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鈺瑤
“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p>
這是著名古希臘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說的最后一句話。這句話出自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這本書記錄了蘇格拉底在被審判期間所作的申辯。蘇格拉底作了三次申辯,但最后仍然被判處死刑,講出了上面那句話,這難道是他辯護失敗的結(jié)語嗎?
當然不是,實際上,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他對于那些所判的罪行作了辯護,面對那些欲加之罪,他在申辯中揭穿對方的缺陷,甚至一步步地說服了雅典人。但是很可惜的是,雅典人僅僅是在理性的道理上被說服了,最終仍然是投以他死刑。他的審判的結(jié)果如下:
第一次申辯結(jié)束,大家投票。結(jié)果以二百八十一票對二百二十票宣告有罪。
他再發(fā)言。審判官去判決,結(jié)果判他死刑。
他再發(fā)言。結(jié)束時說道:“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睿l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p>
至此,蘇格拉底的死完成了他的申辯,而他本人,被以民主公平著稱的五百人陪審團判以死刑。
最初,一個叫邁雷托士的年輕人指控蘇格拉底,說他:一不敬畏神,引進新的神靈;二教唆青年,敗壞青年。
蘇格拉底在審判中作了三次辯護:第一是所謂的真正的辯護;第二是關(guān)于減輕刑罰的較短的陳辭;第三是最后預(yù)言性的責(zé)備與忠告。他所作的申辯,是針對兩批人的——沒錯,原告之混雜,使得蘇格拉底在申辯時將他們分成了兩批進行辯護。第一批是無名氏的,即大眾的意見。大家都早就聽說蘇格拉底是誘惑青年的。第二批是公開的,是前一批的代言人,他們的話也是在法庭上實際公訴的話。
在《蘇格拉底的申辯》提要中是這樣寫的:“第一批說,蘇格拉底是作惡和好奇的人,追求地以下、天以上的東西;強詞奪理、顛倒是非,并以此傳授他人。第二批說,蘇格拉底是作惡和蠱惑青年的人,不信國教的神,引進新神,后一批的話是實際公訴中的話。前一批的話,大眾意見的槪栝,也成了同樣的法律程式?!?/p>
那么,蘇格拉底的罪證,真的足以為判處他以死刑的罪證嗎?
我們來看看他的罪名起源于何,書中提要道:起于他承擔了一個特派的使命。海勒豐是蘇格拉底的總角之交,也是希臘人多數(shù)黨的同志。有一次,虔誠的海勒豐到帶勒弗伊去求讖,他問神:“可有人智過于蘇格拉底?”讖語答曰:“無也?!碧K格拉底聽了神的話,胸中懷著疑團:“神的話究竟何所指,他出了何謎?我自信毫無智慧,他說我最有智慧,究竟何所云?按其本性,神決不會說謊?!鄙竦脑捄嗡?,蘇格拉底的疑團久久不能解,他下決心去尋智過于己者以反駁之。因此說蘇格拉底不信神是不符合事實的,正相反,蘇格拉底在得知讖語內(nèi)容后,他有兩個想法:要么是神錯了,要么是神在撒謊。他本人是信神的,所以神不會錯,神也沒有撒謊。但他又自知自己的無知,所以他所做的,其實是對神諭的內(nèi)容進行求證。而這正是他信神的體現(xiàn)。至于說他迷惑青年,更是不符合事實,首先世人從早年起就“聽說他是誘惑青年的,都看過阿里司徒放內(nèi)士的喜劇《雲(yún)》對他的嘲弄?!币蚨排卸ㄋ钦T惑青年的,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人對蘇格拉底的這一罪名的得知,只是道聽途說而已。
還有人指出這個審判的背后復(fù)雜的政治背景。當時,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雅典輸給了斯巴達。雅典公民總覺得之所以失敗,一定是因為有階級敵人在搗亂。有一位雅典老人憤憤不平地說,都是像蘇格拉底這樣的知識分子把人心搞亂了,這樣的人要是去了斯巴達,早就被驅(qū)逐出境了。還有一個更微妙的政治背景就是,在斯巴達的操縱下,雅典出現(xiàn)了一場政變。一幫對民主政治不滿的貴族成功奪權(quán),歷史上把這伙人叫做“三十僭主”。據(jù)說蘇格拉底和這些人關(guān)系很好,因此受到了政治牽連。但是后來這場政治政變很快被平息了,雅典很快就恢復(fù)了民主政治,上臺的民主黨人相當克制,對“三十僭主”的成員實行了大赦。他們更沒有必要對蘇格拉底進行政治迫害。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安匿托士主使了這場指控。這場官司,名義上是邁雷托士帶頭,其實是安匿托士從中縱恿,他在貴族政府垮臺之后,一直主張各個政治派別之間和解。他指使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并不是為了讓蘇格拉底去死,只是為了讓蘇格拉底知難而退,同意被流放。但蘇格拉底并沒有服軟,在真理和智慧面前,他是一個“較真”的人,他不愿有任何退縮,選擇了堅持正確的事情,所以最后在獄中服毒自盡了。可以說,蘇格拉底的死,是政治因素和他自身對智慧與真理的堅守共同作用而導(dǎo)致的。
蘇格拉底所做的一切,動機只有一個,那就是“愛智”。他在法庭申辯時說道:“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周國平先生認為這道出了哲學(xué)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哲學(xué)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他們一生孜孜于思考、尋求和創(chuàng)造這種意義,如果要他們停止這種尋求,或者尋求而不可得,他們就活不下去?!碧K格拉底在服毒自殺之前有過許多次的機會可以免于死刑,但是他都沒有去考慮,甚至是他人的勸說也沒有用。他就像一根筋似的,毅然決然地為了堅守心中的真理、正義以及愛智而赴死。
蘇格拉底還有一句名言,“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如做快樂的豬”。我找過了很多資料,始終都未能夠找到這句話的出處。蘇格拉底本人是不著書的,他的言行主要由他的學(xué)生柏拉圖和色諾芬記錄下來而被我們廣泛得知。蘇格拉底與普通的智者也有區(qū)別,人們常常誤認他為智者一流,實際上他只是思想家,但是智者也是思想家。智者們以此為職業(yè),收學(xué)生教授系統(tǒng)的知識。而蘇格拉底本身其實是有職業(yè)的,就是祖?zhèn)鞯牡窨?。他追求智慧,是出于自己的“愛智”之心,他尋求真理的心。他樂于“閑談”,并不是為了教人,也不是為了爭辯,只是為了與人共同追求真理——他享受這個過程。
哲學(xué)上的一個著名命題就是“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之辯。蘇格拉底始終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他自知自己的無知,知道思考是痛苦的,最終他為了自己最愛的真理而獻身。
“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睿l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生與死的審判,我想他是無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