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平
摘 要:學生成功的展示離不開持之以恒的訓練,更離不開行之有效的展示方法。文章就中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展示的現實作用、能力要求等進行探討,以實現對課堂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展示;技能;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21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12-0113-02
一、課堂展示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積極性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內在、最直接的驅動力,成就動機是最重要的一種學習動機。中學生通過自己不斷努力獲得成就動機,通過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表現來提高個人的內在動機水平,他們把掌握目標和自我效能作為自己主要的學習動力,課堂展示為他們搭建了展現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需求。寫在作業(yè)本上的是作業(yè),寫在黑板上的是作品。學生為了在課堂展示中把最好的作品呈現給大家,從中獲得快樂和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不斷地去努力探索,挖掘自己的潛力,對學習產生強烈的欲望,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從實際的課堂教學角度看,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課堂上的展示不論是展示的方式、內容還是細節(jié)都較為突出和優(yōu)秀,而且展示的熱情也較為高漲,這正是他們從展示中嘗到了甜頭:預習—課堂問題—討論(自學)—展現—成功—自信—再學習—再解決問題—再展示—更加自信地學習。
(二)培養(yǎng)學習習慣,塑造學生人格
課堂因展示而精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與學習效率成正比。課堂展示中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是學習主人。展示的學生必須專注于自己所講述的內容,將自己最精彩的演講呈現給大家,其他同學也要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傾聽,并聯系自己掌握的知識與展示同學所講內容進行對比,而后才能作出準確評價。
生命因展示而自信。展示過程中,學生需要與學習伙伴進行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分工協(xié)作共同展示結果。展示不僅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還培養(yǎng)其耐心傾聽、尊重他人、團隊精神等品格,促進其各種良好學習習慣和優(yōu)秀品質的養(yǎng)成。
(三)增強教師素質,提高業(yè)務能力
課堂若是僅僅以知識為載體,學習過程也就是學生順著教師設計好的套路走,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造性,也無法跳出教師掌握的知識范圍。教師掌握本學科的知識有一定深度和廣度,在學生面前可以彰顯師道權威,不需太多知識儲備便可以掌控課堂全局。中學生已經閱讀過不少的書籍,知識面在變寬,異同觀點在增多,在課堂展示中,學生有了提出不同觀點或者質疑問難的機會,教師為了引領學生更深入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更準確地評價學生、鼓勵學生,就需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更新教學手段,切實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能力。
教師要有較強的專業(yè)知識以外的知識內容底蘊,還要在課堂中發(fā)揮主導作用,以“旁觀者”的身份,客觀公正地評價個體和集體的展示過程和效果。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隨機生成”的過程,學生的展示方式可能會超出教師所涉及的范疇,如小組展示可以用演“雙簧”的方式,這就給教師的評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要涉獵更廣領域的知識,才能讓課堂展示更精彩。
二、課堂展示的技能
課堂展示始終要伴隨著教師的指導。從展示什么內容到怎樣進行展示,從指導學生嘗試展示到學生自己組織展示,都需要一個系統(tǒng)的指導過程和一個刻苦的鍛煉過程。實施課堂展示初期,許多教師會認為展示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無須插手,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甚至整節(jié)課或者每一節(jié)課學生都在展示,徹底解放了自己,上課顯得很輕松,事實上這是一個誤區(qū)。雖然展示過程是讓學生自己完成,但怎樣展示,何時展示,展示什么,效果如何,展示中會出現哪些問題等都需要教師精心策劃和確切評判與指導。
(一)展示類型
1.組內小展示
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組織和帶領下,在小組內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互相交流展示。小組根據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要求,快速整理歸納,將結果匯報給小組的其他成員及科任教師,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學情,梳理學習進程。組內小展示主要是交流展示一些預習過程中獨特的思路或者教師提出難度較低的問題,即教學內容的基礎知識。
2.班內大展示
