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重讀丁寶楨

      2019-06-26 06:26吳永強
      齊魯周刊 2019年24期
      關鍵詞:丁寶楨山東

      吳永強

      近日,疑似晚清名臣丁寶楨墓在濟南某建筑工地被發(fā)現(xiàn)。

      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jié)市織金縣)牛場鎮(zhèn)人,晚清名臣。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岳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為官生涯中,他勇于擔當、清廉剛正,一生致力于報國愛民,是洋務運動重要代表人物。

      位于珍珠泉畔的原山東巡撫大院,歷經(jīng)數(shù)百年變遷,一代代執(zhí)政者在此留下深刻足跡。清朝200余年歷史中,最著名的山東巡撫是丁寶楨。他蜚聲全國的政績發(fā)端于濟南,他本人最終又魂歸濟南。身處大變局的時代,以一己之力試圖匡扶社稷,外御強敵,自我變革,嚴于律己,造福一方,從丁寶楨身上,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諸多痕跡,看到了以他為代表的有志之士為拯救家國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一系列亙古不變的做人、為官準則。

      丁寶楨為山東,為四川,為中國留下了寶貴遺產(chǎn)。

      初到山東

      1863年,43歲的貴州人丁寶楨由湖南北上,至濟南,開啟了他在山東13年的為官生涯。此時的他,已過不惑之年,積累了豐富的為官經(jīng)驗、治軍經(jīng)驗,山東為他進入中國政治核心提供了舞臺。

      這前后,大清王朝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太平天國、捻軍,以及各地大大小小的起義,再加上兩年前英法聯(lián)軍攻破北京,內(nèi)憂外患,國將不國。

      10年前,33歲的丁寶楨中進士二甲第十一名,并選為翰林庶吉士。第二年因母親去世,回家服喪。這年,遵義爆發(fā)了楊隆喜起義,災禍殃及平遠。丁寶楨自己出錢招募了800壯丁保衛(wèi)鄉(xiāng)里,平遠得以保全平安。

      1855年,貴州又爆發(fā)了張秀眉領導的苗民起義,這次起義更猛烈,次年大半個貴州陷入禍亂之中。丁寶楨丁憂期滿,準備回京,貴州巡撫蔣霨遠奏請朝廷留他任隨軍參贊,朝廷特旨授寶楨翰林院編修留軍。

      這期間,同樣因丁憂而改變?nèi)松\的曾國藩,正率領湘軍與太平軍浴血奮戰(zhàn),并屢戰(zhàn)屢敗。

      丁寶楨之前已變賣全部家產(chǎn),毀家紓難。這次又在家鄉(xiāng)招募鄉(xiāng)勇四千人赴銅仁、黔南等地作戰(zhàn),由此開始了軍功卓著的升遷之路。咸豐十年,升任湖南岳州知府。當時,湖北南岸十二州縣盡陷于太平軍,一江之隔的岳州城也已先后失陷四次。丁寶楨到任時,城內(nèi)居民四散,府庫空虛。于是他首先稽查戶口,年四十以下十五以上者編列成營,以兵法約束,得兵勇八十余營,分駐鳳凰山及府城各要隘。并于城內(nèi)文廟掘地,得吳三桂所鑄大炮數(shù)百尊,皆可用。又組織洞庭湖漁民五六千戶,均以營制部署,配以火槍、銅鑼、旗幟,駐防城陵磯等地,日夜巡守。一番舉措之后,軍民一心,都有了固守城池之志。太平軍見此地防御甚嚴,不得已回師江西,岳州全境得獲保全。

      又過了兩年,調(diào)任長沙知府。在岳州和長沙任上,勵精圖治,官聲清廉,吏部考核均為“卓異”。

      丁寶楨到山東時,太平天國起義已由盛轉(zhuǎn)衰,但各地烽煙四起,河北山東兩地就有宋景詩領導的黑旗軍農(nóng)民起義。當然,黑旗軍并非破壞力最強的,捻軍才是勢力最大的起義部隊,所以丁寶楨對黑旗軍采取招撫戰(zhàn)術。但朝廷并不認同他的做法,斥其擅議招撫,給予降級留任處分。當然,這只是小插曲,并未影響他的升遷勢頭。

