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搶救方言與搶救地方風俗文化

      2019-06-25 03:59王洪君
      語言戰(zhàn)略研究 2019年3期
      關鍵詞:民俗文化

      王洪君

      提 要 前半部分,本文首先闡述了現(xiàn)今時代搶救方言對于保護地方文化有著更加重要的特別價值:近20年來,人、物、信息的交流媒介和交流方式的急劇變化正在迅速碾平我國各地獨特的風俗文化,但表示各地獨特風俗文化的詞語還較為完整地保存在65歲以上人群的記憶中。并指出,《中國方言民俗圖典系列》(第一輯)的重要價值正在于,抓住上述時間差,高質(zhì)量地落實了多角度地科學搶救方言并與搶救地方風俗文化有機結合的全新思路,為國家語保工程提供了可推廣實施的初樣。接下來,本文較為詳細地剖析了《圖典》的體例:通貫《圖典》10冊的詞表,涵蓋了不同地域風俗文化的各個重要方面,一以貫之的“詞條+方音+富有深層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釋義+圖片”的表達方式,深層次地展示了十地各自獨特的風俗文化。后半部分,主要是對《圖典》10冊書的逐一介紹和評說。

      關鍵詞 《中國方言民俗圖典系列》;漢語方言;民俗文化;語保工程

      中圖分類號 H0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1014(2019)03-0088-09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307

      Abstract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review, my reflection focuses on the unique value of dialects in reviv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local cultures in the new era.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radical changes in media and forms of communication for human, 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have brought a destructible effect on the distinct features of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es at an increasing speed. Fortunately, words and expressions encoding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s are still preserved relatively well in the memories of those speakers of 65 years and over. I argue that the main value of the Series of Chinese Dialect-based Local Custom with Illustrations (Series 1) lies in creative thinking in a timely-revitalization endeavor, that is, reviving local heritages through documenting dialectal glossary.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of local dialects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vides a good pilot for the National Project of Chinese Language Resource Preserv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I review the layout and formats of the Series in a detailed manner. The Series contains ten volumes of different dialects, covering all major aspects of local customs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ten communities, including Beijing. The volumes demonstrate the unique local cultures of the ten selected locations in a very authentic way through a standardized format: an entry with local pronunciation, in-depth culturally loaded explanation, and detailed illustrations. The last part of the review is devoted to volume-by-volume introductions and specific case reviews of these ten volumes.

      Key words Series of Chinese Dialect-based Local Custom with Illustrations; Chinese dialects; local custom; Preservation Project

      我國有多姿多彩的區(qū)域性地理氣候環(huán)境,豐富各異的地方物產(chǎn)、歷史悠久的地方文化禮儀;復雜多樣的地方方言正是承載上述多彩中華遺產(chǎn)的有聲形式。不少學者認識到,科學地搶救和保護地方方言,能夠在更深層次上科學地搶救和保護地方風俗文化。

      《中國方言民俗圖典系列》(第一輯)(以下簡稱《圖典》),侯精一、李守業(yè)、曹志耘主編,16開精裝本,10冊,語文出版社2014年12月一次出齊。該書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是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簡稱語保工程)啟動之前重要的前期成果,為搶救方言與搶救地方風俗文化的有機結合做出了高質(zhì)量的樣本。

      研究民俗文化與方言有什么關系?我也曾不太理解,也曾認為方言是否消失是一回事,傳統(tǒng)的地方風物是否消失是另一回事。但是,通過翻看《圖典》,聯(lián)想到2009年回插隊點的“探親”和近年來造訪多個不同區(qū)域的耳聞目睹,才深刻地認識到方言與民俗的密切關系。

      我們處在一個變化急劇的大轉(zhuǎn)折時代。大致以1990年為界,高速公路網(wǎng)、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網(wǎng)、電信網(wǎng)鋪開;2010年前后,高鐵網(wǎng)、移動通信和快遞物流又掀起另一波高潮。兩個高潮大大加快了各地人、信息、物品的交流,也必然加速碾平我國各地的傳統(tǒng)特色。無論是地方方言還是傳統(tǒng)的地方物產(chǎn)、建筑、生產(chǎn)、起居,甚至連娛樂和思維方式,近二十年間均在加速消失!