班內大展示要求較高,既要有展示又要有評價。小組先對教師提出的一些共性、難度較大的問題進行探討,組內梳理出簡要的結論后派代表或者組內所有人員參與班級大展示。點評小組同學進行補充、追問、評價,教師適時點撥、啟發(fā)引導、鼓勵評價,這實際就是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過程。
不論哪種展示類型,都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最終要求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交流展示。教師需要制訂多層次的、能滿足不同學生而又面向全體的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效果的評價制度,并付諸實施,在每節(jié)課中進行持之以恒的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節(jié)課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展示方式
首先,口頭展示,對一些簡單的內容,如概念的形成、觀察的現象、情景的描述等進行口頭展示。學生可以在原地或者到講臺或者到其他相應位置進行口頭展示,無須浪費時間,因此展示內容和展示人次較多。
其次,書面展示,對一些較為復雜的內容,如推理證明、歸納總結等口頭無法說清楚或者需要重點理解掌握的內容進行書面展示。學生可以把寫好的作品進行投影展示、制作成PPT展示或用大紙張、記號筆書寫出來直接張貼在墻面展示,通常與口頭展示相結合,但需要一定的時間做保障,參與展示的人次相對口頭展示少很多。
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會出現“眼高手低”的情境,而書面展示,正是將學生的眼到、手到和心到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簡筆畫等形式,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自己的視角表達出來。通過他們的表達,教師可以了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表達,可以打開其他學生的學習思路,有時候還能“拋磚引玉”,引爆“教學相長”。
再次,肢體展示,在口頭或書面展示中,結合眼睛、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進行補充展示,也可以直接用肢體展示,如舞蹈、體操、武術等,不僅增強了展示效果,而且也鍛煉了展示者的交往能力。
最后,模型展示,課堂上把實物模型呈現在同學面前并進行簡單講解的展示方法,這種方法變抽象為直觀,有利于多數學生更好地觀察、理解、思考。
(三)展示內容
展示要取得良好效果,教師在展示內容選擇上就必須得當。一般情況下適合展示的題目有拓展性內容、開放性內容、難點疑點內容、所思所想所悟等具有問題性、互動性、創(chuàng)造性特征的內容。問題性是組內或全班帶有共性或易錯的內容;互動性是要有針對性,體現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互助解疑、質疑問難;創(chuàng)造性是指要能引發(fā)學生通過思考發(fā)現問題、探尋答案,形成自己思考后獨特的見解。
設計的展示內容,根據難易程度選擇在組內小展示還是在班內大展示。組內小展示問題難度較低,通過個人獨立思考或者組內簡單討論交流即可獲得答案;班內大展示的問題要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討論交流是班內大展示的前提,要求知識能夠拓展延伸甚至爭議性較強。
(四)展示要求
首先,井然有序。組內交流展示由小組長組織,小組內成員展示秩序由小組長安排;班內展示由教師安排展示和點評小組的秩序。學生既要積極參與,又要謙虛禮讓,課堂秩序活而不亂、井然有序。
其次,姿勢正確。發(fā)言學生如果只是口頭表達,就成立正姿勢,挺胸抬頭,目光掃視全班同學;如果用投影或張貼在黑板上或墻壁上的內容,就需要側身站立但目光隨著講述內容移動,身體不能擋住其他同學觀看展示內容的視線。
最后,語言規(guī)范。發(fā)言時必須使用普通話,思路清晰,語速適當,語言精練、重點突出。小組內發(fā)言時聲音稍微小一點以免影響其他同學;班級內發(fā)言時聲音洪亮,用語禮貌謙讓,不可妄自尊大。使用肢體語言時簡潔明了,要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對學生來說很難一下子都做到,要一點一滴地來培養(yǎng),教師對做得好的同學加以表揚,對做得不到位的同學積極鼓勵、予以要求。
(五)展示點評
學生個體或者小組團體展示后教師或者其他學生要及時恰當地給予點評。點評不僅可以給展示的學生以信息反饋,而且可以促使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尊重別人勞動成果,架起展示者與聽眾之間的橋梁。聽眾點評時也不是簡單籠統(tǒng)的說好還是不好,而是在點評之前積極做好心理準備:展示者有什么亮點?自己有什么收獲和疑問?如果自己展示,又會怎么做?這幾點想法每個學生都要牢記,作為聽眾時就立刻從大腦中浮現出來。當然,在點評時只需要就某一個方面用精練的語言有針對性地說出即可。
對個體的點評盡量突出展示者的亮點,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提出建議。對小組的點評還要能促進團結協(xié)作、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的團隊精神。教師在點評中盡量起引導啟發(fā)作用,把點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中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時刻迸發(fā)著蓬勃的青春活力,課堂展示為他們提供了發(fā)揮自己才能的平臺,也激發(fā)了學習欲望,增強了學習信心,塑造了人格,培養(yǎng)了學生展示的技能技巧,促使學生勇于展示自我,超越自我。也正是這種展示,使學生能夠正確審視自己,從而不斷從一次次學習的小成功走向一次次人生的大成功!
參考文獻:
[1]林崇德.中學生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
[2]孫立新.小組合作學習指導策略[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7.
[3]何春光.踴躍展示:還原學習的活力[J].江蘇教育研究(理論版),2017(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