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外國語學校教學經驗分享

      2019-07-01 05:18
      英語學習·教師版 2019年5期
      關鍵詞:英語課程教師

      閱讀教學及閱讀能力培養(yǎng)

      朱善萍: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外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我們先圍繞英語閱讀教學各抒己見。

      首先,培養(yǎng)閱讀能力需要打好學生的英語詞匯基礎,使他們理解基本的句子結構,并能對長句進行剖析和理解。支撐學生對閱讀材料達到精確理解的前提是思維能力的構建,包括分析、綜合、抽象、聚合、分類等,以及迅速獲取信息線索的能力。因此,學生首先需要在閱讀中學會閱讀。

      張姬紅:是的,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閱讀。

      朱善萍:其次,要關注閱讀的量和質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們閱讀一定適合的、有趣的、現(xiàn)代與經典并行的材料,包括各種系列讀物、英文報刊等。同時,教師還需要挑選語言美、邏輯美、思想美的內容。此外,閱讀各種不同文體的素材也很重要。

      張姬紅:朱老師說得很到位,讓學生讀什么很重要。我將結合文學閱讀來介紹一下我們學校的閱讀教學。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從2009年開始,我們進行了文學閱讀的實踐研究。接下來我會從What、Why及How三個問題入手,對我們學校的文學閱讀教學作一個整體的介紹。

      1. What?讀什么?學生們的閱讀材料包括:英語兒童詩歌;選編自英國學生學習母語的閱讀材料《牛津閱讀樹》的《典范英語》第4—6級的部分作品以及《典范英語》第7—9級的所有作品。

      2. Why?為什么讀這些作品?以《典范英語》為例,這套書來自英國,篇章作者均為著名作家,且內容生動、語言地道,適合不同層級的英語學習者?!兜浞队⒄Z》關注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素養(yǎng)為目標。此外,青春期前后的學生的閱讀興趣發(fā)展正處于故事期和文學期?!兜浞队⒄Z》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選編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通過學習這些生動有趣又極富內涵的作品,學生在語言和心智兩方面都會得到發(fā)展。

      3. How?如何實施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我校英語教研組的具體做法是:構建完備的閱讀體系,設計連貫的教學流程,建立多元的展示平臺。

      就如何實施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三個步驟,下面我將進行具體介紹。

      我校首先做的是:構建完備的閱讀體系。初中三年,教研組根據學生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學生構建了完備的閱讀體系。具體如下:感知階段的時間是七年級第一學期,學生主要在每周閱讀1—2課時的兒童詩歌和《典范英語》4—6級部分作品;精讀階段的時間是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至八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學生以每冊3—4課時的進度閱讀《典范英語》7—8級作品;泛讀階段的時間是八年級暑假至九年級第二學期初,學生以每冊2—3課時的進度閱讀《典范英語》9級作品。

      同時,教研組確定了三個閱讀階段相對適切的文學閱讀目標。感知階段的目標是激發(fā)閱讀興趣,初步體驗語言美感;精讀階段的目標是保持閱讀興趣,形成一定的閱讀策略,分享閱讀體驗并產生理解性輸出;泛讀階段的目標是形成自主閱讀習慣,獲得精神成長的指導和動力,并對作品進行分享或再創(chuàng)造。

      構建完備的閱讀體系后,我們會設計連貫的教學流程。根據三個階段的閱讀教學目標,教師們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各具特色的閱讀教學活動(感知階段和精讀階段活動示例見圖1和圖2)。以精讀階段為例,課前活動有:畫好詞好句,猜詞性,注明動詞原形、詞性,給詞匯和發(fā)音歸類等;課中活動有:梳理故事脈絡、分享生活經驗,分析人物個性、欣賞語言美感,思考故事結局、展開深度討論等。課后活動有:分角色朗讀,摘抄好詞佳句并分享,仿寫、改寫、續(xù)寫故事,撰寫劇本并表演,撰寫讀書報告等。

      此外,學校和教研組為文學閱讀搭建了各種展示平臺,如英語詩歌朗誦、典范故事誦讀、“我愛記單詞”活動、“我們愛閱讀”主題演講、《典范英語》劇本表演、《典范英語》創(chuàng)意封面設計、文學閱讀知識競賽、讀后感征文、現(xiàn)場筆譯比賽等。

      實施文學閱讀教學后,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還堅持每天閱讀《典范英語》。很多學生的詞匯量至少比其他同年級學生多出2500詞,閱讀能力基本達到普通高中高二甚至高三的水平,在演講、寫作及表演方面也表現(xiàn)出極強的能力。以表演為例,學生從不會演到會演,從不自信的表演到很自信的表演,從簡單的表演到有創(chuàng)造力的表演,劇本表演能力逐級攀升。我們教研組也在思考:如何在文學閱讀實踐中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何在主題式教學下使《典范英語》的故事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此外,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在學校相對成熟的校本課程體系下繼續(xù)進行課程研發(fā),實現(xiàn)語篇類型多元化等問題。