      近二三十年來,工農(nóng)業(yè)產(chǎn)出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密,信息量越來越大;可垃圾也越堆越高,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日漸減少;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親情卻日益淡薄。有識之士意識到,生活于天地之間的人,唯有敬畏自然才能與天地萬物和諧向好,才能保證人的生存和幸福。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diào),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這就首先需要摒棄人對金山銀山等物欲的崇拜和追求。在現(xiàn)代化加速的同時,有選擇地借鑒傳統(tǒng)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精華更必不可少,這需要每個人的參與。

      搶救方言為什么特別重要呢?最近讀到張雪儒先生的《承德土語》(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2017),他在后記中提出一種觀點,大意是說,社會的發(fā)展會有急劇變化的轉(zhuǎn)型期,而語言相對于社會變化而言是個慢變量,雖然在社會轉(zhuǎn)型期也會變化較大,但過去的生活狀態(tài)還活在中老年人記得的土語詞匯中……由此我意識到,雖然近幾十年來地方特有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世界幾近消亡,承負它們的語詞也逐漸不為青年一代使用;但有幸的是,這些語詞仍然活在中老年人的記憶中!這個時間差就是搶救方言對于保護地方文化的特別價值——搶救性地記錄中老年人記憶中的民俗詞語,實際上也就是在搶救地方文化——用科學釋義、標記和各種多媒體的手段可以盡可能多地保存那些漸行漸遠的文化印跡,讓我們的后代有機會通過這些記錄更多地了解、理解另一種存在方式和精神追求,從而多一些自主思考和離開隨波逐流的體驗。

      搶救性保護方言為什么就是更深層次地、科學地保護民俗文化呢?在語言學領域中,地域方言的重要價值在于能夠通過方言差異探求漢語共同源頭語,探求源頭語在地理上的分隔之后自身發(fā)生的系統(tǒng)變化,探求已經(jīng)分化開來的地方語又受到全國通語、外方言或其他語言的影響而發(fā)生的變化。方言之間的差異越大,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就越多。方言所蘊含的最古層次的歷史信息,往往只保留在表示當?shù)靥赜惺挛锏耐猎~的語音中;而較為晚近才進入本地的外來事物及其語詞和語音只進入方言較晚近的層次。如果用語言學的各種成熟又緊跟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方言田野調(diào)查手段把這些記錄下來,再用歷史比較法和外來層次離析法加以分析,就能夠更深入地揭示方言詞匯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

      另外,來自復雜方言地區(qū)的學生如果能夠熟練地掌握自己的母方言,較之只會說普通話的學生,更容易掌握中古、近古不同時期作為書面語或通語標準的韻書,如廣韻、詩韻、詞韻、曲韻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在此基礎上只要稍稍學一些歷史比較法的對應規(guī)律,就能夠很快說好普通話和掌握其他方言。這就有了從方言和方言之間的語音和詞匯的差異中窺解不同地域風俗文化的能力,對于本地文化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此外,有了在掌握語言學和母語方言的基礎上學習普通話的經(jīng)歷,在英語的基礎上再學習印歐語系的其他語言(如德、法、西班牙語等),也會事半功倍,因為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從《圖典》條目的釋義、標音和圖片,更可以直接看出方言與搶救地方文化的密切關系。

      《圖典》的釋義頗見功力。不少條目的釋義中出現(xiàn)一組當?shù)卣Z詞,它們彼此關聯(lián),與記音和圖片相互配合,反映出當?shù)厣顮顟B(tài)的某個立體場景。比如《圖典》揭陽冊“擔蛆[t?33 tshou33]”條的釋義為“‘蛆不單指蛆蟲,是‘屎缸[sai13 k??33](旱廁)下面排泄物以及蟲子等的統(tǒng)稱,‘擔蛆是將這些東西作為肥料挑到地里給蔬菜或瓜果‘落肥[lo?2 pui55](施肥)。‘蛆和草灰是最好的有機肥料,能使植物生長旺盛,不過隨著傳統(tǒng)旱廁數(shù)目的急劇下降,這種蓄積肥料的方式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釋義中的“屎缸”在“其他建筑”中有出條,“落肥”沒有單獨立條;但只要釋義中用到的詞語不是普通話的而是當?shù)靥赜械?,就都標注國際音標,另條釋義或本條中加括號釋義。于是,“擔蛆”條的釋義不僅涉及這一項農(nóng)事,還關聯(lián)了作為當?shù)刂匾钇鹁臃绞降膸透邔愚r(nóng)事活動“施肥”。釋義在強調(diào)“擔蛆”這一傳統(tǒng)農(nóng)作方式是產(chǎn)出有機肥的重要手段的同時,也點出了近年來它與屎缸一起消失。這樣的釋義,使得《圖典》所記錄的地方語詞互相關聯(lián),重建出當?shù)孛锱c活動組成的當?shù)厣a(chǎn)生活場景及其歷史變遷。

