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強
一、學練標準的由來
教學設計是體育教師在教學前對教學的整體構思與具體規(guī)劃,教案是教學設計的核心部分之一。雖然教案沒有統(tǒng)一的模板,但必須具備相應的要素,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流程、教學要求、練習時間與次數、場地器材、課后反思等,既包含教與學的行為,又包含教與學的方法,所以說教案是對課堂教學具體操作的一個預設計劃,是進行有效教學的一個必備工作。
浙江省在《綱要》制訂和實施過程中根據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案撰寫不規(guī)范、不具體及缺乏針對性的現狀,對教案模板進行了再設計,提出了學練內容與學練標準的概念。學練內容就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與練習的內容,學練標準就是學習該學練內容所要達到的相應要求或標準。
教案是組織學生學習時學與導的預設方案,是學與導的重要藍本,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教案,往往就有什么樣的教學過程。學練內容和學練標準的提出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是把教學的著力點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化為關注學生如何“學”,做到“學”與“導”的合理契合,促進學生學習的真實發(fā)生。學練內容就是厘清如何組織學生的“學”,學練標準就是厘清教師如何“針對性導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經歷有效的學習過程,促進知識(技術)的掌握、經驗的積累、能力的增長、情智的發(fā)展。學練內容與學練標準是相互對應的,學練標準是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練內容的最根本保障。
二、學練標準的精準制訂
不同的學練內容有不同的學練標準,不同的學練標準又對學生的學習起著不同的作用,只有對癥下藥,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真實發(fā)生。
1.學練標準表述要準確到位
在認識事物過程中,人們將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離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為此概念性標準就是從知識(技術動作)角度出發(fā)制訂的標準,體現出技術的關鍵性特征,引導學生了解動作的結構,明確練習的方法。下面以九城區(qū)活動中教案的部分內容為例進行分析與再設計(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到,這是砸地自傳球的練習,分為3個環(huán)節(jié):砸地后向上傳球;砸地后向前傳球;砸地后向前傳準。教師設計的學練標準強調了移動和力量的控制,太過籠統(tǒng),僅發(fā)揮了任務性的作用,沒有在技術動作與練習方法上發(fā)揮出引導作用,學生知道要移動到位,要控制方向與力量,但在練習過程中不明白什么是移動到位,如何才能控制好排球的力量與方向。
再設計學練標準對3個練習環(huán)節(jié)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練習1強調了傳球位置和用力方法,使學生能明白向上傳球時雙手在何處觸球、什么部位觸球,及傳高需要下肢及全身協(xié)調用力,并且特意強調了砸地用力的動作,因為將球有力砸地后球才能彈得高,有利于傳球動作的完成;練習2強調雙手均衡用力,由于是傳直線,如果雙手不均衡用力就容易傳偏;練習3要求傳中目標,所以強調要控制傳球的力量及球落的位置。3個學練內容從技術難度上呈現了越來越高的遞進關系,前1個練習是后1個練習的基礎,前1個練習掌握程度決定了下1個練習的質量,為此當前1個練習提到過的學練標準,后1個練習可以省略,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還會有學生出現錯誤,教師僅強調前1個學練標準即可,所以學練標準也是一個遞進的關系。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完成排球傳球動作在技術上需要做到的環(huán)節(jié),而且還使學生學會了通過排球傳球進行練習的方法。
學練標準往往需要根據場上的形勢變化而變化,所以標準有時是多元的。如,本次九城區(qū)活動中課例教案的部分內容進行分析與再設計(表2)。
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練習,如,高于網或低于網擊球的手法有什么區(qū)別?球在什么位置撥等,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通過實踐、思考、探尋,得出當球高于網的手法可用撥,當球低于網的手法可用擊打,撥球過網時通過調整撥球的部位可避開攔網手,球低于網時,通過調整擊打球的高度或方向避開攔網手等。這些技術的掌握是學生通過深度學習后自我建構得出的,不僅讓學生知道了通過不同的手法突破攔網的防守原理,重要的是啟發(fā)了學生的質疑性思維,培養(yǎng)了思考的習慣。為此教師要有問題意識,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尤其要善于運用球類項目方向、力量、多變的技術特征,通過真實情境下的學習,設計出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性問題,不斷讓學生親歷這種探索的過程,搜尋對立與模糊的觀點爭論,在不斷求真中前行。
