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
摘要: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學長河中,“雪”這一意象處處可見,無論是《詩經(jīng)》《離騷》還是《世說新語》,亦或是唐詩宋詞明清的文章,都有“雪”的影子,而且這些詩詞文章里的“雪”,并不僅僅是寫“雪”本身,它或反映作者身世處境,或揭示作者自身高潔的追求,或隱藏作者的與俗世抗爭的遠大理想等,蘊含著作者“癡”的情懷,“雪”已經(jīng)成中國文學不可或缺的意象。
關鍵詞:雪;意象;癡;身世處境;高潔追求;與世抗爭;遠大理想
或許是因為出生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父親即為我簡單取名為“雪”,或許父親是寄希望于這個剛出生的女兒能夠“冰雪聰明”,抑或許是父親想要“雪”與我姓氏“姚”中的“兆”湊成一句“瑞雪兆豐年”的好意頭,也許都不是,但無論如何我就這樣與“雪”結下了不解之緣。
每至炎炎夏日,濃厚的暑氣,總是難以忍受,一節(jié)課下來,已是汗流浹背,期盼中卻未見涼風習習伴柳絲,未見雪花片片空中飛舞。冬天啊,雖然你還邈遠如“迢迢牽牛星”,但我已經(jīng)在望穿秋水地等待你了……
熱浪陣陣,終究還是按耐不住心里對冬雪的呼喚,為求平復心情,緩解炎熱帶來的焦慮,于是翻開書頁癡癡地尋找冬的信使——雪。
一片雪花,穿越楚辭漢賦,流經(jīng)唐詩宋詞,跨過明清小說,飛度千山萬水,抵達繁華的今世,尋尋覓覓的眸子閃亮起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碑斈抗舛ǜ裨跁撝械倪@16字之上,冬雪的氣息早已先于我的感覺透過泛黃的紙頁,繚繞著純潔素雅的涼意撲面而來。雪花飄落,千里冰封,萬里銀裝素裹,捧得一片在手,涼涼的,雪的美麗就在這樣的一種古典的情懷中鋪展、蕩漾開來......原來,在千年之前,早有這首出自《詩經(jīng).小雅.采薇》的小詩,已將雪的意境渲染的如此凄美而動人。
“詠絮之才”源于 晉《世說新語·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靶峙奔粗x道韞,這個詠絮之才說的就是這位女子,才情很高,但情感坎坷,深愛王獻之卻最終成為“王凝之妻也”,這大概是就是求而不得的悲劇吧。柳絮,因風而起,飄落無所依,終究是孤單寂寞的,把“雪”喻為“柳絮”是不是就已經(jīng)有所預示了呢?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鄙谑⑻频睦畎?,帶著一身浪漫主義的氣息,用他那噴薄而出的才氣他的時代歌詠也為他的時代憂慮,他似乎嗅到了繁華背后的衰落的氣息,所以才會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嘆息吧!
李白之后,再無“天才”型詩人。
在盛唐氣象的感召下,多少人抱定“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決心,要到邊塞去建功立業(y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玄宗天寶13年,岑參在邊塞奇寒孤寂的邊塞為臨別的朋友高唱一曲《白雪歌》送行,當朋友漸行漸遠,直到雪上空留馬行處他才依依不舍的轉身回營,默默地為朋友祝福,希望他一路平安的到達長安,希望他能帶去我對家人的思念。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一首《塞下曲》把一馬當先,奮勇殺敵的將士形象塑造的活靈活現(xiàn)。這場冬雪不但沒有萎靡將士們的斗志,反而激發(fā)了他們報效國家的豪情。王昌齡反復吟詠的一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眲t將邊疆將士思鄉(xiāng)念家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那些風雪夜歸的人兒再想到家人的那一刻會不會在心底里泛起一絲絲的暖意?他們思念親人的情感或許就像我此刻盼望冬雪的涼意一樣吧!
還記得那“孤舟帥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嗎?因為參與好友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遭遇貶謫,在永州的小石潭賞竹樹環(huán)合,觀游魚細石,卻最終總因“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乃記之而去”,他孤獨一人在漫天風雪的寒江之上僅僅是在釣魚嗎?
