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麗
【摘 要】 “互補式”板書設計體現了“以結構為主線,以內容為補充”的設計原則,以期充分地滿足學生的視覺感官學習發(fā)展的需要。該種板書設計能夠突出教學的重點,有利于學生在眼觀的過程中,激活歷史的學習思維,增強直觀的理解記憶。本文對新課程初中歷史的“互補式”板書設計教學作了探析,旨在闡述該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互補式”板書設計 概述 原則 運用
新課程歷史教學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模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激活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教學無疑成了師生雙邊活動的主要渠道,教學中的板書設計則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濃縮。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運用的“互補式”板書設計,不僅能夠更為直觀清晰地突出教學的重難點知識結構,還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記憶。
一、“互補式”板書設計的概述
“互補式”板書設計是指在板書設計中將黑板劃分成兩部分,其中的一邊板面部分被稱為“交叉知識欄”,板面剩余部分被稱為“主體結構知識欄”?!爸黧w結構知識欄”主要是將課本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主體組織成科學的筆記,或用標題式、或用表格式、或用示意圖等方式表現出來。“交叉知識欄”則隨著教學主體內容的變化,“掃描”出本節(jié)知識與全課本整體知識間存在的必然的支撐點,隨機把握住知識的內在規(guī)律性,篩選出重要的知識,以觸類旁通的題目形式列在這一欄目中。
該種板書設計的特點是:一是板面直觀清晰,即整塊黑板僅被分為兩部分;二是內容結構突出,即歷史的內容與結構形成互補;三是重難點顯著,即學生在理解主體知識的同時能夠知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便于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二、“互補式”板書設計的原則
1. 簡明扼要原則
歷史課堂教學內容較為豐富,尤其是某些重要的知識點還需要一定的補充理解,否則此知識點便成為學生認知的“盲區(qū)”。因此,在設計“互補式”板書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簡明扼要,優(yōu)化資源配置。
2. 色彩豐富原則
學生感知板書設計的渠道主要通過眼觀來獲取。因此,教師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妨利用彩色粉筆將黑板的左右兩個部分,分別標出本堂課的知識重點和難點,以期收到醒目的效果。
三、“互補式”板書設計的運用
1. 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運用好“交叉知識欄”
歷史課堂教學應該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要想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要運用一定的表現形式?!盎パa式”板書設計中的“交叉知識欄”就能夠滿足上述的要求。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方面能夠很好地反映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另一方面能夠歸納出同類的知識。筆者認為該欄目的設計具有如下作用:一是能夠反映出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之處;二是能夠讓學生在知識的互相聯(lián)系之中找到知識點的重點之處;三是學生也能夠從中梳理出該堂課的知識點。
例如,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關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就可以采用“交叉知識欄”的方法來完成教學。前有“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經驗,后有新形勢下建立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必要,更有對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期盼(再一次實現國共合作)。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便像一個紐帶,不僅在當時發(fā)揮著作用,更重要的是對現實也有啟迪。我們可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主線,牽引出其他的戰(zhàn)線。這樣,可讓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地明白與此事件相關的歷史史實的時間、任務、過程及意義,涉及的知識點達到24個。
2. 把握事件發(fā)生順序,理出“主體結構知識欄”
時間是歷史發(fā)展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學生進行理解記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利用歷史事件的順序進行記憶,不僅可以增強記憶的效果,還可以探尋其中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樹立正確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盎パa式”板書設計中的“主體結構知識欄”則可幫助學生梳理課堂教學的歷史事件發(fā)展順序,讓學生知曉知識結構的相互關系。
例如,在“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教學中,教師可依據明治維新的時間發(fā)展的先后順序理出其中的發(fā)展結構,先理出:一是日本歷史上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性質由奴隸制轉變?yōu)榉饨ㄖ?;二是政府?9世紀中期采用一些扶持的政策對資本主義工業(yè)、企業(yè)的扶植措施,無不為日本擺脫被奴役的地位并走上壟斷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條件;三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感知日本在1868年實行的明治維新。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一是該事件的歷史意義是什么?二是具有怎樣的特征?三是明治維新的成功對中國近現代的發(fā)展有著怎樣的影響意義?若再以這一問題所涉及的時間、空間、改革內容、影響等為輻射角度去設計問題、把握問題的話,不僅可以牢固掌握日本歷史進程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更可以歸納出日本發(fā)展的主線索和發(fā)展規(guī)律。這樣的形式,不僅讓學生明白了日本發(fā)展的綜合情況,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3. 鼓勵閱讀、理解、感悟,增強學生的知識拓展延伸能力。
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后,必然有一些積累和感悟,特別是在觀看了互補式板書設計后,往往會有躍躍欲試的想法。筆者認為,在板書的設計過程中,不妨留有一定的空白之處,鼓勵學生發(fā)揮自身的理解與想象能力,對問題進行再次的“深化”。
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時,教師可通過近代史上簽訂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知識進一步地總結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在板書設計時,以條約為主線,依次展現出條約簽訂的時間、地點、人物、內容、歷史意義等方面的內容。在該內容的旁邊可設計出一些“留白欄”,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心中感受。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定會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結論。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的板書設計中,教師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實際出發(fā),運用好“互補式”板書設計,定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