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木,王 丹,管清盛
美國教育專家埃斯薩把兒童生活環(huán)境解釋為學校、家庭、社區(qū)這三個同心圓,其中最核心的是家庭及其成員,中間是學校和小伙伴,最外面是社區(qū)和社會協(xié)助。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其共同目標都是為了促進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并將孩子培養(yǎng)成社會需要的人才。學校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開展家校合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必然途徑,家校合作為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相繼制定,我國家庭教育法制逐步明確、規(guī)范、專業(yè)。從《全國家長學校工作指導意見(試行)》(2004)《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0)《關于進一步加強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2011)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2011),相繼對家庭教育提出要求,這些規(guī)范性文件對家校合作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對比《關于全國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全國婦聯(lián)教育部2004),《關于進一步加強家長學校的指導意見》(2011)闡述有關家長學校的任務更加細致、明確和具體。其主要任務是:“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育人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實踐活動,增進親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家長和兒童在活動中共同成長進步;通過多種形式為家長兒童提供指導和服務,幫助解決家庭教育中的難點問題,提升家長教育培養(yǎng)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增進家庭與學校的有效溝通,努力構(gòu)筑學校、家庭、社區(qū)三結(jié)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網(wǎng)絡,為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huán)境?!?/p>
R小學于2005年7月批準籌建,是一所現(xiàn)代化新型學校。目前有1100多名學生,教職員工180余人。有的家長學歷高,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支持和參與學?;顒樱挥械募议L“望子成龍”,愿意參與學?;顒樱瑸楹⒆咏逃M最大努力,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平時工作忙及教育方式較簡單等原因,在教育子女這一方面還有待學習;還有一小部分家庭個體原因,導致這部分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筆者采用訪談和問卷的方式對R學校的家校合作情況做了調(diào)查。本次問卷為家長卷,旨在調(diào)查R小學家校合作狀況。調(diào)查問卷包括封閉式和開放式,共16個問題,主要圍繞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態(tài)度、方式、效果,以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認知、觀念、態(tài)度、效果。向小學三年級兩個班,五年級三個班共發(fā)放家長問卷300份,收回281份,回收率93.66%,有效問卷共278份,有效率98.93%。
此次調(diào)查問卷和訪談的目的是為了深入了解目前小學家校合作的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切實可行的建議。
1.教師與家長溝通現(xiàn)狀。家校合作的基本形式是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對于問卷中的“作為家長您會主動與教師交流孩子的情況嗎?”一題有58.73%的家長選擇會主動溝通。與這個問題相對應的是“教師會主動與您交流孩子的情況嗎?”有73.01%的教師會主動與家長溝通。數(shù)據(jù)顯示,在溝通中教師比家長更積極主動,通常家長略顯被動。
圖1 家長和教師溝通的方式
如圖1所示,R校家長與教師之間最為常用的溝通方式是微信或QQ,生活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此種方式已成為溝通工具的首選。其次,家長與教師采用頻率較高的溝通方式是電話,省時省力、方便快捷,又能解決問題。但是堅持電話、微信聯(lián)系的同時,需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加大家校合作的力度和實效。圖2顯示一學期中家長與教師之間溝通的次數(shù),溝通次數(shù)為0次和一次的比例竟然達到50%。
圖2 一學期家長與教師交流的次數(shù)
多選題目“作為家長,您與教師溝通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了解教師及家長的溝通內(nèi)容,如圖3所示。糾正行為習慣、提高學習成績、培養(yǎng)正確思想為目的的比例較大,這組數(shù)據(jù)對家校合作活動的內(nèi)容方案選擇和確定有重要的作用。
圖3 家長主動和教師溝通交流的目的
2.家長與家校合作的認識和態(tài)度。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100%的家長對“您孩子所在的學校有家校合作活動嗎?”這個問題是肯定的,說明R校的家校合作活動落地有聲。98.41%的家長對學校的家?;顒颖硎局С?。一組數(shù)字很值得關注,“您孩子所在的學校有讓家長們提出建議或者意見的平臺嗎?”72.72%的家長認為有,其他人認為沒有。統(tǒng)計圖顯示,家長對加強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態(tài)度積極,支持學校開展家長參與活動并且樂于參與其中。由此可見,絕大部分的家長認為開展家校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學校應真正了解和掌握家長群體的需求,進一步完善學校的制度、措施。
3.家長對家校合作的建議和意見。100%的家長都認為孩子的教育依靠家庭和學校,兩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作為家?;顒拥膮⑴c者,他們在活動中遇到以下問題。(如圖4)
圖4 家長參與活動中遇到的問題