      劉娟:我們學校也是使用《典范英語》做分級閱讀教學的,您介紹的經驗非常有幫助。我校也非常重視提升閱讀素養(yǎng)。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還應該為學生提供盡量豐富的閱讀資源和閱讀體驗。

      首先從課程設置上看,除了基于教材的篇章閱讀、分級閱讀,以及很多學校都會補充的報刊閱讀、在線閱讀等,我校還充分利用外教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文學閱讀、科學閱讀等課程。其中英語文學閱讀課,是在英語基礎課程和《典范英語》等分級閱讀課程之外又增加的一項英語文學名著閱讀課程。與分級閱讀除了有長度和難度上的區(qū)別外,更主要的是課程實施相對來說比較貼近國外中學的英語課,也是由外教來教授的。我校初中學段的外教課的課時是與中教英語課的課時持平甚至更多的。課上的學習內容主要是引進的美國中學的文學、數學、科學課程等,并結合我校學生學情進行了適當調整。如英語科學課程,是請加拿大合作中學派出的懂中文的外教跟我校理、化、生學科教師合作開發(fā)的。文學閱讀課則補充了以往我們外語教學中容易缺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全本小說閱讀。學生在外教的指導下,花幾個月乃至整個學期的時間來讀完一本書。此外,學習的方式也是比較西式的,課上主要以討論為主,使用各種graphic organizer,有時會讓學生自己畫出來人物分析、情節(jié)分析,等等。

      設計這些課程的目的,一是希望我們的中、外教課程能形成一種有益的互補,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二是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因為到了中學階段,不管是母語還是外語閱讀都應該適當增加一些比較學術或專業(yè)方面的內容;三是以閱讀為切入點,來幫助學生全面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等技能,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在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文化意識及情感層面都能有所收獲。

      另外,我們還重視在課外為學生提供分享和交流閱讀經驗和思考的平臺。例如,每年一次的外語節(jié),以“Classics Without Borders——品味名著,傳播經典”為主題,讓學生對前一階段所閱讀的英語經典文學名著進行分析和總結,并通過板報設計、演講比賽、制作微視頻、戲劇展演等不同方式進行演繹和呈現(xiàn),從而在全校范圍內進行交流和分享。特別是在外語節(jié)嘉年華的中學生游行環(huán)節(jié),學生們以班級為單位,以各班正在閱讀的經典文學名著或經典章節(jié)為主題,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制作班牌和展板、進行裝扮和隊列設計,伴隨著全英語的主題解說詞進行表演??赐炅溯喎涎莸母鲊浀涿娜A彩橋段后,學生還可以在之后的游園會環(huán)節(jié)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的展臺區(qū)參加各種活動,通過回答問題、朗讀片段、現(xiàn)場role-play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去檢驗或進一步加深對該書的理解。

      還有平時的mind map展示、每月一次的group presentation、reading club等等,通過這些閱讀相關的課內外活動,我們希望將英語文學閱讀不僅變成一種習慣,而且發(fā)展成一種傳統(tǒng)、一場盛宴,豐富學生閱讀和分享閱讀的形式和體驗。

      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活動

      朱善萍:如何在課堂上通過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我認為,英語課堂中的提問非常重要,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最方便的工具。教師要注意避免太多的factual questions,盡量問學生更多的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很多古代哲人的談話錄、思想錄以及《論語》等都是以談話、問答或者內心自省為基礎形式的,因此我一直很注重課堂英語提問的質量及內涵。英語教育工作者和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課堂話語的流淌過程和思維的涌動與發(fā)展。

      代亮: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更新、自我發(fā)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學生獲得成功、取得成就的過程。教師的講解再精彩,也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思維學習過程。課堂教學本質的外顯形式是交流和活動;課堂教學本質的內在核心是學科思維的培養(yǎng)和啟迪。教師教學的藝術是用“導”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

      教師如何在課堂上通過教學活動從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水平?我認為,關鍵是要從徹底轉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方法入手,研究并落實如何讓學生學會、會學、樂學、創(chuàng)造性地學,從有效學習走向高效學習。教師目標清晰且深入地設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同時,學生必須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以獨學、對學、群學為學習途徑,主動參與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學習過程可視化。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對思維品質進行了三個級別的水平劃分,并按照觀察與比較、分析與推斷、歸納與建構、批判與創(chuàng)新四個層面作了具體的內容描述。我校在英語閱讀教學中一直努力嘗試通過對某一主題的深度探討和任務型活動,讓學生經過獨學、對學、群學,解構、再構語篇內容,在讀后對語篇內容進行更準確的理解、內化,把所讀內容像樂高玩具一樣“組裝”起來,再融入學生自己的思考,從而實現(xiàn)對輸入內容的遷移和創(chuàng)新,從《課標》所描述的四個層面多維度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試舉一例說明如何在課堂上通過具體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文本見圖3。本文是一則新聞報道,文章從記者、投資人、參與者、公眾的不同視角介紹了科研項目Biosphere 2。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整理與分類信息的思維能力。學生在閱讀后,通過獨學、對學、群學,從About Biosphere 2、About the project、About the crew、About the opinions四個方面辨識語言形式和語篇結構,對文本信息進行了提取、分類、整理、歸類。通過學生設計的思維導圖(見圖4)可以看出,在重組信息的過程中,學生除了需要調動必備的分類思維,還得反復研讀文本,從不同段落提取某一個類別中有效的支撐信息。