那么,明末的張岱呢?
我總是無法掩飾對張岱的癡愛。
這位明朝的遺民,在清朝高傲而又孑孓的活著。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焙靡粋€“獨”字,這篇《湖心亭看雪》讓我在開頭就見識到了這么一個奇怪而且矛盾的人。人鳥聲俱絕的酷寒天氣情況下還執(zhí)意獨往湖心亭看雪,有悖于常人;然而或許正是因為他的矛盾,我才又覺得他是真性情的人,一個獨特的人,一個可愛的人。
出身官宦,少為富貴公子,小音樂、通戲曲、愛繁華、好山水,張岱可謂才華橫溢,順風順水,若能如此逍遙過一生,那該多么好!
明亡國后,入山著書,遠離俗世喧囂。“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張岱看到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此刻,天寒,景冷,心更涼,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想到故人、故國,只能一個“癡”自嘲。從此,飄然于江湖之間。
我情愿這世上少一個我喜歡的張岱,卻多一個幸福的人。
你看,曹雪芹低頭撫須,蹣跚走來,低緩的絮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無人解紅樓的“癡”,也無人解或許只有書中人才能懂他之“癡”。經(jīng)歷過烈火烹油繁花著錦的富貴,再到家徒四壁,一文不名的貧困,他一定是歷盡人世滄桑悲苦,閱盡了人間丑惡污濁,所以才那么渴望一個“雪”一樣高潔干凈的世界吧。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取梅花上的雪,裝入花甕,埋入地下,五年后的夏天拿出來吃茶用,怪不得天仙似的林妹妹還要被“氣質(zhì)美如蘭,才華阜比仙”的天生孤僻的妙玉接連揶揄,“你這么人,竟是個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你怎么嘗不出來?”這不是那輕浮的雨水,是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我仿佛都能看到孤高的妙玉翻向林妹妹的白眼。這哪里是妙玉在品茶,這分明是曹雪芹在向那個污濁的世界翻了一個大大的白眼,窮困潦倒仍然要保持高潔,不陷泥淖中。這我想起了那個愛畫翻白眼的動物的“八大山人”,丑惡低俗的世界我報之以白眼以示我的不屑。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紅梅、白雪再次相見,紅梅高潔,白雪干凈,五十回,蘆雪庵爭聯(lián)即景詩,寶琴雪下折梅,紅梅和白雪第三次見面,所有的情韻都映襯在山坡上那一抱之中,連老太太賈母都連忙要求惜春趕緊將這幅圖畫出來呢!當漫天的大雪掩蓋了人間一切的不潔與丑惡,只剩下這純潔晶瑩的美好時,誰都想留住它,哪怕是用作畫的方式……
曹雪芹,“雪”字橫其中,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究竟是癡迷于“雪”,還是癡迷于堅守“雪”一樣高潔干凈的人生呢?
“雪”從《詩經(jīng)》泛黃的紙頁中深情地款款走來,“雪”在唐朝詩人的筆下渲染出一朵朵美麗的花,“雪”在張岱的心底搖曳生姿,“雪”在曹雪芹的夢中,一遍又一遍地輾轉飄落,雪是如此多姿多彩,哀婉動人。
沉浸在詩文韻腳里,張開靈動的雙眼,你會發(fā)現(xiàn),“雪”的情懷又何止一種呢?無數(shù)的遷客騷人將那一腔難遣的情懷寄于其中。“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薄耙碇楹熐遒p,且莫掃,階前雪?!薄把┘娂?,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那是無盡的落寞失意與無人能解只可意會的一種傷感在詩句間流淌啊。只是在這個酷熱難當,冬雪尚早的盛夏季節(jié),或許不適宜搬出傷感來。
我就這樣在詩文韻里癡癡地讀著“雪”,時而振奮,時而感懷,時而嘆息。想象著采擷一朵雪花放在心中,傾聽那些像雪一樣潔白高貴孤傲的靈魂。
夏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你聽,似乎有雪花舞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