2.學練標準表述要明確任務
任務性標準就是通過練習完成交派的工作,為此任務性標準就是讓學生明白在練習過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務,并且做到何種程度,影響著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態(tài)度和效果。從表2中的原學練標準中可以看到,執(zhí)教教師給練習制訂了2個完成率的任務,這樣的任務看似很清晰,但給學生練習帶來了煩瑣。因為完成率是要通過完成次數與練習總次數的計算才得知的,增加了學生在學練過程中的負擔,在學練過程中有些學生不愿意進行統(tǒng)計并計算(在課堂過程中已經得到了驗證),從而降低了練習的積極性,影響了練習任務的達成。
為此建議不要用“率”的任務,而是用簡單完成次數要求,如,“砸地自傳打直”練習的再設計學練標準為:比誰先完成10次(根據學生情況而定);“砸地自傳打準”練習的再設計學練標準為:比誰先打中8個目標(根據學生情況而定)。
任務性學練標準主要通過時間、速度、次數、距離的變化體現,如,在多少時間內完成、在多少秒(分)內跑完、連續(xù)完成多少次(圈)、連續(xù)跳多少米,等等。這樣的任務設計目標明了清晰,可操作性強,有針對性,充分發(fā)揮了任務驅動的作用,也體現了體育項目競爭的特征,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從而也提高了學練效果。
三、學練標準在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通俗易懂,言簡意賅
具體的身體動作、具體的運動條件和對關注點的提示構成了身體練習的三大要素。關注點是學習者主觀意識的范疇,它表現為通過教師的話語提示,使學習者在操作身體時有選擇的對用力時機、方向或部位等某一方面予以重點關注。[1]學練標準就是關注點的具體表現,學練標準設計得到位與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為此學練標準的確定要體現出精準的特點,就是精練與準確,要突出知識與方法的核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練標準的轉化作用,就是將專業(yè)的動作要領與動作要求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指導性語言,一聽就清楚,一聽就會做,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練標準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學、練、思。
在設計學練標準過程中,不建議出現“協(xié)調”“果斷”“快”“準”“熟練”“精神飽滿”“力度”“正確”等形容詞,這些詞學生聽了還是不明白應該如何做及做到什么程度,應盡可能用量詞或具體位置表述,如,“看誰先完成5次”“球落在身體前”“球落地反彈1次后接住”“連續(xù)傳球10次不失誤”等,這樣學生一聽就明白,一看就清楚,一做就知道。也不建議出現“認真觀察”“仔細聽講”“態(tài)度端正”“認真練習”等詞語,因為這些是課堂常規(guī),每節(jié)課、每個練習學生都要做到的,應該在每個學期的第1節(jié)體育課上告知學生。當學習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違規(guī)狀況,教師根據出現的狀況應針對性提醒,使學生有所警覺就行了,當遇到動作難度大、危險系數高的項目時,教師在練習前特意強調一下即可,所以這些常規(guī)性的要求不用在學練標準中體現。
2.因勢利導,循序漸進
1個學練內容有時有1個學練標準,有時有多個學練標準。當有多個學練標準時,可一起呈現,也可逐條呈現,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練內容的難易程度及學習的進程進行把控,這樣才能有效發(fā)揮學練標準的作用。遞進標準的逐步呈現要根據學生的學練情況而定,體現了分層教學的理念,能完成前一個層面的學生,進入下一個層面,不能完成前一個層面的繼續(xù)進行練習,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差異。
所以學練標準的呈現要根據學生的心智能力及學習狀況決定,對年齡段相對低的學生,呈現的學練標準不宜太多,太多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不易把握學習的要點;對年齡段較高的學生,問題性的學練標準相對難一點,可挑戰(zhàn)學生應對困難的能力,給予學生自我建構知識的機會;任務性學練標準要量力而行,太易容易讓學生草草了事,太難容易讓學生知難而退,都不能發(fā)揮激勵功能。
參考文獻:
[1]賈齊,李百煉,楊俊茹.運動技能初步形成階段運動指導的方法論考察[J].體育與科學,2009(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