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峰
一、根據(jù)主要教材,選擇補償性體能練習內容
補償性體能練習作為直指學生體能發(fā)展的輔助性教學內容,其內容選擇的先決條件是主要教材教學所能達成的學生體能發(fā)展量度。然而,如果教師忽視了對主教材負荷特征和技術特性的綜合考慮,那么這樣的補償性體能練習將不得要領,甚至適得其反。在筆者以往觀摩的各類課中,補償性體能練習幾乎每節(jié)課都有涉及,但這些體能練習無外乎游戲性質的、肌群統(tǒng)籌的。由于缺乏對學生主教材運動技術學習的支持,即便這些練習對提高某項身體素質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對于學生完成主教材學習目標和掌握教學重難點。沒有明顯幫助。甚至會因為補償性體能練習對教學時間的占用,而導致學生無法達成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基于此,筆者在教學中選擇了與主教材技能相關的補償性體能練習內容安排教學。如,在籃球雙手胸前投籃教學中,針對學生運動負荷總體偏低的情況,筆者選擇了折返跑、后退跑、側向滑步等移動步伐與學生投籃后的位置輪換相結合;在排球墊球教學體能練習環(huán)節(jié),筆者安排了三米線交叉步練習、對墻手指俯撐練習等。
二、根據(jù)補償性體能練習內容,確定練習時機
從發(fā)揮教學效能的角度考慮,補償性體能練習內容最好與主教材內容學習相結合,一般安排在基本部分的后半段,這也是相對合理的常用練習時機。然而,對于一些類似于體操技巧等不太適合穿插體能練習的教材內容來講,體育教師就要在課的其他部分合理選擇補償性練習的安排時機。如,《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一堂課的基本要求”中就提出“準備兼體能”,即在課的準備部分安排4~5分鐘持續(xù)的身體練習,有趣味,與主教材關聯(lián)密切等。這樣的教學安排,不但解決了部分教材內容不宜拆分和穿插體能的問題,也充分說明了補償性體能練習安排在準備部分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對于因為主教材不宜拆分和穿插體能而導致的體能練習問題,還可以通過組合練習的形式在主教材的學習活動中進行安排。對此,《綱要》“一堂課的基本要求”中也提出了“教材三個一”的組合練習建議,以期在實現(xiàn)補償性體能練習發(fā)展學生體能的同時,通過組合練習促進學生的運動技能提升。如,在三年級的投擲課中,教師要求3人1組練習原地持輕物向前投擲,2人進行投擲練習,另外1人在2人中間垂直舉雙手跳躍,充當障礙物,讓學生投出去的物體從其頭上通過,練習幾次后交換,換一名學生來充當障礙。這樣一來,既較好地解決了投擲的出手角度,又提升了學生練習的興趣,還能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學生的體能。
三、根據(jù)補償性體能練習預期,有效控制負荷
有效控制補償性體能練習安排,從而讓學生的運動負荷盡可能地處在合理水平,才可能實現(xiàn)發(fā)展學生體能的最初預期。身體素質作為學生體能水平的外在形式,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和柔韌等素質,不但有比較明顯的素質發(fā)展敏感期,更有一套相對合理的訓練方法和明確的負荷要求。教師在進行補償性體能練習的教學活動時,只有遵照學生身體素質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達成練習預期。為此,教師選擇體能練習內容時必須根據(jù)主教材,合理選擇補償性體能練習內容,根據(jù)練習預期去有效控制學生的運動負荷。在組織教學和體能練習時,如果主教材內容本身運動負荷較大,那么補償性體能練習負荷就應該小一些,反之亦然。如,在一節(jié)耐久跑的研討課中,執(zhí)教教師安排的主教材教學任務完成后,學生已經(jīng)十分疲憊。然而,在體能練習環(huán)節(jié),執(zhí)教教師又安排了推小車及單腳跳練習,如此一來,這堂課的平均心率達到了140次/分鐘,顯然違背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另一節(jié)前擲實心球的新授課中,由于主教材的教學密度較低,學生練習次數(shù)過少,因此,教師在體能練習環(huán)節(jié)安排了持續(xù)5分鐘的跨、跳、鉆組合練習,此舉較好地彌補了主教材密度過低、強度過小的不足。
四、根據(jù)單元教學,統(tǒng)籌補償性體能練習安排
補償性體能練習,同樣應該與單元計劃相結合,在一個單元教學中,第1課時安排什么,第2課時安排練習什么,都應該事先考慮好,有了相對連貫的體能安排,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也會輕松許多。為此,筆者以實驗的方式對所執(zhí)教的五年級(共4個班)進行了“跨越式跳高”單元教學的實驗。4個班級學情基本類似,以501、503為實驗班(將體能練習結合主教材進行安排),502、504依舊以傳統(tǒng)的的體能安排為主。本單元教學共安排4課時,實驗班第1課時安排的內容為單腳跳10米共8組;第2課時安排的內容為上幾步單腳起跳摸懸掛的小皮球;第3課時仰臥舉腿練習。非實驗班第1課時安排的體能練習為推小車15米,共4組;第2課時安排的體能練習為立臥撐15個1組,共3組;第3課時安排的體能練習為平板支撐1分鐘1組,共3組。第4課時4個班統(tǒng)一為考核課??己说臅r候,筆者邀請了體育組的其他幾位專職教師當評委,考核的結果實驗班跳過80厘米的學生有60人,總人數(shù)91人,非實驗班跳過80厘米的學生為33人,總人數(shù)90人。測試成績比較清楚地呈現(xiàn)了二者之間的差距,這也論證了補償性體能練習若能在單元教學中合理地滲透,必然會使單元教學目標實現(xiàn)更有效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