      丁寶楨初來乍到,就將了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一軍。此時的山東,大部分已被各路起義軍瓜分,如劉德培在淄川起兵,自稱漢王。清朝在北方唯一可靠的強勁力量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僧格林沁是嘉慶的外孫,受封親王,節(jié)制蘇魯豫皖四省軍事,位高權重,不可一世。地方大員晉見,司道以下官員概不設座。

      此時,僧格林沁正在淄川。按例,丁寶楨前往請訓。得知了僧王的“規(guī)矩”后,便對門吏言道:“同役國事,坐則見,否則罷?!弊笥叶即蟪砸惑@。僧王接報,對丁寶楨的耿介大加佩服,于是“改容加禮”,設置座位。此事很快傳遍山東,巡撫閻敬銘聞之,不禁對這位新到任的按察使刮目相看,親自到郊外迎接。此后“事無大小,皆咨寶楨而后行”。

      丁寶楨與閻敬銘的友誼維持了很多年,直到逝世,墓志銘也是由閻敬銘書寫。

      1864年,丁寶楨升任山東布政使。第二年,僧格林沁戰(zhàn)死于曹州,丁寶楨被彈劾協(xié)戰(zhàn)不力,恩降四品頂戴留任。1866年,給事中孫楫、御史朱鎮(zhèn)又搜集羅織了其他的罪名來彈劾他,此事轉(zhuǎn)呈到曾國藩手中,曾國藩向皇帝稟告說丁寶楨無罪。山東巡撫閻敬銘向來欣賞丁寶楨的才能,請求退休,舉薦丁寶楨來代替自己。

      丁寶楨開始擔任山東巡撫,成為一省統(tǒng)領。這一年,與李鴻章合圍剿滅了山東捻軍。翌年,河北捻軍直逼北京城,帝都告急。丁寶楨立即快馬奔馳,率領一千騎兵,三千精銳步兵,帶著五天糧食,日夜兼程,援助北方,捻軍于是向南潰逃。這場戰(zhàn)役,朝廷派遣禁軍到京城外防備捻軍,統(tǒng)領士兵的各位將領都受到責備,只有丁寶楨這一支軍隊突然出現(xiàn)在敵人之前,轉(zhuǎn)戰(zhàn)各州間,收復饒陽,功勞最大。

      朝廷多次降下圣旨褒揚嘉獎,加太子少保銜。

      “安德海事件”背后的政治博弈

      捻軍初滅,清朝開啟“同治中興”。

      智殺安德海,是丁寶楨影響最大的一件事。

      安德海是晚清著名的太監(jiān),八九歲時凈身,進宮后在咸豐帝身邊為御前太監(jiān)。由于安德海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葉赫那拉杏貞的好感。

      1861年,咸豐帝死于承德避暑山莊,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繼承皇位,并派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弼幼主,主持政務。可是幼主的生母慈禧暗中準備和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發(fā)動政變,奪取政權。

      安德海,成為政變發(fā)動者之間互相聯(lián)系的牽線人。他兩次潛入北京,與奕訢溝通,后又安排奕訢與兩宮太后相見。最終,政變順利發(fā)動,慈禧登上中國政治舞臺。

      由于安德海在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jiān),成了朝中的顯赫人物。

      這一年,安德海只有17歲。

      由于他辦事機敏,善于察言觀色,深得慈禧太后歡心。之后,安德海恃寵而驕,雖然只是六品的藍翎太監(jiān),卻連小皇帝載淳、恭親王奕訢等朝中大臣亦不放在眼里。他還經(jīng)常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關系,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訓斥。他目無皇帝,越權胡為,已經(jīng)到了令同治皇帝忍無可忍的地步。

      直到25歲殞命山東,這期間,有兩件事值得一提。

      獲得權力后的慈禧,下一步就是解除奕訢的權力。同治四年三月,在安德海的密謀下,慈禧借用一個御史彈劾奕訢的機會,發(fā)動突然襲擊,革去奕訢的議政王和一切差使,不準干預公事。一個月后,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頗知愧悔”為由,讓他“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復議政名目”。慈禧在這一反一復之間,既輕而易舉地革去了議政王的名位和權力,又繼續(xù)使用了奕訢,掃除了對自己的威脅。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彩,大擺酒宴,娶年方19歲的美人、藝名“九歲紅”的馬賽花為妻。慈禧太后為了表示寵愛,特地賞賜了白銀一千兩,綢緞一百匹。

