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繼博 李志誠 劉 歡
難治性2 型糖尿病(脆性糖尿?。榕R床常見代謝性疾病,發(fā)病機制是機體內胰島A 細胞過度分泌導致肝糖原分解加快,胰島B 細胞功能衰竭造成胰島素不能維持正常需求,患者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與視力減退等癥狀,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可損失胰島功能,胰島B 細胞直接損傷血糖調節(jié),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尚無統(tǒng)一性治療手段,單純給予胰島素治療能控制血糖水平,但療效并不理想。利拉魯肽屬于新型胰高血糖素受體激動劑,可促進胰島素分泌且 抑制胰高血糖素產生,改善預后康復效果且有效控制血糖水平[1]。本研究就利拉魯肽、胰島素治療難治性2 型糖尿病的療效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12月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14 例難治性2 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7 例。研究組中男36 例,女21 例,年齡46~78 歲,平均(63.49±4.07)歲; 病程2~13年,平均(8.46±3.57)年;體重指數20~43 kg/m2,平均(63.49±4.07)kg/m2。對照組中,男37 例,女20 例,年齡45~74 歲,平均(63.26±4.15)歲;病程3~14年,平均(8.59±3.42)年;體重指數21~42 kg/m2,平均(63.43±4.18)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難治性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2];2)出現典型糖尿病癥狀;3)隨機血糖水平達11.1 mmol/L;4)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惡性腫瘤、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2)重要臟器功能障礙;3)機體水電解質代謝紊亂;4)合并代謝性或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5)對研究藥物過敏;6)抑郁癥、智力障礙、聽力障礙或嚴重精神疾病;7)病歷資料不全。
對照組給予門冬胰島素注射液治療,注射劑量為0.5~1.0 U/(kg·d),采取皮下注射方式治療,后續(xù)結合血糖改善情況調整胰島素劑量。研究組門冬胰島素注射液的劑量、使用方法與對照組一致,聯(lián)合靜脈注射利拉魯肽(諾和諾德,國藥準字J20160037),初始劑量為每天0.6 mg,持續(xù)用藥1 周后增加藥物劑量至每天1.2 mg,根據患者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劑量。治療期間強化健康宣教與飲食指導措施,早期識別低血糖,出院時告知患者定期監(jiān)測血糖,電話隨訪掌握患者血糖控制情況[3-4]。兩組患者均治療3 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值、胰島素使用劑量。統(tǒng)計患者治療期間低血糖、惡心嘔吐、腹脹腹瀉、便秘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多飲多食或消瘦等癥狀消失,餐后2 h 血糖值低于7.8 mmol/L,空腹血糖值低于6.5 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低于6.5%,各體征恢復正常;有效:多飲多食或消瘦等癥狀明顯改善,餐后2 h 血糖為7.8~11.1 mmol/L,空腹血糖在6.5~7.0 mmol/L 和糖化血紅蛋白在6.5%~7.5%,各體征基本恢復;無效:未達上述標準[5]。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與胰島素使用劑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較,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低,胰島素使用劑量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值、胰島素使用劑量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值、胰島素使用劑量比較(±s)
組別 例數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 血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 57 9.18±1.64 7.32±1.15 13.24±1.53 9.76±1.28研究組 57 9.28±1.43 6.69±1.05 13.26±1.42 8.65±1.17 t 值 0.3469 3.0543 0.0723 4.8325 P 值 0.7293 0.0028 0.9425 0.0000 組別 例數糖化血紅蛋白(%) 胰島素使用劑量(U/k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 57 8.28±0.14 7.39±0.51 35.43±2.49 52.18±6.93研究組 57 8.56±1.43 6.29±0.15 36.24±4.87 12.19±7.86 t 值 1.4712 15.6222 1.1180 35.6453 P 值 0.1440 0.0000 0.2659 0.0000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難治性2 型糖尿病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是胰島B 細胞功能趨近衰竭,不能提供充足基礎胰島素量對肝糖原分解產生抵抗,胰島A 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較亢進,導致肝糖原輸出增加[6]。早期若不能采取有效治療手段,則可對患者生命質量造成直接影響,甚至威脅生命健康。臨床治療該疾病以常規(guī)胰島素治療方式為主,其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用藥期間易發(fā)生惡心嘔吐或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對最終治療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有研究報道,門冬胰島素注射液聯(lián)合利拉魯肽治療難治性2 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療效顯著[7]。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內存在大量基礎胰島素,可將機體餐后血糖值降至正常范圍,抑制肝糖原輸出,使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提高對外界葡萄糖攝取量,充分發(fā)揮降血糖機制,但單純用藥療效欠佳,影響預后效果。利拉魯肽屬于胰高血糖素樣肽-1 類似藥物,屬于內源性腸促胰島素分泌素,對機體葡萄糖濃度具有較強依賴性,可促進胰腺B 細胞分泌胰島素,并對胰高血糖素發(fā)揮抑制作用改善該疾病患者“黎明現象”,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機體代謝紊亂情況,促進受損胰島B 細胞修復。同時利拉魯肽藥物能抑制胃腸道對葡萄糖吸收量,治療期間白天使用能降低胰島素使用劑量,避免患者血糖出現大幅度波動情況,將血糖值控制在合理范圍,藥物機制直接作用于大腦中樞能確保其具有飽腹感,控制體重值,具有見效快與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勢。因此給予難治性2 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上述兩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能提高臨床療效,用藥期間機體可能出現低血糖或嘔吐等不良反應,停藥后能恢復正常,聯(lián)合用藥能充分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降低血糖值且達到優(yōu)勢互補目的。
本研究中,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低,胰島素使用劑量少;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與毛培軍等[8]報道相似。由此說明給予該病癥患者聯(lián)合給藥治療措施具有安全性與有效性。藥物治療期間給予飲食指導與功能鍛煉具有重要意義,嚴格控制糖分攝入量并提高飲食結構均衡性,給予患者心理指導與健康宣教等措施,糾正其對疾病錯誤認識,指導其掌握規(guī)律性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增加維生素與高蛋白攝入量提高免疫力,保持禁煙禁酒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待各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適度開展功能鍛煉,保持樂觀心態(tài)掌握監(jiān)測血糖方式,顯著提高治療療效并改善預后康復效果,避免發(fā)生低血糖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對難治性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門冬胰島素聯(lián)合利拉魯肽治療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控制血糖,減少胰島素使用量,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