      其中,在About the project方面,學生提取的信息分別來自第一、二、三段;在About the opinions方面,學生提取的信息分別來自crew(a brave new step)、mainstream scientists(a certain ridicule)和critics(theme park)?;诓煌挠^點,學生在整理歸納過程中提出了很多明顯經過深層思維過程后的問題,如:不同觀點背后的支撐材料是什么?提出這種觀點的出發(fā)點是什么?項目投資人的觀點是什么?項目的目的是否如評論家的觀點那樣是為了通過門票盈利,還是說盈利只是目的之一?文章第三段提到投資人已經在做十多個類似項目,Biosphere 2只是其中之一,那他的投資目的是否值得懷疑呢?記者有明確表明自己的觀點嗎?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在本節(jié)閱讀課上,學生的思維活動真實地發(fā)生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概念建構、判斷和推理等心智活動,能夠不斷分析和評價語篇所承載的觀點、態(tài)度、情感和意圖。

      再舉一例進行說明。圖5也是一則新聞報道體裁的閱讀文本,介紹了一次mouldy jellies藝術展出中發(fā)生的誤會。同前一篇文本類似,學生通過事件中所涉及的各個人物視角對語篇內容從展品本身、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事件、發(fā)言人的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梳理,觀察語言與文化現(xiàn)象,在梳理文本信息的同時激發(fā)了許多思維活動。

      例如,發(fā)言人認為此次事件是一個genuine mistake,那么該如何理解“genuine”?此外,學生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刻意擺放(in an arc)在展館的餐盤及餐盤上的果凍怎么會被誤認為是殘食?是不是長霉后的果凍散發(fā)出的味道太大,清潔工有意為之?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是否應該對這次誤會承擔責任?如果像發(fā)言人所說,在展品前擺放展品介紹說明是否就會避免此次事件的發(fā)生?這是否是藝術?藝術是否體現(xiàn)的只是美好事物?學生的問題體現(xiàn)出其思維的批判性正在發(fā)生。學生在群學討論中提出質疑以及他們求證的態(tài)度和行為均說明他們沒有盲目接受某種觀點,而是在閱讀中不斷求證。

      教師的教學重點是在本篇閱讀后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將提取和整理出來的信息按新聞報道的倒三角模式重組,重組成果見圖6。在語篇結構方面,學生在第一、二段對整個事件發(fā)生的經過進行了描述,對事件發(fā)生后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及發(fā)言人的觀點、態(tài)度進行了描寫;在第三段陳述了自己對待藝術的態(tài)度。在語言運用方面,學生利用閱讀后所獲取的信息及之前所學的單詞、短語和句型等(如odd、could have served well as、leaving…bewildered、face a painful showdown、take a full responsibility for、had a sign been put...),進行了準確、多樣、豐富且富有邏輯的信息傳遞。在陳述自我觀點時,這個學生引用了喬布斯的話,可見他在寫作前還搜集了資料。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圖片右下角的水印,這是學生在互聯(lián)網社交平臺上進行的一次作品展示,這種方式讓全年級同學可以對作品點贊,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讀后創(chuàng)作作品的熱情。同時,從產出內容可以看出,學生對于什么是藝術的思考也不墨守成規(guī),而是敢于想象。由此可見,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也得到了提高。

      我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一直努力探索在課堂上通過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獨學、對學、群學,在閱讀后將語篇內容進行結構和內容的再構,并將重組后的信息可視化,不僅可以訓練思維,同時可以激發(fā)思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價值。這樣的閱讀教學嘗試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推斷、歸納、建構、辨識、評價、創(chuàng)新等思維方式,增強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思維品質。

      劉娟:代老師分享的活動設計與我校的活動設計有一些相似之處,在此我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我校的做法。我們對閱讀活動的設計不局限于課時,有時甚至會跨單元。例如,《劍橋英語(青少版)》第二冊包含關于健康生活、環(huán)境、能源和居住等話題的單元。在學完相關單元之后,我們會發(fā)布一個相對大型的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為我校周邊設計一個新型社區(qū)。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學生不僅需要將所學內容進行整合,還要發(fā)散思維,自行查閱資料,討論設計方案,再通過手繪、PS設計和文案撰寫來制作PPT、海報甚至是宣傳片,最后進行展示,并評選出最佳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包括最后的評選過程,都是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激發(fā)學習需求,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

