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恩格斯既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廣大勞動人民的導師,又是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與馬克思一起投身于共產主義事業(yè),給予馬克思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馬克思主義體系的創(chuàng)立和建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已被諸多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和廣大民眾普遍認同。然而,當我們經過仔細研究來審視此觀點時,會發(fā)現有不少內容被忽視: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謙稱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不過他具有自己獨立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他的整個思想變遷過程也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如果人們像以往那樣習慣于把恩格斯當作馬克思研究的“陪襯”,那么我們將會忽視太多恩格斯獨特的思想,將不能給馬克思主義體系生成史一個合理的解釋,也不能給予恩格斯應有的地位。馬克思和恩格斯二者的思想屬于同一體系,他們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共同創(chuàng)始人,卻又各自具有自身的特點和風格。
關鍵詞:恩格斯;早期思想;當代價值
一、國內學者對恩格斯早期思想的研究綜述
總體來說,我國對恩格斯思想的研究相對更為深入一些。國內學者經過廣泛研究和深入討論,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持有不存在對立論的觀念的人數較多。他們認為馬克思雖然非常注重人能創(chuàng)造歷史、影響歷史這一因素,可是恩格斯也有同樣的認知,只是恩格斯認知的角度和馬克思不同。恩格斯是把人放在唯物史觀的視角下,認為在推動歷史的過程中,各項因素都在起作用,其中人也是這些因素之一。恩格斯并沒有忽略人參與創(chuàng)造歷史的意義,因此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的共產主義學術研究中不存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立的問題。我國學者對恩格斯的思想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從80年代起,我國開始研究恩格斯的經濟思想。80年代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時期,國內學者對我國的社會發(fā)展以及經濟發(fā)展的問題較為重視。因此,對恩格斯的經濟學思想的研究成為我國學者的普遍關注點。學者唐艷艷闡述了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是一部融會了經濟學和經濟學史的重要著作,具體呈現在她的《恩格斯的經濟史研究及其經濟史觀》這篇文章中。我國的學者認為,恩格斯對經濟學的闡述不僅對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重要的意義,還對闡述人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第二,我國對于恩格斯唯物史觀的研究同樣非常重視。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這是一套科學看待社會發(fā)展和歷史發(fā)展的視角。比如在20世紀80年代,貢沈平在名為《論恩格斯對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突出貢獻》的論文中說明了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為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提供了理論框架,指出了要讓共產主義成為科學共產主義發(fā)展的道路。恩格斯在提供了唯物史觀的框架之后,馬克思才對其進行思考,并得到了“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是生產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等一系列的觀點。實際上,我國的學者對恩格斯思想研究而產生的看法更為客觀。但是,總的來講都缺乏對恩格斯早期著作的完整支撐,特別是缺乏恩格斯早期經濟探索理論分析成果的支撐,這樣會影響人們對恩格斯早期思想的準確把握和對其理論和歷史地位的準確認識。
恩格斯的批判理論研究并不算一個時新的話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學界對恩格斯的批判理論己經展開了一定的研究,獲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對相關文獻的研究中,首當其沖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恩格斯早期思想中的“早期”時間范圍的界定含糊不清,并且也沒有專門性的討論。翻看文獻不難發(fā)現,在現有的研究中經常被用到的標題有“恩格斯早期……思想”“早期恩格斯……思想”“青年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早期……”等,其中對于“恩格斯早期思想”的時間范圍劃定通常都堅持各自的定義,而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界定,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與獨立的“恩格斯早期思想”中的所指更是大相徑庭。