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呼吸》邀請您進人西方古典音樂花園,覓得驚喜與美好。呼吸,跟著音樂的頻率,音樂就在我們的身體里。有時候,我們甚至有“被音樂了解”的感覺——我們會走到音樂訊息的最深處,找到最愛、最怕、最愧疚或者最悲傷的自己,在那里流下升華的眼淚。
楊照先生的《呼吸》一書,是一份“明確的邀請”,請大家來看看西方古典音樂“這廣大且自由開放的音樂花園”。也許我們會覺得,對巴赫、亨德爾、海頓、莫扎特、肖邦、門德爾松等這些偉大人物的名字耳熟能詳,對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則望而生畏?!逗粑愤@本書告訴我們,“有無數(shù)條路通往這座花園,從哪條路都進得來,進來之后,任何一條路又都會將你帶往更多藏著驚喜的路”。
作者向我們介紹西方古典音樂的演變?!丁氨匦琛迸c“享受”的交替激蕩》中說:古典音樂原本在教堂中產(chǎn)生,音樂是“必需”,是完整的宗教儀式的一部分,后來被宮廷貴族襲用去當做“享受”,由此音樂在形式、語匯的開發(fā)上就有了“浪漫轉(zhuǎn)化”。浪漫主義信念認為音樂不是外于人、由藝匠提供的身外享受,音樂就是人,“人有什么性格、情緒,音樂就有什么性格、情緒”。這樣,音樂又由“享受”擺蕩到了“必需”那邊。
音樂本身會說話,相較于譜了詞的歌曲來說,有些歌詞直接而通俗,阻礙了人們?nèi)ヂ犚魳?,偷懶的?chuàng)作者也只將音樂當成歌詞的附庸,隨意套公式解決,音樂就沒有了力量。所以,我們可以高度利用自己的感官,“不靠歌詞聽音樂”。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更要認識到,“音樂與歌詞,在歌曲中形成復(fù)雜的二元語匯張力,不能認知體會這層張力,就很難創(chuàng)作出真正美好、動人的歌曲”。
于是,楊照先生在《呼吸》這本書里向我們講解巴赫的對位法:幾乎隨時都有超過一個旋律在進行,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旋律在翻飛,而且彼此之間透過時間順序,構(gòu)成井然的秩序,更神奇的是不同聲部聲音一起出現(xiàn)時,又結(jié)合為和諧的和聲,彼此不斷變化。
舒伯特的《第十七號D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為什么成了村上春樹最喜歡的古典音樂,被寫進了《給我搖擺,其余免談》一書,又被寫進了《海邊的卡夫卡》小說里呢?
貝多芬創(chuàng)作多達32首的鋼琴奏鳴曲作品,被譽為鋼琴演奏上的“新約圣經(jīng)”,和巴赫十二平均率“舊約圣經(jīng)”前后輝映;后人創(chuàng)作如何跨越“貝多芬障礙”?
音樂難道僅僅是聽覺的藝術(shù)嗎?舒曼、李斯特、理查·斯特拉斯是怎樣大規(guī)模開發(fā),試驗音樂與其他感官之間的關(guān)系,用音樂說故事,用音樂記錄山光水色,用音樂捕捉心靈的幽微變化的?聽古典音樂到底什么時候鼓掌呢?為什么古典音樂作曲家中男女比例差別那么大呢?
《呼吸》一書用“以思考聽音樂”“以記憶聽音樂”“以感情聽音樂”“以人生聽音樂”四個部分共76篇散文,平易近人地領(lǐng)著我們走進古典音樂時代,走進音樂家的人生。讓我們克服耳朵的惰性,更好地感受樂曲的動人之處。
在《呼吸》這本書里,凡文章中介紹的樂曲,文末都有二維碼以供掃描聆聽。封底又有一個二維碼,掃描它之后便可以進人本書所介紹的47首古典音樂“隨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