      《圖典》條目的標音可以反映所指物的出現(xiàn)時間和流行范圍。比如,平遙冊收錄的“炕柜柜”“小柜柜”,是指當?shù)卦诳坏倪h火端放置的、用來架起“被閣子”(收納被子用的臥具)的小柜子;“窯柜柜”“碗柜柜”是柜體嵌在墻內(nèi)、柜門平墻開的小柜子。這些極具地方特色、與火炕或老式柴灶相配的較為古老的“柜”,都用白讀音[t?y35](音同“具”)來稱說;而在現(xiàn)當代全國各地都曾流行的“連二柜”(過腰高,上面是兩個抽屜,下面是對開門)的“柜”,則用文讀音[kuei35](音同“貴”)來稱說。根據(jù)文白音的不同,我們可以重建出當?shù)卦缙诤徒趦商撞煌募揖訄鼍啊N蚁?,極具地方特色的炕柜柜、窯柜柜、碗柜柜,不太可能換用文讀音;但如果火炕、柴火灶臺等當?shù)卦缙诘纳顖鼍巴耆Я耍c之相連的各種小柜柜及其音同“具”的土音必然也隨之消失。好在《圖典》抓住了它們還活在中老年人的記憶之中的時間差,用詞條、音標及釋義、圖片將它們都記錄了下來。于是,一旦需要,即可激活重建。

      《圖典》選取了10個方言點,按拼音排序為:北京、廣州、績溪、揭陽、梅州、南京、寧遠、平遙、湯溪、西安。布點雖然不多,但兼顧了我國歷史上國家、州府、縣、鄉(xiāng)鎮(zhèn)等不同層級,北、中、南三帶和東、西不同位置,平原、山地、河流等不同地理環(huán)境,方言差異等多種因素。比如,北京、南京、西安歷史上均曾是多個朝代的都城,又分處廣義中原的東、南、西,分屬官話方言之下重要的三支(北京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其他各點分別是一種重要文化的代表:嶺南文化及近代中西方交融文化(廣州,粵方言)、客家文化(梅州,客家方言)、晉商文化(平遙,晉中片方言)、徽州文化(績溪,徽州方言)、潮汕文化(揭陽,潮汕片閩方言)、湘西文化(寧遠,平話)、浙南文化(湯溪,處衢片吳方言)。

      三位主編為本叢書制定了統(tǒng)一的章節(jié)和調(diào)查項目,各冊均包括以下內(nèi)容(小標號的允許根據(jù)當?shù)靥攸c做適當調(diào)整):

      引言(1地理、歷史和人口概況,2方言概況,3民俗文化概況:正文九章的總括)

      壹 房舍建筑(1住宅,2其他建筑,3建筑活動)

      貳 日常用具(1炊具,2臥具,3桌椅板凳櫥柜等家具,4其他用具,5交通工具)

      叁 服飾穿戴(1衣褲,2鞋帽,3首飾)

      肆 飲食起居(1主食,2副食,3菜肴,4起居)

      伍 農(nóng)工百藝(1農(nóng)事農(nóng)具,2手工藝,3商業(yè))

      陸 婚育喪葬(1結婚,2生育,3喪葬)

      柒 歲時節(jié)令(1春節(jié),2元宵節(jié),3清明節(jié),4端午節(jié),5中秋節(jié),6其他)

      捌 游戲娛樂(1民間游藝,2戲劇曲藝)

      玖 宗教信仰及奉祀(1諸神[人神/天神/俗神],2祖先/宗族,3其他)

      方言音系(聲韻調(diào),連調(diào),其他)

      參考文獻

      索引(詞條索引[音序],圖片索引[頁碼序])

      后記

      作為《圖典》主要部分的9章,既包括了日常的衣食住行、基本的生產(chǎn)/服務/交換活動,又包括了非物質(zhì)的、形而上的、涉及傳宗接代/歲節(jié)變化和宗教的禮儀,較全面地涵蓋了各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各冊收錄語詞條目260~340條不等,各條目語詞均標明方言讀音的國際音標,盡量寫出方音所對應的漢字,對其所指和文化內(nèi)涵詳細釋義,并幾乎都配有照片。

      《圖典》10冊各點所在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不同,歷史文化的傳承不同,有了主編精心制定的調(diào)查框架、嚴格的形式要求和對適當增減的相對寬容,各冊做到了既可相互對比又各自特色鮮明。因篇幅有限,下面以夾敘夾議的方式,每冊僅介紹兩到四個特點。編排則以方言點的由北向南為次序。

