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鋒
摘 要:教學改革一直在深入發(fā)展,目前初中歷史教育非常注重人文教育。全新的教育理念為落實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指明了方向,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塑造中學生人文精神提供了更優(yōu)質的平臺,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本身為學生感受中華歷史文明提供了直接的素材。本文在對初中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內容,并提出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途徑和方案,旨在培養(yǎng)初中生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為如今的歷史教學改革提供一個設想。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初中歷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歷史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并提升歷史人文素養(yǎng)。歷史學科具備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就要能夠利用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閱歷,提升其社會價值觀念,塑造其人文精神,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感悟中國歷史文化的同時獲得對中華文明的理性思考,使其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人文精神塑造能夠有效推進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包含人生觀、社會價值觀等,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內容的客觀認知與解讀,能夠樹立自身正確的觀念。人文精神塑造還能夠幫助教師明確教育目標,教師除了基礎知識的講解外,還要拓展歷史教育范圍,不僅完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記憶和習題解答,還能在對教材充分挖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教師通過營造和諧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同學生平等地交流探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認知,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索欲望、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當前初中歷史課程的人文教育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具體表現為:其一,教學實踐中,初中歷史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重視不夠。初中歷史教師具有較大的課程教學壓力,評定其教學成果的主要標準是升學率。在升學率指揮棒下,歷史教師往往在教學過程中更關心學生有沒有將??嫉目键c熟記于心,指向成績的目的性強,具有較強的功利色彩,欠缺對學生進行歷史文化的感悟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其二,學校對歷史課程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功能性認識不夠全面。初中歷史課程通過教學的形式對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的精髓加以傳承,但是教師和學校對歷史教育呈現出較濃重的功利色彩,面對著升學考試壓力和社會效益,學校更加注重學生歷史科目的成績,而忽視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yǎng)。其三,教學內容缺乏對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安排。初中歷史教學內容主要基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知識層面,未明確指向人文精神的層面。因此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需要結合具體的歷史教學內容,由教師發(fā)掘其人文精神內蘊,引導學生體驗其人文精神的魅力。所以,人文精神的塑造效果取決于教師教學目標的制定與落實,取決于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一、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
歷史是由各種人和事件構建而成的,呈現的主要內容就是人類發(fā)展史。人對于推動歷史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夠認識到人的力量的國家會注重人的作用,從而采取相應的政策,促進國家向前發(fā)展。從中國古代歷史看,注重人民生活,主張以人為本的朝代都會出現盛世,反之,國家會走向滅亡。所以說,歷史本身就蘊含了人文精神。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念,歷史教育中引導學生用時代背景下的人文精神去理解歷史、詮釋歷史是歷史教育的關鍵,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強調個性、勇于開拓。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內容
(一)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原則
初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原則首先是導向性原則?!敖虝笔菫榱恕坝恕?。歷史知識的學習不是歷史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才是素質教育課堂應追求的最終目標。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拓寬思維,引導學生探討歷史現象背后所隱含的人文內蘊。教師可以教授學生有效的開拓思維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舉一反三,從多個角度理解事物,豐富其人文精神。
其次要做到結合歷史教學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歷史的講解過程就是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過程,由一個課內知識講起,發(fā)散到相關人文知識的講解上,比如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背景和傳達的文化精神內涵等,借此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二)培養(yǎng)內容
初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具體內容包括:其一,從歷史事件中對歷史情況加以了解;其二,對人文知識的正確認識。前者需要教師做到結合實際情況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客觀的綜合評價,而不能單憑教師個人好惡來評價,使學生可以在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后者需要教師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理解歷史事件所反映出的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讓學生對不同時期的歷史所傳達出的人文精神做到正確的理解,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提高其人文內涵。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一)培養(yǎng)學生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初中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人文素養(yǎng)就是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情感。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充滿災難的屈辱史,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的成立,期間經歷了五次列強發(fā)動的大規(guī)模侵華戰(zhàn)爭,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步步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但中國人民具有不屈的抗爭精神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為了中國的近、現代化,一大批杰出人物前赴后繼最終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屈辱歷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歷史內容的講解可以穿插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知國恥、明國情,使學生的民族情感獲得一次次沉淀與升華,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建設的使命感。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育教學在不斷進行改革,學生的素質教育正在回歸課堂,學生除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外,還要注重良好個性以及健全人格的發(fā)展。作為人文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初中歷史對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完整的人格,因此要做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豐富其精神文化意識,進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具體的培養(yǎng)策略可以是讓學生搜集歷史教材中杰出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品格品評,通過同學間的交流討論大家能夠加深對歷史人物所具備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受到感染,從而自覺以這些優(yōu)秀人物為榜樣。比如,勇于革新、挑戰(zhàn)奴隸主貴族勢力除舊布新的商鞅;做好事不留名,默默奉獻的雷鋒;放棄國外優(yōu)厚生活,克服重重困難,學成報國的錢學森等。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下進行歷史課外讀物的閱讀,并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閱讀筆記,學生通過自主感知歷史事件與人物有助于自身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比如搜集關天培、鄧世昌、楊靖宇、戴安瀾等民族英雄的斗爭事跡,學習他們?yōu)榱嗣褡宓慕夥哦幌奚亩窢幘?,進而認識到和平的來之不易,并樹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奮斗的信念。
(三)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歷史的學習不能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簡單記憶和背誦上,要想通過歷史學科獲得人文素質的提高需要從歷史當中吸取智慧,從歷史史實中進行體悟與反思。比如,要求學生課下搜集牛頓、愛迪生等科學家的童年趣事,學習他們勤于思考、勇于質疑的品質,啟發(fā)學生善于質疑,積極的探討事物的本質,追求真理,而不能一知半解或半途而廢?,F代教育理念早已拋棄了“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如:要求學生課下搜索要講的歷史人物的相關事跡等材料,以此豐富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知,向優(yōu)秀歷史人物看齊,學習他們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啟迪并培養(yǎng)學生努力進取的精神。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人精神層面所要追求的一種能力,人類社會取得的一切進步無不是對美的追求的結晶。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進而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
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歷史當中的美的因素,借此引導學生感受美。比如歷史課本中介紹的歷史文物古跡可以帶領學生感受文物的美的神韻;從古代大書法家的書法作品中讓學生感受其書法作品的不同美學風格;通過歷史課本上介紹的文學作品帶領學生體驗歷史中的人情世故,獲得情感的熏陶等。教師可以采用視頻的形式展開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歷史事物的美學價值所在。在歷史人物講解過程中可以分析一個人物青史留名的價值所在,從人物的所作所為中讓學生感受人物精神層面散發(fā)的美學光芒。
四、結語
通過初中歷史教學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體現,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初中歷史教學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更要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結合所授內容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對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討論與評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學習做人做事的原則。結合歷史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現代公民應當具備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學生。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部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2]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3]加林.《意大利人文主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4]王坤慶.《精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李禹階.《中國傳統思想與思維方式論集——中國文化的共生精神》[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