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刺繡作為民間古老的技藝,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天水民俗博物館所藏的刺繡作品以清末和民國時期民間婦女的作品居多,這些刺繡作品與她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連接。從這些刺繡藏品可以看出,刺繡者在通過刺繡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時,還通過刺繡作品來表達自己樸素的審美以及豐富的內心情感。
關鍵詞:民國刺繡;女性生活;情感表達
民國時期的刺繡主要為手工刺繡,多用于服飾和裝飾。刺繡的紋樣主要以幾何紋樣、人物紋樣以及動植物紋樣為主。圖案多采用牡丹、梅花、蘭花等富有吉祥寓意的傳統(tǒng)花卉,圖案較為抽象,線條較為簡化。動物紋樣在民國早期主要以蝴蝶、鳳凰、龍、仙鶴等吉祥動物為常用題材,且多與植物紋樣組合的形式出現在服飾上,民國后期則較少出現。在顏色運用上早期較為鮮艷,后期則更為單純,明快而又淡雅。此外,民國服飾刺繡中有時會使用幾何紋樣,如有萬字紋、壽字紋、云紋,而人物紋樣相對來說使用較少。
民國時期的刺繡者主要為女性。上層社會或家庭條件較好的女性通過刺繡怡情養(yǎng)性、打發(fā)時光,她們的成品多用來裝飾閨房或與好友交流文化,是表達友情的贈品,多以觀賞性為主。而普通百姓中女性的刺繡作品都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題材更接近生活,圖案紋飾相對簡單,以實用性為主。如日常所用的肚兜、云肩、繡花鞋、裙子、香包等。這些刺繡作品是她們日常生活的直接反映,也具有顯著的時代特性和民俗特征。俗話說“觀服可以知俗”,女性通過刺繡將普通老百姓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情懷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衣著、家庭裝飾及生活用品上,所以刺繡作品也是她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俗的集中反映。
就天水民俗博物館所藏的刺繡藏品來說,民國時期的刺繡作品取材較為一致,題材多為花、鳥、魚、蟲、家畜、家禽等動植物或社會生活場景、戲曲題材等。女性通過敏銳的觀察力解讀自己的生活,通過刺繡來表達自己的內在情感訴求,并將之傳遞到人們的生活中,以女性獨有的方式表達、詮釋出她們的情感,體現她們樸素而真實的精神生活。
同時,刺繡作為一種民族手工藝術,集中反映了當時婦女的生活觀、藝術觀、世界觀以及獨特的女性視覺的審美。刺繡者在織物上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按照自己的審美興趣繡上各種紋樣,既加固了織物,又裝飾美化了生活。在刺繡活動中,女性在用料的選取、色彩的搭配、圖案的設計等方面巧妙構思,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運用寓意、諧音、象形等變現手法,經過變形、簡化、抽象成人們能夠理解和喜歡的圖案形式表現出來。所以說刺繡從一開始就凝聚著刺繡者獨特的審美,表現出她們極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設計與裝飾才華,表達了婦女的共性,即對美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對“真”“善”“美”的表達。
參考文獻
[1]胡勝.中國刺繡:永遠鮮活的女性藝術[J].齊魯藝苑,2004(3).
[2]包銘新,柳韻.民國傳統(tǒng)女裝刺繡研究[J].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
[3]李友友.中國民間刺繡[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黃彩春(1983—),女,漢族,甘肅天水人,碩士,文博館員,主要從事文物保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