      北京 北京冊相對難做,本套書統(tǒng)一規(guī)定的項目無疑難以涵蓋北京文化??梢钥闯?,作者為應對這一困難做過很深入的思考。以建筑為例,作者沒有取故宮、頤和園等明清皇家的代表性建筑,而把重點放在了四合院兒、小胡同兒、大牌坊、老城門等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本地特色建筑上。該冊結合圖片詳細介紹了王爺、高官、富裕人家、一般人家的四合院在建筑規(guī)模、建筑部件的等級差別,對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等不同等級四合院兒院門的描寫,讓我們對皇都有了更深層的了解。飲食單元則著重介紹老北京有特色的日常飲食,如茶湯、面茶、豆汁兒、焦圈、炸灌腸、鹵煮火燒、爆肚兒、炒肝兒、炸醬面、涮羊肉等。在整體的取舍上,體現(xiàn)出作者高屋建瓴的眼光。

      但是,該冊在釋義的細節(jié)上總好像差點什么。比如,北京的大雜院其實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文革”結束這一階段形成的,并不是“近些年來”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大雜院多半是四合院原住戶因各種不同的原因遷出,又遷入了更多的新住戶而形成的。原來只住一兩家的每進院落成了多家共住,于是房間可能被分隔成了更多小間,房間的外面往往見縫插針地加建了更多的低矮小屋,廁所和供水等基本設施也往往只能是多戶共用了。這些特點作者沒能抓住。再比如,對豆汁兒等特色飲食的介紹沒能寫出老北京人的“吃感”等;對女孩游戲“t?hua21羊拐”的玩法說明缺少了要用手指把幾個羊拐的四個面都翻到的步驟等。

      其實,作者還不如明確地把重點放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特別是清代中晚期以來的、還活在老北京人(3代以上北京內(nèi)城居民)記憶中的老北京風貌,那一時期的北京城市格局、居民住宅和衣食住行、歲時年節(jié)、文化娛樂等(滿漢不同的民俗分開描寫)。這樣,清代北京城內(nèi)送水的、賣粳米粥的等諸多行當,十幾年前冬天還很常見的攤在地上、劃開小方的煤餅,摞起來的大白菜、大池子澡堂,應對春季風沙包住整個頭部的紗巾等,也可以得到記錄了。

      平遙 該冊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清代光緒年間《平遙縣志》中的縣城地圖和作者對該圖所繪縣城建筑布局做出的深層次闡釋——上下有序,中軸對稱,神人合一:北為上、南為下,各路天神俗神的廟觀集中在城的北半部,而涉人的縣治和祭祀文圣(孔子)、武圣(關公)、城隍(陰間的城管)等人神的廟宇及文星閣、魁星樓、書院、習武的教場等則設在城的南半部。南北兩部又各有東西對稱的分工:北半部東道西佛,南半部東文西武。

      傳統(tǒng)上,一個都城、一個縣城乃至一個村莊,都講究整體的布局,且因各地的地理氣候和歷史傳承不同而有不同講究。在城市鄉(xiāng)村大發(fā)展大建設的當今,如何加強整體布局的文化傳承性和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該冊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我插隊所在的山西陽高縣某村是北方中等鄉(xiāng)村的典型,20世紀70年代的人口是400戶1200余人。整個村莊的中心位置稱作“當街”,是位于東西南北四條通道的十字交叉處的較大空地。這里是全村娛樂/政治/經(jīng)濟活動的中心,也是平時人們聚堆兒聊天休閑的地方。那時,當街的南邊是一座青色磚瓦的大屋頂古建式的戲臺,當街的正北有村診所、合作社;西北有棵很大的古楊樹(據(jù)說原來還有個廟),大楊樹再往西是大隊部、廣播站、鐵匠坊、油坊。但2009年我回村探親時看到的卻是:當街的大戲臺已坍塌近半,坍塌的土石上面堆滿垃圾;大隊部(現(xiàn)稱“村公所”)和廣播站搬到了村東口之外;鐵匠坊、油坊因現(xiàn)代化的沖擊而倒閉;新建的房屋散亂無序;當街失去功能,整個村莊仿佛散了架,失了魂!一年前聽說,大楊樹也已幾近凋零,只剩一根枝杈還有樹葉;今年,大楊樹已無一枝杈存活了。