王培通教授在《恩格斯早期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及其意義》中提到,現在學術界開始重視對恩格斯的獨立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晚期,對于“其(恩格斯)早期思想,特別是1844年與馬克思開始革命合作之前思想”的研究顯得相對薄弱。張一兵教授在其文章《青年恩格斯在現實中探索資本主義的理論邏輯》則使用了青年恩格斯的說法,時間范圍界定到1844年與馬克思正式會見之前,認為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具有與馬克思不同的邏輯理路。劉天俊在《恩格斯早期革命策略思想》一文中認為恩格斯早期革命策略思想時間劃分,是從19世紀40年代初恩格斯思想轉變時開始,從1848年歐洲革命實踐和經驗總結,到1851年總結革命經驗結束時止。針對于此,本文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將恩格斯早期思想中的時間范圍界定為從布萊梅時期到1844年與馬克思真正意義上合作之前這一階段。在這一時期,恩格斯所歷經的生活環(huán)境、觀察角度與邏輯思路與馬克思的大為不同,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也能顯示出恩格斯思想獨有的魅力與重要意義。
二、恩格斯早期思想的形成過程
1.烏培河谷時期恩格斯批判意識的初步覺醒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在德國萊茵省的烏培河谷地區(qū),直到1838年前他被父親強制退學,恩格斯都生活在烏培河谷。他在這里受到了濃厚的宗教虔誠主義思想的影響,見證了德意志萊茵地區(qū)的資本主義的飛速發(fā)展和紡織業(yè)工人所受到的層層盤剝,被迫放棄他熱愛的學業(yè)而從事他厭惡的商業(yè)。由于恩格斯的父親老弗里德里希是虔誠派的一員,他在教區(qū)任負責人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子女進行嚴格的虔誠主義思想教育,因此恩格斯少年時代受到虔誠主義教義的影響頗為嚴重。虔誠主義教義要求恩格斯不能閱讀違背《圣經》教義的書籍,這是一種比清教徒禁欲主義還要殘酷的禁銅法則,其大大地限制了恩格斯對人性解放的追求,對科學的探索,對知識的渴望,對真理的執(zhí)著。但是恩格斯的母親是一名知識分子,從小對恩格斯進行了資產階級人文教育,在虔誠主義和人文精神的雙重影響下,恩格斯沒有被宗教思想所束縛,反而是塑造了卓越的品格,并且在內心中埋下了激烈的宗教批判的種子。恩格斯14歲進入埃爾伯費爾德的愛北菲特中學繼續(xù)學習,在那里他接受了更為系統(tǒng)的人文主義教育,使得他的思想更加活躍。18歲時,恩格斯在通過對現實社會種種丑惡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后發(fā)表了《烏培河谷來信》,他寫道:“在下層階級,特別是烏培河谷的工廠工人,普遍處于可怕的貧困境地梅毒和肺部疾病蔓延到難以置信的地步,光是愛北菲特一個地方,2500個學齡兒童就有1200人不能上學,而是在工廠里長大,這只是便于廠主雇用童工而不再拿雙倍的錢來雇用被童工代替的成年工人”?!霸诘桶姆孔永镞M行工作,吸進的煤煙和灰塵多于氧氣,而且從六歲起就是這樣……只消過上幾年這樣的生活,就會在肉體上和精神上把他們葬送掉”。在文中,18歲的恩格斯透徹地揭發(fā)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陰暗面,掲露了宗教虔誠主義的偽善,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思想初次顯現。
2.布萊梅時期恩格斯對“舊信仰”的拋棄
如果說在烏培河谷時期,恩格斯還是一個深受虔誠主義影響,對資本主義制度半信半疑的基督徒,那么來到布萊梅以后,恩格斯的理性精神徹底顛覆了他對虔誠主義的看法。
(1)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剝削的本質
1838年7月,老弗里德里希筆下“意志薄弱和思想浮泛”的恩格斯被強迫退學近一年后,來到布萊梅進行商業(yè)實習。布萊梅是德意志地區(qū)的北部港口城市,和專制的普魯士相比,布萊梅的學術思想較為自由。在那里,青年恩格斯加入了青年德意志運動,并且在該運動機關報刊《德意志電訊》上發(fā)表了文章。當時,普魯士地區(qū)民主主義精神風起云涌,德意志統(tǒng)一的呼聲激發(fā)了恩格斯內也的強烈的政治主張。恩格斯堅定地實踐著為“統(tǒng)一的、平等的公民國家的建立而斗爭的信念”。他對宗教強權、貴族特權和封建專制統(tǒng)治深惡痛絕,此時強烈的自由主義思想和公民平等意識已經完全占據了他的內心。恩格斯一踏上了布萊梅的士地,他的思想就如同脫疆的野馬,一發(fā)不可收拾。他終于有機會能夠躲避父權的壓制,能夠夜以繼日地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自身才華終于得以施展。在同情工人處境的同時,他深刻的認識到烏培河谷工人的悲慘境遇是由于普魯士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正是從巴門到布萊梅的環(huán)境變化使恩格斯認識到普魯士封建專制政治統(tǒng)治的本質,使他后來直接旗幟鮮明地反對普魯士封建專制制度。恩格斯敢為天下先,挺身而出,勇敢地抨擊普魯士封建制度的做法與夸夸其談的黑格爾青年學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揭穿虔誠主義的偽善面目
