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華 喻紅霞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450000)
宮腔粘連是由于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導致宮腔粘連或纖維化,臨床表現為月經量減少、不孕、流產、閉經等[1]。宮腔鏡下電切分離術是目前治療宮腔粘連的主要手段,可以顯著改善宮腔粘連狀態(tài),但術后易出現粘連復發(fā)[2],如何減少復發(fā)已成為婦產科醫(yī)師關注的熱點。本研究探討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中加用戊酸雌二醇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婦產科收治的宮腔粘連患者70例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均符合《宮腔粘連臨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中宮腔粘連的診斷標準[3]。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宮腔粘連的診斷標準;②符合宮腔鏡粘連分離術的適應證;③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者;②其他因素導致閉經、月經量少;③惡性腫瘤、內分泌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病變;④伴有其他生殖系統(tǒng)病變者;⑤參加其他相關研究者;⑥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完成整個療程。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宮腔鏡下粘連分離術治療,月經干凈后3~7d進行。術前12h將200μg米索前列醇放于陰道后穹隆擴張宮頸。采用全身麻醉聯合氣管插管,在腹腔鏡監(jiān)視下進行宮腔鏡粘連分離術,采用環(huán)狀或針狀電極電切分離粘連,于宮腔內放置球囊以防止再粘連,術后8d取出球囊。術后給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和抗生素預防感染。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術后第1天開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每日3次,每次3mg,連續(xù)治療21d。
參考《宮腔粘連臨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中相關標準[3]:①治愈,月經及宮腔形態(tài)恢復正常,雙側宮角可見輸卵管開口;②有效,月經恢復正常,月經量較少,宮腔形態(tài)基本恢復正常,單側或雙側輸卵管開口;③無效,月經和宮腔未恢復,月經量少或閉經,甚至再粘連??傆行?(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血管血流指數(VFI)、血流指數(FI)、血管指數(VI)及子宮內膜容積,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GE Voluson E8型)檢測,頻率為3.5~14.5MHz,探頭RIC 5~9 。于矢狀面上每15°選取共12個切面,獲得三維能量參數,每個數值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觀察兩組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體重增加、陰道感染、乳房脹痛、肝功能異常等。
兩組對象的年齡、流產次數、孕次、產次、宮腔粘連程度、臨床表現等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與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χ2=4.158,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VFI、FI、VI、子宮內膜容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FI、FI、VI、子宮內膜容積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4。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FI、FI、VI、子宮內膜容積比較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例(%)]
P>0.05
宮腔鏡下粘連分離術式是目前臨床治療宮腔粘連的重要手段,手術療效得到了普遍認可,但術后機體成纖維細胞溶解酶的活性明顯降低,引起膠原蛋白過度增生與沉積,加之手術創(chuàng)面存在廣泛的炎性滲出反應,極易引起宮腔內形成新的肉芽組織,導致宮腔粘連復發(fā)[4-5]。研究表明,子宮內膜創(chuàng)面的修復,阻止內膜組織向分泌期轉化是防治宮腔粘連的關鍵[6]。戊酸雌二醇是雌二醇的戊酸酯類藥物,屬于長效雌激素制劑,具有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胃腸道反應小、潛在致畸性低等優(yōu)勢。戊酸雌二醇能與子宮內膜上的受體結合形成二聚體,在子宮內膜中目標啟動基因的雌激素反應受體,以促進內膜和間質細胞有絲分離,促進子宮內膜基底膜、間質、血管增生,增強子宮內膜增殖或修復功能,加快其上皮化,從而降低粘連復發(fā)的風險,顯著改善宮腔粘連引起的各種癥狀,降低宮腔粘連的復發(fā)[7]。有研究表明,宮腔粘連在宮腔鏡術后加用雌激素可促進創(chuàng)面裸露區(qū)域去皮化,有助于降低復發(fā)率[8]。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觀察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戊酸雌二醇有助于提高宮腔粘連分離術療效,與劉彩霞等研究結果一致[9]。
本研究發(fā)現,觀察組治療后的VFI、FI、VI、子宮內膜容積高于對照組。提示加用戊酸雌二醇藥物能有效促宮腔鏡下粘連分離術后子宮內膜的生長,改善子宮內膜組織的血液灌注。從而佐證了戊酸雌二醇有助于提高宮腔粘連分離術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