      特色課程及綜合實踐類活動

      朱善萍:大家的分享都非常有啟發(fā)性。我們生活在一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球化的時代;一個信息爆炸、人工智能的時代;一個“互聯(lián)網+”的時代;一個“快魚吃慢魚”的飛速發(fā)展時代;一個跨學科融合的時代;一個空間科學與技術高度發(fā)展的時代。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注意足量輸入和跨學科融合等。同時,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也使輸入渠道的多樣化成為可能,通過電影、歌曲、報刊、詩歌、廣告、演講等形式,我們可以獲取到豐富的內容信息??傊獙W好語言,多渠道輸入非常重要。 各位老師,你們的學校開設了哪些特色課程或綜合實踐類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張姬紅:這些年我校英語教研組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建設,從學校的育人目標和特色發(fā)展出發(fā),重視學生的英語學科基礎和發(fā)展需求,依托對英語學科價值的理解(即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基本形成了校本化的初中英語課程體系,包含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三大部分。其中,我校的選擇性必修課程包含以下幾種具體課程。

      1. 文學閱讀課程:必修課程是以側重工具性的人教版《英語》(Go for it?。┙滩奈谋緸橹鞯恼n程,而初中生需要滋養(yǎng)他們成長的文學閱讀課程。根據克拉申的“i+1”原則,我們選取了貼近學生生活、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語言原汁原味且富有美感的《典范英語》作為文學閱讀的主教材來開設文學閱讀課程。學生對教材中的故事進行集中學習,平均每周1課時,具體授課內容如前所述。

      2. 報刊閱讀課程:閱讀報刊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動,能夠閱讀英語報刊也是學生的必備能力之一。因此我們開設了報刊閱讀課程,讓學生開闊視野,閱讀各種題材的文章,如時事新聞、前沿科技、海內外中學生活、趣味故事、文學名著節(jié)選及文體專題報道等。學生每周閱讀1課時。

      3. 小語種課程:作為外國語學校,我校重視小語種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到目前為止,我校開設了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三門課程。學生在七、八年級必選其中一門,每周學習1課時。小語種為學生在高中或大學階段的學習(如高中進入德語班,高中畢業(yè)后去德語、法語或西班牙語國家留學)培養(yǎng)了興趣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目前我校的選修課程主要分為五類:基礎類、知識類、技能類、賞析類和文化類。

      其中基礎類課程[人教版《英語》(Go for it!)教材]為英語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開設,主要目標是夯實基礎。該課程以備課組為單位,制定符合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編制配套的課堂資料。

      知識類課程(語言類和非語言類)的主要目標是拓展知識,目標群體是對某一領域知識感興趣的學生,包括:小語種課程,如“德語之家”“快樂德語”等;綜合知識,如“趣味科技英語”“英語閱讀中的中國人名”等。

      技能類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提升某方面的技能,包括:口語,如“英語口語”“Practice Makes Perfect”“品經典美劇、練地道口語”等;演講,如“英語演講與辯論”等;閱讀,如“讓英語閱讀成為一種習慣”“Reading for information課外閱讀拓展和寫作”等。

      賞析類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賞析能力,包括:詩歌類,如英語兒童詩歌、英文短詩及經典微視頻賞析等;影視類,如世界優(yōu)秀紀錄片、經典歐美電影賞析、美劇《小謝爾頓》賞析以及探討電影中的人物等;歌曲類,如英語歌曲欣賞、聽音樂學英語等;戲劇類,如ReadersTheater等;其他類,如時文欣賞、《瘋狂英語》賞析等。

      文化類課程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在拓展異國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文化意識,包括: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如“走近美利堅”“小短文、大哲理”“咖啡知識與制作”等;了解非英語國家文化,如“西班牙掠影”“交際西語”“拉美文化”等,以及中國文化課程。

      為順利實施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教師們經探索實踐總結了有效做法,也因此形成了我校拓展性課程的特征,如自編或選擇系列化教材,重視以學生為主體、設計項目化任務及注重相應的成果產出,側重形成性評價等。

      趙大莉:在多渠道輸入方面,我校注重以社團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比如模擬聯(lián)合國、英語戲劇社、“電影模仿show”等。以上社團也開發(fā)了相應的校本課程。另外,我校每年的外語文化藝術節(jié)也是學生展示自己語言水平的大舞臺。

      代亮:我校提出了“英語+”的學科發(fā)展思路。力求通過橫向的“英語+其他外語語種發(fā)展”以及縱向的“英語+學科深度融合”,開發(fā)特色課程和綜合實踐類活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語言輸入渠道,創(chuàng)設具有外國語學校特色的語言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的個性化發(fā)展。

      特色課程方面,我校堅持“專業(yè)授課+校內教研+校本教材研發(fā)”的發(fā)展思路,開設了“未來課程”“博雅課程”“能量課程”三類選修課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從校外專門機構引進了10門選修課程,使課程在實施、檢測與評價等方面得到有力保障。目前,我校涉及外語學習的特色課程共有7項,分別是:模擬聯(lián)合國課程、美國學術十項全能中國賽(USAD CHINA)課程、美國學術五項全能中國賽(USAP CHINA)課程、國際理解課程、高中生學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課程(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藍思分級閱讀課程Scholastic Guided Reading Program及德語課程。下面我以其中兩項作具體介紹。

