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 210037)
人類在交際活動中,經(jīng)常使用請求語。請求語是指指使對方或者祈求對方實施某種行為的言語,使用請求語是人類社會共有的言語活動現(xiàn)象。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積極倡導(dǎo)文明、提倡禮貌。恰當使用請求語是文明社會踐行禮貌言語行為準則的具體表現(xiàn)。然而,由于中國和英語國家在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致使英漢請求語所遵循的語法規(guī)則不同,語用策略表達方式相異。因此,為了減少中西跨文化交際中請求語使用錯誤,有必要開展英漢請求語的差異及其成因研究。
在語言學研究領(lǐng)域,學者們對英漢請求語對比研究多有涉及,并取得豐碩成果。語法層面上,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句法層面上的共性和差異進行;在語用層面上,已有的研究主要探討中英請求策略的直接性和間接性問題,并提出了實施請求行為的三個步驟,分析了“三步驟”在語篇層面上的作用和其背后的語言文化特征。本文以社會語言學和言語行為理論為指導(dǎo),分析英漢請求語在語法、語用層面以及策略選擇上的差異,探究形成差異的原因,從而促進中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社會語言學是一門交叉學科,主要運用社會學和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從社會科學的視角,分析語言的社會本質(zhì)、社會屬性及其變異,探討語言作為社會現(xiàn)象所反映的各種社會關(guān)系,即語言和語言使用者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語言與語言使用者所處的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社會語言的研究領(lǐng)域主要包含以下六個方面:
(1)言語交際雙方的社會身份;
(2)言語事件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
(3)社會方言的歷時和共時分析;
(4)語言使用者對言語行為的評價;
(5)語言變異的程度;
(6)社會語言學的實際應(yīng)用。
社會語言學為請求語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
言語行為理論最早由英國的奧斯丁提出,美國的塞爾在批判吸收奧斯丁的基礎(chǔ)理論、基本思想后,發(fā)展完善并提出一套完整的言語行為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語言交流活動的最小單位不是詞、句子或者其它語言單位,而是語言使用者借助詞語、句子等語言單位完成的行為,達成的目的。只要語言使用者說出的話有意義,且能被交際的對方理解,交際雙方就完成了一個交際行為,即言語行為。從本質(zhì)上說,言語行為是交際雙方借助話語表達的交際目的或傳達的交際意圖。換句話說,只要交際雙方借助話語表達了一方或雙方的交際意圖,交際雙方就實施了言語行為。言語行為可分為三種類型,即語謂行為、語旨行為和語效行為。言語行為理論為請求語研究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請求語行為的實施就是借助禮貌策略達成交際的目的,請求語行為和禮貌密不可分。中英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為了表達“禮貌”,英漢語請求語的語言形式不同,表達策略也不相同。
(1)“把”字結(jié)構(gòu)
在中英請求語中,盡管能找到一些對等的表述,但還是有一些請求語明顯地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無法找到對等的請求語。中英語言中都使用祈使句表示請求,比較而言,英語中祈使句使用較少,且沒有漢語中的“把”字句。漢語中直接用“把”字句表示請求,例如:
把醋遞給我!(Hand me the vinegar.)
把門關(guān)上(Close the door.)。
漢語常常通過這種直接的請求策略簡單表達意圖。英語中,這樣的句式(祈使句)往往帶有居高臨下或命令的語氣,難免讓人聽來不快,因此,沒有或很少使用此類句型表達請求。英語常使用陳述句和疑問句表達請求。例如:
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
I will trouble you to help me with my paper.
(2)“請”的位置
在漢語中,常用禮貌標記詞“請”表示請求。“請”一般用在動詞短語前面,有時會在“請”和動詞短語之間加上人稱代詞“你”或“您”,在英語中沒有此類用法。例如:
請把手拿開。
請您說明白一點。
而在英語中,禮貌用詞“please”可以放在句首、句中和句末,放在句末時,通常用逗號分開。例如:
Please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Would you please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Rad the first paragraph, please!
(3)禮貌用語
為了減少請求語的命令語氣,英語往往使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請求,如:“Could you please do...?”或者“Would you mind doing...?”,與作為請求語的祈使句和陳述句相比,疑問句形式的請求語使用更多,這也是英語請求語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例如:
Would you mind if I turn up the radio?
Would you please help me with my academic paper?
在漢語中,表示請求的禮貌標記語詞比較豐富,除“請”外,還有“麻煩”、“勞駕”,和“請”一樣,它們一般都放在句首,以表達禮貌,傳遞請求的意愿。例如:
麻煩你幫我取下快遞。
勞駕把那個餐盤遞給我。
英漢請求語在句法層面上的差異主要由英漢兩種語言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英語是形合型語言,其可以借助豐富多變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請求、實現(xiàn)請求的愿望,因此,大多數(shù)情況下,英語語言習慣上直接用禮貌用詞加請求內(nèi)容,或使用情態(tài)動詞過去式(would could)表達請求,且語氣更加禮貌。相反,漢語是意合型語言,其“請求”習慣上直接用言語而非借助形式化的語言方式來表達,即使要表達委婉的含義,而出于對被請求者的尊重,常借助于“請”、“麻煩您”、“勞駕”等禮貌用詞,后直接加上請求內(nèi)容。
基于對“請求”言語行為實現(xiàn)模式進行的研究,學者們發(fā)現(xiàn)為完成“請求”言語行為,交際雙方常常采用兩種交際策略,一是直接策略,二是間接策略。中英請求語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直接與間接的程度。研究表明,英語語言中間接策略使用占比為82%,而漢語中直接請求策略的使用比較普遍,其所占比例為60%。
常見于英語文化中的間接請求策略,由于不含強加于請求發(fā)出者意志的詞匯,給被請求者留有一定的余地,因此被認為是請求策略中最禮貌的請求策略。除前文中提到的疑問句、祈使句外,還有一些反義疑問句也同樣委婉地進行了請求言語行為,例如:
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milk tea?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 with this backpack?
