詩后句第一二字17次6.37%七言詩前句第三四字2次0.75%七言詩后句第三四字4次1.50%七言詩后句五六字5次1.87%其他位置7次2.62%

      (二)“安得”在詩句中的句法結(jié)構(gòu)特點

      1.“安得+V”標(biāo)記反問句。

      即“安得”后直接加動詞構(gòu)成反問句。例如:

      (1)凡鳥已相噪,鳳凰安得知。(張九齡《雜詩五首》)

      (2)此樂從中來,他人安得知。(白居易《對酒示行簡》)

      (3)樹心半為土,觀者安得知。(白居易《寓意詩五首》)

      (4)君今職下位,志氣安得揚(yáng)。(張籍《贈姚怤》)

      (5)行行安得辭,荷此蒲璧榮。(韋應(yīng)物《送令狐岫宰恩陽》)

      (6)青天漫漫覆長路,遠(yuǎn)游無家安得住。(張籍《送遠(yuǎn)曲》)

      在以上的例子中,“安得”均處于五言詩的第三四字或七言詩的第五六字。此處的“安得”后大部分都是加一個單音節(jié)動詞。[2]

      2. “安得+VP”標(biāo)記反問句。

      即“安得”后加動詞性短語構(gòu)成反問句。如:

      (1)揮鞭萬里去,安得念春閨。(李白《紫騮馬》)

      (2)舉頭向蒼天,安得騎鴻鵠。(杜甫《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3)安得生羽翰,雄飛上寥廓。(宋齊丘《陪游鳳凰臺獻(xiàn)詩》)

      (4)安得舍羅網(wǎng),拂衣辭世喧。(王維《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

      (5)不入重泉尋水底,此生安得見沈魂。(元稹《后漢門·曹娥》)

      (6)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元稹《寄樂天》)

      (7)安得爾輩開其群,驅(qū)出六合梟鸞分。(杜甫《王兵馬使二角鷹》)

      (8)安得瑤池飲殘酒,半醉騎下垂天鵬。(皮日休《奉和魯望早秋吳體次韻》)

      以上例子中的“安得”絕大部分都處于五、七言詩的句首,作狀語。(1)(2)(3)(4)(5)例是疑問代詞“安得”后直接加動詞性短語構(gòu)成反問句。(6)(7)(8)例是“安得+名詞+動詞性短語”構(gòu)成的反問句,中間有“故人”“爾輩”“瑤池”。[3]

      3. “安得+NP”標(biāo)記反問句

      即“安得”后加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gòu)成反問句。如:

      (1)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李白《游泰山六首》)

      (2)安得神仙術(shù),試為施康濟(jì)。(錢信《平望贈蚊》)

      (3)安得五彩虹,駕天作長橋。(李白《焦山望寥山》)

      (4)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杜甫《望岳三首·其二》)

      以上的例子中“安得”后跟的“不死藥”“神仙術(shù)”“五彩虹”“仙人九節(jié)杖”均是名詞及名詞性短語。從句法結(jié)構(gòu)的特點上來看,“安得”后跟的大多是動詞和動詞性短語,其后也跟名詞及名詞性短語,和“得”的義項“得到”“獲得”有關(guān)。[4]并且在這種情況下疑問代詞“安得”大多處于句首。

      二、語里意義

      1. “安得”的語義

      “安得”作為一個復(fù)合詞,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的“安”為疑問代詞,在句中作狀語,相當(dāng)于“什么”“什么地方”“怎么”?!妒酚洝ろ椨鸨炯o(jì)》:“沛公安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第二部分“得”為助動詞,表示“不能”“不可以”。[5]“安得”連起來相當(dāng)于“如何能”“怎能得”,含有不可得的意思?!鞍驳谩奔饶苡糜诳隙ň涫街?,對于事件的實現(xiàn)持否定的態(tài)度,表示“不可能”“不能得”;也可以用于否定句式中,這時表達(dá)的意思剛好相反,表示“一定能”“能得”。如:

      (1)因風(fēng)望既遠(yuǎn),安得久踟躕。(董思恭《詠云》)

      (2)安得彎弓似明月,快箭拂下西飛鵬。(陸龜蒙《早秋吳體寄襲美》)

      (3)青衫玉貌何處去,安得紅旗遮頭白。(元稹《和樂天示楊瓊》)

      (4)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李白《猛虎行》)

      (5)二崔向金陵,安得不盡觴。(李白《送崔氏昆季之金陵(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別)》)

      (6)蹭蹬多拙為,安得不皓首。(杜甫《上水遣懷》)

      (7)人生系時命,安得無苦樂。(元稹《別李三》)

      (8)念君宿昔觀物變,安得躊躕不衰老。(張說《同趙侍御乾湖作》)