      模擬聯(lián)合國課程:學生每周上2節(jié)選修課并在周末參加線上直播課,學習模聯(lián)代表所需的自我修養(yǎng),進行國家分析、精選議題分析,并就關系復雜的國家代表見面時如何擺脫尷尬以及人口較少的國家如何提升話語權等專題進行研究學習。并通過參與校際模擬聯(lián)合國、模聯(lián)社團會議及哈佛大學模聯(lián)、喬治敦大學北美模聯(lián)等國際會議,極大地提高了學生作為世界公民的參與意識及素養(yǎng)。在我校模聯(lián)社團成員的精心籌備下,“2018喬治敦大學北美模聯(lián)(中國會)特訓營”在我校成功舉辦。

      高中生學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課程(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為了提高我校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搜集、整理文獻,設計研究過程,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論文寫作以及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我校正著力研究并計劃實施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術素養(yǎng),增進自我認知,為未來的進一步學習賦能。此課程的主要形式是:每個課題以2—3人為一組,在初期要求學生互相作自我介紹、找到合作伙伴并確定Leader。Leader管理課題進展,調節(jié)隊員情緒,解決具體問題。導師、隊員形成學習共同體,并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學術嚴謹和學術誠信。課題由導師和學生共同建構,導師引導學生完成論文寫作,并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課題研究進行評比、發(fā)表成果。

      除以上特色課程之外,我們也正在或即將開展各項“英語+”綜合實踐類活動。例如,我校幾位學生憑借出色的語言水平和音樂素養(yǎng)赴瑞士迪森帝斯修道院高級寄宿中學參加該校合唱團的年度巡演,在提升音樂造詣的同時,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齡人交流各自國家的文化及學校生活,實現(xiàn)跨越國界的音樂共享。

      劉娟:我校在小學學段通過英語教研組與其他科任教研組聯(lián)合教研的形式,開發(fā)了雙語實踐課校本課程,由英語教師或科任教師執(zhí)教,采取雙師課堂的形式授課,課程包括:雙語科學、雙語數學、雙語美術、雙語沙畫和雙語體育等。我校初中學段的英語、數學和科學都是由中、外教分別單獨授課。而高中學段的國際項目則是由外教直接教授數、理、化課程的。除外教課這一特色課程,我們還開設有語音、電影、戲劇等校本課程。此外每年兩次與美國和加拿大姊妹校的交流游學活動也被設為綜合實踐課程。

      高中生的學習能力比初中生強,但我們也在漸漸放手讓初中生獨立開展學科活動。比如英語角活動每期由一個班級負責,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話題,并制作邀請函和宣傳海報來邀請外教和全校師生參與。在活動現(xiàn)場,學生們準備好PPT,還要維持好現(xiàn)場秩序,調節(jié)活動氣氛。在活動后,學生自行總結并由記者團發(fā)文。這一系列活動都是學生獨立操作的。

      除了課程和活動外,我們還鼓勵學生組建英語社團,除了傳統(tǒng)的戲劇社、配音社等,在學生中比較有影響的還有英語記者團和英語繪本社(繪本社作品示例見圖7)。通過參加繪本社,學生可以自己編繪繪本,還可以將中外著名繪本翻譯并配圖。這些活動在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使他們更有熱情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

      英語記者團主要由初一、初二學生組成,分設新聞采編部、文案部、宣傳部以及攝影部等,并且擁有獨立的微信公眾號“小思想大世界”。本著“Be a voice, not an echo”的指導原則,英語記者團致力于發(fā)表原創(chuàng)文章和獨立觀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發(fā)現(xiàn)新聞、發(fā)表觀點的能力。英語記者團成立以來,以校園活動為背景,進行過多次視頻及文字采訪,并在微信公眾號上發(fā)表中英雙語的新聞報道。學生通過社團實踐活動提高了語言素養(yǎng),并建立了對新媒體和新聞知識的初步認識。

      戲劇社除了有英語教師作為社團指導外,學校還專門聘請了具有表演專業(yè)學歷的法語外教作為社團顧問,每周定期為學生們開展英語戲劇表演方面的培訓。社團自成立以來,不僅排演了一些經典劇目,如《威尼斯商人》《暴風雨》等,還改編了一些著名文學作品或影視劇,如《音樂之聲》《麥琪的禮物》《綠野仙蹤》《哈利·波特》《警察與贊美詩》《圣誕頌歌》等,以及為了傳播傳統(tǒng)文化改編的《雷雨》《花木蘭》《三打白骨精》《嫦娥奔月》,還有自編自演的許多課本劇和原創(chuàng)劇目,如《回到過去》、Doing Housework、A Day with My Cell Phone和The Wandering School等。

      提升師生信息素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

      朱善萍:請各位老師思考在“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該如何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外語學習?