在激烈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對工人罪惡奴役的同時,恩格斯對自己的宗教思想進行了反思,同時他也對烏培河谷地區(qū)的泛濫虔誠主義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他明確指出,那些貪婪的資本家都是虔誠主義者,一方面用虔誠主義的面紗粉飾自己的偽善本質,另一方面他們加大對工人的殘酷剝削。他將“工廠主在周末虔誠地去教堂,而在工人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勞役中絞盡腦汁地克扣工資”的偽善嘴臉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還指出,“虔誠主義,送個舊蒙昧主義的斷崖抵擋不住時代的巨流,沙石一定會被水流卷走,斷崖一定會轟然倒塌”。在布萊梅,恩格斯分析了虔誠主義流行的原因,他認為工廠導致了工人深陷蒙昧的虔誠主義,工人們在勞累的工作當中喪失了自我,失去了朝氣和動力,醉酒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唯一樂趣。在批判虔誠主義的同時,受到青年德意志運動自由主義意識的影響,恩格斯強烈主張取消一切宗教強制、一切世襲貴族特權。恩格斯對于建立在無事實基礎上的所謂的正統(tǒng)派思想存在異議,他更多的是通過理性的思辨去領悟圣經的教義。青年恩格斯認為“真正的自由是在自己的信念中戰(zhàn)勝了一切懷疑的精神”。恩格斯此時用理性精神去解釋《圣經》,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雛形。
(3)走向青年黑格爾主義
施特勞斯出版了《耶穌傳》,這本書系統(tǒng)地批判了《圣經》,這使得恩格斯徹底擺脫了神學的影響,逐漸開始認識宗教本質的虛偽性,最終理解了上帝僅僅是作為一個虛擬的概念而存在的現實,讓他從根本上否定了虔誠主義思想,從此恩格斯與蒙昧的宗教思想徹底決裂。這也是后來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的重要來源,恩格斯認為“施特勞斯完全否定了正統(tǒng)教派的所有理論基礎,根本不可能被駁倒”。在此基礎上,恩格斯提出必須揚棄思辨神學,以黑格爾主義為理論基礎。恩格斯在使用黑格爾理論與虔誠主義的斗爭過程中,還表達了他對歷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其良好的哲學素養(yǎng)顯露無疑。恩格斯發(fā)表了《時代的倒退征兆》,這部著作表現出對青年黑格爾主義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恩格斯以其卓越的哲學素質對黑格爾哲學的革命性原則進行徹底地拓展,否定君主立憲制是歷史發(fā)展總結的思想,提出歷史發(fā)展將永無止境的觀點。恩格斯果斷地揭去黑格爾辯證法的神秘面紗,把發(fā)展理解為螺旋上升、永無止境的過程,這就為以后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這一時期,恩格斯的思想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堅定而絕情地說出了“青年德意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恩格斯自覺地把黑格爾哲學作為自己政治志向的理論基礎。黑格爾的歷史觀成為恩格斯建立新世界觀的直接理論前提。
3.謝林時期恩格斯哲學立場的轉變
恩格斯于1841年3月離開了布萊梅,重新返回了烏培河谷地區(qū)。期間他大量學習了多種外語,為閱讀人文主義經典著作打下了基礎。同年9月,恩格斯前往柏林開始服兵役,在此期間,恩格斯繼續(xù)專注于實踐活動。他利用業(yè)余時間在柏林大學旁聽進修,廣泛涉獵各方面知識,其哲學素養(yǎng)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他的戰(zhàn)斗意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發(fā)。
(1)對謝林基督哲學的批判
1841年11月1日,年近中旬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弗里德里希.約瑟夫·謝林被邀請到柏林大學講授《啟示哲學》,他在課堂上全面否定了黑格爾哲學。這激發(fā)了柏林大學課堂上21歲的旁聽生——恩格斯的戰(zhàn)斗激情。他對謝林進行了有巧的批判,在充分褒揚黑格爾的基礎上,恩格斯肯定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強有力的、永不靜止的思想推動力”。為了實現對謝林的徹底批判,在次年三月,恩格斯在萊比錫出版了《謝林和啟示》(即《謝林和啟示——“批判反動派扼殺自由哲學的最新企圖》)。一個柏林大學的旁聽生初露鋒芒,劍指德意志哲學家的泰山北斗,徹頭徹尾地批判了謝林的非理性主義和蒙昧主義,高度贊揚了意志的作用和力量。在這一段時間里,恩格斯狂熱地信仰黑格爾關于自我意識的理論學說,這激發(fā)了他源源不斷地戰(zhàn)斗熱情和不懈的向上動力,他對腐朽資本主義思想的批判尖銳而透徹,富有煽動性而哲理十足,為后來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對謝林腐朽的基督哲學進行無情批判的同時,他對于一切阻礙進步思想的哲學觀點進行了清算,這就包括具備嚴重妥協(xié)思想的中間哲學。在《評亞歷山大·榮克的〈德國現代文學講義〉》一文當中,他清算了青年德意志運動,青年德意志運動作了一個總結性的評論:“文學運動大踏步地前進了,這個派別遠遠落在這個運動的后面,大部分青年德意志分子的空虛便暴露無遺了”。在柏林時期,恩格斯的政治積極性和文學作品思想性又提高了一個層次,標志著共產主義思想離他又近了一步。
(2)受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影響
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出版,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后代表,費爾巴哈顛覆了唯物主義在德意志的統(tǒng)治地位,重新恢復的唯物主義的權威?!痘浇痰谋举|》一書,其深遂和富有洞察力的見解撥云見霧般給恩格斯帶向了黎明的燈塔。恩格斯興奮地宣稱“我們一時都成為費爾巴哈派了”[1]。費爾巴哈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永恒的,自然界是人類產生的基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并非黑格爾所說,意志是世界的本源。費爾巴哈直言不諱地指出宗教是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幻想,是人將自己的問題甩給了上帝,而自己不敢面對慘痛的現實。