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瓊
摘? ?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因為教學形式的過度信息化、教學目標的知識側重性與對學習成績的潛意識重視,導致文本意識弱化。語文教材是閱讀教學得以展開的基礎藍本,在優(yōu)化整合學習目標、語文興趣分組與文本意象想象的基礎上,通過文本自身的目標性閱讀、興趣性閱讀與欣賞性閱讀,可以有效推動學生語言文字知識的學習、文學作品的賞析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閱讀教學? 文本意識? 語言文字? 文學欣賞
語文教學實踐中文本意識弱化現(xiàn)象的產生,會直接導致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拓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失準[1],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自主學習能力。從“標準的保底性、文本價值的整體性以及文體意識的滲透”等方面切入[2],讓學生以教材與相關課外閱讀文章為“本”,在深入文本的審美欣賞、興趣發(fā)展、學業(yè)成績提升與文學夢想追求的活動中,提升與強化學生的文本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興趣與語文素養(yǎng)。
一、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意識的弱化
1.應試化目標下文本被忽略
出于提高學生語文直觀分數(shù)成績的目的,教師把原本完整的語文課文按照“題型”的方式,進行了題目化的設計與轉化,使得文本成為了碎片化的各種題目,如選擇題、填空題與閱讀理解題等。這種應試目標化的教學及其持續(xù)開展,盡管對提高學生的成績比較高效,但讓學生無法從文本的整體上去欣賞文本的結構美、語言美、感情美、文學美與主題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從應試的角度把文本的所有信息,設計為各種可供記憶與訓練的題目,讓教學目標更明確、知識點更細化、題目類型更全面,以確保訓練的直接性和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也分成了多個“應試型”的環(huán)節(jié),如按圖索驥的作者信息“應試”,作者的生平和作品了解,文本情節(jié)所屬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等。在這種教學的持續(xù)下,導致學生的意識中只有題目和分數(shù),失卻了文本自身及其文學魅力。
2.任務化桎梏下文本被碎片
在打造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自主學習型課堂的教改背景下,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根據(jù)文本的體裁、題材與主題等,為學生設計諸多學習任務,讓其在任務的完成中去實現(xiàn)對文本中的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yǎng)。操作較多的有:知識型任務,包括語言文字知識、語法知識、文本內容知識與寫作手法知識等;應用型任務,包括基礎教育階段的組詞造句任務、各個學段的主題寫作任務、文本重難點突破任務與文本結構劃分任務等;欣賞表演型任務,以角色表演、文本朗誦、主題演講等。盡管這些任務看似都是有學生自主完成,但卻因為任務的多樣性與目標性,導致學生并不能真正地深入到一個完整的文本中,對文章作出宏觀性、結構性的把握,學生也只是在相關任務完成后就擺脫了相關文本。
3.過度化擴充下文本被忽視
在學業(yè)考核目標、活躍課堂氣氛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某種動因或多種動因的驅使下,教師以文本的相關知識點或信息為核心,對其進行知識或其他方面拓展的擴充型教學,看似課堂知識容量大,卻因為關注點過于分散,導致文本被忽略成為一種鋪襯。教學實踐中,既有專門知識擴充型的課型,常見的以復習課為主;也有教學隨即擴充型的教學,如根據(jù)某個知識教師本人或學生利用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設施,開展知識關聯(lián)性的拓展活動等。因此,在知識拓展中應把握住“度”,使一堂課文本意識能恰到好處、錦上添花。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意識的優(yōu)化
文本意識的建立與強化,是學生閱讀學習與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起點之一。教師既要運用共性的激勵措施,也要注意運用個性化的方式,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穩(wěn)定、持續(xù)與興趣多元發(fā)展的文本意識。
1.文本意識優(yōu)化的內容
(1)文學知識的挖掘