      劉娟:信息化時代對教學的影響可以體現(xiàn)在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學習環(huán)境等方面?,F(xiàn)在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早已不限于課本和教師的傳授,互聯(lián)網、電視、各種教學軟件及app等都可以成為知識或信息的來源。除了上課、做作業(yè)以及參加學科活動和各種游學夏令營等,學生還可以觀看微課、利用手機學習甚至拍攝微電影等,學習的發(fā)生似乎已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更新理念,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如此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不能只依賴教材和自身的經驗來設計教學,而要善于利用“互聯(lián)網+”的資源來豐富課程內容,拓展教學渠道,一方面將各種信息化手段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一方面要合理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同時我們還要學會收集、整理和利用大數據,通過數據來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并據此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課和授課。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對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主要是滲透式的。如我前面介紹的單元project 以及外語節(jié)的很多環(huán)節(jié),學生都需要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以及后期的poster、PPT、video制作等,都需要學生主動去學習和使用各種信息工具,從而自然而然地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另一方面我們的學生社團,現(xiàn)在基本上都是以信息手段為技術支撐的,如配音社使用的各種app,繪本社進行的電腦排版工作,尤其是英語記者團微信公眾號的維護,需要大量電腦及自媒體等方面的知識,都是學生自主學習、不斷實踐獲得的。而在指導學生進行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趙大莉: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引導他們認識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重要性,樹立使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態(tài)度,鼓勵他們拓寬信息獲取渠道,積極嘗試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工具書、音像資料、圖書館、語言學習中心、互聯(lián)網等開展自主學習的實踐活動,并隨時給予指導與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教師要訓練學生使用各種信息設備、信息工具的能力,包括:利用自主學習中心的教學軟件來進行跟讀、模仿、人機對話等的口語訓練或聽力基本技能訓練、聽力測試等;制定英語學習資源推薦表,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利用互聯(lián)網搜索引擎來獲取有用的學習內容,利用各種英語學習平臺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利用英語學習交流網站等與教師、同學甚至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關注英語學習的人進行交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布置一些學習任務,讓學生有機會在“做”中提高自己的信息實踐能力。如在學習“節(jié)日”這個主題時,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有關中國和美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英文信息,每個小組負責一到兩個節(jié)日,查找節(jié)日的時間、慶祝方式和歷史淵源等內容,并制成圖文并茂、附有音頻或視頻的多媒體文件,用英語向全班報告,報告時間限定為三分鐘。為了按要求完成相應的任務,學生必須運用信息手段從圖書館或互聯(lián)網搜尋大量資料,并對其進行篩選、分析、加工,整理成自己所需的信息,然后利用信息技術將這些信息傳達給他人。當報告結束后,教師還要求他們評價各組的表現(xiàn),并進行總結和反思。

      張姬紅:《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在主要任務中指出要“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yǎng),推動從技術應用向能力素質拓展,使之具備良好的信息思維,適應信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成為必備的基本素質。” 近十多年來,我校教師一直給學生布置上網查資料的作業(yè)以促進英語學習,例如,每個學習小組根據“Scotland”話題下的子話題(如Castles、Highland games、Highland dancing & music、People & clothing、Water & alcohol和Cities等),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課堂展示活動。人教版《英語》(Go for it?。┚拍昙塙nit 2上網查資料的展示作業(yè)要求如圖8所示。

      顯而易見,“互聯(lián)網+”時代為學生語言學習的多渠道輸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學生在面對海量的信息時,需要具備甄別、判斷并選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在平時的教學中更高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這和代老師與劉老師分享的通過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不謀而合。

      代亮:我分享幾點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

      1. 提升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我校通過讀書會及專題培訓形式讓教師明白什么是信息素養(yǎng)以及信息素養(yǎng)提升的方法及策略,以每天的教學設計作為實踐途徑,并在實踐中進行修正和調整。比如在初中英語“English in Mind”教學資源包建設中,我們鼓勵教師基于主題拓寬信息獲取渠道,從Pinterest、Teachers Pay Teachers等互聯(lián)網渠道搜索相關信息,在實踐中提升信息檢索、篩選、整理、綜合等能力。教師獲得的信息越多,備課思路就越寬廣,通過有效結合素材與教學內容本身,教師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設計思路,比如基于互聯(lián)網資料完成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等。

      在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升方面,如何通過使用生產力工具搜集、處理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是我校特別注重的方面。比如,我校在工作中遵循有想法、有做法、有說法的工作思路,教師利用Sorted、Bear等工具規(guī)劃整理日常工作事務;通過XMind、WorkFlowy等工具厘清工作流程;通過照片掃描儀類工具掃描文檔;通過Grammarly進行英語寫作中的語言修正;通過Marginnote在閱讀PDF資料時做標記、記筆記,創(chuàng)建思維導圖和學習卡,多維度構建知識鏈接,提升閱讀學習生產力;通過Markdown這樣的輕量級標記語言編輯工具實現(xiàn)文字的靈活編輯;通過創(chuàng)建個性化捷徑工具實現(xiàn)對作業(yè)的一鍵布置。

      2. 在日常教學中植入信息素養(yǎng)提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有意識地植入信息素養(yǎng)提升的任務。比如,在一篇以“酒店”為主題的閱讀中,教師設置了全家出行、由學生訂酒店的情境,并結合文本中所涉及的內容,在白板上打開Booking.com,現(xiàn)場演示如何從星級、位置、設施、交通、房間類型、價格、付款方式等方面篩選出幾家符合條件的酒店,并最終成功預訂自己最心儀的一家。在讀后產出階段,學生分組制作PPT,以導游身份預訂組內出游成員都滿意的酒店,并現(xiàn)場展示和講解預訂過程。