      例(1)(2)(3)(4)(5)是肯定句式,表示了否定的態(tài)度;例(6)(7)(8)(9)是否定句式,表示了肯定的態(tài)度。否定句式中大多用否定詞“不”、“無”來表示否定。

      2. “安得”的內(nèi)涵

      “安得”式的反問句大多是詩人表達(dá)心中的期冀,但這個愿望又是基本無法實現(xiàn)的,所以此時心中充斥著萬般的無奈。如:

      (1)安得配君子,共乘雙飛鸞。(李白《感興其五》)

      (2)志氣與形骸,安得長依舊。(白居易《不二門》)

      (3)君今職下位,志氣安得揚(yáng)。(張籍《贈姚怤》)

      (4)安得頭長黑,爭教眼不昏。(白居易《六十六》)

      (5)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杜甫《寄題江外草堂》)

      例(1)是李白對美女不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內(nèi)心希望能與君子相配,共同乘坐雙飛鸞。但是這個愿望無法實現(xiàn),內(nèi)心充滿了失望與無奈。例(2)是詩人白居易感知自己已經(jīng)年老日漸衰弱,表達(dá)了志氣不衰但雄風(fēng)不再的無奈之情。例(3)是詩人在寄予好友的信件中表達(dá)了對好友位處下職,無法發(fā)揮其才能及志氣的境況的無奈,與此同時,詩人也鼓勵好友,終有一日定能得到重用,施展自己的才能。例(4)也是作者對自己逐漸老去的無可奈何。例(5)是詩人杜甫過著隱居的悠然生活,但戰(zhàn)亂未停,自己又如何能安然睡去。表達(dá)了作者想到外界正經(jīng)歷苦難但自己又無可奈何的態(tài)度。

      三、語用價值

      (一)運(yùn)用“安得”句,加強(qiáng)反詰語氣

      以疑問代詞“安得”構(gòu)成的反問句是明知故問,不需要做出回答,唯一的答案就藏在問題里。反問句的形式相對于普通的陳述句語氣更為強(qiáng)烈,更能突出說話人的重點以及引起他人的注意。如:

      (1)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白居易《新制布裘》)

      (2)寬猛政不一,民心安得淳。(白居易《贈友五首》)

      (3)但歌大風(fēng)云飛揚(yá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李白《相和歌辭·胡無人行》)

      (4)少年安得長少年,海波尚變?yōu)樯L铩?李賀《啁少年》)

      (5)朝欷暮唶不可解,我心安得如石頑。(韓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斯立)》)

      例(1)突出了萬里裘的不可得;例(2)強(qiáng)調(diào)的是民心的不可淳;例(3)表達(dá)的是守四方的猛士不可得;例(4)強(qiáng)調(diào)的是少年不可能長久為少年,勸解少年要珍惜時間;例(5)表達(dá)的是心不可能像頑石。以上的例子都借助“安得”的反問形式加強(qiáng)了語氣,強(qiáng)調(diào)了說話者的重點。

      (二)“安得”句與其他辭格的聯(lián)用

      “安得”句常用來表達(dá)詩人自己無法企及的美好愿望。正因如此,“安得”句最常與“想象”、“夸張”這兩種手法聯(lián)用,來突出詩人的種種美好愿望或抱負(fù)的不可及。如:

      (1)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長橋。(李白《焦山望寥山》)

      (2)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白居易《新制布裘》)

      (3)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xiāng)。(杜甫《大麥行》)

      (4)安得此生同草木,無營長在四時間。(戎昱《寂上人禪房》)

      例(1)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希望能得到五彩虹,架在天上當(dāng)作長橋,自己便可登天成仙。例(2)是作者希望尋得一件有萬里大的棉裘,足夠覆蓋四方,使得貧苦百姓能夠溫暖??鋸埖拿鑼懕憩F(xiàn)了詩人心懷天下的博愛情懷;例(3)是詩人想象自己能像鳥兒一樣有翅膀,讓白云托著自己回到故鄉(xiāng),是對故鄉(xiāng)思念之情的抒發(fā);例(4)是詩人想象自己與自然中的草木一般,能夠擁有自由恬淡的生活。

      (三)靈活運(yùn)用“安得”式反問句,傾訴離愁別緒,抒發(fā)人生感慨

      詩歌是古代文人抒發(fā)自我情感以及反映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的體裁。反問句以其強(qiáng)烈的語氣,被需要抒發(fā)壯志難酬之情、相思不舍之情、憂國憂民之情等等人生感慨但又無可奈何的詩人所青睞。問句的運(yùn)用,使得詩人想要表達(dá)的情感變得更加強(qiáng)烈。也正是詩人對“安得”式反問句的靈活運(yùn)用,體現(xiàn)了“安得”式反問句的內(nèi)在價值。

