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桃
縱觀近幾年江蘇13市的中考作文題,都要求學生在作文中展現(xiàn)“個性”,即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感悟和思考。在寫作時,許多學生抱怨沒啥可寫,其實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感悟、思考和描繪的東西,只是缺少了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一、關注生活,主動體驗
生活中處處有風景,關鍵是我們沒有留心。初中生的生活豐富多彩,在學校、班級、家庭中每天都看到一些人和事,關鍵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所以,無論在課上還是課外,教師都要讓學生在體驗生活中學語文,感受、感悟、思考,在生活中積累素材。
首先,將語文課還原成生活課。許多教師經(jīng)常感嘆想盡辦法講作文技法,為何學生用不上。其實,素材是作文的基礎,沒有素材就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離開寫作素材去談技法等于紙上談兵。所以,作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感悟和思考生活,激活學生的思維。筆者在開學初讓學生以“生活因? ? ? ? 而精彩”寫一篇隨筆,先擬題目,學生的擬題豐富多彩。我將學生擬的題目匯總,每個小組挑選一兩個典型的題目展開敘述。多數(shù)同學擬題為“生活因愛而精彩”,我讓學生的就此題展開敘述。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我們愛什么?”“誰給的愛?”“因愛而精彩,精彩在哪里?”學生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拉開了生活的大門。下面是一位同學的敘述:
夜幕降臨,窗外暮氣沉沉,蛙鳴陣陣。我佇立在窗前,靜靜地望著窗外,浮想聯(lián)翩。大自然中每個生命都表達著對自己、對他人的愛。生命中不能缺少愛,愛是什么?是對父母的孝順,是對同學的友愛,是對陌生人的尊重。
這是一節(jié)獨特的作文課,學生將自己對生活的期盼、疑惑、開心等等都用語言表達出來,相互交流,在思維與思想的碰撞中,學生從自我的生活中找到了寫作素材。筆者就此提醒學生平時關注生活,勤思考,并隨時記錄,這樣寫作文時就不會沒啥可寫了。
其次,觀察生活,校園里的一草一木,放學路上遇到的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等等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比如筆者曾經(jīng)讓班級學生觀察“冬日的校園”。學生觀察的角度不一樣,列出的提綱也不一樣。下面是一位同學所列出的提綱。
(1)冬日校園最美的一角;(2)植物的特點;(3)最高大的樹木;(3)讓我有所感悟的植物;(4)我最大的收獲;(5)我最想寫的宣傳語。
一位同學以“冬日校園”為題寫了一段文字:
冬日的校園不減生機。東南角的幾株臘梅不知不覺地悄然綻放,傲然獨立的姿態(tài)似乎在向寒冬宣戰(zhàn);一樓下面的那幾棵青竹不改青色,似乎在等待一場快要來臨的大雪,讓人想起了那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教學樓前的幾排銀杏樹似乎比往年更堅強,晚凋零了十多天……
沒有觀察就沒有體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四季變化、留心校園生活,將豐富的生活化成筆下美妙的文字。
二、學會轉(zhuǎn)化,描寫生活
寫作是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學生要想寫出接地氣的文字,離不開生活的體驗,更需要具有將生活體驗轉(zhuǎn)化為文字的能力。所以,生活和寫作之間需要架設橋梁,實現(xiàn)轉(zhuǎn)化。
首先,將原生態(tài)素材作為寫作的由頭。比如許多同學在寫“生活的滋味”時,從景泰藍的制作寫起,從景泰藍神秘藍、深沉的紅的交融,談生活中我們需要與別人相互交融,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其次,注重原生態(tài)的細節(jié)描寫。對故事性較強的記敘文,我們要引導學生對典型的人進行細節(jié)刻畫。在細節(jié)刻畫中彰顯人物不同的個性特點。如學生平時作文中的片段:
祖父是一個倔強的莊稼漢,大半輩子都未離開他的土地。當村里的人都出去打工時,祖母也積極地動員他跟著一起去。但是祖父一直堅持,他說,他離不開莊稼,離不開他的雞鴨鵝。今天,他那心愛的幾畝土地將要被挖開,變成蝦塘、魚塘。他早早地來到田間,那古銅色的臉,那層層皺紋在強光的照耀下多了幾分憂郁。他靜靜地凝望著腳下這塊土地,看著它慢慢地變成一片片洼地……
小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特點,抓住祖父對土地的熱愛,在細節(jié)的渲染中層層鋪開,生活氣息濃厚,語言表現(xiàn)力強。
由此可知,寫作是作者作為主體對象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寫作過程中,我們要強調(diào)表現(xiàn)生活,表達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