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10日文章,原題:美國更嚴格的簽證政策和對中國研究人員日益增長的不信任,只會充實中國的人才庫美國已經(jīng)加大對中國學生和學者的簽證限制。在藝術、社會科學和商科等專業(yè),全額繳納學費的中國留學生仍受歡迎。但在一些中國被視為崛起中的競爭者的特定技術領域,美國是否正在向中國學生關閉大門?
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已有近600萬中國學生赴海外留學,其中370萬回國后成為教授、工程師、經(jīng)理人和公司創(chuàng)始人。如今每年有超過50萬中國留學生學成歸國。迅速擴大的人才庫將在中國下一階段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中發(fā)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國的限制性政策不能阻止中國人接受一流的國際高等教育。事實上,中國能通過多種措施應對這種狀況。
首先,不再只盯著美國高校,實現(xiàn)留學目的地多樣化。美國的大學擁有世界上最頂尖的一些工科專業(yè),但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工程技術類大學中,有7所不在美國,而是位于瑞士、德國、日本和韓國,這些國家近年來吸引了更多的中國留學生。北京可以為非英語研究生項目提供更多獎學金,并鼓勵有志進行研究的理工科學生學習第二外語。
其次,鼓勵中國學生在更大程度上利用優(yōu)質網(wǎng)上學位項目。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佐治亞理工學院在內(nèi)的(美國)名校都提供不錯的網(wǎng)上工科碩士學位項目。
第三,增加與海外大學的合作以在中國設立校區(q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和以色列理工學院已分別在廣東深圳和汕頭辦學。隨著時間推移,立足于中國的跨國教育將有助于滿足中國對國際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
第四,在博士及更高層面上設立更多合作研究項目。許多外國大學在華項目都是以教學為導向,但中國也需要更多以研究為導向的教學項目。中外合作研究項目也可以位于中國境外,例如歐洲、澳大利亞和亞洲其他部分等。
最后,提升高校教職員工水平以應對中國對更多世界級高校與日俱增的需求。在全世界最頂尖的50所工程和技術大學中,有7所位于中國(包含大陸、香港和臺灣)。但與擁有2所大學躋身全球前10的彈丸小國新加坡相比,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對美國來說,通過限制性的教育政策阻礙中國科技進步,不僅為時晚矣,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在一種類似麥卡錫時代的喧囂環(huán)境中,更多面臨不公平懷疑的華裔科學家與工程師將選擇離開美國,轉而充實到中國的高校。到頭來,美國的限制反而可能會推動中國向更廣泛和國際化的高等教育體系邁進?!ㄗ髡邷厮诡D·莫克,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