費爾巴哈認為,宗教“不過是對于知覺的無限性的認識,上帝不過是人的內在本性的向外投射。而“宗教之真正的或人類學的本質”,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的各種不同的需要。雖然他對基督教做出了妥協(xié),認為基督教的存在是有必要的,無論在愛的方面、還是在道德自律方面,都有存在的必要;但是費爾巴哈還是進一步揭露了基督教的虛偽本質,上帝這…幻想妨礙了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其最終必然會導致“迷信和不道德”,他認為,黒格爾哲學是唯心的?!痘浇痰谋举|》推動了恩格斯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思想變革,此后,他逐漸清算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思想,在吸取辯證主義哲學精髓的情況下,發(fā)展出了基于辯證主義唯物思想的歷史觀。
(3)對黑格爾哲學態(tài)度的轉變
在受到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影響之后,恩格斯開始重新審視黑格爾哲學,他沖出了黑格爾“絕對精神”的束縛,對人的本質和世界的物質性有了更深的認識,恩格斯開始以辯證的態(tài)度看待黑格爾哲學。雖然在這一時期,恩格斯并沒有完全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徹底轉變,但是通過對費爾巴哈作品的閱讀,通過對政治斗爭的身體力行,通過在大學的旁聽生涯,通過執(zhí)著的自學和努力,恩格斯在追求崇高理想和真理的過程中,對黑格爾的態(tài)度也在悄然改變。他結束了對“絕對精神”的狂熱和崇拜,開始以辨證地態(tài)度看待黑格爾哲學。他一改過去青年黑格爾學派局限于思想斗爭的傳統(tǒng)方式,勇敢地站出來進行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斗爭。他甚至提出了“絕對自由平等和真正的主觀自由”的概念。在《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中,他將斗爭矛頭直指普魯士國王,這遠遠地超越了黑格爾的思想,打破了黑格爾青年學派軟弱無力的說教和脫離實際的爭論。雖然當時的恩格斯還是秉承著黑格爾學說的唯心主義者,但是恩格斯對它的態(tài)度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一方面,恩格斯敏銳地發(fā)現了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法精神,并及時吸取了其中的精髓,將其運用到歷史分析和社會現實當中,逐步形成了他后來的歷史主義邏輯思維方法;另一方面,恩格斯深刻感到黑格爾青年學派的軟弱性,缺乏革命性,對宗教思想清算的不徹底性以及對人類本質認識的局限性;最后恩格斯開始對黑格爾唯心主義有所懷疑,尤其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解釋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之后,這種懷疑與日俱增,在逐漸接受了唯物主義思想之后,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思想正在恩格斯心中逐漸發(fā)生動搖,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正在產生。
4.曼徹斯特時期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
1842年11月,恩格斯離開了普魯士家鄉(xiāng),前往工業(yè)革命的圣地--曼徹斯特。曼徹斯特是英國的紡織中心,工業(yè)革命發(fā)源地和資本主義商業(yè)中心,資本主義發(fā)達程度領先于全世界,而資本主義矛盾也越發(fā)尖銳。作為父親投資工廠的一個小職員,恩格斯開始了和工人階級的全面接觸,他完全深入到工人的生活當中,真正成為了資本主義批判的實踐者。
(1)觀察視角的轉變:哲學視角轉向經濟視角
來到英國以后,恩格斯深入到工人當中對英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情況進行全面的考察。曼徹斯特和普魯士的專制統(tǒng)治有著巨大的差異。作為世界上最發(fā)達的資本國家的紡織工業(yè)中心和憲章運動的中心,曼徹斯特有著強大的無產階級和工會組織及世界上最先進、最雄厚的工業(yè)基礎。然而工人們每天在極度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下連續(xù)作業(yè)16個小時,為了一點可憐的工資夜以繼日,甚至很多傷殘的工人還不得不拖著殘肢斷臂接受資本家的剝削。恩格斯對此評價說:“我從來沒有見過比曼切斯特更惡劣的城市”。他又對“英國紳士”禮貌而又偽善的貪婪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個階級像英國資產階級這樣墮落、自私和腐朽”。恩格斯在曼切斯特認識到了經濟因素在推動資本主義發(fā)展當中的決定性作用,尤其是他考察大陸社會主義學說和各種空想理論以及研究圣西門、歐文、傅立葉等空想社會主義者實踐失敗的原因后,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過程中過度依賴于抽象的哲學理念,而忽略到現實經濟因素的考慮”。于是,恩格斯轉變了研究視角,開始重點從政治經濟學視角研究資本主義批判理論。1844年初,恩格斯在《德法年鑒》上發(fā)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他在全面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提出了資本主義發(fā)展是私有制的必然結果,尤其是他對資本主義社會周期性經濟危機的論述,睿智而富有洞察力,這充分證明了他的論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這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尤其是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起到了奠基作用。