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莎
摘要:被命運拋入現實的悟空,渴望得到內心的歸屬與安定,但菩提祖師的幫助與提點、玉皇大帝的疏忽與縱容、如來佛祖的在場與強制并沒有讓它實現心愿,反而被迫壓在五行山下承受苦難。
關鍵詞:悟空;五行山;苦難
透過“斗戰(zhàn)勝佛”的光環(huán),穿過八十一難的重陣,五行山似乎成為了悟空命運的轉折點。然而,當佛祖選擇把悟空置于五行山下時,就一定是指證了悟空的罪行嗎?事實上,那被壓住的六百多年,恰恰說明悟空在為天地贖罪、為現實去蔽、為權威洗禮。與此同時,悟空用健壯的身體和強大的意志為彌補內心歸屬感的缺失等待時機。
一、被拋入世間,被眾猴關照
悟空起初無名,被作者稱為“心猿”。它由天地孕育而出,故無父母、兄弟和姊妹,這使得在它的內心深處始終留有關于親情的期待與憧憬。后來因勇敢穿越花果山的瀑布飛泉,發(fā)現水簾洞有功,被推舉為猴王,掌管猴事,并隱石字,改稱“美猴王”。稱謂的改變恰恰反映出心猿期盼得到外界評判機制對于本體價值的尊重與肯定,并從中尋找到對于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和對于在猴群里安心生活的歸屬感。
當然,心猿也從未辜負眾猴給予自己的信任與厚望,并用實際行動證明“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親人誓言。心猿學藝歸來,得知眾猴被混世魔王欺虐,果斷前往侵略者駐地,以報不平。陽壽已盡的心猿,被無常拖入陰司,借機將生死簿上的猴屬名字一概勾掉,讓自己和眾猴都擺脫了死亡的擔憂與恐懼。在蟠桃會上又起禍端悟空,偷挾了幾瓶好酒悄聲下界,與眾猴暢飲。
另外,心猿的出身也隱含了作者對于生命苦修的理解與徹悟。心猿由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演化而來,雖沒有親情庇護,但從未缺乏自然的撫育,這也無形決定了他的生命選擇——在無限寬廣的宇宙中,用盡全力,自覺承受苦難,并擔負天然的責任,從而在精彩的過去、苦難的當下和充滿希望的未來之間形成一種平衡,以成就修心偉業(yè)。
二、喜獲法名,發(fā)展失衡
花果山的生活甚是滋潤,但無法抵抗“無?!睂τ谌松赡苄缘闹萍s。故,心猿外出尋師問道,以求長生不老。初見祖師,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一顆赤子之心全然展示。于是祖師問其來處,聞之倍覺難行,便怒斥心猿,但聽解釋,方才理解。這一過程無疑增加了祖師對于心猿的信任與偏愛,默認了心猿確為可塑之才的事實。
接著,祖師為心猿取姓。根據其身軀之行,教姓“猻”,后去獸傍,教姓“孫”,以合嬰兒本論。這一決定表現出祖師對于心猿的希望與寄托——無論人生行至多遠,都需要擁有一顆如嬰孩般純凈的心靈來抵擋現實的紛擾與殘酷。另外,姓氏的提出不僅讓心猿自動進入由關系所構成的現實環(huán)境,還讓它感受到被關心、被照顧的存在價值。
隨后,祖師為心猿定名。因師門中有十二字,分派起名,輪至心猿,正當“悟”字,便取法名為“悟空”。如果說“覺”是一個瞬間,那么“悟”便是一個過程,無論是誰,都需要用漫長的生活道路來證明短暫的一生,在覺醒與頓悟的交合里探得生命的本源,至于心猿也不可例外。倘若個體徹底領悟人生的真諦,那么就會轉向“空”的精神境界,正合“鴻濛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逐漸領悟長生妙道和七十二般變化口訣的悟空,偶得機會在師兄面前賣弄。師傅料想其日后必生不良,為避免受到牽連降罪,借機辭徒。至于悟空,自當聰慧,它明白唯有離開才能保全過往的美好,于是只身告別。由此觀之,哪怕是修煉多年的菩提祖師也沒能逃脫世俗的處世模式,展現出以實際利益為核心的師徒關系。另外,反觀祖師教育悟空的過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注重技藝的傳承,忽視情感教育的啟迪,這將導致悟空的心智發(fā)展失衡,并會在不斷變化的場域中反作用于它的生命意志,繼而迫使其承受由道德感和價值感雙重崩塌所帶來的生命苦難。
三、玉皇失責,權威失落