Let’s go fishing, shall we?
Let us know the results of your experiments, will you?
漢語中,常用的直接策略句式包括祈使句和直陳式陳述句,這種策略更多地用于地位高者對地位低者、長輩對晚輩輩、上司對下屬等,例如:
院長:把今年全院教師的論文著作統(tǒng)計表拿給我看一下。
秘書:好的,馬上拿來。
奶奶:快點兒把獎狀拿給我看,讓我也高興高興!
孫子:好的。
導(dǎo)致英漢請求語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個人和集體關(guān)系的理解和定位,中國文化認同集體主義,高度贊同個人服務(wù)集體、效忠國家,注重長幼尊卑,堅持上下級、長輩晚輩之間的禮儀,崇尚“淡我文化”(I-less culture),因此,在上下、尊卑明顯存在時,請求言語行為常采用直接請求策略,且更多在于其本身的請求內(nèi)容,而非客氣委婉的請求態(tài)度。這是由于中國人相互之間的依賴性和信任度,使得他們傾向于與交際對方建立親密友好的關(guān)系。而西方強調(diào)個人主義,重視個體價值的“我文化”(I-culture)。他們認為在平等關(guān)系中,交際的對方在被請求時,其個人利益、個人權(quán)利、隱私等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侵犯,因此,在向?qū)Ψ綄嵤┲甘拘哉埱笱哉Z行為時,常采用間接的、委婉的語言,以盡量減少對對方的壓迫感。他們的請求多采取簡潔策略,用語更加委婉和客氣。
除了文化因素的影響外,不同的語境因素,如請求的程度、權(quán)勢關(guān)系、發(fā)出請求者和被請求者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等都會影響禮貌的程度,決定請求語的語用選擇。
(1)親疏關(guān)系在請求語中的體現(xiàn)
親疏關(guān)系是衡量人際關(guān)系的標尺,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社會距離。親疏的界限時而模糊,時而清晰,其對于語言交際的影響不容小覷。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使用請求語時,往往會首先考慮與被請求者的親疏關(guān)系。例如:
①Could you please passing me the salt?
②Pass me the salt!
③I want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可以看出,②③中的表達方式均較為直接,說明請求者與被請求者之間的關(guān)系較為熟悉、親密,不需要用請求詞匯表達意圖;而①中的例子恰好相反,情態(tài)動詞過去式could體現(xiàn)了雙方之間相對疏遠的關(guān)系,在表達請求時會盡量委婉。
(2)權(quán)勢關(guān)系在請求語中的體現(xiàn)
語言學家們在研究請求語時,提出了“權(quán)勢不對等關(guān)系”的概念,權(quán)勢關(guān)系的強弱在請求語言語行為中決定著請求語的禮貌程度。形成“權(quán)勢不對等關(guān)系”或“地位差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可以是輩分的高低、財富的多少,也可以是學識的多寡、力量的懸殊等。由于交談的一方比對方處于更優(yōu)越的地位,因此發(fā)出請求者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那么請求語的禮貌程度就會讓步于請求內(nèi)容自身;而在說話者地位處于劣勢時,往往更注重以禮貌的形式表達請求,以達到請求者達成請求的目的。因此,在實際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也都會依據(jù)各自的“社會權(quán)勢關(guān)系”,選擇適當?shù)慕浑H策略和請求語。如一個警察在執(zhí)法時,可以以命令的口氣要求違章的駕駛員“交出鑰匙(Give me your car keys)”,而不要說“請交出鑰匙(Would you mind giving your car keys)”。對沒有執(zhí)法權(quán)的普通人來說,就不能像警察那樣直接發(fā)出請求,換句話說,對沒有相關(guān)的“社會權(quán)勢關(guān)系”的人來說,就要用禮貌策略,間接的請求。
通過對中英兩種語言中請求語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英漢請求語存在較顯著的差異。在語法層面,英語語言的最顯著特征是通過使用“Would you please…” 、“Would you mind…”和“Please…”等來增強請求語的禮貌程度;漢語中,請求語的禮貌達成主要是通過使用 “請”、“麻煩您”、“勞駕”等帶有禮貌的用詞加上請求內(nèi)容來實現(xiàn)。在請求策略選擇方面,漢語傾向于使用直接請求語,而通過委婉詢問和反義疑問句等句式構(gòu)成的間接請求則常見于英語中。中英請求語的語法差異的存在主要是由英漢語言本身的特質(zhì)造成的;而在文化、社會背景及語境因素等造成的跨文化請求策略差異方面,文化價值觀直接影響著請求言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