文中對重商主義和古典經濟學進行了透徹地批判,尤其是對亞當·斯密、威廉和大衛(wèi)·李嘉圖的理論進行了駁斥。首先,恩格斯揭露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共同本質,指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的欺騙代替簡陋的生意經[2]。恩格斯站在哲學超越的高度揭示了這些在公開場合毫不掩飾自己的卑鄙的貪婪的不道德行為的本質和危害,恩格斯指出,“在新經濟學家的虛偽的人道背后,原來隱藏著舊經濟學家聞所未聞的野蠻”。最后,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經濟學思想是詭辯之術,因為其中難以克服的矛盾,已經無法自圓其說,新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往往會比舊的經濟學家產生更多的謬誤。恩格斯認為,任何詭辯的理論都會因為脫離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行規(guī)律的實際而最終無法阻止資本主義社會的最終消亡。
(2)哲學立場的轉變: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
在曼徹斯特,恩格斯不僅深入實際生活,還系統(tǒng)地研究了英國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發(fā)表后,他的思想開始逐漸向唯物主義靠近。曼徹斯特時期是恩格斯思想形成的決定性階段,他在哲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徹底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恩格斯認為經濟事實是歷史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不是精神原則,而是物質動力。作為哲學歷史上懸而未決的問題,恩格斯過去一直推崇關于黑格爾歷史運動的觀點,但是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思想之后,恩格斯拋棄了黑格爾一切發(fā)展變化都歸結為“絕對理念”的思想,但是那時他還沒有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思想決裂。來到曼徹斯特以后,恩格斯在研究斯密、李嘉圖等人的著作的基礎上,認識到科學技術是推動資本主義歷史發(fā)展的強大生產動力;同時恩格斯深入了解工人的生活狀況,發(fā)現利益是導致資本家剝削工人,導致工人悲慘境遇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指出,在英國主要有幾個階級:土地貴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些階級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有物質利益才能夠發(fā)展為精神原則,物質利益的沖突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因,這是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的一塊基石。恩格斯還通過分析工業(yè)革命推動歷史發(fā)展的路徑指出了工業(yè)革命是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和動力,事實上這其中孕育著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思想。恩格斯還認為,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以及法律的維系都要依靠經濟利益,經濟利益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革命策略的轉變: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
恩格斯的思想逐漸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轉化,這對日后共產主義運動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他明確指出英國將要發(fā)生的革命是無產階級主導的社會主義革命。恩格斯在研究空想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的學說之后,深刻認識到其失敗是因為缺乏科學的世界觀為基礎,恩格斯批判了過去空想社會主義者寄希望于資產階級良心發(fā)現的思想。相比于圣西門和歐文,恩格斯更加推崇傅立葉的思想,但是對他們遠離政治領域、對資產階級抱有幻想的態(tài)度予以了強烈的批判,恩格斯認為,美好社會并不是依靠憧憬而得到的,而是依靠階級斗爭的不懈努力而得到的。換言之,恩格斯認為德國哲學家思想的發(fā)展歷史就是一個對共產主義逐漸接受的歷史。恩格斯在《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論述了共產主義的必然性,還揭示了無產階級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根本力量,英國工業(yè)的殘酷剝削在給資產階級快速聚集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無產階級群體的日益膨脹,正是這些“缺乏教養(yǎng),不具備紳士風度”的底層工人,才最具備戰(zhàn)斗意志和無限的力量。在曼徹斯特時期,恩格斯就已經開始對于無產階級實現共產主義道路的探索,恩格斯激烈地批評了改良思想,認為只有通過暴力消滅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推翻貴族,才能改善實現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這是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思想的最先來源。