      太監(jiān)娶妻的新聞,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也迅速傳播開來。

      第二年,久在宮闈的安德海想出宮游玩并借機斂財,遂借口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獲得慈禧太后許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許太監(jiān)擅出宮禁的祖制于不顧,帶領著一班隨從,前呼后擁出京了。

      《欽定宮中現(xiàn)行則例》規(guī)定:太監(jiān)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jiān),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在未知會任何官方衙門的情況下,便違反祖制、擅出宮禁。

      安德海的兩艘太平船沿京杭大運河揚帆南下,一路上以欽差大臣身份出現(xiàn)。沿途一些趨炎附勢的地方官爭先恐后前去逢迎巴結,討好安德海一伙。安德海趁機大敲竹杠,中飽私囊。

      他雖號稱欽差,卻并未攜帶任何公文,只有“太后口諭”,一路又過于威風張揚,在途經(jīng)山東德州境內(nèi)時,德州知州趙新聞訊對此頗感費解:既是欽差過境卻為何未接到“明降諭旨”并部文傳知?仆役下船購買物品也未出示“傳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員由兵部簽發(fā)身份證件,途經(jīng)各地,不需花錢買東西,可憑證取得地方官府供應的物資)。趙新立即將此事上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接報后立擬密折,痛陳安德海種種“震駭?shù)胤健钡牟环ㄐ袕?,并申訴了自己職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一、清朝二百余年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監(jiān)赴各省之事況”;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jiān)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jié)儉,斷不須太監(jiān)出外采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并部文傳知;三、太監(jiān)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游興,漫無稽考;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如果系內(nèi)廷供使的太監(jiān),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五、出差攜帶女優(yōu),尤屬不成體制。

      農(nóng)歷八月初二,安德海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隨即被先行押往濟南。八月初六,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fā)的密諭,內(nèi)稱:“該太監(jiān)擅離遠出,并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干員于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jiān)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jiān)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并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卑嗽鲁跗咴绯?,丁寶楨親自查驗確實后,將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濟南。

      一百多年來,坊間一直對丁寶楨殺安德海一事大書特書,慈禧太后在這一事件中處于“反面”角色。然而,很多細節(jié)卻經(jīng)不住考究。為什么太監(jiān)安德海外出這么大的事,竟然沒有任何憑證?為什么安德海死后,慈禧沒有“秋后算賬”?

      在丁寶楨五世孫丁健看來,真正想殺安德海的,恰恰正是慈禧。這位辛酉政變的大功臣,驕橫跋扈又善于鉆營的太監(jiān),成為慈禧政治棋局上的一枚棋子。同時,所謂“前門接旨,后面斬首”也不過是坊間對這件事的演繹。

      時任直隸總督曾國藩,眼看著安德海從自己管轄的地域過境,卻沒采取行動。得知安德海死后,他興奮道:“我目疾數(shù)月,聽到此事,云翳頓開,丁稚璜真是豪杰之士!”湖廣總督李鴻章說:“丁稚璜為他人所不能為,此舉名垂青史矣!”

      多年后,擔任四川總督期間,慈禧特為丁寶楨寫下四個大字:“國之寶楨?!?/p>

      這四個字,言簡意賅,概括了丁寶楨在慈禧心中的地位,也是他在當時中國的地位。

      海軍職業(yè)化

      談起丁寶楨的貢獻,丁健想到了6個字:“持公平于天下?!?/p>

      初到山東時,正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歷經(jīng)閻敬銘、丁寶楨兩任巡撫,戰(zhàn)亂平息,歸于和平。之后,在丁寶楨的努力下,山東正式邁入洋務運動的行列。

      內(nèi)亂已平,外敵依然環(huán)伺。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臺灣。丁寶楨上書朝廷,請纓赴臺抗擊日寇。無法成行,他隨即在煙臺、威海、登州等地構筑炮臺、招募民兵、并加固了兩千里長的海防線。