      西安 作者在關注十三朝古都的同時,十分注意深入挖掘和還原長期以來當?shù)仄胀ㄈ伺c地理氣候密切關聯(lián)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比如:于農(nóng)業(yè),除了犁、耙(bà)等農(nóng)具之外,還收錄了用荊條或藤條編制的長方形片狀的“耱”和“骨都子”。在北方,用耱耱地是用耙耙地之后進行的一個必有步驟,人立耱上,以畜力拖拉,以進一步擦平土地。耱地之后還要用木制的“骨都子”以人力擊碎更小的土塊。在我看過的多本文化圖典中,唯有該冊完整記錄了北方旱地傳統(tǒng)春耕備種的各個步驟和所用工具。在農(nóng)耕文化逐漸遠去的今天,這些記錄格外珍貴。于飲食,除了旅游文化大力宣傳的羊肉泡饃、面之外,該冊還收錄了普通人家常吃的攪團、槐花麥飯、柿面糊塌等。“攪團”,我插隊時經(jīng)常吃,只是我們那里的用料是玉米面,名稱叫作“拿糕”。我們那里雖沒有柿面糊塌也極少槐花麥飯,但有另一種特殊飯食——“楊毛毛拌塊壘”?!皸蠲笔谴禾鞐顦渖仙龅囊粭l條兩寸多長像毛毛蟲樣的吊垂物,收集之后只用藏在紫色小碎皮里面的白色梗兒,還需用水再泡若干天。適用的楊毛毛在一年中只有十幾天的時間,處理起來費時、費事,但口味清新又補充了當時的糧食短缺,很受當?shù)厝讼矏邸,F(xiàn)在糧食不缺了,但各地那些純天然、加工工藝較復雜又有獨特清新口味的特色健康食品,應該有開發(fā)推廣的潛力。

      南京 該冊把各章按舊時傳統(tǒng),20世紀五、六、七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分為3期,叢書中僅有兩冊這樣分期。我想,這樣的時段劃分,對于全國絕大多數(shù)點都是合適的?!鞍虢刈用廾馈薄笆痔准喚€織衣褲”等詞條帶我這50后回到了少年時代。想來,對自制護發(fā)用“刨花水”的詳細介紹也一定會引發(fā)更老一代人群的懷舊之情吧。

      該冊在有限的篇幅下很好地把握了多朝古都和平民百姓兩個不同層次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既介紹總統(tǒng)府、中山陵、國民大會堂等民國著名建筑,也介紹民國當?shù)刂乃拇笥霸?正月十六“爬城頭”、清明家家插柳枝、冬至吃青菜豆腐、南京城隍文天祥、廁神紫姑等。

      我還注意到該冊指出,當?shù)匾鹿诖笞逶谶^大年祭祀祖先時只能用河魚不能用海魚。這似乎是北方大族的共同規(guī)矩,我母親的家族是山東諸城大戶,那里離海近,海魚平常,河魚少有,但大年祭祖一定要用河北湖里的淡水大魚。在那個年代,這可是要花十幾二十天的時間才能運回來呢。這里面一定有更深精神層面的內(nèi)陸文化的內(nèi)涵。

      績溪 該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徽州民俗中對家族祖先蔭護和后代傳承家國之責的極度重視。比如一些大戶宗族每年舉行的隆重“祭社”,是為這一年同宗族中所有滿40歲的男丁一起舉辦的慶典,相關各家要提前一年喂養(yǎng)一頭幾百斤重的大豬,屆時去除外毛和內(nèi)臟,但保持外觀如生,立著固定在木架子上,頭戴花球、耳插金花、身貼壽貼,嘴含“大明珠”,披紅帶彩,由4位壯漢抬著,前有老者手持壽錢開道,后有長長的親友群分別捧著壽雞(大公雞)、壽魚(金色鯉魚)、壽粽等供品,在鞭炮聲中,一同走向家族祠堂。典禮的頌詞為“四十不惑,業(yè)成家樂;源遠流長,承前啟后;飲水思源,感恩戴德。一叩首,皇天后土固金甌;二叩首,祖宗遺澤長蔭后;三叩首,子孫代代富貴有”。這些儀式當源自北方中原士族大戶,雖遷至皖南山區(qū)但仍代代恪守中原文化之根。

      湯溪 湯溪是浙南山區(qū)的一個鎮(zhèn),過去交通不便,較為貧困。該冊緊緊抓住該地方言獨特、存古性強,人文狀況與自然地理和諧共生的主線,寫出了對近二三十年現(xiàn)代化碾壓推平多樣性地方文化的憂慮。比如,當?shù)氐膫鹘y(tǒng)民居為黃墻黑瓦,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起伏的黛綠群山之坳的黃色土地上,與背景色彩的差異和色調(diào)的搭配,和諧安然;而近幾十年新建的民居均為白墻紅瓦,與背景黛綠、土黃的基本色調(diào)反搭,人工制造的張揚卻失去了與自然低調(diào)相處中的和諧與安然。