語文教材作為語文教學的藍本,是傳授各種知識的基本載體。在語文學習中,教師充分挖掘與彰顯文本自身的魅力,讓學生對文本充滿好奇、興趣與探索欲。組織學生開展對各種題材和體裁文本的閱讀活動,讓其去挖掘文本中的各種文學知識,如體裁類型知識、文學手法知識、文學史知識與其他的文學常識等。如在閱讀《沁園春·雪》時,學生就能通過閱讀或朗誦,學習到其詞牌是“沁園春”,“雪”是題目。以此類推,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的詞,都能通過“詞牌”直接了解到該“詞”的曲調,如“小令”“中調”“長調”等,并進而學習其他的諸如“詞”的音韻、意境、語言風格和主題思想等內容。在學習小說時可以挖掘文學知識,如小說的寫作方式——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等;小說情節(jié)中開端、發(fā)展、高潮等;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學生閱讀是一個文學知識的發(fā)現(xiàn)、提煉與總結的過程,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去習得并積累相關知識,形成從文學知識到文學閱讀能力、到更多知識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良性循環(huán)。
(2)語言知識的歸納
語文教材體系建設的梯級性與系統(tǒng)性,讓學生從低年級向高年級接受循序漸進與不斷提高的語言文字知識的學習、積累與語用創(chuàng)新轉化,把“關注文本內容”與“注重文本言語表達”的“字、詞、句、段”的語言知識學習統(tǒng)一起來[3]。首先,學習最基本的語言知識,包括最簡單的字詞等的讀音、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音素、音節(jié)、音調等語言知識。無論是哪個學段的學生,在語文文本的閱讀中都會遇到新詞、新句子,以及自己以前沒有見到的諺語、俚語、歇后語等語言現(xiàn)象等,為提升語文學習能力、語文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學習基本的語法知識,包括語素類型、詞的構成、詞的類型、短語構成、句子結構、句子成分、病句種類及其改正方法、句式變換等語法知識。特別是在文言文、古詩詞與現(xiàn)代文等語法知識的比對下,讓學生從漢語語言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中,去認知和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加對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了解,在增加學生語言知識和提高閱讀樂趣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3)內容現(xiàn)象的總結
在語文教材全國統(tǒng)編的背景下,各個學段的語文課文都是依照學生成長規(guī)律,以每個單元或組為“主題”編選,通過“相應教學內容的學習、掌握、領會和內化”,逐步達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4]。以《詩經》為例,在文本內容的總結時,教師可以先對整個《詩經》內容進行總結,如根據(jù)地域和風格不同的“風、雅、頌”進行總結,對其中的“風”之民歌、“雅”之周王朝京都地區(qū)的樂歌、“頌”之王室祭祀或重大慶典的樂歌等;根據(jù)《詩經》的思想內容進行總結,如以婚戀、農事、征役、贊頌、怨刺、周民族的史詩等;根據(jù)《詩經》的藝術成就進行總結,如現(xiàn)實主義精神、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復沓的章法和以四言為主的句式,豐富、形象、簡練的語言等。其他如愛國主義、借景抒情借景言志類等,讓學生在此類文本主題的閱讀中,把文本內容與學生所學習到的各學科知識聯(lián)系起來,歸納總結文章的主題,以開展更加深入的學習活動。
2.文本意識優(yōu)化的方法
依據(jù)文本體裁、文本題材與文本內容的實際,教師設計包括課堂教學、課外閱讀與課外興趣發(fā)展的自主閱讀與學習過程,讓學生把知識學習、語用活動、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文本意識優(yōu)化統(tǒng)一起來。
(1)拓展知識,提高學生文本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學習中文本的主題是文章的靈魂。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根據(jù)單元“主題”去閱讀教材及其關聯(lián)性的文本,在文本題材知識與文本體裁知識的統(tǒng)一學習活動中,將文本意識培養(yǎng)融入到文本知識的學習中,將文本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學生自覺的文本意識。首先,文本知識拓展。讓學生在文本主題的總結、提煉與突出主題的句子中,把主題與課文知識、文本意識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開展文本結構知識、語言文字知識,以及生活常識的學習與探索。其次,個人理想追求驅動下的知識拓展。通過文本閱讀,學生會發(fā)現(xiàn)、明確或糾正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形成學生成長、進步的持續(xù)動力。諸如在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等愛國文本的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在人物傳記、革命家或政治家的散文、詩詞學習中,學生通過閱讀反思自己的奮斗目標,培養(yǎng)不畏苦難、堅強不屈的品質,使自己在精神上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2)激發(fā)靈感,促進學生的寫作實踐能力