      1876年四月初三,丁寶楨由濟南出發(fā),十五日抵達煙臺,親自校閱登榮水師,查看正在建設的通伸岡炮臺。閻敬銘在《丁文誠公墓志銘》中寫道:“暇嘗東登蓬萊,嘆息而返。”為什么嘆息?丁健在一篇《丁寶楨在山東時的海防戰(zhàn)略》的文章中分析道:“此時這位山東巡 撫屬下究竟有多少兵可用? 一是記名提督王正起統(tǒng)領的振軍,原有馬步隊六千余人; 二是提督銜盡先補用總兵李培榮統(tǒng)領的培軍,原有二千余人; 三是提督用中軍參將莫組紳統(tǒng)領的紳軍,原有一千六百余人,含撫 標兩營; 無軍情時為節(jié)省兵餉,這個數(shù)目要打六折,三軍總共大約六千五百余人。這其中包含登榮水師,即 登州、榮成各一營,加上煙臺海防營洋槍隊,約千余人?!?/p>

      國家千瘡百孔,就這點兒軍隊,落后的裝備,僅山東就有三千八百多里海岸線,列強環(huán)伺,如何守得?。?/p>

      當時正在建設的通伸岡炮臺,需銀8萬兩,是國家海防的重點工程,按例要等北洋大臣李鴻章接到部撥之款,提供給山東后才能開工。針對戶部撥款遷延,經(jīng)李鴻章與丁寶楨共同努力并奏準,以山東各藩庫及東海關墊付了啟動資金,才得以按期開工。

      在給朝廷的奏折中,丁寶楨認為:“若與外洋用兵,則主客之形勞逸之勢,彼不如我?!弊プ∵@個主要矛盾,一旦接戰(zhàn),“彼欲急戰(zhàn),而我故延緩之;彼欲不戰(zhàn),而我故牽制之。務使之進不得戰(zhàn),退不得息,久之糧盡煤絕,勢必自潰。迨其自潰,我乃乘其勢而擊截之,或尾迫之,當可取勝。此所謂以守為戰(zhàn)也?!?/p>

      1871年,丁寶楨奏準整頓山東水師。之后,他籌銀十萬兩,派員赴廣東購造了14條拖繒船,船體加厚并包裹鐵皮。每船配屬多種火炮二十一尊。原則是以外洋精制為佳,不惜重價,以立水師之根本。

      裁兵并餉,將原水師由三營合并為兩營,每營分派7條新購建的師船,分別駐扎在登州和榮成的??谔?,稱之謂“登榮水師”。

      向職業(yè)化、專業(yè)化、正規(guī)化的技術兵種轉(zhuǎn)型,是這次整頓水師的特色。

      船行于海上,首先要有好的舵工,俗又稱之謂駕長。以前餉銀低微,不足養(yǎng)家糊口,每屆巡洋出海,舵工多是臨時雇募近海的漁戶,平時兵勇則陸居,與船分離。因此,稍遇風浪即渙散,再一遇敵就棄船逃走,水師廢弛的原因就在于此。

      鑒于此,丁寶楨奏準把基層官兵的餉銀提升到原額的三倍,使其養(yǎng)家有資,無須別謀生計。并規(guī)定,上自營官下至兵丁,必須以船為家,不準上岸居住。這樣,操練日久,則戰(zhàn)友情生,遇敵既可聯(lián)手協(xié)作,又能各自為戰(zhàn)。

      丁寶楨增設了有技術含量的士官兵額,如舵長和桅長正副各一名,與近代海艦中的航海長和觀通長似乎有些接軌。引進德國克虜伯槍炮,并延請德國人瑞乃爾作為教練,當時可謂船堅炮利。

      此時,發(fā)生于兩年前的“滇案”,開始波及山東。1874年,英國派出以柏郎為首的探路隊,探查緬滇陸路交通。1875年1月,他們在未得到中方許可的情況下,向云南邊境進發(fā)。2月21日,在云南騰越地區(qū)的蠻允附近與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發(fā)生沖突,翻譯馬嘉理與數(shù)名隨行人員被打死。次日,探路隊又在班西山被阻,這兩起案件合稱“滇案”。

