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池
摘 要:當前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經(jīng)濟交流更加密切,這也推動了思想和文化上的交流,同時也使得一些不良思想在我國得以傳播?;ヂ?lián)網(wǎng)與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小學生接觸到這些不良思想的幾率增加,而小學生年齡較小,正處于道德品質(zhì)形成的階段,一旦其接受了這些不良思想或被這些不良思想所污染,就會導致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受到不利影響,影響其今后的學習、生活。為了杜絕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必須要對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之更好地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沖擊,免受不良影響,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 品德與社會 核心素養(yǎng)
《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品德教育重要的課程,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zhì),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作用,為學生傳播和灌輸正確的思想,從而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使學生不會受到不良思想的誘惑。要充分發(fā)揮品德學科的德育教育作用,在教學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十分必要的。
一、立足教材,以生為本,確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期待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結果,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所有教學活動的導向。一切教學活動皆要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如此方可使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有效率且有序,避免脫離主題的情況發(fā)生。因此教師必須要明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且在教學目標制定前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生活環(huán)境,制定的教學目標要與學生貼近;二是對學生的需求或不足進行調(diào)查,教學目標要可以發(fā)揮滿足學生的需求或彌補學生的不足的作用;[1]三是要以教材為中心,品德學科的教材是經(jīng)過眾多學者和專家進行挑選出來的,具有典型性,因此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要以教材為核心;四是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制定的教學目標若是過于簡單,會使得學生十分輕易地完成教學目標,很難有所收獲,甚至會使學生對品德這門學科產(chǎn)生輕視心理,更無法起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若是制定的教學目標過于困難,則會導致學生很難達到教學目標,會對學生的積極性造成打擊,因此教學目標的難度要適中,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但不能過于困難。根據(jù)學生所處的階段不同,教學目標也要有所不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要求是可以掌握實際情的內(nèi)容,可以通過分析明確其是非,并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對于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求有所提高,學生不僅要弄清事情的基本內(nèi)容,同時還要了解其起因、過程與結果,并根據(jù)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還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明確事情的是非后,不僅可以做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選擇,同時還可以將其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譬如,在開展《誠信的回報》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要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使學生了解到誠信作用,知道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并讓學生對教材中的事件進行分析,做出選擇,將誠信落實到其今后的一言一行中,講真話、信守承諾。
二、開展多樣化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教學活動
品德課程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到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者實踐活動中去。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活動中進行體驗、感悟和主動構建,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因此筆者認為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多樣化教學活動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筆者結合工作經(jīng)驗提出了一些教學活動的有效方法。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一個良好且有趣味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更好的融入其中,進而將注意力專注于教師教授的內(nèi)容中。[2]例如,在開展《勿忘國恥》這一課時,由于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對中華民族遭受列強侵略的慘烈情境、我國人民奮起反抗的精神、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打敗入侵者的頑強精神缺少了解,無法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 ——愛國。因此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向?qū)W生介紹當時的背景,如清朝政府的懦弱、閉關鎖國后的國情、西方的發(fā)展等,以對比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西方列強國力昌盛、技術發(fā)達的差距,由此可以引申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觀點,并告知學生科技與經(jīng)濟的重要性,然后向?qū)W生介紹日本入侵時期,日本侵略者的精良裝備與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使用的落后裝備,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學生明白在差距極大的情況下我國取得的勝利有多么艱難,以此激發(fā)出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民族自豪感。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慷慨激昂的音樂、圖片與視頻,從聽覺與視覺上引起學生的共鳴。
2.小組合作學習,互學互補,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以小組為單位這種教學方法即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有幾種優(yōu)點:一是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可以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一些缺少學習興趣的學生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二是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方法留給學生的空間更大,學生之間合作學習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三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小組內(nèi)的成員進行合作可以更好的地解決問題;四是可以使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叭诵斜赜形?guī)熝伞?,無論是學習能力強還是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其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優(yōu)點,即使不是學習方面的,在小組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彼此可以發(fā)現(xiàn)其他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進而學習,同時還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進而改正。[3]同時,開展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可以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容——民主與平等。例如,執(zhí)教《國家的主人——共同的責任》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教材中圖片里的人物都做了些什么,然后告知學生我們都生活在社會中,因此也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對社會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是否做過一些關心他人的事情,在討論中會發(fā)現(xiàn)一名學生平時學習成績不好,但其在日常生活中關心他人、樂于助人,值得他人學習,教師可以對這種學生進行表揚,使其獲得成就感,同時還可以鼓勵其他學生向這個學生學習。在整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由于學生之間的學習成績、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存在差異,因此有些小組的水平會較差,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合理分配,減少這種差距,與此同時要引導學生相互幫助、相互謙讓,形成良性的競爭而不是相互攀比。
3.帶領學生走向社會、走進自然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币敫玫嘏囵B(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除了課堂中的教學外,教師還可以定期帶領學生走向社會、走進自然,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更好的理解課文中的內(nèi)容,進而加深印象,[4]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例如,在學習《可愛的祖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自己家鄉(xiāng)的位置,然后說一說自己的家鄉(xiāng)有什么風景,進一步引申,為學生介紹我國的風景、山川、名勝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所在省市的風景名勝參觀,以此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的遼闊與壯麗,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學習《美麗的地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地球的相關知識,并向?qū)W生展示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圖片,告知學生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然后向?qū)W生介紹當前環(huán)境污染、環(huán)境破壞等問題,如廢水排放、浪費水資源、亂扔垃圾、亂砍亂伐等,告知學生這種做法是對地球母親的傷害,同時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學校附近活動,找出這些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想辦法制止,甚至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植樹等活動,讓學生從自己做起,做到保護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帶領學生走向社會、走進自然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安全,在開展該活動之前,要與學生家長和社區(qū)進行溝通,確保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
結語
小學階段是整個系統(tǒng)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生道德品質(zhì)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小學品德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富有愛國心、社會責任感和有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現(xiàn)代公民的重任。因此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品德教學中,并通過各種有效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并將其落實到行動中來,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更加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林世勇.運用生活化策略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探究[J].漢字文化,2018(21):138-139.
[2]李小玲.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小學生愛國主義價值觀構建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09):220.
[3]郭志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博物館教學模式——以國家課程品德與社會學科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7(04):12-16.
[4]董一紅.品德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四有”良方[J].中國德育,2016(06):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