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科幻片形成氣候尚需時日近年來,春節(jié)檔成為中國電影屢屢誕生票房奇跡的檔期。今年春節(jié),電影市場又一次為觀眾帶來了驚喜,“科幻”成為近期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電影名詞。《流浪地球》的大熱,無疑為中國科幻片類型的發(fā)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但是由于科幻片長期來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并未形成氣候,未來的求索發(fā)展仍會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在春節(jié)檔諸多的影片中,最賣座的《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都有中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身影。其中,作為寧浩繼《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之后的又一部“瘋狂”作品的《瘋狂的外星人》,由于黃渤、沈騰兩位主演都是內地具有強大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加之與劉慈欣小說《鄉(xiāng)村教師》的聯(lián)系,一度被認為是春節(jié)檔最具賣相的影片。相比有名導演、大卡司、喜劇、科幻眾多賣座元素結合的《瘋狂外星人》,同樣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講述太陽毀滅之際,人類建造推動器推動地球逃逸尋找新家園的《流浪地球》,在上映后口碑持續(xù)發(fā)酵,票房一路飆升,無疑超出春節(jié)檔這個時間范疇,成為今年最為賣座的影片之一。
雖然《流浪地球》“爆燃”,但不乏專業(yè)影評人對此持審慎態(tài)度,并指出科幻片的本質是仰望星空,審視自我,但影片對保守家庭觀的強調在某種程度上是與科幻精神背道而馳的;不是特效越多就越科幻,“毀天滅地”是災難片的標配,《流浪地球》更多的是一部“災難片”;影片在類型開拓和視覺上的貢獻值得肯定,但雄心過大,影片充滿了對“宏偉”的執(zhí)迷……作為中國科幻電影“起飛”的作品《流浪地球》仍有不成熟的地方。而已經(jīng)上映的中國科幻片普遍存在“五毛”特效、邏輯硬傷等問題,這些都是本土科幻片最終能否成為中國電影一大類型的制約因素。
本土科幻片長期以來是中國大熒幕上的“稀客”,但也不乏經(jīng)典。60年代,隨著電影拍攝技術的逐漸進步,上海電影制片廠在1963年拍攝了兒童科教片《小太陽》,此后,不少內地導演也開始嘗試打造屬于自己的科幻作品,《珊瑚島上的死光》講述了一位科學家因為發(fā)明激光武器,而意外卷入到了大國爭霸的陰謀之中。影片在1980年上映后,內地影壇也掀起了一陣科幻片創(chuàng)作的熱潮。而1986年西安電影制片廠推出的《錯位》,講述機器人欲取人而代之的故事,影片對于“人類自我”、“人工智能”的探討也給觀眾帶來了不少反思,將內地科幻片推向了新的高峰。80年代初的科幻熱潮,在90年代初歸于平淡,內地科幻片在銀幕上隨之衰落。
中國不是沒有科幻片,但是對于多數(shù)觀眾來說,在細數(shù)本土科幻片經(jīng)典時總有種“矬子里拔將軍”的尷尬。每當我們談論科幻片時還是習慣將《2001太空漫游》、《銀翼殺手》、“星球大戰(zhàn)”系列電影作為例子。最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呈現(xiàn)爆炸式增長,但能拿得出手的科幻電影作品卻少得可憐。不論是口碑平平的《機器俠》《逆時營救》,還是跟科幻打擦邊球的《美人魚》,都不能夠讓喜愛科幻片影迷們“大快朵頤”。
雖有影片難有佳作,雖有影片難成類型,有科幻場面卻無科幻精神,讓本土科幻片長期處于發(fā)展的尷尬境地。圓融的科幻觀、穩(wěn)定數(shù)量的觀眾、可被復制的敘事模式、匹配的工業(yè)水平通常是一種電影類型之所以能形成的關鍵,這些都是目前本土科幻片發(fā)展所欠缺的。更重要的是這種電影類型必須占據(jù)一定的電影票房份額。比如,科幻片在美國電影行業(yè)中平均占據(jù)當年票房收入的15%-25%,在歷年票房前十名中常常名額過半。就此來看,中國科幻片真正要成為一種電影類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隨著《流浪地球》在票房與口碑上的巨大收獲,以及后續(xù)幾部本土科幻電影即將上映,“中國科幻片元年”這個概念反復被提起,不僅讓不少電影制作者看到了希望,也吊起了大批觀眾的“胃口”。據(jù)了解,由滕華濤執(zhí)導、江南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戰(zhàn)爭電影《上海堡壘》,將在今年與觀眾見面;另一部改編自同名網(wǎng)絡漫畫IP的《拓星者》,將故事延展到了外太空,講述了人類走出地球,尋找新世界的探險故事。劉慈欣的《球狀閃電》和《全頻帶阻塞干擾》等著作也已經(jīng)在拍攝計劃中。僅從目前公布的片單來看,確實值得影迷期待。至于今年是否會成為“中國科幻片元年”,僅憑一部《流浪地球》的成功還不能完全印證,還要看后續(xù)幾部科幻片能否為中國電影繼續(xù)創(chuàng)造“科幻”時刻。