      其時,左宗棠正在西征,收復新疆。俄國人、英國人在西北、西南等邊境伺機侵吞中國國土。1876年7月,李鴻章與英國人在山東煙臺簽訂中英《煙臺條約》。中國將所謂“兇犯”正法,向英國賠款、道歉;允許英國人開辟印藏交通;開放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為通商口岸。

      正是這時候,李鴻章看到了山東沿海的優(yōu)越地理條件,在回復丁寶楨的信中寫道:“登榮水師船只雖小,操練整齊,頗為各國所稱許。德人瑞乃爾盡心教習,弟已面為拊循。”或許從這時起,登榮水師,這個剛具雛形的海防戰(zhàn)力,已落入李鴻章規(guī)劃與籌建北洋水師的計劃之中。

      而丁寶楨,被稱為中國近代海軍職業(yè)化的先驅(qū)。

      后來,登榮水師精選出的兩百多名官兵,組成了接艦隊伍遠赴英國,將“超勇”“揚威”兩艘新式巡洋艦接回中國。兩艦萬里歸國,標志著中國近代海軍開始揚帆起航。

      開啟近代化

      丁寶楨在山東十三載,修水利以疏黃河,筑炮臺以固海防;又在濟南設山東機器局,開山東近代工業(yè)之先河;更創(chuàng)辦尚志書院,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辦山東書局,開出版業(yè)之先河。

      1874年,丁寶楨奏請在濟南開辦制造機器局,得到朝廷首肯。第二年,他再上折子,詳細匯報制造機器局的建設情況:今在山東省城創(chuàng)立機器制造局,不用外洋工匠一人,局基設在濼口,自春及秋,將機器廠、生鐵廠、熟鐵廠、木樣廠、繪圖房,及物料庫、工料庫大小十余座,一律告成。其火藥各廠,如提硝房、蒸硫房、煏炭房、碾炭房、碾硫房、碾硝房、合藥房、碾藥房、碎藥房、壓藥房、成粒房、篩藥房、光藥房、烘藥房、裝箱房,亦次第告竣。

      雖然那時的軍工廠全是作坊式的操作間,但一年時間就有如此成效,著實體現(xiàn)丁寶楨苦干實干精神。

      折子的前半段是匯報,后半段則是長遠打算:“所買外洋機器,次第運取。俟機件煤炭各種備全,廠局告成,不逾一年,即可開工。將來如格林炮、克虜伯炮、林明登槍、馬梯尼槍,均可自造,不至受制于人,并可接濟各省,由水路轉(zhuǎn)運。即使洋商閉關,不虞坐困也。”

      這眼光絕非拘泥于一省防務,而是放眼全國。

      1877年,山東機器局全面投產(chǎn),開創(chuàng)了山東近代工業(yè)的先河。它也是中國近代工業(yè)史上第一家引進國外機器設備,并全由自己的技術力量獨立建設的企業(yè)。

      山東機器局正式投產(chǎn)時,僅生產(chǎn)火藥一項。1876年,丁寶楨為了實現(xiàn)他同時造槍子、彈藥的計劃,曾委托技術人員曾昭吉小規(guī)模地仿造馬氏呢后膛槍120支,丁氏對此十分得意,認為曾昭吉仿制的后膛槍每支所費銀僅10兩,比從國外買來的每支可省銀14兩,而且與外國制造的相比,“其靈巧捷便,毫無異致。……其及遠與馬氏呢等,而出聲之響,入靶之勁似有過之?!?/p>

      1884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軍火需求大增,清政府又加強了海防建設,在這種情況下,山東機器局的生產(chǎn)達到了空前的規(guī)模。所生產(chǎn)的軍火,全部由清政府調(diào)撥給各地駐軍抵御外敵。

      丁寶楨在山東,一為抵御外辱,一為啟迪民智。

      趵突泉畔,尚志書院至今猶存。

      1869年,丁寶楨建立“尚志書院”。《孟子·盡心上》:“何為尚志”?“仁義而已矣?!薄肚f子·刻意》也有“賢人尚志”的說法。他在這里招收各府、州、縣推薦的所謂“敦品窮經(jīng)之士”,研究儒學、天文、地輿、算術。1883年,山東巡撫任道镕仿浙江詁經(jīng)精舍,修改書院章程,以經(jīng)古課士,提倡樸學。清末新政,書院改為校士館,后又改為山東優(yōu)級師范選科學堂等。