      1. 運(yùn)用“安得”式反問句,傾訴離愁別緒,寄托家國情懷,表達(dá)人生志向。如:

      (1)坐中無知音,安得神揚(yáng)揚(yáng)。(孟云卿《傷懷贈故人》)

      (2)安得回白日,留歡盡綠樽。(沈佺期《送陸侍御馀慶北使》)

      (3)誠知天至高,安得不一呼。(白居易《哭王質(zhì)夫》)

      (4)揮鞭萬里去,安得念春閨。(李白《紫騮馬》)

      (5)我今與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棄。(張籍《各東西》)

      (6)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元稹《寄樂天》)

      (7)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隨風(fēng)去與郎同。(晁采《雨中憶夫》)

      例(1)是作者孟云卿在“眾樂互喧奏,獨(dú)子備笙簧”的一片歡樂喧囂的環(huán)境之中突然黯然神傷,即使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沒有知心的朋友與我坐在一起,心神怎么能得到安慰呢?通過“安得”式的反問句,來表現(xiàn)作者對故人的思念也體現(xiàn)出他們之間的情誼深長。例(2)是作者沈佺期送朝廷同僚遠(yuǎn)行,見其長路漫漫崎嶇因而抒發(fā)了對他的離別不舍之情。怎樣才能回到過去的時光,留客歡宴盡情喝酒。作者用“安得”式反問句抒發(fā)了對過去時光的不可重返來表達(dá)對友人即將遠(yuǎn)去的不舍。例(3)是作者白居易在得知自己的摯友王質(zhì)夫去世的噩耗之而作。生時難相聚,死后更是兩相離,“毒蟒”“狐妖”都比摯友要長壽,所以作者怎能不向蒼天提出質(zhì)問,如此的詰問突出了作者對摯友逝去的無比悲痛。例(4)是作者李白描繪了一位征人遠(yuǎn)戍,思念在家的妻子形象。邊關(guān)寂寥,路途遙遠(yuǎn),奔波忙碌,但也總是放不下閨中的佳人。例(5)是作者張籍與友人短暫相聚之后即將分離而作。道路長遠(yuǎn),遠(yuǎn)游不安定難以互寄書信,會合終將別離?!鞍驳谩笔降姆磫柧浔磉_(dá)了作者即使含有不舍之情也重要面對現(xiàn)實的感慨。例(6)是作者元稹任越州刺史兼浙東觀察使時,在看到會稽山早春的優(yōu)美風(fēng)光之后,希望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能生出羽翼,飛來與他共賞美景,共飲美酒。“安得”式反問句的強(qiáng)烈語氣反映出當(dāng)時當(dāng)?shù)氐脑《嘞M姷阶约旱膿从?。?7)是作者久居閨中對遠(yuǎn)在異鄉(xiāng)的郎君的思念,怎樣才能化作綿綿細(xì)雨,隨著風(fēng)一起來到郎君的身邊。“安得”式的反問語氣表達(dá)了作者對郎君無限的相思,多么地期望與他在一起。

      2. 運(yùn)用“安得”式反問句,寄托家國情懷

      古代文人大多對國家興亡、百姓疾苦抱有一顆關(guān)切之心。特別是國家處于戰(zhàn)亂、民不聊生的狀況下,古代文人都通過詩歌將自己的萬般無奈與期冀表達(dá)出來。如:

      (1)安得誅云師,疇能補(bǔ)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參》)

      (2)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白居易《新制布裘》)

      (3)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nèi)中。(李曄《菩薩蠻·登樓遙望秦宮殿》)

      (4)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xiāng)。(杜甫《大麥行》)

      (5)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李白《猛虎行》)