三、恩格斯早期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
1.為唯物史觀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恩格斯從物質利益出發(fā),看到物質利益沖突是英國社會革命的客觀基礎,構成了英國社會革命的可能性。他十分敏銳的觀察到英國的物質條件和政治基礎之間的不協(xié)調。由此他分析了英國國家的物質基礎,初步發(fā)現了英國由于物質經濟問題上面臨的各種矛盾,而恰恰是這些矛盾使得英國整個國家都處于一個比較困難的境地,而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狀況下,英國的統(tǒng)治階級---資產階級要想依靠現有的能力來從根本上解決整個問題是非常困難的。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歷史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所做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當時,恩格斯對于英國政治經濟形勢的分析和把握,對英國、法國等國家社會主義思想萌芽、共產主義思潮的研究以及與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的緊密聯(lián)系等方面都遠遠地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面。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一些主要的理論問題的關注如:共產主義理論、勞動異化理論、無產階級政黨理論和私有制理論等方面也曾領先于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英國工人狀況的廣泛調查和對工人運動的親自參與所獲得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加上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所采用的實證分析方法,都對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縮短了馬克思走向唯物史觀的里程,并開啟了馬克思后半生理論研究工作的新視角,為唯物史觀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2.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chuàng)立具有重要意義
恩格斯以自己在英國的親身經歷為基礎,重點關注了幾個方面的問題:經濟制度,社會關系和政治制度。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將恩格斯早期的理論和實踐活動貫穿起來,這些內容在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兩部著作中得到系統(tǒng)化、具體化的闡述。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fā),指出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一切概念和范疇都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其次,他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階級實質出發(fā),預測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他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和資本主義階級對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必然會逐漸消失,成為空洞的的理論。最后,他把資本主義經濟范疇中的私有制經濟關系及經濟規(guī)律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奠定了基礎。馬克思雖然在《萊茵報》時期就對經濟問題發(fā)生了興趣,但馬克思那個時候對于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關系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是由于恩格斯發(fā)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引起了馬克思的關注,直接促使他專心地開展政治經濟學的系統(tǒng)研究。這是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第一次從社會主義觀點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了考察。他把現實的經濟關系作為辯證發(fā)展的主體,從而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歷史觀。黑格爾所闡述的歷史規(guī)律實質上是絕對觀念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是精神層面上的規(guī)律。而相比較而言,恩格斯卻十分明確地把精神規(guī)律與自然規(guī)律區(qū)分開來,并且認定社會經濟規(guī)律不是精神上所意味著的規(guī)律,而是一種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人的自然基本活動為基礎的自然規(guī)律。他的這利論述表明了恩格斯已經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根本性轉變。