      丁寶楨去世后,清政府允許山東為丁寶楨建祠紀念,丁公祠就建在尚志書院的東北角。如今,同在趵突泉公園之中,李清照紀念堂的“清照舊居”南面二十來米的一個院子,就是尚志書院。

      黃河與都江堰

      1876年12月,丁寶楨赴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接見了他,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

      離開北京之時,他已不再是山東巡撫,而是四川總督。

      在北京的時候,他還獲得了一個特權——在紫禁城騎馬。紫禁城作為宮禁重地,不能隨便坐轎,更不可能讓人騎馬到處溜達,除非皇上恩準。如果有誰被賞賜在紫禁城內(nèi)騎馬,這是很高的政治待遇。當然了,如果此人年事已高上不了馬,經(jīng)恩準也可坐轎。

      準確說來,此處的“四川總督”前還得加倆字——代理,丁寶楨的新職務是代理四川總督。當時四川吏治腐敗,財政赤字巨大,慈禧對丁寶楨寄以厚望。

      山東的軍工廠還在加緊建設中,此時離開確實讓人惋惜。但他不得不踏上行程,以新的使命趕往西南。

      丁寶楨在四川為官十年,同樣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在四川,他干了三件大事:一是改進都江堰水利設施;二是創(chuàng)辦四川機器局;三是改良鹽法。他的雕像至今仍然矗立在都江堰邊上。

      丁寶楨任職四川期間,仍然和山東保持了密切關系。他曾讓四川省給山東機器局解決一部分經(jīng)費,而山東機器局供給四川省一部分軍火,四川省應用軍火取之內(nèi)地,較之購自洋商節(jié)省實多。

      水利,在丁寶楨的為官生涯中頗為重要。

      濟南崇孝苑碑林里的一塊石碑上,記載著1871年黃河在山東鄆城決堤,丁寶楨帶病治理黃河水患的事跡。菏澤黃河邊的障東堤石碑上,則記載了1873年黃河決口,正告假在貴州的丁寶楨趕回山東督治水患的情況。

      兩塊石碑,足以說明丁寶楨在治黃這件事上的成績。

      到了四川之后,他開始治理都江堰,卻沒想到引來一場災禍。

      1877年,丁寶楨組織了大修都江堰的工程。大修前,他與灌縣知縣陸葆德往返勘工12次,覺得都江堰用竹籠堤“歲修累甚”,擬修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

      丁寶楨將都江堰分水魚嘴、內(nèi)江仰天窩魚嘴、蒲柏河魚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條石修砌。條石之間用鐵錠互相閂住,并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縫。同時,還石砌堤岸12000余丈,修建白馬槽、平水槽等導水、瀉水工程,疏淘內(nèi)、外江干流及江安河入口段等被淤塞河道,挖河方40多萬方,用竹籠19000余條,花費銀129440余兩。

      沒想到,次年都江堰遭遇一場特大洪災,水利工程發(fā)揮不了作用,內(nèi)江水流由決口直注外江,整個都江堰灌區(qū)下游缺水,一場“索水風潮”由此爆發(fā)。農(nóng)民成群結隊到總督府門前,要求丁寶楨給個說法。時值洋務運動與守舊勢力爭斗,洋務派丁寶楨出了事,守舊派紛紛上奏調(diào)查他。光緒皇帝下令處理此事,當年十二月,軍機大臣恩承、童華受命抵川調(diào)查。

      調(diào)查中,兩位大臣百般刁難,但丁寶楨的工程經(jīng)受住了考驗,工程符合技術規(guī)范,也沒有查出貪腐問題,乃因災害太大,人力所不能避免。最后,朝廷仍以“堰功敗于垂成,復蹈明之復轍”為由,將丁寶楨由一品頂戴降為三品頂戴,仍保留總督之職。丁士彬、陸葆德也被革職留用。

      此后,丁寶楨、丁士彬、陸葆德自備經(jīng)費,再次興工修治,主要加固補建魚嘴,恢復堤堰竹籠結構,擴寬和疏浚河道,并限定渠首歲修經(jīng)費總數(shù),免除了各用水州縣的攤派。丁寶楨去世后,為了紀念他,灌縣人就把魚嘴稱為“丁公魚嘴”。

