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放
2016年9月3~6日,原告小覃在超市分3次購買單價118元的某野生雪菊茶19盒,68元的某菊茶36盒,兩種食品總價款4572元。此后小覃發(fā)現,上述某野生雪菊茶原標簽標示的生產日期為2014/11/09,而加貼、覆蓋原標簽的新標簽標示生產日期為2016/07/10;某菊茶外包裝盒上的標簽標示保質期為12個月,未標示生產許可證編號、生產日期,而盒內的小包裝標簽標示保質期為24個月,也未標示生產許可證編號、生產日期,遂將該超市所屬的賓陽縣某公司訴至法院。其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食品安全法》,要求某公司賠償13倍貨款。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賓陽縣人民法院審結了這起買賣合同糾紛案,判決被告賓陽縣某公司退還原告小覃貨款3380元,并支付十倍賠償金33800元。
律師觀點
上述案件屬于涉及食品的買賣合同糾紛。此類案件中,消費者可以要求3倍賠償還是10倍賠償?具體數額怎么計算呢?實踐中,當商家提供的產品存在欺詐時,消費者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張貨款3倍的賠償;當消費者購買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時,可以依據《食品安全法》主張貨款10倍的賠償或遭受損失的3倍賠償(以金額高者為準,擇其一主張)。本案中,既涉及虛假標識的欺詐行為,也涉及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問題,但消費者只能在3倍賠償或10倍賠償中選擇一種進行主張。
知識延伸
1 為什么“三倍賠償”和“十倍賠償”只能擇其一?
我國法律中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只有上述2種?!断M者權益保護法》中規(guī)定的3倍賠償適用于各類商品和服務,《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10倍賠償僅適用于食品(含藥食同源類物質)。消費者在主張賠償時,不能同時主張3倍賠償和10倍賠償?!妒称钒踩ā返?48條的“退一賠十”是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特別性規(guī)定,其相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而言屬于特別法。在一般法與特別法中,只能擇其一進行主張。
2 “三倍賠償”和“十倍賠償”有何共同之處?
3倍賠償與10倍賠償存在著共同之處——兩者提起索賠要求的主體均為消費者。如果索賠的主體行為并非出于生活消費為目的購買,而是以營利為目的,則無權進行上述索賠,如企業(yè)之間的貨物買賣行為、職業(yè)索賠人反復購買同類食品索賠的行為等均不在索賠之列。
3 構成“欺詐”的必要條件有哪些?
①欺詐人具有欺詐的故意性。所謂欺詐故意,是指欺詐人(商品提供者)明知自己提供給對方(消費者)的情況是虛假的,會使被欺詐人(消費者)陷入錯誤認識,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②欺詐人具有欺詐行為。所謂欺詐行為是指欺詐人通過語言、文字或活動有意隱瞞事實或告知虛假情況的行為,包括為使被欺詐人陷于錯誤、保持錯誤或加深錯誤等而實施的虛構、變更、隱匿事實的行為。
③被欺詐人陷于錯誤是基于欺詐人的欺詐行為,即被欺詐人并非因自己疏忽之故,而是因欺詐陷于錯誤。這里的錯誤是指當事人對合同的主要內容存在認識缺陷。如果被欺詐人未陷于錯誤,即使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和行為,也不會發(fā)生欺詐的法律后果。因此,不但欺詐人要具有欺詐的故意和欺詐行為,同時還要求欺詐與被欺詐人陷于錯誤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④被欺詐人因錯誤認識而做出一定的意思表示。所謂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將欲成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為。被欺詐人在做出意思表示時,認為該行為是自己真實的意思表達,會引起期望的法律后果。而事實上因受欺詐,其意思表示不會引起期望的法律后果。因此,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陷于錯誤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才構成欺詐,如被欺詐人雖然因受欺詐而陷于錯誤認識,但并未因錯誤認識而做出意思表示,則不構成欺詐。
4 相關法律規(guī)定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或損失3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1000元的,定為1000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除外。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
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guī)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guī)保護。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定為500元。
專家介紹:
劉志鑫律師,國內為數不多的食品專業(yè)律師之一,現為廣東耀中律師事務所律師,第三方食品藥品專業(yè)法律服務機構食安(深圳)法律服務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研究員,廣東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管理員培訓講師。劉志鑫于蘭州大學政治學、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專業(yè)畢業(yè),先于西安交通大學藥學專業(yè)在讀。專注于食品藥品領域的專業(yè)法律業(yè)務研究,現為香港知名品牌衍生集團等多家食品企業(yè)提供法律服務,系知名食品雜志《食品安全導刊》法律視角欄目特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