      3. 通過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除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檢索、篩選、整理、綜合等信息素養(yǎng)提升策略外,我們還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不斷創(chuàng)新,成為有個性的學習者。比如,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學??Х缺?。學生需要通過搜集素材、自主設計、篩選供貨商、與廠家溝通、募集資金、校內產品推介等環(huán)節(jié),成功將產品推向學校。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使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得到驗證和修正。

      4. 通過選修課程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我校通過與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中英文化交流中心Tech Camp UK 及“小棧教育”開展以編程為主題的選修課。學生通過學習Scratch等圖形化編程工具,用代碼建造空間幾何體,培養(yǎng)立體空間思維、編程思維;掌握循環(huán)、條件判斷等基礎編程邏輯;橫向拓展綜合數學知識,如坐標系、幾何體特征;掌握網頁制作的三門語言,實現(xiàn)帶有動態(tài)效果的個人頁面;通過上手編寫代碼了解人機互動的方式及原理,培養(yǎng)邏輯思維,為深入學習計算機科學夯實基礎。我們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技術性思維”,并不是單純地讓學生接受程序員式的編程教育,教他們編寫代碼、開發(fā)app的過程,而是實現(xiàn)思維創(chuàng)新、邏輯啟蒙的過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機器智商”,培養(yǎng)“計算思維”,幫助他們學習未來技術,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使他們成長為更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

      另外,學術寫作也是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我校正在積極籌備的高中生學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課程(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就是一種嘗試,課程細節(jié)前面已介紹過,此處不再贅述。

      張姬紅:現(xiàn)代生活的任一方面都離不開信息化,包括教育。廣東省率先推出的計算機口語考試不僅推動了考試改革,而且也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屈凌云、黃念念,2017)。從2018年起,寧波地區(qū)中考英語開始實施“人機對話”以檢測初中畢業(yè)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在“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在家可以進行在線英語聽說能力的訓練和檢測,這和我們平時的英語教學并不矛盾。我校從1991年建校至今一直堅持全英語課堂教學,重視落實學生每天的口頭作業(yè),比如布置平時及寒暑假開口朗讀的作業(yè)等。2015—2018屆的教師們在此基礎上,客觀分析初三學生在第一學期末的“人機對話”模擬測試情況,布置相應的寒假聽說作業(yè),在初三第二學期“人機對話”正式考試前一個月進行面向全體的指導及對個體的具體指導。2018年,我校初三學生在“人機對話”考試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毫無疑問,教育信息化已經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且在將來還會繼續(xù)推動英語學習的深刻變革。我相信,教育信息化是有效英語教學的助推力,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以開放的態(tài)度去迎接新機遇。

      科學考評學生學業(yè)質量

      朱善萍:請大家談談如何對學生的學業(yè)質量進行科學考評?

      趙大莉:對學業(yè)質量的科學考評一直是我校提升教育質量的重點工作,我們在各學科開展了關于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校本思考活動,認為要立足于從“對學生的評價”走向“為學生的評價”,即學生不僅是評價的對象而且是評價的主體,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經由評價主動把握自己成長的方向,看到不斷完善自己的希望。首先,定位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準則——確立起“人”的觀念;其次,出臺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改革舉措——聚焦評價的診斷、改進及激勵功能,研究學生,以學定教。具體來說即拓展紙筆測試的評價視野、發(fā)揮考試診斷外的促進功效和探求以學定教的評價診斷功能。最后,實現(xiàn)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多維化——逐步開闊視角,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評價模式。

      在全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背景下,作為外國語中學獨具特色的英語學科通過積極嘗試與探索,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類型、評價方式和評價保障。

      互為補充的評價類型:

      1. 以各級各類考試測評作為階段終結性評價。(1)階段學業(yè)測評:期中、期末參加學業(yè)水平測試;(2)劍橋通用英語五級考試(MSE):利用國際英語標準檢測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3)中招學業(yè)測評:應屆畢業(yè)生參加全省中招英語學業(yè)評價考試。

      2. 以日常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及監(jiān)測作為常規(guī)過程性評價。(1)語言知識檢測:通過提問、聽寫、作業(yè)等記錄手段檢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知識識記方面的掌握程度;(2)語言能力檢測:通過課前演講、課內課外閱讀及各類活動觀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水平。

      主體凸顯的評價方式:

      1. 口語測試。每學期期中、期末除聽力測試外還增加了口語測試,由朗讀、背誦和演講三部分構成,占總成績的10%,測試內容都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話題由考生隨機抽取,評價標準側重語言表達的精確度、流暢度。

      2. 活動體驗。借重大節(jié)日等契機舉辦口語展示或手抄報展覽;進行課前演講;舉辦外語文化藝術節(jié)、書法比賽、電影配音比賽、拼詞比賽和演講比賽等。通過融入語言情境和參與活動,學生更容易體驗語言學習的魅力,增強學習信心。