      生活自然而達至簡。普通民居均無院,朝向因山就川,建筑材料均出自當?shù)兀菏^壘基、黃土筑墻、木頭搭架分成兩層。穿戴幾乎沒有任何裝飾性的衣物或首飾,除簡樸的衣褲之外,只有與勞動密切相關的藍色或黑色“圍裙”和“湯布”(男人戶外干活兒時系在腰間的白色粗布。五六尺長、二尺寬;流汗可擦,擔扛可墊,酷熱時可圍住下身代替褲子。南方多點也有類似用途的布)。“大包干”之前飲食單調(diào)粗糙、缺油少蔬,“紅鑊”(不加油直接把菜放入鍋中翻炒)、“厾鹽”(無菜,用筷子蘸鹽就飯吃)是常態(tài)。

      看后感到,作者是在對我們說,現(xiàn)在生活有了極大改善,卻更要警惕過度消費導致自然資源的入不敷出。來自自然返回自然、與環(huán)境和諧共生的理念,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須臾不可忘記。

      寧遠 寧遠縣地處諸多大山之間的平地,分布有多個民族(漢族/瑤族)、多種方言(漢語有西南官話/平話/土話),該冊記錄的是平話。該冊是另一個明確把所記錄的文化分為3期的,3期的時間段與南京冊大致相同。

      寧遠的風物與北方十分不同。比如:“舀水井”(水面略高于井口,水一直往外流。一般修有兩個水池,上游的池洗菜,下游的洗衣);煮飯燒菜不用固定的灶或爐子,而用“撐鐺姑姑”(一個粗大鐵圓圈,下有3條鐵腳插入地下)支撐飯鍋或菜鍋,鍋下加柴火燒;煮飯用具是底部適合插進“撐鐺姑姑”的鐵圈中的“炆鐺”(鑄鐵制、錐形底、中間大而口稍小、腰部鑲有4個鐵坨連接著4只稱為“炆鐺耳夾”的提手)。

      改革開放前當?shù)氐纳钕喈斬毨?,床上鋪的枕的多為稻?男子夏天赤腳,冬天穿沒有鞋墊的膠鞋;當?shù)孛袼资敲咳瞻砘蛲砩弦丛瑁毨Ъ彝ザ嗍悄行?、女性分別共用一條澡巾(男女不混用);腌菜是一般家庭的主菜。

      巫是當?shù)刈罹咛厣牡胤轿幕龅讲豁樀氖拢ㄈ缟。?,要請當?shù)毓砥呕蚱渌芘c鬼神交通的奇人來念咒畫符。當?shù)厝讼嘈?,人與魂魄之間存在跨界聯(lián)系,鬼婆等奇人就是人與鬼神跨界聯(lián)系的中介,他們各有自己特殊的法術和傳承程序。該冊收有相當多的該方面詞匯,逐條詳細地解說了巫文化的多種儀式及其目的和效果。

      另外,當?shù)剞k喪事時有“請水”儀式,揭陽點也有大同小異的、叫作“買水”的儀式。我聽一位學弟說起過,與揭陽同屬閩南方言的海南島漢族也有類似儀式,且與揭陽一樣,在儀式中一定要求赤腳而行。我很好奇喪事中的請水或買水儀式在古代文獻中是否有過記載,是漢族古俗還是南方少數(shù)民族古俗。同時想到,如果能夠詳細地普查一下哪些地方有類似儀式,或許可以從中一窺南方各族群的來源及遷徙分化的軌跡。

      梅州 梅州是典型客家文化的代表點。該冊對客家最具特色的圍屋式民居的選址、外部和內(nèi)部的設計與風水講究等均有詳細論述,茲不贅述。

      作者對梅州風物的了解深入,對客家文化的感情溢于文字。對于當?shù)仫L物,該冊不僅結合圖片細說其外形,還常常詳細說明其制作過程和文化功能。比如對于土墻的建筑過程,該冊的說明是該叢書各冊中最為準確的,突出了“生土”(未經(jīng)焙燒的沙質(zhì)黏土與沙土的拌和)、“版筑”(在一定高度寬度的夾墻板中加土后夯筑,層層加高)等關鍵要素。再比如詞條“割蓾萁”的釋義包括:別名,外形特點,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功用,大口灶大鍋頭用主要燃料,負責割蓾萁的主要是女性,所用工具是鐮刀鉤索和竹杠,割前要先敲打一番以驚走蛇和蜂,燒后成灰可做肥,灰浸泡并過濾后可用來洗衣洗發(fā),捕獲的小魚或泥鰍可用蓾萁梗穿過腮穿成一串拎著走,抽掉蓾萁的內(nèi)芯后可用來吹泡泡,冬天還可以用它來把薄冰吹開洞眼再串起來玩!割蓾萁的青年女子常引發(fā)伐木取薪的男子與其對唱山歌,其中《割蓾妹子戀情哥》最為有名。該詞條不僅有相關的百科知識,更仿佛展示了蓾萁嵌入其中的多幅當?shù)仫L俗畫卷,特別是一群兒童個個手拎蓾萁串泥鰍,無邪歡樂洋溢而出的畫面,著實令人感動。