到1844年之前,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和批判,完成了本人從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轉變的徹底完成。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一文就是其完成兩個轉變的標志。恩格斯早期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為馬克思主義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中實現革命性變革奠定了最初的基礎,也成為馬克思正式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出發(fā)點,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以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立,都具有重要意義。
3.為我們提供了認識資本主義的實證方法
青年恩格斯是通過具體的實踐在考察歷史發(fā)展變化的,他不僅為我們研究社會發(fā)展變革提供了新的道路,而且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分析歷史的新的方法。恩格斯之所能夠對當時的社會形勢分析的如此透徹,也是與他采用實證分析法來考察歷史是分不開的。他當時對于社會經濟的了解程度遠遠地超出了馬克思的水平。正因為此,恩格斯才能在其早期就創(chuàng)作了政治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英國工人運動狀況》等,這些作品的產生都是建立在長時間的親身考察社會過程中所獲得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礎之上的。馬克思完成“兩大轉變”主要是通過對當時社會哲學、宗教思想及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的主要著作研究實現的,他的研究側重于理論的思辨研究。而恩格斯在“兩大轉變”過程中主要運用了社會調查的研究方法,對社會現實進行了透徹地論證分析。由于他本人在哲學意識在思辨的深度上的有所欠缺,他就利用大量時間去投入到現實社會生活中去,保持著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他的不足。恩格斯通過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分析,并且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最終同樣實現了自身的“兩大轉變”。由此可見,實證研究方法與思辨研究方法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它們在道路上不同,但是結果相同。但是思辨研究主要是通過對文獻的閱讀、分析而得出的相關結論,由于其缺乏最直接的獲取信息的渠道,所以它的觀點不一定是最科學、最精確的。而且,實證方法具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價值。在對社會現象的研究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思辨研究的重要性,同時不能忽視實證研究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實證研究分析法,來對思辨研究所得出的結論進行驗證。我們不難看出,恩格斯十分重視實證研究方法,他通過自身經歷出發(fā),更加直觀、準確地了解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現狀,取得了第一手的資料,為其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打下了良好的現實基礎。
四、結論
通過對其思想形成與內容的論述,對恩格斯早期的思想有了更加明確的了解。更為重要的是澄清了恩格斯的早期思想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與地位,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合理形成做出了貢獻。同時明確了馬克思理論產生的影響以及其思想對當今世界發(fā)展的啟示意義,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說。由于研究時間有限,文中關于恩格斯對共產主義所作的貢獻論述還不夠充分,部分內容目前僅從理論角度進行了分析,因此這部分內容只能作為本次研究的一個初步總結,后續(xù)值得進一步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討論。
注釋:
[1]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3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5]奧古斯特 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第1卷)[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80
[6]大衛(wèi)·弗·施特勞斯.耶穌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7]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高光、閻樹森、馬迅.《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從<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
毛文文(1989--)女,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黨校教師工作,研究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