目前,家長在家?;顒又兄皇桥杂^者和參觀者,他們有如下的建議和意見。首先,希望學校定期開展家長學校,注重其有效性、前瞻性,做到長效、公開、多樣。講座要根據(jù)實際用途確定主題,如小升初、青春期、叛逆期、特殊事件。此外,家長座談會、社會實踐活動、開放日、家長課堂多形式多維度展開。其次,希望學校設立交流互動平臺,利用線上平臺上學校公布學期計劃、介紹學校校史、大事件等。再次,希望邀請家長參與學?;顒又?,介紹活動的目的、內(nèi)容、流程等。關注家長們的參與度,家?;顒硬皇莻€別家長的活動,要有廣度和深度。學生展示時也不能突出個別學生,每一個孩子都要有機會,關注個性的發(fā)展。最后,學校要避免形式化,家校合作要實效促進孩子發(fā)展,不給家長帶來負擔。在家校合作活動中注重提升學生的素質(zhì),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為一體,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照顧整體孩子的參與度。
調(diào)查和訪談中,教師和家長們提出了R小學校若干家校溝通方式,有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打電話、手機軟件(QQ微信飛信等)、家訪、社團、家長會、校報、學校網(wǎng)站、家長志愿者。同時,為了豐富溝通方式,提出以下建議:家長課堂助教、一日督導、參與事務管理(校服、教輔等)、家長園地(布告欄)、家長接待日等。
通過訪談工作20年的班主任,針對題目“20年前的家長和現(xiàn)在家長對比”,他們認為,“20年前的家長支持教師工作,家長本身懂教育的不多,但是尊重信任并依賴教師,家長們淳樸、熱情?,F(xiàn)在的家長文憑高了,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樂于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但教師們感覺溝通不容易,首先要和家長溝通,在教育孩子上統(tǒng)一意見,讓家長理解教師的做法。班主任既要有教育理念還要家長認同和支持”。還有的教師這樣說:“學校是家校合作的中介,學校應該創(chuàng)設平臺,促進家校合作。征求家長需求的同時,不要過于夸大家長的無理要求。否則會適得其反,給教師們的工作帶來壓力?!薄坝行┘议L要求更換教師,要求自己的孩子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向校長抱怨教師。不尊重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彼越處焸冋J為家長和學校的教育理念一致,會達成教育合力。家長要完全信任學校和教師,在這樣的基礎上合作才有效。訪談R校德育主任時,他表示“家長教育孩子時與教師存在教育觀念不同。有的家長教育觀念過于超前,比如追求歐美國家的教育理念。有的家長過于落后,不能和教師站在同一出發(fā)點。因此,有效家校合作還與不斷探索和研究”。
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及訪談顯示,98.41%的家長都對家校合作持積極態(tài)度,家長們的熱情都很高,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和權(quán)利,如何配合學校的工作,如何與學校達成合力。76.78%的家長表示“了解一些”家校合作,他們把家校合作簡單地理解成為積極配合教師工作,做好教師交代的事情。家長們通常在與教師和學校的交往中并非積極主動而是采取一種被動、等待的態(tài)度。學校教師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在師范院校學習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家長和學校對家校合作的概念認知有一定的差異。
1965年美國頒布《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到2007年《不讓任何孩子掉隊》,在法律層面細化、強化并重新賦權(quán)家長參與。(parent involvement)中國停留在有條款非法律層面,僅有“計劃”“大綱”“指導意見”。我國雖然對家校合作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但缺少明確的權(quán)利和義務方面的規(guī)定,還未上升到法律高度,家校合作要順利進行,需要國家相應的法規(guī)政策強有力的支持。完善法律法規(guī),明確雙方的權(quán)利和義務,確定雙方任務。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育兒觀,從根本上教育和引導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而非單純對育兒知識和方法的傳授;由以往家長對子女的單向灌輸轉(zhuǎn)變?yōu)橥ㄟ^親子活動促使家長和兒童間的雙向互動,形成多元化的家校合作活動。
學校是家校合作的主導,制定家校合作的計劃、方案、活動細則。應積極、主動邀請家長參與,爭取達到雙贏的效果。家校合作的目的不僅停留在促進學習成績上。班主任或者校長應介紹學校的校史,通報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特色、培養(yǎng)目標、管理方式、師資情況等,并對家校合作提出指導性的建議。家長向班主任介紹孩子的家庭表現(xiàn)、性格特征、社會活動、特長、興趣愛好等情況。通過相互交流,縮短學校與學生間的相互適應期,有效開展個性化教育。中國人愿意聊家常,不避諱介紹自己的家庭情況,可以建設中國特色的家校合作關系。學校與家長由單項溝通轉(zhuǎn)變?yōu)殡p向交流。以尊重、平等為前提,定期或不定期,正式或非正式的舉辦各種家校活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第一人教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然而一部分家長僅僅發(fā)揮著監(jiān)護和養(yǎng)育功能,有些家長充當孩子學習的輔導者,與教師協(xié)同工作的合作者沒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家長過于注重加分,考試。不重視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方向引導。2015年《人民日報》一文《培養(yǎng)合格家長刻不容緩》文章指出“廣大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重視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間,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融合。”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家長應該知情和征求意見的權(quán)利,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作為孩子的父母,他們認為學校是教育的主導力量,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希望加強家校合作;作為教師,他們非常希望能夠從家長那里得到支持和幫助??傊?,用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支持和強化學校教育,即雙方優(yōu)勢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補充。減少家長和學校對家校合作概念的認知差異,達到有效合作。如今學校教育標準化,學校課程模式化,而家庭傾向于孩子特性發(fā)展和個性完善。如何在規(guī)范中追求個性發(fā)展是進一步研究的課題,還需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