      先進科學的評價保障:

      1. 網絡監(jiān)測。通過各種app及軟件,以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了解和評估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

      2. 家校合力。學校與家庭形成合力,通過互聯(lián)網等技術手段及時反饋課后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及學習效果。

      科學的評價也促進了外語學科建設的發(fā)展。在校領導的正確引領和全力支持下,我校成立了外語學科中心組,以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學科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為宗旨,從外語學習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對外語教學進行著深層次變革。在充分聽取教師意見及分小組、中心組等多層次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形成了英語課程建設實施方案:1. 就我校兩套英語教材English In Mind和人教版《英語》(Go for it?。┑氖褂眠M行明確規(guī)定,具體包括班級分層問題、各層次教學進度安排、校本教材English In Mind各單元的學習內容及階段性期中、期末測試評價具體要求;2. 就英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途徑提供了具體的實施舉措,包括語音教學、聽說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高效復習教學,并對每項教學內容提出了具體的教學進度要求、教學方法、評價手段及評價標準;3.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進行有效的文化滲透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內容包括課外活動、年級競賽和校本課程等;4. 對我校的優(yōu)秀英語學習者培養(yǎng)提供了有效的教學模式。

      無形的課程研發(fā)成果:

      1. 教材體系的架構。英文原版教材使學生享受了原汁原味的英文學習過程,和普通中學使用的人教版《英語》(Go for it?。┙滩挠行ЫY合,既保證了學生的升學成績,又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2. 分層教學的實踐。我校實行小班走讀制教學,所有班級分成A、B班,每個班級一半學生走讀,由兩名不同的英語教師同時上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合理分班。教材實施分層化,不同的班級實施不同的教材。作業(yè)布置也實施分層化,對不同的班級及班級內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3. 教學模式的構建。英語學科的教學根據對學生實際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分為聽說課、讀寫課、語法課。教師就三種課型進行反復研討,不斷完善,形成了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以讀寫課為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每日英文報告”(創(chuàng)設情境)、“呈現(xiàn)新知”(閱讀教材)、“滲透策略”(拓展延伸)、“鞏固新知”(總結答疑)及“查缺補漏”等。

      4. 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認識到了在英語教學中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開發(fā)能力的提升。我校致力于加強教師的課程意識,使教師學會根據自身專業(yè)確定發(fā)展目標、設計發(fā)展策略,學會利用學習資源、尋找學習機會,并不斷審視、反思、改進自身的發(fā)展,提高了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重塑了教師文化。

      張姬紅:我覺得教師可以依托形成性評價所能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激勵學生學習。在文學閱讀的泛讀階段,我校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有效評價劇本表演、寫作任務,參與“今天我是小老師”的活動等。

      例如,在進行《典范英語》劇本表演時,教師以訪談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典范英語》劇本表演前的劇本創(chuàng)作、道具制作、角色分工、排練表演等環(huán)節(jié),一起總結、歸納了成功表演的四要素,即創(chuàng)意改編劇本、精心選擇演員、深入挖掘細節(jié)及默契分工合作。教師審讀學生的作品,確定不同檔次范文并設計作文評價表格,并在課堂上示范評價,然后由學生合作,在八、九年級實施互評及自評寫作(見圖9)。

      “今天我是小老師”活動則要求小組從規(guī)定的《典范英語》中選擇一本,設計梳理故事情節(jié)的系列活動。每組學生當小老師的時間共20分鐘,期間小組成員要合理分工、人人參與?;顒雍?,教師通過設計自評、互評表及自評、互評問題等引導學生客觀評價自己及同學的表現(xiàn)(見圖10)。

      參考文獻

      屈凌云, 黃念念. 2017. “人機對話”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專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博士生導師曾用強教授[J]. 英語學習(教師版), (3): 6-9

      朱善萍,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南京外國語學校方山分校校長,教授級中學英語高級教師,英語特級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長三角基礎教育專家。

      趙大莉,鄭州外國語學校教科室主任,外語學科責任人。

      代亮,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五龍山校區(qū)教學質量監(jiān)督評估中心主任。

      劉娟,北外附屬外國語學校初中英語教研組長。

      張姬紅,北外附屬寧波外國語學校初中英語教研組長。

      猜你喜歡
      英語課程教師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A—Level統(tǒng)計課程和AP統(tǒng)計課程的比較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師
      讀英語
      酷酷英語林
      自行車的發(fā)明
      长春市| 喀喇| 长葛市| 武冈市| 永福县| 呼图壁县| 大洼县| 新龙县| 金寨县| 疏附县| 林口县| 武隆县| 宝坻区| 安化县| 堆龙德庆县| 丹巴县| 兴业县| 金秀| 海兴县| 合肥市| 鹤山市| 弥渡县| 景泰县| 巴林左旗| 宝山区| 绍兴市| 苍山县| 临湘市| 清涧县| 金沙县| 龙里县| 乳源| 岑巩县| 朝阳市| 合阳县| 连平县| 内乡县| 峨眉山市| 乌鲁木齐县| 香港 |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