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燁
【摘 要】白居易和元稹是中唐詩壇的兩位盟主,其感傷詩的創(chuàng)作脫離了中唐功利化主流詩風,反映了二人真正的生活情感體驗。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他們的詩歌都具有感時傷老、思友念遠、悼亡親友的內(nèi)容,但在思想性上存在著差異,元淺白深。
【關鍵詞】白居易;元稹;感傷詩;中唐;異同
中圖分類號:I222?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6-0243-01
所謂感傷詩,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曾說:“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nèi),隨感遇而詠嘆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备袀?,是一種特殊的人生情感體驗,反映在中唐時期元稹和白居易感傷詩的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的是對命運、時代特殊的人生感悟。清人王國維曾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所謂一代之文學”[1],唐詩可謂是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盛世時代,其中白居易和元稹的感傷詩則具感人肺腑之力量,但是他們的感傷詩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存在著一些異同,接下來本文將具體分析這些內(nèi)容。
一、詩歌內(nèi)容的相似性
(一)感時傷老
《褒城驛二首·其二》作于元稹出任通州司馬之時,謫居被貶的詩人憂愁倍思,對前途充滿憂慮,此時看到“梨枯竹盡”想起自己衰病纏身,故而情緒低落。在《寒食日毛空路示侄晦及從簡》中作者也曾言:“我今衰白爾初成”,嘆體弱多病。白居易的感傷詩也有諸多這樣傷時嘆老的作品?!秶@老三首·其一》道出,詩人日漸衰老,不被察覺,但是在鏡中便可看出如今已盛年不再。《村居臥病三首·其一》中寫道:“戚戚抱羸病,悠悠度朝暮”,可見詩人衰病纏身,混沌度日;《村居臥病三首·其二》則流露出詩人強健身體已不復存在之意;《答卜者》又是作者年老體衰的寫照。
(二)思友念遠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元稹鋒芒畢露,觸犯權(quán)貴,不久便被貶為河南縣尉。白居易的《別元九后詠所懷》正是寫于送別元稹之后,“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桐葉槿花紛紛零落,長安城秋意正濃,一片蕭瑟。“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道出好友元稹離去,長安城再無心意相通之人,是一種凄清寂寞之情?!洞耗杭脑拧芬彩且皇装拙右讓υ〉乃寄钪姡自姸及翗O。唐憲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微之被貶江陵,途中他對至交白居易也是思念甚深,于是寫下了《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館,夜對桐花,寄樂天》。夜晚陣陣清風不時送來微微桐花香,失意落寞思友之情突然涌上心頭,因為太過思念白居易,元稹道自己日漸消瘦。語句雖平淡靜默,卻飽含深情。
(三)悼亡親友
元稹十分擅長寫有關悼亡親友的感傷詩?!杜c樂天同葬杓直》寫臨穴安葬友人,《哭女樊》等則是痛失子女的哀歌。除了這樣悼念友人、子女的作品,最出名的非悼亡發(fā)妻韋叢的詩作莫屬。韋叢逝世之初,元稹少有感傷悼亡的創(chuàng)作,而許多寫夢中與妻子相聚的感傷詩,多是妻亡至少半年后的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妻子離去的悲痛使他夜夜難安,所以《夜閑》中一句:“感極都無夢,魂銷轉(zhuǎn)易驚”,道妻子離世之后,夜夜難寢,即使入睡也極易轉(zhuǎn)醒的場景,感情是非常真摯的?!肚脖瘧讶住肥窃」P下悼念亡妻之作的上品,現(xiàn)代著名學者陳寅恪也在《元白詩箋證稿·艷詩及悼亡詩》中評價元稹的感傷詩:“夫微之悼亡詩中其最為世所傳誦者,莫若《三遣悲懷》之七律三首”[2]。白居易有12首悼亡親友的作品,其中為夭折之女金鑾子所寫的詩歌最為動人。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的女兒金鑾子出生,給仕途多舛、體弱多病的詩人一絲慰藉。然而幼女不滿三歲竟然夭折,帶給詩人極大的打擊,“況念夭化時,嘔啞初學語”“念茲庶有悟,聊用遣悲辛”,作為父親卻不能將女兒養(yǎng)大成人,自慚形穢,肝腸寸斷。
二、思想性上的差異,元淺白深
明代文學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簽》卷七中說:“元與白同志,元詞古意俗”[3],正如胡先生所言,白居易的感傷詩要比元稹更具思想性,尤其體現(xiàn)在女性題材上。元稹的目光大多觸及亡妻愛女,而白居易除了關注家眷,更是將目光投向廣大普通女性,包含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在封建社會,歌女的悲慘命運無人問津,白居易將一顆仁愛之心投向她們,《夜聞歌者》妙在“盡在不言中”,深秋明月夜,已做他人妻的歌女淚濕衣衫[4],卻不道為何而泣,究竟是自嘆身世,還是抒發(fā)閨中之怨,無從得知,卻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激起人們對這樣一個孤寂落寞婦女的同情之心。《琵琶行》更是白居易感傷詩中的絕唱,詩人對身世可憐琵琶女寄予同情,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睒诽煜壬牧硪皇住秼D人苦》更是以婦人口吻道出下層婦女夫為妻綱,男女在封建婚姻中不平等的狀況。
元白二人為莫逆之交,其感傷詩作在唐詩中熠熠生輝,本文從思想內(nèi)容方面進行研究,試圖還原真實的元、白,挖掘二人感傷詩創(chuàng)作的內(nèi)涵與價值,也能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兩位詩人。
參考文獻:
[1][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2]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108.
[3][明]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9.
[4]李麗.琵琶行與夜聞歌者的比較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1,(2): 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