      (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例(1)是作者杜甫給予好友的信件中表達(dá)了對大雨給蒼天百姓帶來災(zāi)難表達(dá)了關(guān)懷與同情。怎樣才能去除可惡的云師,誰能補(bǔ)全破漏的天。“安得”式的反問句表達(dá)了作者強(qiáng)烈希望能幫助百姓抗衡天災(zāi),突出了他對蒼生百姓疾苦的關(guān)心和同情。例(2)是寫作者自己過著舒適的生活,但是想到寒冬之中還有許多貧苦的百姓仍舊忍受饑寒交迫的痛苦。于是發(fā)出“哪里有萬里的大衣,將廣闊的大地全都包裹住”的反問。體現(xiàn)了作者對廣大平民百姓的無限同情但同時又表現(xiàn)出萬般無奈。例(3)是天子李曄面對國家危亡、形同傀儡時,發(fā)出“怎么樣才能有一個英雄豪杰,鏟逆賊,平叛亂,迎接我們重新回到長安的皇宮里邊,繼續(xù)我朝之大業(yè)”的感慨。反問語氣突出了一個被逐出宮殿的皇帝為重新掌握國家大權(quán),為國家今后發(fā)展擔(dān)憂的形象。例(4)是作者杜甫寫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唐王朝割據(jù),平民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士兵也不能保護(hù)平民的情形??吹竭@種狀況,杜甫發(fā)問:“怎樣才能像鳥一樣擁有翅膀,在白云之間安身回到故鄉(xiāng)?!憋@現(xiàn)了作者對和平的渴望、對百姓的同情以及對當(dāng)時朝廷的批判。例(5)是作者李白自己目睹了安史之亂之后的國破家亡,生靈涂炭。故而發(fā)出“安祿山這只安祿山這只翻江倒海的巨鰲不斬除,那么舉國上下不可得到安寧”的感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國家面臨危亡,人民百姓經(jīng)歷災(zāi)難而憂心忡忡。例(6)是作者杜甫從自己的苦痛經(jīng)歷聯(lián)想到戰(zhàn)亂之中殘破不堪的國家社稷以及痛苦的百姓?!澳睦镉星f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表達(dá)了作者寧愿自己凍死也想要廣大百姓有安穩(wěn)的居所的崇高理想,將其憂國憂民的情懷發(fā)揮到了極致。

      3. 運(yùn)用“安得”式反問句,抒發(fā)人生志向

      古代文人或有著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亦或是淡泊明志,向往隱居生活。詩人們都通過詩句將自己的人生志向表達(dá)出來。如:

      (1)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李白《臨江王節(jié)士歌》)

      (2)安得舍羅網(wǎng),拂衣辭世喧。(王維《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

      (3)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李白《天臺望曉》)

      (4)安得此生同草木,無營長在四時間。(戎昱《寂上人禪房》)

      例(1)是詩人李白因得罪朝中權(quán)貴因而收到排擠不受重用,即使自己仕途不順,也要發(fā)出“怎樣才能夠得到倚天長劍,跨海去斬除長鯨”的豪言壯志,這一句“安得”式的反問,將一個立圖報效國家,斬殺敵人的豪邁的浪漫主義詩人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例(2)是詩人王維反問“怎么能舍棄落網(wǎng)呢,拂衣辭別塵世的喧囂”,突出作者向往著亦官亦隱、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例(3)是李白得知好友逝世,來到天臺山看到天臺山的美景不禁感慨:“怎樣才能身長羽毛,千秋萬代都在蓬萊仙島逍遙自在呢?”詩人在經(jīng)歷生死之后,許下一個化作仙人從此逍遙自在的浪漫美好愿望。例(4)是作者戎昱對塵世喧囂的生活心生厭倦,因而發(fā)問:“怎樣才能此生如同自然界里的草木一樣,不必營營役役悠閑地活在四季之中?!北憩F(xiàn)出詩人對無拘無束恬淡自然生活的強(qiáng)烈追求。

      結(jié) 語

      本文通過對以“安得”標(biāo)記的反問句的語表形式、語里內(nèi)涵、語用價值三個方面的探究,發(fā)現(xiàn)“安得”在唐詩五、七言詩句中所處的位置較為靈活;在詩句中既能表達(dá)肯定,也能表達(dá)否定;有著加強(qiáng)語氣以及幫助詩人抒發(fā)強(qiáng)烈的人生感慨等作用。認(rèn)為“安得”式的反問句構(gòu)成的詩歌語言形式獨(dú)特,語義深邃,功能顯著,值得我們進(jìn)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五言詩元稹白居易
      清 楊法 隸書五言詩四條屏
      中國書法(2023年4期)2023-08-28 06:02:08
      《楷書五言詩》書法
      ART IN THE FIELD
      漢語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 01:36:48
      早冬
      早春(節(jié)選)
      元稹:你不懂我的憂國憂民
      百家講壇(2019年2期)2019-07-18 13:56:04
      共苦的愛
      元稹與燈影牛肉
      趙孟《陶淵明五言詩頁》
      老年教育(2017年4期)2017-05-10 05:27:34
      即事
      茶博覽(2017年1期)2017-02-27 06:49:09
      右玉县| 淮滨县| 海兴县| 仪征市| 湖口县| 青河县| 孟村| 桐庐县| 雷山县| 垫江县| 津南区| 萨迦县| 河源市| 浦东新区| 四会市| 北流市| 乌什县| 肇源县| 阿克陶县| 岳池县| 甘德县| 手游| 青海省| 家居| 广昌县| 宁都县| 龙里县| 昌宁县| 蒙山县| 石泉县| 马关县| 扬州市| 娱乐| 柘城县| 财经| 阿鲁科尔沁旗| 剑川县| 洞口县| 郸城县| 广州市|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