在語文教材中,無論是哪種體裁與題材的文章,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經典性”等特點的“匠心和美感的文本形態(tài)”,是源發(fā)和激活“人文精神、美學品質、創(chuàng)造性”等文本意識的基本[5]。當學生所掌握的語言文字知識與文學知識達到一定水平,在閱讀中就會結合個人的閱歷,產生“有感而發(fā)”的表達欲望,在此基礎上啟發(fā)、引導、激勵學生開展適當?shù)膶懽骰顒?,既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之一,也是各個學段學生語用能力的最直觀體現(xiàn)。在教學實踐中,操作較多且較好的方法,一是課堂習作活動。教師根據(jù)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組織學生根據(jù)文本中重難點與學生情感刺激最強烈的故事情節(jié)或句子、段落等,開展即時的情感抒發(fā)或故事講述的小習作,以字數(shù)少、時間短、少數(shù)展示與即時點評等為主要特點。再讓學生選擇一個對自己比較觸動的句子,結合社會現(xiàn)實、職業(yè)理想等,作出思辨性的思考,為自己的學習、成才打下基礎。二是業(yè)余興趣寫作活動。在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們既能在論壇、博客、QQ空間甚至文學創(chuàng)作網(wǎng)站等平臺,開展興趣性甚至是理想性的寫作;也有運用紙質的筆記本等,開展常規(guī)的日記寫作活動,甚至投稿(如相應的報刊)寫作活動。讓學生參與較多的各種征稿、征文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3)專題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發(fā)展能力
興趣作為學生閱讀與學習的最活躍動因,是引發(fā)學生開展知識探索最積極的內驅力,是滋潤與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學習和各種文本閱讀的基礎。語文作為基礎性學科,在各種體裁和題材的文本中,會按照文學的規(guī)律去呈現(xiàn)學生感興趣的各種知識,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開展學習。首先,文學性興趣的專題探索。語文文本的文學美是“拓讀勾連文本能引導學生打開探究視野”的根本性魅力之一[6]。例如,小說的跌宕起伏且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繼續(xù)閱讀且根據(jù)人物的角色、身份、地位、形象與社會貢獻等,對人物和故事作出全面性、過程性與不斷完善性的評價。如在《現(xiàn)象七十二變》的閱讀中,學生能從耳熟能詳?shù)母柙~中引發(fā)“好奇”意識,去深入了解20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峽兩岸的中國青年,面臨社會轉型時期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等,進而引導廣大青年立足民族獨立、振興中華的歷史視角,去反思歷史與現(xiàn)實、現(xiàn)在與未來。其次,主題性的專題探索。讓學生以個人的某種興趣滿足與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在主題閱讀中主動滋潤與強化文本意識。由于學生的學業(yè)基礎、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的不同,直接造成了學生對文本體裁與題材的選擇性,喜歡的則深入閱讀學習,不喜歡的直接排斥甚至拒絕學習。抓住和利用學生中的興趣點,是轉化并不斷優(yōu)化文本意識的關鍵因素。如學習宋代宰相呂蒙正的《破窯賦》,讓學生從“遇難不要氣餒,得福不能失德”的千古名言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美德和勇氣,以啟發(fā)其深入課文開展主題學習探索的文本意識。
文本意識弱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脫離了文本。文本意識的優(yōu)化需要教師以文本為本,引導學生在深入文本題材、文本體裁中,實現(xiàn)知識學習、閱歷豐富、好奇心滿足與語用感知的文本意識培育與提升。其中,文本知識體系梳理、學業(yè)題型訓練、主題寫作訓練與演講、朗誦、角色表演等語文興趣活動的積極參與等方式,是優(yōu)化學生文本意識的常見操作模式,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文本的實際作出適當?shù)娜∩?,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啟迪.高中語文批判性閱讀教學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2] 于強.語文學段具體目標建構的意義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11).
[3] 姚建法,李紅.關注教材文本中言語表達的“序”——以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鳥島》為例[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6(10).
[4] 方相成.文本解讀與教學內容構建——以《老王》為例[J].語文建設,2017(02).
[5] 過常寶.如何體認和鑒賞古代文學作品[J].中國大學教學,2017(11).
[6] 陳金華.內外勾連“三讀”并行——例談文言文閱讀探究能力[J].中學語文教學,2018(02).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