      貧窮的改革家

      缺錢,貫穿丁寶楨一生。

      有一次,李鴻章向恭親王奕訢送禮,奕訢不收。李鴻章提了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是清朝公認的廉吏,奕訢一聽他都收禮了,自己還裝什么廉潔,就把銀票收下了。

      李鴻章提的,就是丁寶楨。

      在山東時,支出與收入不對等,丁寶楨借了很多的錢。即將卸任山東巡撫,他去北京,順便輾轉(zhuǎn)天津見李鴻章。李鴻章說,你馬上就走了,得把錢還了。就給了他一萬兩銀票。到了京城,上下都需要打點,還要資助貴州老家進京的學子,一萬兩銀子很快花光了。李鴻章又給了他一萬兩,并說,這是私款,以后不要再提。實際上,正趕上丁戊奇荒,丁寶楨派幾個兒子,把剩下的銀子換成錢米,赴山西、直隸等地,分給了災民。

      而在四川,則是另一種情形。

      清朝九大總督,四川總督算得上是一個肥缺。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土地肥沃豐饒,經(jīng)濟繁榮,盛產(chǎn)食鹽、茶葉等國家專賣資源。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大阿哥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們是不是太過分了?就這個四川鹽茶道,每年也能弄10萬兩銀子。”

      一個四川鹽茶道每年都能收入10萬兩銀子,遑論四川總督?

      然而,丁寶楨守著四川總督的肥缺,卻窮得經(jīng)常到當鋪借錢過日子。

      四川總督一年的進賬是這樣的:俸祿120兩,祿米180斛;養(yǎng)廉銀11000兩;夔州關的公費12000兩;川鹽局的公費30000兩。

      三項加起來,每年大約有5萬多兩銀子。這些都是正常收入。如果四川總督稍微貪心一點,有的是門路撈錢。只要不過分,每年收入10來萬兩銀子,不是什么難事。

      然而,丁寶楨的性格很古怪。他擔任四川總督期間,從不吃拿卡要,甚至連夔州關、川鹽局的42000兩銀子公費都分文不取。

      他做官頗有修養(yǎng),他遠離腐蝕,潔身自好,除上衙門外,他還以讀書寫字作文賦詩為好,濟南千佛山上,就有其手書的《詩經(jīng)·大雅·懿戒》石碑。

      后人評價,丁寶楨身上,有寶貴的革新精神與傲勁。他曾十次被彈劾,數(shù)次降職,但不為所動,依舊我行我素,不被官場惡俗浸染,大到僧格林沁,小到安德海,均不放在眼里。他改革鹽政、裁撤夫馬,增加了賦稅,紓解了民困,是清末著名的改革家。

      他真實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是一股清流,流淌在清末渾濁的河流中。他是一個耕耘者,死在貧瘠的土地上。

      1886年,丁寶楨逝世于四川總督任所。由于平時的俸金多數(shù)用于濟困助學,作為一個封疆大吏,他在病危時竟然債臺高筑,光緒為之動容,稱“遽聞溘逝,悼惜殊深”。禮部尚書李瑞芬更是感于其功德膽識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晚清名臣之一。

      猜你喜歡
      丁寶楨山東
      開放的山東,乘風前行
      山東圖片庫
      逆勢上揚的山東,再出發(fā)
      冬奧會背后的“山東力量”
      山東的路幸福的路
      晚清名將丁寶楨爭座位
      晚清名將丁寶楨爭座位
      建平县| 日土县| 平武县| 乳源| 乡宁县| 韶山市| 织金县| 乌兰察布市| 武宁县| 工布江达县| 张家口市| 开江县| 盘山县| 苍山县| 宜良县| 山西省| 禹城市| 崇州市| 日土县| 上思县| 孝昌县| 奉贤区| 安徽省| 新宾| 含山县| 平江县| 罗定市| 依安县| 德钦县| 缙云县| 正阳县| 大名县| 镶黄旗| 瓦房店市| 尼木县| 安徽省| 平邑县| 湖南省| 确山县| 彭阳县| 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