      另外,該冊對近代以來客家人向海外拓展的特點也有充分的反映(如“僑批”)。

      揭陽 該冊給我印象深刻的有:(1)多路神明的民間信仰。除佛道兩路神明之外,還有天神、水神、山神、海神、土地神、榕樹神、竹神等,均各有其祭祀專用的“老爺宮”。如各村都設有“地頭老爺宮”,作為“三山國王”(當?shù)亟?、明、獨三山的山神)的祭祀場?治喪的第一項“報地頭”是到地頭老爺宮向地頭老爺通報去世者的姓名、生卒年;蓋房的第一項是祭祀楊老爺(風水祖師楊筠松);等等。(2)前榕后竹的村落布局。村前大榕樹下常常設有天公的祭壇,逢每月初一/十五及其他各種節(jié)日均祭天公,而發(fā)喪時首先要“拜天公”。(3)民居建筑。當?shù)刈≌母窬钟兴狞c金、下山虎、三座落、五間過等多種,作者的釋義以兩進三開間的四點金為基點,然后縱向減少、增加一進,或橫向左右各增一間就成為其他樣式,說明得非常簡明而清晰。(4)對當?shù)氐母鞣N器物和其他民俗也均描寫得地道入微。這讓我非常驚訝,因第一作者十分年輕。直到讀到后記,才明其所以。后記中說“離開家鄉(xiāng)二十余年了,借編著圖典的機緣可以有大段大段的時間在家鄉(xiāng)居住……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家鄉(xiāng))的認識太淺太淺……參觀了揭陽各式住宅,參加了婚禮和葬禮,學著像揭陽女人一樣‘做馃‘拜老爺,才發(fā)現(xiàn)自己終于開始像揭陽的女人了”。筆者不由感慨,有了故鄉(xiāng)有了根,做出的學問果然不一樣!

      該冊的遺憾是,只有記音而不寫出漢字的空格實在有些過多。這大約是由于作者的謹慎,但土語詞的本字考原本就是需要多位學人多年不懈地彼此討論的大學問,作者本可嘗試解答一下的。

      廣州 該冊一開始即明確指出廣州有始于漢代的南越國文化底層、始于唐宋的中原文化主體層、始于近代的西方文化的表層這3個層次。許多單元都詳細介紹了3個層次各自的代表,或3層文化要素融合的典型代表。

      房屋建筑的描寫和取舍很是精彩。首先介紹了廣州特色房舍的分布格局是西關大屋、東關洋房:傳統(tǒng)的名門貴族、富商巨賈聚集于城西,建筑多保持我國傳統(tǒng)的多進式合院;而新興的華僑實業(yè)家或富商則聚集于城東,建起了上百座西式豪宅。傳統(tǒng)合院式的西關大屋也突出介紹當?shù)靥攸c,比如其“三件頭”的正門,包括了最外面的半人高對開的小折門、中間是可推拉像梯子似的與上面可連接也可斷開的趟攏,再之后才是大門。此外,對當?shù)仄胀ㄉ套捎梅亢透黝惏傩盏木由崛缰裢参?、騎樓、蠔殼屋、艇屋、水欄、寮仔等也有圖片和詳細介紹,再加上廟觀、宗族祠堂、會館、當鋪等,數(shù)百年前的廣州風貌栩栩如生。

      廣州人重食輕衣,喜歡煲湯,相信食藥同源;廣州人喜歡蓄須,30多歲就留八字胡;廣州人同音忌諱和同音彩頭很多。這里面的種種講究,該冊都配以圖片細細講來。另外,有些傳統(tǒng)民俗在現(xiàn)代也很值得推廣提倡。比如,給小孩過生日很簡單,10歲前生日只多吃一只咸蛋,意在鼓勵孩子從小要有雄心(因咸蛋的蛋黃為紅色而廣州話“紅”“雄”同音);10歲之后,除另外多加一些肉食之外,還要找些小碴兒來打孩子,以避免孩子養(yǎng)成驕嬌之氣;成人后則一般年過50之后才做壽。

      整體來看,《圖典》以搶救性保護方言的各種科學手段記錄地方風俗文化,同時使地方風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更深層次的展示。《圖典》主編和各冊作者的學識決定了《圖典》的高質(zhì)量。

      《圖典》的三位主編中,侯精一、曹志耘是著名的漢語方言學專家,不僅對各自家鄉(xiāng)方言有數(shù)十年深入細致的研究,而且有主持全國多點方言大型項目的經(jīng)驗。李守業(yè)是漢語專業(yè)出身的資深編審,在漢語方言方面有著豐富出版經(jīng)驗,亦有自己的科研。他們彼此配合來開創(chuàng)方言與民俗相結合、記音/