玉皇大帝作為中國神話故事當中的天父,為眾神之皇,管轄世間興隆衰敗、吉兇禍福,接受萬民的虔誠膜拜。悟空出世之時,他派遣千里眼和順風耳以探詳實,得知是一石猴,便放手不管,任其成長。事實上。降臨世間的悟空雖然身體發(fā)育完善,但內在世界尚未成熟,需要外界力量的呵護與養(yǎng)育,可是作為天父的玉帝,顯然沒有意識到為它帶去應有的關心與愛護。
當玉帝錯過了向悟空給予關愛的幼年時期,似乎意味著他又要錯過引導悟空成長的童年時期。隨著時間的流逝,從菩提祖師那修行歸來的悟空更是歡脫,為獲得稱心的兵器,下至東海,索拿如意金箍棒,而后行至地府,勾銷生死簿,最終引得東海龍王和地藏王菩薩表文進上。玉帝本想將其收伏,強銷死籍,但為保全尊耀,降招安圣旨,授予悟空弼馬溫一職。顯然,為圖省事的玉帝,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約束悟空無所顧忌的心性,沒有考慮將具有非常之能的悟空安排到普通工作崗位所引發(fā)的禍患。
當得知弼馬溫非要職,悟空心生嫌惡,武斷打出南天門,回到花果山,并迎戰(zhàn)巨靈神、哪吒、李天王等人,以勝作結,從而發(fā)泄壯志難酬的情緒。太白金星自是明白心猿的委屈與狂妄,奏請玉帝封悟空為有官無祿的齊天大圣,求得四海清寧。作為最高權威的擁有者和最高權力的所有者,玉帝將自我反思的能力放置腦后,再次聽從此條建議,給悟空在天宮設立齊天府,命其掌管蟠桃園。不久,屬于無祿人員的悟空因沒有收到參加蟠桃會的邀請,便哄騙赤腳大仙到通明殿演禮、變作他人模樣偷吃美味佳肴、偷食太上老君的仙丹……這些舉動令玉帝憤懣,便派十萬天兵天和二郎真君協同伏妖。
縱覽此處內容,玉帝始終沒能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當悟空需要愛的滋養(yǎng)時,他無暇顧及,不去補給愛的養(yǎng)料;當悟空做錯事情不知悔改時,他善心泛濫,不依據天性,循循善誘;當悟空走向自我失控的狀態(tài)時,他才感到危機的到來,不得不使用暴力加以制止。因此作為悟空的大家長,他對子女的教育不是晚一步,就是早一步。
四、如來“強勢”,暫緩危機
悟空大鬧天宮,諸神盡力擒拿,后來觀音菩薩用寶瓶擊中其天靈,七圣借機按住將它押去斬妖臺,但因曾偷吃仙丹,毫不傷損,故將其推入八卦爐中,以便處死。歷經七七四十九日的鍛煉,悟空不但未死,還練就“火眼金睛”,只是它在精神層面已經處于失控狀態(tài),不能自已。特別地,在西天佛祖的手掌里,照舊張狂,不知天高地厚,直到一掌蓋住它身,將其壓在五行山下,才還四方安寧。
佛祖輕輕一掌,便將悟空的生命意志果斷遏制,不留得反抗的余地。此時的它必定苦痛:在擁有絕對自由的巔峰被絕對的束縛所控制,在大起大幅的命運里品盡滄海桑田。站在天地萬物俱榮俱損的角度,面對天宮秩序的混亂,西天佛祖的做法也許是一種必然。因為悟空不具備享受絕對自由的思想意志和強大能力,一旦任其行動,必會引發(fā)更大的禍患,甚至傷及無辜。故而,用外部的強力將心猿壓在五行山下,制止其行為的惡化,進而為自我反省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場域。
當然,這樣的結局也體面的告誡眾神應該進行集體性反思——誰來為壓在五行山下的悟空所承受的苦難埋單?故唐僧要去西天取經更像是一個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契機,即:通過唐僧的引導來彌補悟空早期教育在情感方面的缺失,從而實現天地、祖師、眾神對個體發(fā)展的救贖,實現物我合一的精神歸屬。
五、結語
五行山,是悟空被迫承受苦難的地方,是悟空擁有奇幻人生的沉重腳注。在被佛祖壓在五行山之前,悟空由天地孕育而出,自在地享用著天然而成的自由與歡愉,但人文的熏陶與關照始終沒有以一種正面的姿態(tài)介入其成長的環(huán)境。無論是菩提祖師的法術傳授,還是玉帝眾神的小覷縱容與西天佛祖的強制打壓,對于悟空在心靈方面的教育和引導都沒能達成理想效果,最終讓一個心智不完整的人過早承擔了所謂的苦難。
參考文獻:
[1]李家寶.王利軍.文化視閾中孫悟空的反叛與歸化再闡釋:江漢論壇,2018-03-15.
[2]胡朝陽.肖榮.論《西游記》中孫悟空主體意識的發(fā)展[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12-09.
[3]楊小華.唐彬彬.孫悟空成長過程中所受教育及其影響[J].學理論,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