      考本字與圖像相結合的《圖典》系列,為后續(xù)同類工作提供高質(zhì)量的樣本(俗話說“開個好頭”),無疑是非常合適的。

      三位主編為各冊選定了高學術水準的編著牽頭人。牽頭人的特點有三。一是年富力強:2010年左右《圖典》開始編撰之時,牽頭人中7人40~50歲,3人30歲出頭。二是專業(yè)水平高:10人均為方言學或相關學科的博士且長期從事方言研究;資深的7人均為高校方言學科帶頭人、教授,年輕的3人均為高校的學術骨干、副教授。三是熟知并熱愛所選點的民俗文化:除北京點外,有的牽頭人就是當?shù)厝?,從小就生活在現(xiàn)代化推平地域文化之前的農(nóng)村;有的雖不是當?shù)厝?,但其家鄉(xiāng)的民俗文化和方言與該地同屬一系,后又長期在該地高校任職,較熟悉當?shù)匚幕矣姓{(diào)動相關行政和研究力量的能力,多數(shù)分冊的作者有當?shù)貙W者或文化人士加入。高水準的編者及其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證了叢書的高水準,為后續(xù)的語保工程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樣本,同時培養(yǎng)壯大了方言民俗研究的年輕力量和地方力量。

      至于不足,前面介紹各冊時已順便說到一些。這里再談一點——除平遙冊之外,各冊都沒有叢書主編和各冊作者的簡歷。我覺得很是遺憾。

      必須稱道的還有整套叢書的裝幀,奇文云海的設計果然不負盛名。精裝的各冊,外套的封面紙均為書脊淺棕土色,向封面封底漸變?yōu)橥涟咨?,淺的基色之下以冰紋開片般的略微深色的線條畫出所在方言點周邊的地形地貌,再在封面左上方加有一方更深顏色的圓形小印章,用陰文寫出各點地名。前后環(huán)襯用深咖色做基色,基色之上隱約可見該點的一份重要歷史文獻(如平遙冊是清代縣志中的縣城圖)。每個單元都選用一幅最能代表該單元內(nèi)容、最有地方韻味的照片放大至對開兩頁的大小,單元標題與單元和照片的說明以和諧的反色置于照片合適的位置,等等,處處體現(xiàn)出高格調(diào)、高品位。

      寫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我這個語言學家,更感興趣的卻是民俗。更準確地說,是各地與當?shù)鬲毺刈匀画h(huán)境更為和諧的、承繼了當?shù)厝宋臍v史的傳統(tǒng)物質(zhì)形態(tài)和精神世界。相信,其他學科的學者和各地鄉(xiāng)親看到那些自己平常說的土語居然能用漢字寫出來,各地那些特有的風物竟然能夠這樣精細地描寫出來,一定也會興奮和感動。已有幾次,已經(jīng)畢業(yè)的學生來我家見到這套書,盡管他們現(xiàn)在的工作已經(jīng)跟方言完全沒有關系,但馬上用手機下單買下了這10冊的全套叢書!我的學弟,有次跟我討論他一直認為無字可寫的海南民俗詞語。當我向他解釋為什么某個詞中的土音應該是某個他沒想到的漢字時,他高興極了,說他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朋友們在網(wǎng)上有個群,經(jīng)常討論這些問題而始終無解;說我們真應該利用網(wǎng)絡等手段擴大宣傳,發(fā)動大家共同參與。是呀,誰人心底沒有故鄉(xiāng),誰人不想知道自己究竟是從哪里而來的呢?

      責任編輯:魏曉明

      猜你喜歡
      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識,延續(xù)民俗文化
      略論貴州茂蘭自然保戶區(qū)民俗文化的保護
      城市化進程中的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對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中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互聯(lián)網(wǎng)+”促進民俗文化活態(tài)化
      民風民俗
      關于發(fā)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思考
      淺議河北民俗文化檔案資源建設
      海阳市| 文成县| 三河市| 神农架林区| 醴陵市| 阿坝| 松原市| 南乐县| 玉屏| 达州市| 阳原县| 舒城县| 达孜县| 无极县| 扎赉特旗| 方城县| 南郑县| 祁连县| 黄骅市| 泸西县| 法库县| 武平县| 黎城县| 名山县| 阜新市| 崇仁县| 北宁市| 五华县| 安阳县| 祥云县| 隆回县| 玉环县| 宜兰县| 峨山| 周至县| 巴南区| 禹城市| 贵南县| 峨边| 弥勒县| 新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